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2659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 7.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王婷讲义+笔记7

理论精讲5-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

 

梳理总结

 

第二章中学课程

1.第一节课程概述

2.第二节课程组织

3.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概述

2.课程的类型

3.课程理论流派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一、课程概述(p59)

(一)“课程”一词的由来(单选)西方

“课程”一词最早源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二)“课程”的概念(辨析)广义的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类型(p60)1.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实施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4.开发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5.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6.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7.古德莱德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

(一)按照内容属性划分(p60)单选、辨析

学科课程

知识的逻辑体系

经验活动课程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经验

 

(二)按照组织方式划分(P60)单选、辨析

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学科整合

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

 

(三)按照实施要求划分(p60)单选、辨析

必修课程

培养学生的共性,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

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

 

(四)按照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p60)单选、辨析

1.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的意志2.地方课程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校本课程

展示学校的特色

 

 

(五)按照课程任务划分(p60)单选、辨析

1.基础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2.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3.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

(六)按照呈现方式划分(p61)单选、辨析

显性课程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具有计划性隐性课程

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七)古德莱德的分类(p61)单选

7.古德莱德专家

理想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正式的课程教师

领悟的课程课堂实施运作的课程学生

经验的课程

 

来个小口诀属性动动学学组织分分合合要求必修选修主体国校地方任务基拓研研呈现显隐结合

小试牛刀

1.【2019上】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经验课程D.社会课程

2.【2018下】在专家指导下,地处贵州东南的侗察中学组织有关教师对面临传承危机的侗族织锦工艺进行课程开发,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织锦课程”,该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社会课程

三、课程理论流派(p62)单选

学科中心课程赫尔巴特

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主张分科教学

活动中心课程(简答)杜威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社会中心课程

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p62)单选、简答

学生(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梳理总结

 

第二节课程组织

1.课程设计的概念

2.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

3.课程内容

4.课程评价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p63)

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二、课程设计的模式(P63)

单选

目标模式

(泰勒)

1.确定目标(最关键)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关注过程

鼓励探索

 

小试牛刀

泰勒目标模式中,最关键的一步是()。

A.确定目标

B.选择经验C.组织经验D.评价结果

二、课程内容(p65)

(一)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单选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3.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清醒一下!

难点来了!

 

(二)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p66)单选、简答

 

 

(二)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p66)单选、简答

(一)课程计划

概念: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

安排

作用:

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二)课程标准

概念: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

构成: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作用:

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作用: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p66)单选、简答

(一)课程计划

概念: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

安排

作用:

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二)课程标准

概念: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

构成: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作用:

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作用: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二)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p66-p67)单选、简答

 

小试牛刀

1.【2017下】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方案D.教学指南

2.【2014上】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四、课程评价(p69)单选

重点

目标评价泰勒

关注预期

目的游离评价斯克里文

关注实际关注非预期CIPP评价

斯塔弗尔比姆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梳理总结

1.整理笔记

2.预习——P95

理论精讲5-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说在课前】

今天课程之中进入到第二章的学习,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

 

梳理总结

 

【解析】

这些方法需要掌握的都是单选题,要掌握名称、关键词、例子的对应。

1.最基本最广泛的方法是观察法。

2.通过创设条件探讨他们的因果关系是实验法。

3.一线教师边教学边研究是教育行动研究。

4.通过讲故事来进行教学研究是教育叙事研究。

5.从古至今去研究的是历史法。

6.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

 

第二章中学课程

1.第一节课程概述

2.第二节课程组织

3.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解析】

1.中学课程在考试的过程中属于教育学的相关内容,相比之下会有一点枯燥,但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听懂的话建议听一下回放。

2.第一节了解什么是课程,第二节要把课程组织进行实施,有关相关课程在近现代还有一些改革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科目一考试中特别重要。

第三节在科目二中不是很重要,科目二前两节非常重要,分值占4-14分。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概述

2.课程的类型

3.课程理论流派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解析】

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理论流派以及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必考点是第二点课程的类型,其中有两分来源于这里。

一、课程概述(p59)

(一)“课程”一词的由来(单选)西方

“课程”一词最早源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解析】

“课程”一词最早源于斯宾塞,斯宾塞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学习了很多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是为未来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二)“课程”的概念(辨析)广义的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解析】

1.课指的是在课程中学习的内容,程就是这些内容如何安排,广义的课程指的就是课程内容及其安排。

2.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比如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课。

3.辨析题考查,比如所谓的课程就是指某一门学科是错误的,课程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指的是某一门学科,所以是错误的。

二、课程的类型(p60)1.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实施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4.开发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5.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6.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7.古德莱德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

【解析】

1.课程的类型掌握单选题和辨析题。

2.单选题掌握课程名称和对应的关键词、例子。

3.内容属性

(1)学科课程。

(2)经验课程。

4.开发主体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5.呈现方式

(1)显性课程。

(2)隐性课程。

 

