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085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1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

.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

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

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2.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

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4.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5.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7.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

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9.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

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10.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1.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2.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3.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4.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5.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6.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

(7.1)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2)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7.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8.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9.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教育目的; 

(2)学生年龄特征; 

(3)学科的特性; 

(4)教学的时空条件。

 

10.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 

(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2.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3.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

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7.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 

(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8.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9.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0.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所接受信息的来源和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

  1.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

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1)机体觉:

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

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3)平衡觉:

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1)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2)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1)正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

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时间知觉有两种:

一是现在是什么季节、几号、几点。

二是知觉现在时刻与过去某一时刻的长短。

  3.运动知觉:

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动知觉:

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即物体在按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位移时,人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2)似动现象:

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

  ①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就会感觉到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

  ②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③自主运动:

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似乎在不停地游走。

  错觉:

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幻觉:

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三)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2.知觉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人的直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概念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

  2.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

  ③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④保持稳定的情绪;

  ⑤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

  ⑥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3.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四、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

  

(1)形象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