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710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

第一章导论

社会研究:

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具有经验性和实证性。

以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系统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以及生存的环境的理解为根本目的。

三个特征:

1.研究主题是社会的,非自然的;(人,社会行为,社会现象)

2.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以及由人和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

2.研究的干扰性;(研究人员进入影响原本的研究对象)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变量众多)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政治、伦理)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保持价值中立困难)

方法论:

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

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和研究之间的关系;

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

定义:

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

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三个层次。

实证主义方法论:

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出结论。

定量研究是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

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

定性研究是典型特征。

研究方式:

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类型: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基本要素:

调查研究:

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等;

实验研究:

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等;

实地研究:

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等;

文献研究:

内容分析、编码与解码、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等。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1.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范式,核心是“整体的”理解和解释自然情景;定量研究来源于实证主义,范式上接近于科学。

2.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关系;定性研究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现象的变化过程、注重现象和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意义。

3.定性研究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是无法分离的;定量研究者则相反,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做到“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

4.定性研究通常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并不强调在研究开始时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种明确的理论基础;定量研究则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

5.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定性研究者则往往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上的灵活性、特殊性。

研究的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

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

3.资料的收集;

4.资料的处理和分析;

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理论

特征:

1:

来自经验的实践;2:

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3:

目标是对经验现实做出解释。

定义: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的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层次:

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

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eg:

马克思理论

中观理论(中层理论):

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Eg:

社会流动理论。

微观理论:

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

判断标准:

1:

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理论;2:

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理论;3:

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理论。

理论解释:

以归纳推理为标志的理论建构和以演绎推理为特征的理论检验过程

构成要素:

一:

概念

定义: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

要素:

概念由定义构成。

这种定义通常以语言的,有时也可用数字的或者符号的形式来指明和限定概念所指称的现象。

只有做出定义之后,概念才有意义。

功能:

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

概念的抽象性对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思想的网络。

概念是建构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

二:

变量

定义:

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

(eg:

性别;工作,文化程度,收入等)

分类:

自变量:

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X)多为属性变量

因变量:

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y)多为行为或态度变量。

三:

命题

定义:

指的是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四:

假设

定义:

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科学环:

理论

概括假设

观察

两种推理的方式:

归纳推理:

从特殊到一般

演绎推理:

从一般到特殊

假设演绎法:

1.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

2.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

3.从这种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

4.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

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的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1.检验理论

2.证实理论

3.开创理论

4.重整理论

5.扭转理论

6.廓清理论

理论建构的过程:

1.从观察到概括。

经验概括:

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对变量间的反复出现的某种关系的一种说明。

2.从概括到理论

理论检验的步骤:

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2.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操作化)

4.收集有关的资料

5.分析资料

6.评价理论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

研究问题的概念

1.研究问题:

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2.研究主题:

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

研究问题来源于:

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

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

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2.创造性:

创新性、独特性。

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3.可行性:

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4.合适性:

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四:

文献回顾

定义

作用: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第四章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目的

一、探索性研究:

一种对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二、描述性研究:

对研究的总体或某些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

三、解释性研究:

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第二节研究性质

一、理论性研究:

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二、应用性研究:

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供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第三节研究方式

一、调查研究

二、实验研究

三、实地研究

四、文献研究

第四节分析单位

一、概念:

指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

或者说一项社会研究中的人或事物。

二、类型:

(一)个人:

目的:

以个人作为分析单位的描述性研究一般旨在描述由那些个人组成的总体。

而那些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解释性研究则往往是发现存在于该总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动力。

(二)群体(非正式):

eg:

家庭、邻里、班级、朋友、犯罪团伙等。

是对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对比研究,与群体中个人的特征有关。

(三)组织(正式):

eg:

工厂、公司、机关、学校、商店、医院等。

对组织的分析说明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四)社区:

乡村、城市、街区、集镇等。

可以用人口规模,社区异质性程度,社区习俗特点,社区的空间范围等特征对它们进行描述。

如同一个人为分析单位。

(五)社会产品:

社会人为事实。

范围涉及各种形式的人类行为以及由人类行为所导致的各种社会产物。

书籍、歌曲、图片、公告、建筑、服饰;婚礼、殡葬仪式、考试、实习、求职、约会;家庭制度、文化传统等。

三、有关的两种错误:

(一)区群谬误(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

研究者用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也就是说以较大的分析单位所得出的结论推论到较小的分析单位。

(二)简化论(简约论):

微体/个体谬误。

指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也就是说,以较小的分析单位推论到较大的分析单位。

任何分析单位都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简化论只偏重于其中某一类特征,忽略了其他特征。

第五节时间维度

一、横向研究:

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Eg:

民意测量、全国人口普查等。

二、纵向研究:

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分为三种类型:

(一)趋势研究:

指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目的是对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和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二)同期群研究:

又称为人口特征组或共同特征组研究。

指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老三届”

(三)同组研究:

又称为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

指对同一组人在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研究。

“同一个样本”。

第六节研究计划书

1.明确的研究题目

2.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说明研究的内容

4.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

5.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6.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7.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方案

8.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和层次

一、测量:

(一)概念:

依据某种法则给物体安排数字。

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

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二)作用:

在于确定一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的类别或水平。

对事物的属性做定量(水平)和定性(类别)的说明。

(三)四个要素:

1.测量客体,(测量谁)测量的对象;

2.测量内容,(测量什么)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3.测量法则,(怎么测)用数字或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4.数字和符号,(如何表示)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二、测量层次:

1.定类测量(类别测量、定名测量):

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数字特征:

等于或不等于(属于或不属于)。

Eg:

性别、职业等。

所分的类别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两种属性:

对称性和传递性。

2.定序测量(等级测量、顺序测量):

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或者说,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Eg:

文化程度、城市规模等。

数字特征:

大于或小于

3.定距测量(等距测量、区间测量):

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还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Eg:

测量人的智商、测量温度。

“0”不具备数学中的含义。

数字特征:

+、-

4.定比测量(等比测量、比例测量):

具备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和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

Eg:

收入、年龄、出生率、离婚率等。

数字特征:

*、÷

第二节概念的操作化

一、概念、变量与指标

(一)概念:

(二)变量:

(三)指标:

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的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一概念或变量的额指标。

二、操作化

(一)定义:

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二)作用:

存在于研究者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意识,研究者用以构建理论大厦的各种基本变量,都只有经历了合适的操作化之后,才会在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中显现出来,也是具有定量取向的社会研究的关键一环。

是沟通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它为我们在社会研究中实际地测量抽象概念提供了关键的手段。

(三)方法:

1.澄清和界定概念;

2.发展测量指标:

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

第三节量表(略)

第四节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一、信度

(一)定义:

即可靠性,指的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换句话说,信度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二)再测信度:

对同一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再测信度。

(三)复本信度:

一套测量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

(四)折半信度:

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出这两组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是折半信度。

二、效度

(一)定义:

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真实、准确的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二)表面效度:

(内容效度、逻辑效度)指测量内容或测量的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三)准则效度(实用效度、经验效度):

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将新得到的结果与原结果作比较,看二者的相关程度;若新的结果与原有的结果具有相同的效果,说明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四)结构效度(构造效度):

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信度低,效度一定低;

效度高,信度一定高;效度低,信度不一定低。

第六章抽样

第一节抽样的意义和作用

一、抽样的概念

总体:

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样本:

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抽样:

指的是从组成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抽样单位:

直接抽样时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一阶抽样中和总体的元素相同,多阶抽样中与总体不同。

抽样框:

抽样范围,指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参数值:

也称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eg:

总体的平均值)

统计值:

也称样本值。

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eg:

样本的平均值)

二、抽样的作用

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三、抽样的类型

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非概率抽样:

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

第二节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四、抽样的一般程序

1.界定总体

2.制定抽样框

3.决定抽取方案

4.实际抽取样本

5.评估样本质量

五、抽样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可测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第三节概率抽样方法

一、简单随机抽样

又称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

利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的具体步骤:

1.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

2.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

3.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

4.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

5.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出足够的数码个数。

6.依据从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去找到它所对应的元素。

二、系统抽样

又称等距抽样或间隔抽样。

具体步骤:

1.给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按顺序编号,即制定出抽样框;

2.计算出抽样间距;抽样间距K=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n

3.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这个个体的编号A,它称作随机的起点;

4.在抽样框中,从A开始,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

5.将这些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该总体的一个样本。

三、分层抽样

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方法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优点:

提高抽样效率;误差小;了解总体中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不同层次进行单独的研究。

分层的标准:

1.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标准。

四、整群抽样

定义:

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天然群),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样本。

优点:

简便易行、节省费用

缺点:

样本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

五、多段抽样

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的。

适用于总体规模特别大,分布范围特别广的研究。

第五节非概率抽样方法

一、偶遇抽样:

方便抽样、自然抽样。

二、判断抽样:

立意抽样、目的抽样。

三、定额抽样:

配额抽样。

类似于概率抽样中的分层抽样,只是最后一步采用偶遇或判断抽样的方式。

四、滚雪球抽样

第六节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一、样本规模

又称样本容量,样本中含个案的多少。

二、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

1.总体的规模

2.估计的把握性(置信度)和精确性(置信区间)要求

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

4.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5.分析要求、抽样方法、无回答等

置信度:

指总体的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

反应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

置信区间:

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值与总体值之间的误差范围。

反应的是抽样的精确性程度。

三、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

就是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

由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

第七章调查研究

第一节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领域

一、调查研究的概念

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的、直接的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特征:

1.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样本(其他研究方式不具备)。

2.资料收集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3.大量的量化资料需要在计算机的辅导下才能完成。

二、调查研究的额应用领域

1.社会生活状况调查

2.社会问题调查

3.市场调查

4.民意调查

5.学术性调查

三、调查研究的题材

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

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

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第二节问卷设计

问卷:

是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它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则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一、问卷的结构

封面信

指导语

问题及答案

编码及其它材料。

编码:

给每个问题及答案赋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二、问卷设计的原则

1.要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2.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

3.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的目的、内容,样本的性质)

五、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1.问题的言语尽量简单

2.问题的陈述要简短

3.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不能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第三节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自填问卷法

优点:

1.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缺点:

1.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

2.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3.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

四种方式:

个别发送法、邮寄填答法、集中填达法、网络调查法。

四种方法的优缺点。

二、结构访问法

分为当面访问法和电话访问法

第五节调查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一、调查研究的主要优点

1.调查研究的方式可以兼顾到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

2.具有比较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3.可以迅速地、高效地提供有关某一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

4.调查研究所具有的定量特征和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使得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二:

调查研究的主要弱点

1.在探讨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它不及实验研究的方式那么有力

2.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的深入性方面,以及在研究所具有的效度方面,它远不及实地研究的方式;

3.在研究的无反应性方面,它不及文献研究的方式;

4.资料比较表面化、简单化,很难深入被调查者的思想深处。

二、调查研究方式所面临的挑战

1.抽样随机性的挑战;

2.自我报告方式的挑战

3.解释能力的挑战

第八章实验研究

第一节实验的概念和逻辑

一、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定义:

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基本要素:

1.自变量(原因变量、实验刺激)与因变量(结果变量)

2.前测(给予实验刺激之前)和后测

3.实验组(接受实验刺激)和控制组(其它方面与实验组相同,不接受实验刺激)

二、实验的逻辑

进行实验必须满足的几个基本条件:

1.必须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2.自变量必须能够能好的被“孤立”

3.自变量(实验刺激)必须是可以改变的

4.实验程序和操作必须能够重复进行

5.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

三、实验的特点与意义

特点:

1.严格的因果推断逻辑

2.人工化的研究背景

3.受到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等方面的限制很大

第二节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一、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

匹配:

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随机指派:

也称随机化,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四、实验的分类

实验室实验、实地实验

标准试验、准实验(比标准试验少一个或多个条件)

双盲实验:

指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

第三节基本实验设计

一、经典实验设计:

包括: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因变量、自变量以及随机指派。

交互作用效应:

除了前测影响外,前测和实验刺激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在影响。

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影响实验正确性因素(霍桑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