(一)按照内容属性划分(p60)单选、辨析

学科课程

知识的逻辑体系

经验活动课程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经验

 

【解析】

1.学科课程就是分学科开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程中会传授一些经验。

2.传授的经验有两种。

(1)间接经验就是他人告诉我的。

(2)直接经验是亲身感知的。

3.学校学习的学科课程主要传授的是间接经验。

4.活动课程是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活动中学习。

比如带学生在动物园参观大象,主要学习的是直接经验,因为是亲自感知的。

(二)按照组织方式划分(P60)

单选、辨析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学科整合

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

【解析】

1.分科课程就是分学科开设的,有语文、数学、英语。

分科课程就是学科课程没有区别。

2.综合课程一定是和多为一,把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课程合并在一起形成的课程。

比如小学的科学课是把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在一起。

3.小学的品德与社会,社会就是政治、品德、历史合并在一起。

 

(三)按照实施要求划分(p60)单选、辨析

必修课程

培养学生的共性,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

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

【解析】

1.必修课程就是必须要上的,培养的是人跟人的共性,比如右下角的语文课学过,比如大学政治、外语、高数都是必修课程。

2.选修课就是供大家选择的,培养的是个性,比如浙江大学曾经开设过睡眠

课。

 

(四)按照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p60)单选、辨析

1.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的意志2.地方课程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校本课程

展示学校的特色

 

 

【解析】

1.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来开设的,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

2.地方课程是展示地方的特色,所在的地区地方特色一般是由省级为单位,比如辽宁省开设的课程是美丽辽宁。

比如四川会开设大熊猫课程,都是满足地方,只要是省级单位的都是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单位,为了展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有的学校会开设诵读课程,再比如会有国学课程。

4.国家课程的主体是国家,地方课程的主体是省级,校本课程主体是学校。

 

(五)按照课程任务划分(p60)单选、辨析

1.基础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2.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3.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

【解析】

1.基础型课程就是给学生打基础的,在学校会学习双基,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三基一般指的是中小学必须会的读、写、算。

3.拓展型课程就是拓展我们的知识、能力、视野。

拓展的是广度,比如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读书,老师带我们进行音乐美术的鉴赏,拓展的是艺术的广度和视野。

4.研究型课程就是培养我们探究的态度和能力,比如北京的小学会有大数据研究,非常注重知识的深度。

(六)按照呈现方式划分(p61)单选、辨析

显性课程

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具有计划性隐性课程

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解析】

1.显性课程学习的都是计划内的课程,比如今天晚上一节课,明天晚上上一节课,后天晚上休息,都可以被称为显性课程。

2.隐性课程就是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指的是计划外的课程。

比如学校的班风、学风,学校的环境建设都是计划外的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七)古德莱德的分类(p61)单选

7.古德莱德专家

理想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正式的课程教师

领悟的课程课堂实施运作的课程学生

经验的课程

【解析】

掌握主体和课程的对应。

1.理想的课程:

一般来说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提出来的一般都是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一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允许开设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

课程是教师去领悟,比如我是一线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会领悟经验。

4.运作的课程:

强调的是一定去做,强调老师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

顾名思义就是学习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它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生在过程中习得了哪些经验就是哪些经验。

6.有的同学学习了12个考点,有的同学学到了10个考点,有的学习了5、

6个考点这个属于经验课程。

领悟的课程老师领悟出来的,运作的课程是老师课堂上实际教的。

来个小口诀属性动动学学组织分分合合要求必修选修主体国校地方任务基拓研研呈现显隐结合

【解析】

1.口诀:

“属性动(活动课程)动学(学科课程)学。

”指的是按照课程内容属性分为活动和学科课程。

2.口诀:

“组织分分合合。

”分科和综合课程。

3.口诀:

“要求必修选修。

”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

4.口诀:

“主体国校地方。

”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5.口诀:

“任务基拓研研。

”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6.口诀:

“呈现显隐结合。

”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

7.专家机构构建的课程理想是理想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局、教育部、教育厅规定上的是正式的课程。

8.一线教师对授课有所领悟,是领悟的课程。

准备了20个知识点两个小时

讲不完,所以今天实际做的过程中就讲解了12个考点,被称为运作的课程。

生在这过程中12个考点全部听懂了,学习的经验就是经验的课程。

 

小试牛刀

1.【2019上】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经验课程

D.社会课程

【解析】1.语文、数学、英语属于学科课程。

【选A】

 

2.【2018下】在专家指导下,地处贵州东南的侗察中学组织有关教师对面临传承危机的侗族织锦工艺进行课程开发,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织锦课程”,该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社会课程

【解析】2.以贵州为单位的,就是省级为单位的,就是地方课程,课程的主语是地方的学校所以是校本课程。

【选C】

【答案汇总】1-2:

AC

 

三、课程理论流派(p62)单选

学科中心课程赫尔巴特

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主张分科教学

活动中心课程(简答)杜威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社会中心课程

社会问题为中心

【解析】

课程的理论流派需要掌握单选题和简答题。

1.单选题需要掌握每一个理论流派的名称与特点的对应关系。

2.学科中心课程就是以学科为中心开设的,主张分科教学,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传统的三中心是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

3.活动中心课程就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强调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是杜威。

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在这个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4.社会中心课程就是社会有什么问题开设什么课程,比如现在冬天来了疫情有开始严重了,现在大家都去探讨和研究如何防护疫情就是社会中心课程。

【梳理】

1.单选题备考,学科中心课程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主张分科教学。

2.活动中心课程论是儿童活动为中心。

3.社会中心课程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p62)单选、简答

学生(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解析】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单选和二级简答题备考。

1.无论是影响教育目的还是制度,制约因素会有社会和人的维度,制约课程的因素有社会的维度,还要考虑到人的发展。

之后还要考虑到知识本身的发展。

2.单选题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有社会、学生、学科。

简答题口诀:

“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梳理总结

【解析】

1.课程概述首选学习了课程一词来源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课程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是课程内容和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内容。

3.课程的类型中重点掌握按照组织方式分为分科和综合,分科就是分学科开设的,综合课程就是和多为一开设的课程。

4.第二个重点是按照内容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就是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就是我带学生去户外看小动物。

5.第三个重点就是按照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主体,分为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题干中有国家教育部开设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省级单位是地方课程,如果题干给的而是学校就是校本课程。

6.按照课程呈现方式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计划内的是显性课程,计划外的课程是隐性课程。

7.分别是学科、活动、社会为中心,赫尔巴特是学科中心。

关注儿童的活动和兴趣需要是活动中心。

关注的是社会问题是社会课程中心论。

8.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一般是社会、人、学科特征。

 

第二节课程组织

1.课程设计的概念

2.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

3.课程内容

4.课程评价

【解析】

课程的组织中首先要了解如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时候一般来课程开始之前,课程之中会有一些内容,课程之后进行评价。

重点是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p63)

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二、课程设计的模式(P63)

单选

目标模式

(泰勒)

1.确定目标(最关键)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关注过程

鼓励探索

【解析】

1.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整体简单了解即可。

2.课程设计的模式有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3.单选题掌握模式的名称和观点的对应。

4.泰勒是课程评价之父,也被称为现代课程之父。

(1)确定目标,比如资格证的目标是考到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的目标是考到95分以上即可。

(2)选择经验,会选择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3)有效的掌握可以通过课程组织经验。

(4)最后去评价看一下大家过没过。

5.斯腾豪斯提出来过程模式,关注的是过程,简单了解即可。

 

小试牛刀

1.泰勒目标模式中,最关键的一步是()。

A.确定目标

B.选择经验C.组织经验D.评价结果

【解析】1.最关键的是确定目标。

【选A】

 

二、课程内容(p65)

(一)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单选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3.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解析】

1.课程内容组织的时候会有相应的形式,单选题了解即可。

2.重点掌握直线式和螺旋式。

3.一条直线下来,前后没有重复,目录就是一种直线式的编排形式。

4.反复重复出现的是螺旋式。

知识前后不重复是直线式,知识前后重复是螺旋式。

5.纵向更加侧重知识的深度,横向组织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

比如开设综合课程,注重知识的广度。

清醒一下!

难点来了!

 

(二)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p66)单选、简答

 

【解析】

1.首先掌握单选和简单,掌握七个单选题即可,听不懂的话可以直接背下来。

简答题是重点的一级简答题。

2.第一个维度是课程计划,就是课程的整体规划,国家设计的时候会有一个表,是国家关于课程的整体规划。

3.第二个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小册子,分学科开设的,每一个学科都有。

4.一般抽象是具体制定的依据。

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课程计划。

(二)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p66)单选、简答

(一)课程计划

概念: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

安排

作用:

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二)课程标准

概念: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

构成: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作用:

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作用: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解析】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主体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课程计划的核心和首要问题是教学

科目的设置,只有知道开哪些学科之后才可以安排顺序。

3.课程计划实施的时候主要是指导学校的教学。

【解析】

1.课程标准是分学科来开设的,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高中英语这门学科,根据目标选择一些内容,之后课程如何去上就是实施建议,最后就是附录。

2.课程标准的核心是目标,有目标之后才能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

3.课程标准首先可以编写教材,课程标准也是老师授课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p66)单选、简答

(一)课程计划

概念: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

安排

作用:

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二)课程标准

概念: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

构成: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作用:

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作用: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解析】

1.课程标准包括五个部分,核心是课程目标,作用主要是编写教材,是编写

教材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上课的时候主要看的是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课程标准是老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