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5269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doc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

题型:

1、填空题:

20*1分=20分

2、不定项选择:

10*1分=10分

3、名词解释:

5*4分=20分

4、简答题:

5*5分=25分

5、论述题:

两题12分+13分=25分

一、导论

1、社会研究的概念:

PPT:

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

而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就是社会研究方法。

书本:

(P2)社会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泛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即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理论来解释具体社会现象,并力图找到具体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P4)社会研究方法:

有目的的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

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要素、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

2、社会研究的特点:

(P5)

(1)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科学性(指研究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的方式是实证的(价值中立)——实证性(社会研究不涉及到价值判断,或者说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

(3)研究的主题是经验的(可检验,也重复)——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获取的资料,并能通过验证资料的验证。

(4)研究过程是客观的——客观性(指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的经验事实是客观的。

3、社会研究的类型:

(P11)

(1)按研究性质:

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按研究目的: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研究对象的范围: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按社会研究的应用领域:

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

(5)从时间性角度:

横向研究、纵向研究(P18)

①横向研究/横剖研究/截面研究:

(瞬间取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横剖研究通常是较简单、较省钱的方法,但缺点是无法捕捉社会过程或变迁状况,是调查研究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②纵向研究/纵贯研究:

指的是在较长时期内的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探讨社会现象的前后联系,力图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纵贯研究通常比横剖研究来得复杂,涉及的成本也比较高,但也比较有力,特别是当研究者想要寻找社会变迁问题的答案时。

●纵贯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

(区别)

A.趋势研究/时间序列研究:

在不同时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测量方法(总体的某一特征一直得到研究)。

(书本:

是指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变化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间点的资料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B.同期群研究/同龄群研究/世代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

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每次研究的具体对象可以不一样,但他们必须都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

如同一年出生的人、所有在同一时间受雇的人、所有在某年退休的人,所有在某年毕业的人等。

C.同组研究/专题小组研究/定组研究/追踪研究——极为强大的纵贯研究(小样本多次访问):

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里观察完全相同的一群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组织。

4、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P9)

(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是社会研究的指导思想,是研究者研究活动中始终要遵守的一些基本假设、原则、逻辑。

(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

①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书本:

指研究所采取的的程序或操作方式,表明了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

②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基本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3)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特点。

(4)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关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大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方法论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

5、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具体程序)(P24)

(1)确定课题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理想设想,建立研究假设,这是社会研究的第一步。

(2)研究设计阶段。

是以研究目的为方向进行的选择和工具准备。

研究设计是准备阶段最主要、最困难的工作。

(3)资料搜集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收集调查资料。

(4)资料分析阶段。

主要任务是,对调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纳、统计和分析。

(5)总结阶段。

任务主要有:

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二、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

1、研究课题的概念:

又称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与研究课题的关系:

研究主题:

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研究问题。

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2、研究课题的来源:

(1)现实社会生活;

(2)个人特定经历;(3)相关文献资料

3、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指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方法:

(P39)

(1)缩小课题研究的范围。

(2)明确陈述所要研究的课题

3、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4、分析单位:

研究对象,即一项社会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分析单位的五种类型:

①个人(最常用);②群体(某团伙、家庭、邻里等);③组织(工厂、公司、学校、机构等);④社区(乡村、城市、街区、集镇等);⑤社会产品(书籍、服饰、建筑等)。

注意区别:

(如,家庭代际研究):

分析单位:

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

调查对象:

收集资料所直接询问的对象

5、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是:

①区群谬误/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

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现象。

②简化论/不对等谬误:

指的是研究者用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三、测量(P62)

1、概念化定义:

在一致认识的条件下描述一个术语具体含义的过程。

2、测量四要素:

(1)测量客体,测量的对象,即要用数字或符号来表达、解释、说明的对象.(测量谁)

(2)测量内容,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测什么)

(3)测量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怎么测)

(4)数字与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如何测)

3、测量的层次:

(史蒂文斯传利测量层次分类法)(P64)

(1)定类测量(如性别、职业、种族)

(2)定序测量(如文化程度、成绩排名)

(3)定距测量(如智商分数、公元年代)Ps:

零点有意义

(4)定比测量(如金钱收入、出生率)Ps:

