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815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docx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情绪与情感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以及两者的种类,情绪理论,情绪情感的功能,尤其要掌握心境、激情、直激的概念,能根据具体事例来区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熟悉情绪的机体变化与外部表现,需要的概念及其分类;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激奋水平与心理活.动的关系,情绪与学习效率之间的联系,情绪与心身健康的关系;熟悉情绪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能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掌握情绪情感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良好情绪的培养。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情绪与需要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着,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映形式。

客观世界的某些刺激并不能全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使人产生情绪体验。

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人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悦等);反之,那种妨碍或干扰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则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

二,需要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它通常表现为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人既是一个自然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并且是二者的统一。

作为自然实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依赖某些自然条件,如空气、水、食物等。

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其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群体、交往等社会条件。

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时,就会体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

若这种状态被明显意识到,则称为愿望;若无明显意识,则称之为意向。

所以,需要常常以一种“缺乏感”被个体所体验着,并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

三、需要的种类

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即从总的方面,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与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一些需要。

社会需要是对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求事物的反映。

按照需要的对象的性质,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所谓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衣、食、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等等。

在物质需要中,既有生理需要,又有社会需要。

所谓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等。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A.H.Maslow),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他根据需要的发展水平,把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把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梯级,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他把人类的生理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基础或根本,只有这一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当生理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会随之而来。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的。

这种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对社交、归属和认可的需要,给予爱和得到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总之,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

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

但是,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式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第二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广义上来说,情感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狭义上来讲,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例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爱和恨的体验等。

从严格意义讲,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第一,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而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的友谊感,与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相关的道德感等等。

第二,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但是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第三,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第四,从表现角度看,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带有冲动性;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这表现在:

①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②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其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这表现在:

①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②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二、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

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种极端对立的情况。

比如,在强度方面,有强弱之分;在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在快感度方面,有愉快与不愉快之分;在复杂度方面,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此外,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

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

如果外界的事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就会使人们对之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起满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否则,就使人们对之产生否定的态度和引起不满意、烦闷、厌恶、轻蔑等消极的内心体验。

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增力性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循环、呼吸、腺体分泌等系统相互配合,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人和动物能够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

这就是情绪的增力性作用。

增力性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愉快的情绪、爱国主义的热情等,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甚至忘我地去进行拼搏。

情绪和情感的减力性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悲伤、过度的焦虑和灰心失望等。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如心情愉快时,干什么都有精神;悲观失望时,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其特点是:

第一,缓和而微弱;第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

具体说来,心境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持续时间却相当长。

心境引起的原因往往是生活中的一般事件,如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个人的健康状况等。

但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的主观世界(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等)。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的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如狂喜、绝望等。

其特点是:

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毒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

总之,激情有着强烈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三个显著特点。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通常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强烈刺激。

如信仰破灭、亲人死亡或极端的喜悦、对立的意向和愿望冲突、过度的抑制或兴奋都可能导致激情的发生。

激情有双重作用。

积极的激情与理智、坚强意志相联系,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它是人的行为的巨大动力。

消极的激情可产生不良后果。

个体在激情状态下,认识范围狭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

但人的理智与意志可以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

3.应激。

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一般应激状态使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或排险机能,使人精力旺盛,活动量增大,思维特别清晰,动作机敏,帮助人化险为夷,及时摆脱困境。

但应激也会使人产生全身兴奋,注意和知觉的范围缩小、言语不规则、不连贯,行为动作紊乱,紧张而又长期的应激甚至会发生休克和死亡。

应激的某些消极表现是可以调节的。

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过去的经验、经受的锻炼和训练在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思想觉悟、事业心、责任心、献身精神,都是在紧张条件下,防止行为紊乱的重要因素。

(二)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的。

人的社会性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如果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这种道德规范的要求,则产生肯定的道德体验,心安理得或产生尊敬感。

反之,则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如愧疚、痛苦或蔑视。

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有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态度方面的情感,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第二类是反映对周围的人和集体态度方面的情感,如友谊感、同情心、怜悯心、责任心、眷恋心等;第三类是反映对自己和自己行为的态度方面的情感,如良心、羞耻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2.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

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

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和能力都不相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一样。

不仅对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价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高级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理智感在认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有:

对新异对象的好奇心与新意感;对认识活动初步成就的欣赏与高兴的体验,即成功感;对矛盾事物的怀疑感与惊讶感;对下判断所需证据不足时的不安感;对问题解答坚定不移的情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对错失良机的惋惜;对取得巨大成就的欢喜与自豪等。

理智感不仅产生于认识活动中,而且也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

第三节情绪的机体变化与外部表现

一,表情动作的三种表现形式

表情动作简称表情,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表情动作可分为面部表情、动作表情和言语表情。

它们是人类的交际手段,而且还是互相交织的。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二)动作表情

动作表情是指情绪在身体姿态、四肢活动方面的表现。

动作表情可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

(三)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指情绪在音调、节奏和言语速度方面的表现,也就是通过言语的声调、节奏、音域、速度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转折、口误等所表现的情绪情感。

以上三种表情在表达情绪、情感的过程中,是彼此结合的一个整体。

任何一种情绪情感的表现,都同时涉及面部、动作和言语。

二,情绪发生时伴随的内部生理变化

情绪发生时的内部生理变化一般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内脏器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消化、循环、内外分泌等系统上。

