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264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

一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

指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感受到刺激的能力。

比如,被针扎了一下,感觉到疼,那么就说明具有感受性。

(2)感觉阈限:

由于每个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较迟钝,有些人较灵敏——用什么来测量感受性的不同?

于是就有感觉阈限,就是对于刺激的量的大小,多少的把握。

我们需要记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

两者呈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比如,将针轻轻地放在A,B两人的手上,A可能在放到5根针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针的存在,说明他的感受性就较高;而B则需要放到13根针才察觉到,说明感受性较低。

2.适应现象

指的是长时间刺激在某一器官,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嗅觉适应。

那么在考试过程中,更多考察的就是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1)明适应:

由暗→入明对强光的感受性降低

(2)暗适应:

由明→入暗对弱光的感受性提高

3.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

我们将感觉对比划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这是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比如,“我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了你”体现的就是同时对比,在人海这样一个广泛的范围中同时呈现时,将他人作为背景,与我们关注的对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像“冬天吃完冰棍再立马喝温水,会觉得这水格外的烫”体现的就是继时对比,也就是冰棍和温水这样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我们的口腔从而产生的对比。

4.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

比如色听联觉,听到《黄河进行曲》这样激昂热情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咆哮奔流而去的黄河水流形象。

感觉的补偿作用

指的是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

比如,盲人虽然目不能视,但是他们的听觉一般非常灵敏。

(二)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指的是人受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

也就是根据个人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他内容当做背景。

比如,我们在准备考试时,会重点去看老师划分的重要知识点,而对于一些较为次要的知识则关注的较少。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只觉得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进行解释,并用此将其标志出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比如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我们成人在欣赏时能够体会到向日葵像火焰一般的艳丽和谐,具有灵气这样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而小朋友可能就是“向日葵很好看”,但较难理解其中的深奥的情感表现。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比如,当玩捉迷藏游戏时,我们发现躲起来的孩子露出了小脚丫,这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脚丫,就知道孩子躲在那儿了,就是因为知道孩子是统一的整体,脚丫是作为其身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4.知觉的恒常性

指的是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

比如我们站在高楼上看楼下的人,会发现人非常的小,但是我们知道楼下的人并不是有伸缩身体的特异功能,而是由于高度的差异造成的,依然明确人的高矮没有变化。

二、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自我控制的策略。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到父母控制方式的影响。

三、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

(一)儿童主体因素

1.生理因素

儿童刚一出生时,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很不成熟,大脑皮质兴奋过程占据优势,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冲动性。

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儿童开始逐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

随着儿童的皮质抑制机能的逐渐完善,儿童的兴奋和抑制逐渐趋于平衡,使得儿童逐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

2.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对错判别能力的出现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及认知经验有关:

幼儿及学前儿童用是否受到奖惩作为判别好坏的主要标准;年纪稍大儿童有抽象的对错观念,而且开始考虑行为的意图和后果,开始看重人际间的信任,意识到为保护个人和群体的利益有必要维持某种形式的社会秩序。

(二)外在因素

1.父母控制模式

(1)专制型。

这类父母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常使用体罚、责备及嘲笑等,使得儿童仍保持外在的道德定向,处于自我调节的依从水平,他们退缩、不友善、猜疑、易怨恨;回避同伴和新环境,男孩及女孩的自控水平都不高。

(2)放任型。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多采用情感惩罚而不是体罚或说理。

这种教养方式也不能使儿童形成并维持自己的信念;这些儿童显得不成熟、退缩和不开心,且自尊心低,在三种方式中独立性及自我控制水平最低。

(3)权威型。

权威型的父母主要采用说明、示范和其它的说理方式指导儿童的举止行为。

权威父母的孩子能与人愉快地合作,能抵制诱惑且富于社会责任感,他们较另两类儿童,更富于自我信赖和自我控制,具有内在的行为自律准则。

显然,最可能促进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教养模式是权威型的。

2.儿童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经验

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

直觉行动性思维(0-3岁),具体形象思维(3-6岁),抽象逻辑思维(5岁以后)。

1.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

直觉行动思维(发展),依靠的是感知和动作。

感知强调的是依靠感觉器官,对直观材料所产生的视听嗅味肤等感觉。

而动作强调的是先做再想,事先无目的、无计划。

学习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为了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因此,直觉行动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

