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333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学复习摘要

1、《素问》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5)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4)

2、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泄九法:

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3、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张子和:

“攻下派”著《儒门事亲》。

李杲:

“补土派”著《兰室秘藏》、《脾胃论》《医学发明》。

朱丹溪:

“滋阴派”,著《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4、温病五大家:

后四位称“温病四大家”

吴又可:

明代,著《瘟疫论》,是最早的传染病专著,提出“戾气”感染人体途径是口鼻而入。

叶天士:

著《温热伦》,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创造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涪”的方法。

吴鞠通:

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

论述了“风温”、“温热”、“瘟疫”等九种温病的治法,并提出了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

薛生白:

著《湿热病篇》对湿温病进行了探讨。

王孟英:

著《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二类进行辩证施治。

5、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第一部治疗肺痨病专著。

6、陈无择:

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

7、明.薛己:

著《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8、王伦:

著《明医杂著》,提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9、治疗虚劳专书:

①胡慎柔《慎柔五书》,②绮石《理虚元鉴》。

10、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

11、国家(宋代)颁行的大型方书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12、明清著作:

王肯堂《证治准绳》,张介宾《景岳全书》(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秦景明《证因脉治》(将疾病分为内伤、外感两类),王清任《医林改错》(五个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吴谦《医宗金鉴》唐容川《血证论》(论血证之专书),尤在径《金匮翼》

13、新中国著作: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蒲辅周《医案》、《医话》,任应秋《论医集》。

14、中医内科治疗原则:

①调节整体平衡②审证求机论治③辨明标本缓急④把握动态变化⑤顺应异法方宜⑥据证因势利导⑦先期治未病⑧重视调摄护理。

15、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个体的不同,或处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16、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17、黄疸:

病名首见于《内经》‘尿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茵陈蒿汤”治阳黄。

《金匮要略》分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都记述了黄疸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

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了“茵陈术附汤”治阴黄。

《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病名,初步认识黄疸的发生于胆液外泄有关。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黄疸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湿邪为患。

治疗大法:

化湿邪,利小便。

阳黄:

清热化湿、淡渗利湿、通利腑气;阴黄:

温中化湿、淡渗利湿。

急黄: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18、水肿:

《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小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水肿门》将水肿分成阴水、阳水两大类,为其后水肿病辨证奠定了基础,在治疗上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

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了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明•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了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19、淋证: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与肾气化不利。

华佗《中藏经》分:

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分石、气、膏、劳、热五淋。

宋代《济生方》分气、血、石、膏、劳淋五种,差异在血淋和热淋的有无,六种淋证临床均为常见。

病名首见《内经》。

20、癃闭:

病名首见《内经》。

孙思邈《千金要方》首先载有用导尿术治疗小便不通的方法。

王焘在《外台秘要》载有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

朱丹溪运用探吐法治疗小便不通,并将探吐一法譬之滴水之器。

明代张景岳将癃闭与淋证分开,癃闭的外治法有:

取嚏、探吐、导尿、针灸、外敷、流水诱导、中药灌肠等法。

21、关格:

以小便不通、呕吐时作为主证。

先有小便不通而后有呕吐方可诊断。

小便不通为关,呕吐时作为格。

病机:

脾肾阴阳衰惫。

22、走哺:

以呕吐伴大小便不通利为主证。

往往是先有大便不通而后呕吐,最后见小便不通。

23、走阳:

是指性交时,精泄不止。

24、遗精:

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外泄。

25、早泄:

性交时精液过早泄出。

26、精浊:

是大便或小便终了时尿道口有米泔或糊状分泌物溢出,伴茎中痒痛。

27、郁证:

《内经》五郁,“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郁证的脏躁和梅核气两种病证。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气、血、痰、火、食、湿六郁学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治疗方剂。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妇人咽中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8、血证:

《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备急千斤要方》首载了“犀角地黄汤”等一些较好的治疗血证方剂。

《医学正传•血证》率先提出“血证”之名。

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即:

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血证》将血证的病机提纲概括为“火盛”、“气虚”两个方面。

唐容川《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疗血证四法,为通治血证大纲。

现在治疗血证以治火、治气、治血为法。

血证的预后与引起血证的原因、出血量的多少、兼见症状有关。

29、痰饮: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始有“痰饮”名称。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胃肠);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胁下);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四肢);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行如肿,谓之支饮。

(胸肺)”提出“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杨仁斋《仁斋直指方》首先将“痰”与“饮”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

叶天士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治疗大法。

痰饮的主要病机是:

三焦气化失宣。

痰饮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30、消渴:

消渴之名首见《素问奇病论》。

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提出治疗方药,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

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

《证治准绳》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主要病机:

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并发症有:

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白内障、雀盲、耳聋、疮痈、水肿等。

治疗原则: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医学心悟》:

“治上焦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31、汗证:

盗汗一名出至《金匮要略》,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一般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总病机:

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32、内伤法热:

《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心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治疗虚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证用方,将“金匮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剂,金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拟定“补中益气汤”为治疗方剂,使甘温除热治疗具体化。

《景岳全书》对治疗“阳虚发热”提供了“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重要方剂。

明•秦景明《病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发热的辨证治疗作出了贡献。

28:

虚劳: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虚劳”的病名。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对五劳、六极、七伤作了具体说明,“五劳”指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

“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

《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张景岳所制“左归丸”、“右归丸”体现了这一原则。

29:

癌证:

“癌”首见宋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

30:

痹症:

病名首见《内经》。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痹痛游走不定)为行痹,寒气胜者(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湿气胜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也”。

(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为瘀。

一般说:

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

用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治疗“历节”。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历节风”。

王焘《外台秘要》而称“白虎病”。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对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基本病机:

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

治疗原则:

祛邪通络。

止痛药分:

祛风散寒止痛、清热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止痛、补虚止痛、搜风止痛五类。

辨病位用药:

上肢:

姜黄、羌活、桂枝。

下肢:

独活、川牛膝、木瓜。

颈椎:

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

腰部:

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淫羊藿、蛰虫。

膝关节:

土茯苓、车前子、薏苡仁。

四肢小关节:

土贝母、蜂房、威灵仙。

31:

痿证:

《内经》分为:

皮、脉、肉、筋、骨五痿。

主要病机“肺热叶焦”。

治疗原则:

“治痿独取阳明。

32:

痉证:

《金匮要略》分为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痉病在筋脉,属肝所主。

33:

感冒: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辛凉、辛温解表两大法则。

34:

咳嗽:

病名首见《内经》。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二大类,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

张仲景创治疗虚火咳嗽的麦门冬汤。

清喻昌创立了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35:

哮病:

《金匮要略》:

“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36:

喘证:

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金匮要略》:

“上气”即是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喘归纳为虚、实二大类。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辨证要点:

实喘:

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虚喘:

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37:

肺痈:

病名首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治疗上提出“未成脓”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用“桔梗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

38:

肺痨:

历代名称:

以传染性定名:

尸注、虫疰、传尸、鬼疰。

以症状特点定名:

痨瘵骨蒸、劳嗽、肺痿疾、伏连、急痨等。

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第一部治疗肺痨病专著。

39:

肺胀:

《内经》最早记载了病名。

《金匮要略》用“越脾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肺胀。

40:

肺痿:

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虚寒肺痿用“生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肺痿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治疗。

总得说来,此证以“养肺、养气、养血、清金、降火”为治疗法则。

病机:

肺脏虚损,津气严重耗伤,以致肺叶枯萎。

41:

心悸:

病名首见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提出“炙甘草汤”为治疗心悸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血虚惊悸用“朱砂安神丸”治疗。

《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心悸。

病机: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在心

42:

胸痹:

病名首见《金匮要略》,并把病机归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

治疗用“瓜蒌薤白白酒汤”。

《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疗。

《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病机:

“心脉痹阻”。

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证。

43:

不寐:

《内经》称“不得卧”、“目不暝”。

《伤寒论》、《金匮要略》分外感、内伤,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

《景岳全书》分有邪、无邪。

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

气虚(六君子汤加枣仁黄芪)、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生地、米)、痰滞(温胆汤加南星、枣仁、雄黄)、水停(轻者六君子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用控涎丹)、胃不和(用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

44:

癫狂:

病名出自《内经》。

《难经》提出“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丹溪心法》“癫属阴,狂属阳。

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用“癫狂梦醒汤”治疗癫狂,开创了从瘀治疗癫狂的先河。

治疗:

癫:

理气解郁,畅达气机;狂:

降(泄)火豁痰治标。

45:

痫病:

病名首见于《内经》。

《临证指南医案》:

“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丹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

病理因素:

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病。

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

治疗:

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肝泻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

平时:

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46:

痴呆:

《景岳全书》有“癫狂痴呆”专篇。

陈士铎《辨证奇闻》提出治疗以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主要方法。

立有“洗心汤”、“转呆丹”、“启心救胃汤”。

基本病机:

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阴精、气血亏虚。

标实:

气、火、痰、瘀内阻于脑。

病理转化:

气滞、痰浊、血瘀可以互相转化;气滞、痰浊、血瘀可以化热;虚实可以转化。

治疗原则:

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其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

47:

厥证:

病名首见《内经》,分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与肢体和手足逆冷二种。

《景岳全书》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

后世医家提出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

主要病机:

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治疗原则:

醒神回厥,实证:

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

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48:

胃痛:

病名首见《内经》。

金元时代李东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门,将胃脘痛与心痛分开。

基本病机:

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

“治肝可以安胃”,“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久痛入络”“胃病久发,必有聚瘀”,“虚者补之”。

49:

痞满:

《内经》称“痞”、“痞塞”“痞隔”。

《伤寒论》首见痞满病名。

“慢而不痛者,此为痞”创立了“诸泻心汤”治疗。

如:

半夏泻心汤。

《景岳全书》:

”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虚实之分:

有邪有滞而痞为实痞,无邪无滞而痞为虚痞;有胀有痛而满为实满,无胀无痛而满为虚满。

实痞实满,可消可散;虚痞虚满非大加温补不可。

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证,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为特点”。

50:

呕吐:

病名首见《内经》。

《金匮要略》有“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

《诸病源候论》提出由“胃气上逆”所致。

《备急千斤要方》提出生姜是呕家要药。

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凉膈散”治疗呕吐。

龚廷贤《寿世保元》记载了用藿香正气散、清胃保中汤、附子理中汤、加减二陈汤、茯苓半夏汤等分型治疗呕吐。

51:

噎膈:

膈首见《内经》。

“三阳结,谓之膈”。

隋-巢元方将噎膈分气、忧、食、劳、思五噎,忧、恚、气、寒、热五膈。

朱丹溪《脉因证治》提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的病机,“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疗方法。

52:

呃逆:

《内经》称之为“哕”。

《金匮要略》将之分为三种,一为实证,二为寒证(橘皮汤),三为虚热证(橘皮竹茹汤)。

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始称“呃”。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进一步把“呃逆”病名确定下来。

明代秦景明《证因脉治》把本病分为外感、内伤二大类。

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提出“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

”基本病机:

“胃失和降,隔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53:

腹痛:

病名首见《内经》。

《金匮要略》提出“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治疗腹痛,开创了腹痛证治的先河。

《仁斋直指方》对腹痛进行了分类鉴别。

金元李东垣《医学发明》提出“痛则不通”之病理学说。

王清任、唐容川指出:

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在下焦可用膈下逐淤汤。

总病机:

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理因素:

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治疗以“通”为法。

54:

泄泻:

《内经》中有“鹜泄”、“飱泄”、“注下”等病名。

《金匮要略》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下痢”。

《诸病源候论》痢疾与泄泻明确分开。

宋以后统称“泄泻”。

《景岳全书》提出分利治法。

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治疗:

运脾化湿。

脾虚致泄者健脾;湿邪困脾而泄者运脾。

基本病机:

脾虚湿盛。

55:

痢疾:

《内经》称之为“肠澼”“下沃”。

《金匮要略》、《伤寒论》统称“下痢”,创“白头翁汤”。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

启用“痢疾”之名。

朱丹溪《丹溪心法》阐明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

痢疾分急性暴痢、久痢二类,急性暴痢有:

疫毒痢、噤口痢、湿热痢、寒湿痢;久痢:

有阴虚痢、休息痢。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为主症。

56:

便秘:

《内经》认为此病与脾胃有关。

《金匮要略》治疗脾约用麻子仁丸(胃热过盛,脾阳不足)。

《伤寒论》提出用蜜制药、猪胆汁、醋等治疗便秘,最早应用外导法和灌肠法治疗便秘。

宋代《圣济总录》将便秘分风、热、冷、虚、宿食等。

金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首倡实秘、虚秘。

57:

胁痛:

胁指侧胸部,为液以下至十二肋骨部总称。

病名首见《内经》,诸多论述说明胁痛的发生与善怒、寒邪、肝热、惡血等有关,病位在肝胆。

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胁痛主要病因是情志不遂。

明《景岳全书》记载胁痛有外感、内伤之辨。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有详细论述。

主要病机:

肝络失和。

病理变化: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理因素:

气滞、血瘀、湿热三者。

58:

积聚:

病名首见《内经》。

《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络不移。

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用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治疗。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用“攻、消、散、补”治疗,创“化铁丹”、“理阴煎”。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将攻补两法与积聚初、中、末期三个阶段有机结合。

病理因素:

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

病理变化:

气滞、血瘀、痰结。

病机:

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以血瘀为主,聚以气滞为主。

病位:

肝脾。

59:

鼓胀:

最早见于《内经》。

是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致的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

以腹大胀满,绷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

病变脏器在于肝脾,久则及肾。

治疗原则:

行气、活血、祛湿利水同时,配疏肝健脾。

60:

眩晕:

病名首见《内经》。

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主要致病因素,创“泽泻汤”治支饮。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以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

《景岳全书》提出“无虚不作眩”。

《重订严氏济生方》首提六淫七情所伤致眩。

《医学正传》“眩远者,中风之渐也”。

基本病理变化:

虚证:

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实证:

风、火、痰、瘀扰乱,清窍不宁。

病位在脑窍。

与肝、脾、肾相关。

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1:

头痛:

殷商甲骨文有“疾首”记载。

《内经》称“脑风”、“首风”。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列举治疗头痛的不同方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头痛分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朱丹溪提出治疗头痛用引经药,即太阳用川芎,阳明用白芷,少阳用柴胡,太阴用苍术,少阴用细辛,厥阴用吴茱萸。

病机: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现代应用引经药:

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少阳---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吴茱萸、藁本;少阴---细辛;太阴--苍术。

62:

中风:

《内经》称猝然昏仆为“扑击”、“大厥”;称半身不遂为“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

唐宋以前认为其病因以“外风”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

《金匮要略》分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其中中脏腑又被明代李中梓分为闭证和脱证。

孙思邈的小续命汤。

刘完素的大秦艽汤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刘完素认为病因是“热”;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痰湿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风”、“类中风”;明代张景岳提倡“外风”之说;清代叶天士明确“中风”立论,提出滋阴熄风、滋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治疗分别以治火、治痰、治虚等为法,且各有偏重。

清代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创立了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63:

瘿病:

病名见于公元前3世纪《庄子--德充符》。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的认识,常用药物有海藻、昆布等。

《圣济总录》分石、泥、劳、忧、气瘿五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血、石、肉、筋、气五瘿。

《本草纲目》明确提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之功。

《外科正宗》指出瘿瘤主要是气、痰、瘀壅结而成,治法以散气行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

所载方剂“海藻玉壶汤”。

基本病机:

气滞、血瘀、痰凝壅结颈前。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