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989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 大学语文议论文.docx

自考大学语文议论文

目录

 

议论文---------------------------------------------------------------------------------------------------------------------------2

1、寡人之与国也--------------------------------------------------------------------------------------------------------------4

2、秋水(节选)------------------------------------------------------------------------------------------------------------------7

3、五代史伶官传------------------------------------------------------------------------------------------------------------11

4、论毅力---------------------------------------------------------------------------------------------------------------------14

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6

6、容忍与自由---------------------------------------------------------------------------------------------------------------19

7、咬文嚼字------------------------------------------------------------------------------------------------------------------23

8、吃饭------------------------------------------------------------------------------------------------------------------------26

9、我的世界观---------------------------------------------------------------------------------------------------------------29

10、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32

 

议论文

一)总体考核要求:

1、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2、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二)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来阐发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

论点是议论文所要阐发的思想观点;论据是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

这三者的紧密关联,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体。

1、论点

1)中心论点是统领文章内容的总论点,须用简明而准确的语言予以根据概括把握。

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已在行文中点明,但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在行文中并没有点明,须由读者在综合分析后概括出来。

2)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是中心论点的重要内涵,有深化中心论点的作用。

2、论据

议论文的说服力建筑在论据之上。

论据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事实的材料,另一类是理论的材料。

一般说来,事实材料是确证论点的最可靠依据,而理论材料则往往体现为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将两者结合起来更有说服力。

写作议论文要注重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而选择和使用论据则应以是否具有说服力为标准。

首先要注意论据的确凿性,其次要注意论据的典范性,再次要注意论据和论点的统一性。

3、论证

论证是用种种方法证明论点的过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

立论是以充分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观点正确的议论形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证明别人观点错误的议论形式。

1)任何证明都体现为一定的论证方法,概括起来基本的论证方法有下列几种。

归纳法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是通过列举和分析若干“个别”,归纳它们所共有的质性,从而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多属初步归纳,一般被称为例证法;将若干分论点综合为一个总论点,则是在初步归纳基础上的再归纳,一般称之为概括法。

写作议论文,要善于运用例证法,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分析事例来展开论说,是克服思路贫乏、语言干枯的有效途径。

议论文的事例,不宜像记叙文那样进行详细描述,应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去掉那些与论点无关的东西,保留乃至强化与论点血肉相连的角度和环节,用议论的格调将事例带出。

演绎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是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推演,从而得出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

一般来说,在议论文中,凡引进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运用演绎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的。

演绎论证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是由一个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在阅读议论文时,要注意其中的普遍原理和名人名言,理解它们是通过演绎法说理;在写作议论文时,要善于运用普遍原理和名人名言,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理深度和逻辑力量。

比较法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一般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两类。

对比法是将同一类别中具有不同乃至相反性质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彰显是非、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非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通过相似性连类来认识事物、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简单地说,类比法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因此,议论文中的一切比喻都是类比法的体现。

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要特别注意那些几种论证方法相互交织的地方。

2)驳论的着眼点

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的,所以驳论的着眼点就有三种选择:

或反驳论点,或反驳论据,或反驳论证。

当然也可以从几个着眼点同时进行反驳。

三)散文中的议论文(共10篇)

 

1、寡人之于国也

本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孟子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文章中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富于感情色彩,使其论说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

《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的。

《孟子》一书对后代的文化思想和散文发展均有深远影响。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

“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

河东地区发生灾荒我也是这样办的(意为河东发生灾荒,就迁移河东的灾民到河内,搬运河内的粮食到河东)。

我考察了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了。

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了,我的百姓也没因此而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梁惠王(前400-前319):

即魏惠王。

寡人:

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

焉:

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

耳:

而已。

凶:

灾凶,此指饥荒。

粟:

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加:

更。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如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交锋,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梁惠王说:

“不可以。

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好(hào):

喜欢,爱好。

填(tián)然鼓之:

咚咚地敲起鼓来。

填,摹声词,这里用来摹拟鼓声。

兵:

兵器。

刃:

刀口,这里指锋利的兵器。

接:

接触,交锋。

甲:

铠甲。

曳(yè)兵:

拖着兵器。

走:

跑,这里指逃跑。

直:

仅,只。

是:

此,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要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到深的池塘里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不可胜(shēng)食:

吃不完。

胜:

尽。

数(cù):

细密。

罟(gǔ):

网。

洿(wū):

低洼地,这里指池塘。

鳖(biē):

甲鱼

斤:

斧头的一种。

以时:

按照一定的时间。

《礼记·王制》: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养生:

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

为死者办丧事。

王道:

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绵的衣服了。

鸡猪狗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衣(yì):

穿。

帛(bó):

丝织品的总称,这里指丝绵衣服。

豚(tún):

小猪

彘(zhì):

猪。

畜(chù):

牲畜

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教育。

谨:

谨慎从事,认真办好。

庠序:

古代乡学的名称,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申:

重复,一再。

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

悌(tì):

友爱兄弟。

颁(bān)白者:

须发花白的人。

颁,通“斑”。

负:

背上驮东西。

戴:

头上顶东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黎民:

指老百姓。

然:

这样。

王(wàng):

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现在的魏国,(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王别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检:

约束,制止。

涂:

通“途”。

莩(piǎo):

饿死的人。

发:

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岁:

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非我也,兵也:

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

无罪岁:

别归罪于年成不好。

中心论点:

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

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

这都是先抑后扬。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

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孟子善用比喻。

本文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都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此外,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2、秋水(节选)

属《庄子》中的“外篇”,本文节录了其中的开头部分。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车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当过蒙地的漆园吏。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办。

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别。

他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

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相传是庄周自著,“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天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注入黄河,水流很大,站在水中洲岛向岸边看去,辨不清牛马的身影。

时:

按季节。

灌:

注入。

河:

黄河。

泾(jīng)流:

指水流。

两涘(sì):

河的两岸。

涘:

水边。

渚(zhǔ)崖:

水洲岸边。

渚:

水中洲岛。

辩:

通“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焉:

乎。

河伯:

黄河之神。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

他脸朝东边看去,看不见水的尽头。

东面:

脸朝东。

端:

边,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河伯才开始改变他的面容,仰望着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

“俗语说:

‘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已。

’这说的就是我呀。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孙子(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不相信。

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呀,我将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旋其面目:

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旋:

转,转变。

望洋:

仰视的样子。

也作“望羊”、“望阳”。

若:

即海若,海神。

野语:

俗语,谚语。

之:

代下文所引野语内容。

莫己若:

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

即谓我也。

两句都是宾语位于动词前。

少仲尼之闻:

小看孔子的学识(以孔子的学识为少)。

闻:

学识、学问。

轻伯夷之义:

轻视伯夷的义行(以伯夷的义行为轻)。

伯夷:

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因与弟叔齐互让君位,结果一齐逃到周。

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认为以臣伐君不义,于是叩马谏阻。

商亡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封建社会把他们当做忠臣义士的典型。

睹:

看。

子:

您。

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

难穷:

难以穷尽。

穷:

尽。

殆:

危险。

长:

长久,永远。

大方之家:

明白大道理的人。

大方:

大道理。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北海若说:

“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

以:

与。

拘于虚也:

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

拘:

拘束,局限。

虚:

同“墟”,居住的地方。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寒冷,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拘限;

笃:

固,拘限。

时:

时令。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见识浅陋的人,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受所接受教育的束缚。

曲士:

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

束于教也:

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现在你走出了水洲河岸,看到了浩瀚的大海,发现了你的鄙陋,你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

尔:

你。

崖涘:

河岸。

乃:

才。

丑:

鄙陋。

大理:

大道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天下所有的水域,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千百条川流注入到大海里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而不会溢出;

盈:

满。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海水从尾闾(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虚空;

尾闾(lǘ):

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已:

停止。

虚:

虚空。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始终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或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海的容水量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不能以容量来计算。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但我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我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

自多:

自我夸耀。

多:

赞美,自负。

比:

并,列。

形:

身形。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我在天地之间,就像是大山上的一块小石头、一株小树木,正是因为存有“自己所见甚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奚以:

何以,怎么。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个小蚁穴浸在大湖里吗?

礨(lěi)空:

蚁穴,小孔穴。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想想整个中原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储粮的大仓库里面的一粒小米吗?

中国:

这里指中原。

稊(tí):

一种形似稗的草,果实如小米。

大(tài)仓:

储粮的大仓库。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称物的数量叫做“万”,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

号:

称。

处:

居,占。

焉:

于此(于万物之中)。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九州(天下)人之多,只要谷物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就会有人,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

人卒九州:

人尽九州,即九州都有人。

一说,人卒即大众。

卒:

尽。

九州:

天下。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马身上的一根毫毛的末梢吗?

毫末:

毫毛的末梢。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五位上古帝王所连续统治的,三位王所要争夺的,学者们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所努力的,全在这里了。

五帝: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yáo)、舜(shùn)。

一说指伏羲(xī)、神农、黄帝、尧、舜。

所连:

所连续统治的。

三王:

夏启、商汤、周武王。

所争:

所争夺的。

任士:

把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尽此矣:

全在这里了,意谓就是这么一点细微的东西,正如马体上的毫末。

尽此:

尽于此。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气,孙子(仲尼)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

他们这们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庄子的《秋水》篇由七个部分组成,本文节选了其中第一部分——河伯与海若的对话。

这一部分结构完整,论证周密,可以把它作为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来读。

这篇文章以对话方式展开,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简要地说,就是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中心论点)。

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问是“自多”,就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

无疑,这一中心旨意,即使在今天,也还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

本文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照来隐喻河伯和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

此外,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

大量排比句的反诘句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体现出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3、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

指唐朝崩溃后在中原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

伶官:

宫廷授有官职的伶人。

伶:

古时称演戏、歌舞、作乐的人。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后人为了将宋初薛居正所编《五代史》和欧阳修所编《五代史》区别开来,通常称薛著为《旧五代史》,欧著为《新五代史》。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

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以芦荻代笔,泥沙代纸,教他读书写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遭到守旧派的排挤和打击,屡遭贬谪。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

王安石执政后,辞官退隐,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宋初以来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在散文、诗词等方面他都有很高的成就。

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啊!

盛衰变化的规律,虽然说是上天的意志,难道不是人为的吗?

推究唐王庄宗之所以取得天下和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原:

推究,推本求源。

庄宗:

李存勖,唐末西突厥沙陀部族的首领,消灭后梁称帝,建立后唐。

可以知之矣:

“之”指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