1.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

(因为需要直观活动材料)。

2.提供可操作的条件和机会。

(因为先做再想,所以:

提供操作机会)。

3.表象代替动作,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

(从动作过渡到表象)

2.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发展特点:

具体性和形象性。

(1)具体性:

与抽象相对应,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阶段的幼儿理解不了抽象的概念,如:

加减法运算、定义、原理、集合概念(如:

玩具、家具、水果……)等。

如:

幼儿理解不了“这是什么水果?

”,但是知道“这是苹果”,因为相对来说苹果是具体的,而水果则是抽象的集合概念。

(2)形象性:

指的是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来描绘某个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气味等,使之更生动形象、直观。

具体性和形象性在考试中考察单选的概率比较大,但考生往往容易混淆,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才能正确的做出选择。

除此之外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

(1)经验性: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维。

如丽丽听到奶奶埋怨小鸡不爱长,丽丽就把小鸡埋在了土里,漏出脑袋还浇水,并骄傲的告诉奶奶,小鸡马上就会长大了。

(2)拟人性:

把实物、动物都当做人来看。

如:

幼儿会跟自己的娃娃说话,笔掉到地上会疼。

(3)片面性:

缺乏全面的认识,只能看到个别方面不能从多个维度综合思考。

如:

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不能理解一个杀人犯是个好爸爸

(4)表面性:

缺乏深刻的、本质的认识,看待事物只能看到外在的、肤浅的内容。

如:

3岁的丽丽听到妈妈说“这孩子的嘴真甜”,丽丽问妈妈“你舔过她的嘴么?

”。

丽丽对于嘴甜只是表面的味觉理解,而不是长相甜美、漂亮。

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活动组织和教学要求为:

(1)丰富幼儿的表象。

(让幼儿多积累一些生活经验和表象能够促进其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发展。

(2)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

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抽象逻辑思维是在5岁的时候才开始萌芽的。

因此,在小班不适宜开展加减运算。

并且幼儿理解事物是需要直观的、可见、可感、具体形象的,所以要求教师要选择直观的教学方式,避免抽象的。

(3)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正是因为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并且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所以往往会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或者是匪夷所思的想法和说法,而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和评价幼儿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幼儿思维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通常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学前儿童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移情能力的发展。

移情能力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

“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

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

何谓移情呢?

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

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考题经常考察亲社会行为的客观题中,往往会把亲社会行为与移情放在一起考察。

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记忆。

如果把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对于大树的成长起根基作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移情是引起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根本因素。

在移情的根基之上,起养料作用的就是围绕在儿童日常生活周围的环境,包括家庭中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幼儿园中的同伴交往。

父母的友好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孩子更加积极向上的性格,让其更加愿意去亲近他人,走进他人。

父母良好的处事风格也会成为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学习榜样。

父母应以引导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反应,逐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同伴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态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能够逐渐理解友谊对自己的重要性而开始为同伴考虑,并且具有亲社会行为的幼儿也会成为其他幼儿学习的榜样。

最后,除了围绕在幼儿生活周围的环境,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还有这棵大树所处的外在环境,就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和平的民族,所以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推崇的就是与人为善的亲社会行为,所以幼儿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而崇尚武力的古希腊民族斯巴达,他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就是武力解决一切,这自然而然的影响其民族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无意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无意想象指的是不依靠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的想象,有意想象指的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有一定目的的想象。

无意想象表现呢?

