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746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docx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

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

一、基于问题和理论

(一)基于问题

1.教师教得苦、教得累

我从教十多年初中后,一下转到一个村小教小学,并且是从一年级开始,当班主任,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班级人数又多,第一周下来,整个人都觉得崩溃,声音完全嘶哑,就三个字:

累、烦、苦。

长期以来,教师靠“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一直靠“吃老本”来教书的中老年教师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对课程改革束手无策,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总认为给学生讲授的时间长短与教学质量高低成正比,把教师劳动简单化。

我镇多数老教师“努力”工作积劳成疾;一部分教师靠“吃老本”进行教学工作,没有形成学习型、合作型的教师结构;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写十几页的教学详案,精批细改几大堆学生作业本和一大摞试卷,教师每节课讲授占了整个课堂时间的3/4以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没有得到体现。

教师不分节假日的加班加点工作,学生怨、老师累,效果差。

2.学生学得枯燥,学得乏味

流行的“填鸭式”导致疲于应付。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纯粹的“应试化”导致枯燥乏味。

传统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二)基于理论

1.新课程理念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这就给新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学生只有在探究中学习数学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应用自己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去观察新情境、研究新问题、发现新方法,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求愉悦的体验。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儿童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儿童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

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

在数学学习中,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努力在数学王国里留下自己探究的快乐足迹,在探究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一定时空里有所发现和创新。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独立地发现应有的结论”。

所以教师应当创设满足儿童好奇心的环境条件,把儿童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智力活动,这些探究行为一但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就会产生快乐之感受,并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3.知识本质的依据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的程中创造出来的。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生活问题时,需要去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再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加工和提炼,最后经过抽象和概括便“创造”出某个具体的数学知识,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因为有探究所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有反思所以把握住的事物的本质,因为抽象和概括所以得出数学知识。

4.主体教育的理论

所谓的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它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

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5.中外愉快教学研究

《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孔子这时已经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的《学记》,更深刻、更具体的揭示了愉快教学思想: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其中的“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只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思想的“产婆”。

他从不直接了当地把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总是喜欢用对话、提问、暗示、诘难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地,愉快地寻求答案。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愉快教学的先河。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明确主张:

“教育应当是快乐的”,这是体现他愉快教学思想的一句名言。

他反对旧式教学中那种机械背诵压抑儿童心智发展的做法,认为教学效果是与学生学习所得到的满足和乐趣成正比的。

主张把教育过程中能否使学生得到快乐,当做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准,可以说这是对前人愉快教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

“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

并据此进行“前景教育”,以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明日快乐”,包括“以简单的原始的满足一直到最高的责任感之中得来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长达30年的实践和研究,提出了“让儿童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的著名论断。

指出了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积极自由的发展”。

他主张:

“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热情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倪谷音老师曾做个一个精辟的概括:

“愉快教育是个性+灵性的教育”。

中外教育家对愉快教学问题有着非常丰富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共识:

愉快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求得全面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快乐的一种教学活动。

这一共识对于今天我们正确理解愉快教学实质,构建愉快教学体系都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6.个人理解

小学数学愉快教学,我的理解是师生在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下,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明显;通过“导——问——做——测——评”五个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达到“保底而不封顶”的创造性的成功教育。

二、经验形成的过程

(一)形成的阶段

1.2007年9月—2007年12月为酝酿阶段

通过分析安边镇火焰小学数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课堂效率低、课外作业多,数学机械训练多、学生自主勤学少,课堂气氛死、师生互动少;评价方式单一,成功体验缺少”等,上网查阅主体性教育、有效教学、生成课堂、高效课堂、愉快教学的理论和研究的经验文章;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小学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和愉快教学进行实施前的准备。

2.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为过程研究阶段

2008年开始,通过小学数学《课标》的学习和每期的教材培训,结合2008年到2010年参加小学数学市级骨干教师培养的系统学习,把现代教育学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集合,开展研究。

(1)教师方面

在创设情境上,从“优化氛围、创设情境,游戏教学、体验乐趣,体验成功、增强兴趣,激励评价、拓展兴趣,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动之以情、唤发激情,枯燥内容、编写故事,深难内容、巧妙设问,规律内容、巧猜谜语,正视困难、帮助学生,关爱学困、共同进步”等11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获得情绪愉悦性,为学生的愉快学习奠定基础。

在优化课堂结构方面,让学生在“猜数学”中锻炼数学思维、在“画数学”中构建数学模型、在“玩数学”中唤醒主体意识,对“探究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统计课、概率课”几种类型的数学课堂结构进行了探索、实践和总结,更新了教育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教学环境,树立并落实了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把数学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学生动手制作、操作、肢体表演、小组活动、游戏等多种方式优化课堂活动结构;养成学生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身边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有用的数学,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先后在安边镇小、向家坝小学、大滩小学、双龙镇小、双龙镇新元小学、高场镇黄伞小学《角的初步认识》,《分一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整理与复习》,《梯形的面积》,《列方程解决问题》,《8+几》上愉快教学研究课;同时以《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幸福》,《优化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益》,《做最好的班主任》,《教是为了不教——少讲才是我们的出路》,《让学生对数学作业充满热情》,《怎样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实施愉快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专题发言。