例如,生气时或受惊吓时,呼吸短促并加速,心跳和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

突然的震惊还会暂时中断呼吸。

2.腺体分泌活动的变化。

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下,如大怒,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引起血糖、血压的升高和肌肉紧张度的增高,胃肠蠕动加快,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而处于焦虑、抑郁时则出现消化腺活动下降等。

第四节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于1884年提出了对情绪历程的解释,他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即大脑对身体反应的反馈)。

丹麦生理学家朗格(CLange)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

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恐怕只是一种对于他身体内的变化的知觉”。

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二、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情绪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身体变化,如血液循环、肌肉、呼吸、腺体分泌的变化。

关于情绪的中枢机制,有人重视皮层下中枢,如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等的作用;有人则重视大脑皮层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凯农首先对詹姆士一朗格理论提出了如下质疑:

(1)机体的生理变化在发生上相对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迅速发生、瞬息变化的事实;

(2)同样的内脏器官活动变化可以在极不相同的情绪状态中发生,因此,根据生理变化难以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3)切断动物内脏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的身体变化,却并不产生真正的情绪体验。

根据这些事实,凯农认为,情绪并非是外周变化的必然结果。

带着这些质疑,凯农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

三,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叫“情绪的认识____评估说”。

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发生的。

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因此,该学说又称做“认知评价理论”。

他特别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

评估补充着知觉并产生去做某种事情的倾向。

虽然所有的评估都有情感体验的成分,但只有这种倾向很强烈时,它才成为情绪。

认识和评估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因此皮层兴奋被认为是情绪的基础和原因。

情绪反应包括内脏器官和骨骼肌的自主变化,而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绎意识的基础,这和“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有某些共同性;不同之处在于:

“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的反应序列是情境一肌体表现一情绪”,而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反应序列是“情景一评估一情绪”。

四,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提出了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汤姆金斯甚至认为,情绪就是动机。

他否定了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着重指出内驱力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正是情绪过程;而且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它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的作用。

伊扎德的动机理论则内涵更丰富。

他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

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一动机的体系。

伊扎德提出人格有6个子系统:

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

这些子系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

内驱力、情绪、情绪____认知相互作用、情绪一认知结构。

情绪是这个动机系统的核心。

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一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还包含着更完整的内容。

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

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才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从而导致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

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又说明了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尤其是对人类婴儿情绪发生和功能的阐释,具有创新性和极大的说服力。

但是,动机一分化理论对情绪与认知的联系缺乏具体的论证和阐述,尚有不足之处。

五、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三因素的关系

情绪的发生与变化涉及三个因素:

即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在20世纪60年代由一系列情绪实验的结果推论出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情绪认知理论一三因素论。

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

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唤醒,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

研究者因此认为,外界情境或生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生情绪的因素,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情绪经验),对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是主要因素。

第五节情绪的效用

一、激奋水平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一)激奋水平

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和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称为“激奋水平”。

愈兴奋表明激奋水平愈高;愈抑制表明激奋水平愈低。

激奋水平随需要和情绪的强弱而增减。

(二)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

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表明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

总的说来,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激奋水平,即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激奋水平过低或过于强烈,都会使作业效率下降。

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会随作业的复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二、情绪和情感的信号性功能与调节功能

(一)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在人类的活动中,情绪和情感是个人与他人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

人通过情感评价的方式把主体的愿望、需求、态度或观点传达给周围人或影响对方。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像;第二,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如微笑或怒容)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如赞同、友好或反对、嫌恶),并对它作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动作;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包括语言、情绪)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实验证明,当被试接受到故事讲授者的情绪信号后,也会激起相应的情绪活动或情绪共鸣。

(二)调节功能

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

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情境或机体内部的变化,并据此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三、情绪与心身健康

人们产生的情绪、情感有时是短暂的,有时是持续的;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

一般情况下,短暂的情绪与情感体验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不会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积极的情绪与情感的延续,不仅不会损害健康,反而有利于身心健康。

但如果消极的情绪与情感(如焦虑、紧张、忧愁、悲伤等)长期存在,使人终日惶惶不安,而且由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久久不能复原时,这种情绪的长期压力就会导致对健康的损伤。

因此,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使心胸经常处于开阔、欢乐的状态中,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心身健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第六节情绪、情感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

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能去影响学生,还要使自己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教师的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教师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或活动。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果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并表扬,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反之,批评和否定学生的行为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固着、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会给以积极的配合,会减少消极情感体验的产生,能根据教师的希望去制定自己前进的目标,产生前进的动力。

“动之以情”就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重要作用。

(二)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

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的学习。

学生在学校活动中,会从老师对自己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中得出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

随着体验的逐渐积累,形成个体的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借助情绪记忆去推动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地对待人际交往。

(三)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因为遭遇困难而导致消极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很常见的事,而教师在此时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感染力去鼓励学生,使他们恢复自信以及积极乐观的态度,从挫折的阴影中挣脱出来。

二、情绪与学习效率

前述的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表明:

进行比较复杂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的激奋水平应适中;进行简单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的激奋水平应偏高;进行高度复杂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三、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和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并认为情绪发展与心理健康有紧密的联系。

在智力活动中,如果出现消极的情绪,则阻碍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

相反,情绪愉快的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信心十足,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特别要注重情绪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所以教师首先应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为进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1.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教师只有明确了良好情绪的标准,才能识别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

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首先,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其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四,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培养良好的情绪,要做到:

(一)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因为当人的正当合理的需要得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要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能力所及,做出正确的判断,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