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2844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docx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李春秀靖远三中语文组

一、概述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

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

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

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它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

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

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

(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

(板书:

为何独爱周瑜?

)【朗读环节】

朗读提示:

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节奏感很强:

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

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

(板书:

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

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

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

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

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

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

(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问:

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

三个词――淘、穿、卷。

(1)淘。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

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

(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

要载体。

(2)穿。

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

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

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

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

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

(豪杰。

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

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

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

——出嫁。

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

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

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

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

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

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

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

“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

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生活:

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

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

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

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他真的消极吗?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

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教学步聚

(二)  生谈对苏轼的了解。

   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词“苏辛”诗“苏黄”书、画“宋四家”

作品之一。

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七月。

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2、分析景的特点及其作用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

强虏(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景物特点:

气势宏大 雄奇壮丽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为何写人物周瑜

 •周瑜:

 “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

“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

 

(七)  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同学们要对词的豪放风格有个感性认识,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体会情景结合的技巧和用典的贴切自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纶巾,青丝带头巾,“羽扇纶巾”,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品评】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对于原破。

初嫁了:

就是刚嫁过去。

“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念奴娇:

词牌名。

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

陡峭不平的石壁。

群山。

《释名》:

“山体曰石”。

小乔:

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初嫁了:

就是刚嫁过去。

“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

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

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2、二解题: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文学常识:

(1):

词又分为诗余、长短句、填词、乐章,原全称“曲子词”,即歌曲中的歌词。

起源于民间,兴于隋唐,盛于宋,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

(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歌曲的曲谱)。

(2):

词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苏轼和柳咏为例。

2、写作背景简介: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分军区的司令员,但“不得签书公事”),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1)同学们关于这首词,或者说关于苏东坡还有个小故事想知道吗?

同学们:

想。

当年苏东坡在翰林院工作,有一次大家在一块儿聊天,苏东坡向一个幕僚问起关于词的一些看法,幕僚就说,您的词和柳永的词不一样,柳永的词应该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红木牙板敲起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的,您的词应该是一位关西大汉,拿着铜琵琶、铁敲板高亢而歌。

当时苏东坡也非常高兴,为之绝倒。

好,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举起我们的手掌用它来作为铁敲板一边拍手一边读第一片。

开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老师提问:

读得很有气势。

为什么会读得有如此气势呢?

这里面我们要注意到这一句,它起首就是一个\"江\",大家注意到它前后的这些词语,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

一个字?

学生答:

大。

老师提问:

大。

江的前面有个“大”字。

气势如何?

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

说\"淘\"。

淘的程度怎么样?

学生答:

尽。

老师追问:

淘了多少时间?

学生答:

千古。

老师继续追问:

都淘些什么人物?

学生答:

风流人物。

老师总结:

词一开篇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2)在这样旷远、深沉的意境之下,作者将会写出一种怎样的内心活动?

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首词,按照古代的宋词来说的话,它只有调,叫做词牌,它后面是没有题目的,而这一首词很奇怪,它有个“赤壁怀古”的名字。

它“怀”的是什么“古”?

(是事?

还是人?

)学生答:

是周瑜。

老师问:

不错,是周瑜。

那么作者可以怀的内容千千万万,为什么他单单要怀念周瑜呢?

或者先他是从什么角度来形容周瑜的?

我们一起先把有关周瑜的词句捕捉一下。

老师问:

下面我们考虑一个问他是从哪些角度来形容周瑜的?

板书小结:

年龄——小乔初嫁了——(初24岁,实际34岁)——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

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

(文绉绉的——文将?

东吴的大都督——武将?

——能文能武)

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80万大军,周瑜谈笑间就把他们消灭了)

(3)请问:

现在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称呼才配得上周瑜呢?

明确:

风流人物。

老师问:

“风流人物”,周瑜的确当之无愧。

“时势造英雄”——那么,作者又把他放在一个什么背景下描写的呢?

(4)A、上阕中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齐读“乱石穿空”一句,讨论。

B、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用了什么修辞?

从几个角度?

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总结:

“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同学们来,让我们闭上眼睛老师背一句,你们跟背尽量让脑中浮现这雄伟,瑰丽的画面)。

然后再将上片的全部内容连起来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读出你们豪放的气势来。

(5)好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了,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讨论一下。

多角度思考,想得越多越好。

要求各抒己见(大家讨论的,没有标准答案)。

明确:

大家可以百花齐放。

关于他为什么会怀周瑜呢?

的确是有多种原因的,我想这里面有几个意思:

第一个,功绩。

周瑜对于苏东坡说来应该算少年得志,从二十四岁开始被重用,一直到三十四岁建立功勋,而苏东坡呢?

同学都注意到,头发都白(47岁)了还一事无成,搞个\"团练副使\"还是个虚职。

第二个,建功的年龄。

跟第一点差不多的。

第三点,谁都知道,当时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应该属于主要的角色,是主将,所以苏东坡不可能去怀念别的人,而是以周瑜为主的。

第四点,好多同学当时也注意到了,这是一种机遇,在当时来说,应该说他们分别碰到了不同的机遇,或者说不同的君主。

周瑜当时就碰到了一位明君--孙权。

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而苏东坡很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所以他更加有感慨。

第五点,两者在性情上面可以说是惺惺惜惺惺,两者是比较接近的,对吗?

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一种误解,不对啊,周瑜心胸狭隘。

搞错了,那是罗贯中给他加上去的。

苏东坡和周瑜在这点上有共同之处。

苏东坡怎么可能去怀念六十多岁的曹操或五十多岁的诸葛亮呢!

至于吕布、张飞更不是苏东坡所瞧得起的了,所以非周瑜莫属,连他自己也说过,\"知音如周郎\",他把周郎视作他的知音。

板书设计:

周瑜苏轼

年少得志:

34岁赤壁之战的主将47岁被贬调

家庭幸福:

美人小乔丧妻之痛

幸遇明君:

孙权被君所弃

性情相犀:

雄心壮志雄心壮志

(6)接下来我们就紧接着刚才的问题往下说,古诗词里怀古往往是抒怀,他怀念周瑜的最终目的是抒发感情,他想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齐读“故国神游”两句

老师问:

读的很好!

他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

关于这个问题呢,正如前面参考上面也说的,是见仁见智。

观点一、谪居黄州,惆怅失意。

观点二、谪居黄州的自我安慰之词。

观点三、向“江月”倾吐壮志难酬的苦闷。

观点四、反应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苦闷,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生:

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

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生:

我也同意。

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

没有不同意见?

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

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

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

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洒酒祭奠江月。

(8)请一生朗读全诗。

四、总结全词:

全词作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者融为一体,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大家知道,在苏东坡之前的词作都是以写艳词为主的,而苏东坡能一扫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及前人创作的萎靡之气,突破了词律、拓宽了词的内容。

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变流俗的鄙语为高雅的士大夫抒怀,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了这种豪放的风格。

所以我们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他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

”所以正是黄州被贬才有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

好,这首词在内容上就说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一起在新的理解下面再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

五、艺术总结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豪放词,那么它的豪放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景物描写的豪放:

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那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那纵横驰骋、游忍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

2、周瑜形象的豪放:

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

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树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3、感时伤今的豪放:

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

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六,对比赏析

学了〈赤壁怀古〉,我们领略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有人说:

苏词“短于情”,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苏轼的另一首词。

请学生一起朗读。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