就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等数学内容所涉及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进行了实践和研究,让小学数学愉快教学研究向纵深得到了发展。

(2)学生方面

在学习兴趣上,全班学生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每一单元的检测和每一学期的综合评价,每个学生都能在每个节点上得到成功并享受喜悦,一年级后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学习习惯上,每一节课师生按照大家的约定,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做、演等各个环节达到规范、快速、准确的要求,所有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方式上,二年级起学生开始同桌和前后同学的合作学习,同时部分同学当起了老师的小助手,可以认真地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形成了“兵教兵”的良好氛围。

在学习效果上,三年级开始就制订“当堂学习、当堂消化、当堂过关”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分层练习中达到了“保底不封顶”的自我发展目标。

在学习能力上,从二年级起,大部分学生逐步形成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寒假和暑假能够较好地自学下一期的教学内容;教师当天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提前预习,课堂上是师生互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心理负担减轻,学习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目标向更高更广的空间发展。

三年级起培养了学生较强的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能力。

3.2011年1月—2013年10月为经验总结阶段

将几年来的小学数学愉快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了“激趣引入(导)——生成问题(问)——自主探究(做)——当堂过关(测)——评价反馈(评)”的五个教学环节。

这五个环节相互联系又环环相扣,“导”体现了教师主导,是一节课的开端;“问”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学习内容的过程,在师生的碰撞下由此开始生成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做”是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同学共同探究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数学问题;“测”是学生巩固知识,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落实了“当堂达标”,做到了“堂堂清”;“评”是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学生反思、改进和提高的过程。

同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先后在宜宾县小学数学教师教材培训、宜宾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作专题发言和经验交流;请郑惠琼、胡学平等教育专家作课题指导,发表《教师有效劳动之我见》《发挥主体作用构建愉悦课堂》《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益》等论文,安边镇火焰小学及安边镇中心学校先后被评为宜宾县师资队伍先进集体,校本研修工作多年被宜宾县教育局通报表彰,近几年全镇的教育教学工作跻身于宜宾县中等行列,科研兴师在安边镇生根、开花,促进了安边镇教育均衡发展和长远发展。

(二)形成的基本经验

通过六年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的经验,具体体现在数学新授课“情景创设——生成问题——自主探究----当堂检测----评价反馈”五个环节的行动研究上。

情景创设是前提,以教师导入的方式为主;生成问题教师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是师生互动第一次生成课堂的阶段;自主探究是整个课堂活动主体,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探究、组内交流互助、组组交流展示中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当堂过关是让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在当堂课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评价反馈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各方面发展的潜能。

  

情景创设:

其要义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旧知。

要起到的效果是激起学习兴趣。

数学问题情境可以简单地分为基于现实问题的情境,基于直观形象的情境,和基于抽象知识的情境,所以,可以对应地运用视频、回顾调查情况、挂图、操作、虚构的故事、直接面对数学问题等方式。

一般耗时不应多于5分钟。

生成问题: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

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

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自主,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可以自行看书,尝试做题,也可以在自学后就某个问题与小组内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方式,让学生去发现知识,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根本的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一般用时在20分钟左右。

当堂过关:

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为学服务、师为生服务等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活动的过程。

当堂过关也称当堂达标:

一是指达标的目的性。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当堂达标追求有效、高效,避免低效、无效。

二是指达标的标准性,按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绝大多数学生要当堂达标。

三是指达标的过程性,不仅有课时达标、单元达标、更要有学年达标和学段达标。

四是指达标的层次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因人而异,不同学生要确定不同的达标标准。

一般用时在5-8分钟左右。

评价反馈:

评价要通过自我、小组、教师等对学生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一般用时在2-5分钟左右。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课堂开始,老师要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进而开始我们40分钟的数学旅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学习。

记得有一次单元检测,学生考试情况很不理想,上90分的只有3个,还有不及格的,这与想象中的成绩简直相距太远。

上课铃响后,我满脸不高兴地进了教室,愤怒地一边评讲试卷,一边大声地数落质问学生,待试卷评讲完毕,我声音哑了,胸口隐隐作痛。

再检查学生们在试卷上的错题改正:

有的根本没动笔去改正;有的改了依然是错的;有的正确答案是写上了,但没有原因分析和推算过程。

再让他们讲讲我刚才是如何纠错的,如何理解这道题,他们说不出来。

这时,我更气,但已经没有力气再发火。

回到办公室,我心情之差,久难平静。

第二天我问学生:

为何昨天我评讲过了你们都还不能很好地改正错题?