1.目的不明确,幼儿在想象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没有预定的目的。

给幼儿一张纸让孩子进行绘画一开始可能不知道要画什么但是看到了别的小朋友在画小兔子就说我要画小兔子。

2.主题不稳定,幼儿的坚持性较差,往往在进行想象的时候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比如幼儿正在用积木搭建大桥,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搭建小动物,就推倒大桥搭建小动物了,同时还会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

关于目的不明确和主题不稳定这两点表现常以反选题形式进行考查,给一段描述进行选择属于哪一个表现,所以一定要能够区分两者,这也是我们所疑惑的地方,字面意思都理解,但是往往做题时容易选错。

对于两者最简单的区分就看题干中的描述想象主题有几个,主题不明确强调的孩子想象之前没有目的,一般题干中是一个主题,而主题不稳定强调的是主题的变化,由一个变为另外一个,题干中一般有两个主题。

3.想象过程往往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第二是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想象内容基本是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者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

比如角色表演时幼儿扮演爸爸妈妈,也是对父母行为的一种再现。

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与幼儿在不断的发展,创造想象开始逐渐的发展。

第三是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幼儿想象的夸张性表现主要有两点:

1.夸大事物的某部分特征,比如在画一个小孩子放风筝将小孩子的手画的很长,对于这个表现要能够理解其含义。

2.将现实与假象混淆,孩子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感知分化不足,容易分不清假象与现实。

一个小班幼儿在进行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游戏时,幼儿扮演小白兔被大灰狼抓着之后害怕的哭了起来,而且还在不停的“大灰狼会吃掉我的”,甚至在几天以后的游戏中幼儿也不愿当小白兔,这就是因为幼儿在玩游戏时无法将想象与现实分清楚。

我们作为家长成人不要轻易的给孩子下定义,不要把与幼儿的谈话中不符合现实的话语归结为说谎,要深入了解情况,引导帮助孩子分清假想与现实,从而更好的帮助幼儿成长。

幼儿期是想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作为成人,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与意见,慎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文学活动艺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

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①感觉教育,感觉训练中应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训练,其中,触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感觉训练中是最主要的方面。

在让幼儿进行每项活动之前呢,先用手去感受,触碰索要操作材料的整体结构,从而更好的感知操作。

②语言教育。

蒙台梭利的语言教育包括口头语言训练和简单的书写活动。

她认为,书写应先于口语训练。

结合着触觉的训练根据才做材料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触摸书写。

③纪律教育。

纪律就意味着自由。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自由概念,并不是放任自流,或让儿童任意妄为,而是有范围和限度的。

在一定纪律要求范围内的自由。

④数学入门教育。

包括:

数数,数字练习,用书写符号表示数,数的记忆练习,从1到20的加减乘除法,10以上的算术运算等。

利用大量的教具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⑤日常生活教育通过参与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有助于他们在其他所有教室活动中专心学习。

蒙氏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包括动作练习、照顾自己、照顾自己周围的环境、文明礼貌的训练等。

攻击性行为呢?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我们可以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看,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发展水平比较低,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直接的、表面的、浅显的认知活动来看待问题,不管是是非观还是价值观都还么没有形成,更过的还是依靠自己内心直接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就像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的第一个阶段“本我”,学前儿童更多的还是遵循一个“快乐”的原则来进行认知,内部的认知又决定了行为,使他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出现为了自己的愿望达成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社会因素,我们可以想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好模仿。

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从身边的事物模仿开始。

不管是电视还是身边的事物,只要是孩子能够接触到的“榜样”,他们都会试着去模仿。

电视、电影中的暴力行为,生活中的打架都会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再一个就是父母的作用,一方面父母的惩罚对孩子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惩罚能够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却不能抑制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甚至会加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父母对于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置之不理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默认的“强化”,同样能够使孩子加强他的攻击性行为。

其实,引起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挫折。

我们前面所说的所有因素都是更加深层次的,那么最为浅层的就是孩子的自身的愿望或者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开始了攻击性行为。

这也就间接告诉我们,作为成人要及时关注孩子的需要,避免其产生挫折感而发生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学前期幼儿年幼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家长要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对与错,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厌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

幼儿的移情能力越低,其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高。

如果让攻击者充分体验攻击性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就能有效的减少和降低攻击性行为。

当幼儿的表现符合行为要求时,应给于鼓励.另外还可以采取必要的惩罚,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

我们明确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正确引导其行为。

幼儿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和性格特征变化最重要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幼儿今后成长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点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考点2:

幼儿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分类:

(1)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2.幼儿想象的特点:

(1)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2)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

(4)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

考点3:

幼儿思维的发展

1.婴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

由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2.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表象思维具有象征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考点4:

幼儿气质的发展

 

考点5:

亲子关系的发展——依恋

依恋一般形成于婴儿6~8个月之间,分离焦虑与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依恋的类型:

(1)回避型依恋:

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

(2)安全型依恋:

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

(3)反抗型依恋:

人际关系表现出相互矛盾的特征。

考点6: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2.幼儿日常的生活环境:

①家庭的影响;②同伴相互作用;③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

考点7:

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1)幼儿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幼儿园为家长服务

考点8: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1.儿童的心理发展观

(1)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2)心理具有吸收力;

(3)具有敏感期;

(4)发展具有阶段性。

2.课程内容:

感觉教育、语言教育、纪律教育和数学入门教育。

考点9:

幼儿园教育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

1.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4)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5)发展适宜性原则

2.特殊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考点10:

一日生活

1.接待幼儿

教师要以热情、亲切的态度接待幼儿,要相互问好。

教师应有礼貌地向家长问好,用简洁的语言向家长了解儿童在家的情况,听取家长的要求和意见。

对双方需要及时商洽的问题交换意见,做好个别幼儿的药品交接工作。

教师利用晨间接待的机会,与幼儿亲切交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个别教育。

2.晨检

晨间检查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检查幼儿的个人清洁卫生,以便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隔离、早治疗。

考点11:

环境创设的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

(2)适宜性原则(3)幼儿参与的原则

(4)开放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练习题:

有的幼儿园在创设物质环境过程中,购买大量高昂的成品玩具,追求高档,环境的布置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幼儿园中教师的特长和喜好。

面对这些高档的材料,教师时刻提醒幼儿注意爱护,甚至很多时候不让幼儿操作这些材料,只是有人来参观时,才拿出来让幼儿操作。

并且大中小班布置十分雷同。

结合有关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基本原则方面的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中,主要违背了哪些原则?

并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这些原则贯穿于环境创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对环境创设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导意义。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题干案例中,违背了经济性原则、幼儿参与性原则和发展适宜性原则。

(1)经济性原则:

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的地区、不同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勤俭办园。

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2)幼儿参与性原则:

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

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能切实体验到自己做的事对集体的影响,从而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3)发展适宜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从一般年龄特征来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也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

考点12:

幼儿园活动区布局策略

(1)干湿与动静分区

(2)固定与临时分区(3)独立与整合分区

考点13:

游戏的特征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考点14:

游戏的分类

1.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分类

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和智力游戏

2.根据儿童社会行为发展分类

偶然行为、旁观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3.依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1)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2)有规则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综合游戏)

考点15: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1.指导以观察为依据。

只有通过观察,了解儿童对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方能准确地作出是否介入以及如何指导的判断。

2.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1)以自身(游戏者或旁观者)为媒介;

(2)以材料为媒介;(3)以儿童伙伴为媒介。

3.确定指导的时机

4.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应将重点与一般、个别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针对具体情境去灵活把握。

5.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考点16:

健康、社会领域活动设计

1.活动名称:

包括:

活动类型、活动名称、年龄班。

2.活动目标的设计要求

(1)幼儿教育活动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方面。

(2)目标的表述应符合本教育领域的要求。

(3)目标的要求应难度适中。

(4)目标内容不重复。

(5)目标表述应做到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

(6)目标的表述方式要统一。

3.活动过程的设计思路

(1)这个活动分几个步骤进行?

(2)每一步要完成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方法?

(3)哪一步是重点,哪一步是难点?

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每一步的时间大体应怎样分配?

(5)如何进行每一环节的表述?

包括教师的陈述语提问、操作说明、对幼儿的要求、小结语、过渡语等均需斟酌。

●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

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

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

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

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

(1)3岁儿童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

(2)4岁儿童能够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

(3)5~6岁儿童可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甚至可达

到20分钟

2.注意的广度:

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转移:

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

一事物上去。

4.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