胆子大的几个学生说:

“老师,你昨天进教室就很严肃,甚至满脸怒气,那么凶,好可怕啊,我们紧张得不得了,提心吊胆的,你讲些什么我们都没听进去。

”我大大地被振动,是啊,学生在惶恐紧张中,那里还能很好地理解和改正错题呢,我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并重新审视这次考试:

题量大、难度大,又没有进行及时复习。

我真诚地向学生们道歉,并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谅解,这是我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深刻的教训和记忆。

从那以后,我坚持用轻松愉悦的心态和表情进入课堂,师生双方都是快乐的,学习效果也是很好的。

只有当老师整个人呈现出轻松愉悦的神情,学生才会从中受到感染,才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才能给这一节课开一个好头,酿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进而轻松愉悦地学习。

在这样一种和谐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我们的教学内容的情景创设。

我常用的情景创设的方法有:

(1)童话故事呈现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

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引入素材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故事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可设计“铅笔头历险记”的故事作为导入方法:

有一个与手指头一样长的铅笔头,它特别爱学习。

一天,它不小心迷了路,来到了圆圈国,这里什么东西都是圆的,连国王都是圆的,可爱极了。

小铅笔头拜见了国王后,国王问:

“你来到圆圈国,你会画圆吗?

”小铅笔头满不在乎地说:

“怎么不会呢?

”并随手画了一个圆。

国王说:

“你画的不圆,像个土豆。

”这时国王拿出一根绳子,对小铅笔头说:

“我把绳子这端固定在纸上,你拉着绳子那一端往前走。

”小铅笔头拉着绳子走呀走,不一会儿,又走回原来的地方,它惊奇地发现自己走过的路竟是圆形。

国王说:

“怎么样,你知道你走出的那条线叫什么名字吗?

它叫‘圆’。

那个固定点和绳子分别叫圆心和半径。

”如此设计,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去获取和追求知识。

(2)生活情境呈现法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既容易接受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这样的导语:

今天老师想让每一位小朋友来当一名文具店营业员,可是要当好营业员需要掌握一些本领。

那就是必须认识元、角、分。

你们愿意学吗?

这时学生情绪高涨,都说愿意。

这时,揭示课题,并组织学生扮演营业员角色亲身感受元、角、分的区别。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教学中,我把例题进行了改换,老师、学生、学生家长都是例题中的主人公。

如:

想带领同学们到哪儿参观、谁的妈妈或爸爸购物的问题、做工的问题、行程问题、最优方案选择的问题、谁与谁比较多或少的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活动等的问题。

这样,学生觉得亲切、自然、接近他们甚至就是他们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

今天用这几个学生举例,明天用另外几个学生举例,或者用老师自己举例,孩子们觉得亲切、很有意思、又很好理解,很感兴趣,开心地去思考,并积极主动地去解决。

在解答有错的情况下,孩子们是抢着纠正,这样,课本上的知识点便在这种近乎自己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理解吸收并运用了。

同时教给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找准切入点,并不断地加以运用和推广。

这些问题在学生手中便不再是问题,能轻松地解决。

(3)亲身实践呈现法

有些内容的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差。

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

例如,在上“正方形的周长”时,为了教好这一课,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家通过摸一摸家里的饭桌,量一量桌面变长等实践活动理解周长的概念。

从而为上好这节课埋下一个好的伏笔。

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先呈现一组正方形几何图形,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情境:

“谁能够将正方形图形制作成一个小相框,并用彩带镶上边,让小相框更美丽。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这一建议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起来,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周长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周长概念的建立在同学们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4)游戏参与呈现法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适当在导入新课中运用游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在进行2O以内加减法的练习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练习,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可以设计一个集体游戏——“打扑克”。

课前,教师先把硬纸片剪成扑克牌一样的大小,然后在纸片上写上一些20以内加减法算式。

全班每4人一组,每组一套扑克牌,比谁抢算的次数多。

名义上是“打扑克”,实际上是锻炼学生的计算速度。

游戏开始以前,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严阵以待。

当宣布“打扑克”开始后,他们很快就投入到既紧张又活泼的游戏活动中。

通过游戏,大大提高练习效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2O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5)设置悬疑呈现法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

教学开始,以“设置悬疑”作为学习的先导,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使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新课:

“明明和芳芳今年都是12岁。

但明明一共过了12个生日,芳芳却只过了3个生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台下议论纷纷,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所在。

这时抓住时机说: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这样的新课导入方法新颖恰当,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激活创新智力,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环节:

生成问题

在情景创设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就要正式进入教学主题的环节:

即本节课要学的是什么?

能发现和提出些什么样的问题?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

借此调动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