有绝对零点

对应的测量对象称为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

4、四种测量层次的比较:

P67表格

(P68)5、操作化:

在调查研究中,为测量一个概念,还必须将抽象的定义转换为可以具体操作的程序或形式,这一转换过程,我们称之为操作化。

操作化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6、操作化方法:

操作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澄清与界定概念(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决定一个定义方式)

(2)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维度;建立测量指标)

7、量表类型:

(P74)

量表:

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的,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

①总加量表:

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根据回答者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分数,然后将全部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对这一事物的态度得分。

②李克特量表:

(P75)

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R.A.Likert)于1932年在原有的指数形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李克特量表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由于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答案类型的增多,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就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来。

(回答者对陈述的回答分为五类,如“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李克特量表是是总加量表的一种特定形式,是社会研究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量表形式。

优点:

备选答案的多样化和细致化。

③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定量地测量人们相互间交往的程度、相互关系的程度或者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

④语义差异量表:

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主要用于文化的比较研究、个人及群体间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人们对周围环境或事物的态度、看法的研究等。

8、★测量的信度:

(P79)

(1)定义:

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意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2)类型:

①再测信度(稳定性信度)——跨越时间的信度。

最常用、最普遍的信度检查方法。

缺点是容易受到时间因素影响;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进行复测。

②复本信度——跨越次总体或子群体的信度。

③折半信度——使用多个测量工具。

9、★测量的效度:

(P80)

(1)定义:

也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它是指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

(2)类型:

①表面效度——从表面来看,人们相信定义与测量方法相符吗?

②准则效度(预测效度、实用效度、共变效度)——A.同时效标效度;B.预测效标效度

③构念效度——最强有力的效力测定程序。

10、★信度和效度的关系(P82)

(1)信度主要回答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主要回答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信度和效度的关系的四种类型:

可信且有效、可信但无效、不可信但有效、不可信亦无效。

(3)测量的信度是效度的基础、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四、抽样的方法(P95)

(一)概率抽样:

又称随机抽样,是指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

常用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1)定义:

是指从总体N个元素中任取n个元素作为样本,使得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取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特点:

总体中不仅每个元素被抽中的概率相等,每个样本被抽中的概率也是相等的

(3)技术:

根据真正的随机程序抽取

2、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1)定义:

是指首先将总体中各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

简单易行、增强样本代表性、减少抽样误差

(3)适用:

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5)技术:

选择每个第K号的人(准随机)

3、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1)定义:

是指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可分为等比分层抽样和不等比分层抽样。

(2)分层抽样的优点:

①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

②非常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小不同的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

(3)技术:

从事先决定的团体中随机抽取

4、整群抽样(聚类抽样)

(1)定义:

是指先将总体划分为几个群,然后从这些群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群,对这些群内所有元素均进行调查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

简化抽样、降低费用、扩大抽样应用范围;

(3)缺点:

样本的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

(4)适用:

当不同子群体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体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的时候,则特别适合采用整群抽样法。

(5)技术:

在数个层级中的每一个都采取多阶段随机样本

5、多段抽样(多级抽样、多阶抽样、分段抽样)

(1)定义:

是指在抽取样本时,分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阶段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

比较灵活、便于开展

(3)缺点:

误差较大

(4)适用:

总体单位数庞大,分布范围广时

(5)技术:

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

(二)非概率抽样(非随机抽样):

是指主要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所进行的抽样。

(P101)

1、任意(偶遇抽样、自然抽样、方便抽样)

(1)定义:

是指凭借偶然的机会或方便的条件,研究者任意选择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

简单易行,可及时取得所需资料,节约时间和费用

(3)缺点:

抽样结果偏差较大,可信程度较低获取的样本没有足够的代表性

(4)适用:

探索性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5)原则:

用任何方便的方式随意抽取个案

2、立意抽样(判断抽样)

(1)定义:

是指根据研究者的主观经验从总体中选择那些被判断为最具代表性的单位作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

简便易行、符合调查目的和特殊需要,可以抽分利用调查样本的已知资料,被调查者配合较好,资料回收率高等优点。

(3)缺点:

判断抽样结果不能直接用作推断总体特征,易受到研究人员自身倾向性的影响,一旦主观判断出现偏差,则会引起抽样误差。

(4)适用:

多应用于总体小而内部差异大的情况,以及在总体边界无法确定或研究者的时间与人力、物力条件有限的场合

(5)原则:

用不同方法获得符合特定标准的所有可能个案

3、配额抽样(定额抽样)

(1)定义:

是指研究者将调查总体样本按一定标志分类或分层,确定各类(层)单位的样本数额,在配额内抽选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

费用不高、易于实施,能满足总体比例要求

(3)缺点:

容易掩盖不可忽略的偏差

(4)原则:

任意从能够反映总体多样性的各个团体中随意选取预订数目的样本

4、雪球抽样

(1)定义:

是指当研究通常为人们了解不多或者无法确定总体的研究对象时,可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进行调查,然后通过他们再扩大样本范围的一种非概率抽样的特殊方法。

(2)原则:

通过一些被选个案的介绍选择个案,再通过得到的个案来介绍新的个案,如此不断选取下去。

(三)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①总体的差异性;②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③允许误差的大小;④抽样方法;⑤经费、人力和时间等客观条件。

(四)抽样误差的定义:

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不可避免的偏差。

五、问卷法

1、问卷的基本类型(P116)

(1)按照问题形式的不同划分:

结构型问卷、无结构型问卷、半结构型问卷

(2)按照填答方式的不同划分:

自填式问卷(报刊式问卷、邮寄式问卷、送发式问卷)、代填式问卷(当面访问式问卷、电话访问式问卷)。

——错误的

2、问卷的基本结构:

(P119)

(1)标题:

主要概括说明了调查研究的主题。

(2)封面信:

①调查者的主办单位和调查人员身份;②调查的内容和范围;③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④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⑤结果保密的措施;⑥调查的单位名称和时间;⑦调查单位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

(3)指导语(卷首指导语、卷中指导语):

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

(4)问题及答案(问卷主体)——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5)编码及其他资料——预编码和后编码

(6)其他资料。

包括问卷的名称、编号、发放及回收日期、被调查者的地址与合作情况,调查员的姓名、编号和调查完成情况,审核员姓名、编号和审核意见等。

3、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适应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逻辑性原则

(5)简明性原则

(P128)4、问题形式的设计:

(1)开放式问题的设计;

(2)封闭式问题的设计:

①两项式(是否式);②多项限选式;③多项任选式;④多项排序式;⑤矩阵式;⑥表格式;⑦后续式。

——错误的

5、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

(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太多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

(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明确,不能含糊。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一个问题中询问了两件以上的事情。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问题的提法和语言不能使被调查者感到应该填什么,或者感到调查者希望他填什么。

也就是说,问题的提法不能对回答者产生某种诱导性。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因为人们习惯于肯定形式的提问,而不习惯于否定形式的提问。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尽量少询问敏感性问题(或不在问卷开头就询问敏感性问题)

(8)问题和答案要协调:

不能答非所问。

(P131)5、答案的设计基本要求:

(1)相关性要求;

(2)穷尽性要求;(3)互斥性要求;(4)现实性要求;(5)同层性要求;(6)对称性要求;(7)简洁性要求。

6、问题表述的规则:

(1)客观性规则;

(2)具体性规则;(3)单一性规则;(4)准确性规则;(5)通俗性规则;(6)简明性规则;(7)肯定性规则;(8)委婉性规则。

7、问题的数目和顺序(P134)

1)数目:

(1)没有固定标准,问卷的长短一般要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样本的性质、分析的方法、拥有的人力、财力、时间等多种因素而定。

(2)一般而言,小型调查的问题不宜太多,问卷不宜太长,20分钟以内答完为宜。

2)排列方式:

(1)先易后难;

(2)把能引起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3)先熟悉后生疏;(4)先行为后态度;(5)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结尾,也可放在开头;(6)开放式问题放最后;(7)一般性问题放前面,特殊性问题放后面;(8)按时间顺序:

过去—现在—将来。

3)相依问题:

指前后两个(或)多个相连的问题中,被调查者是否应当回答后一个(或后几个)问题,要有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决定。

前一个问题即“过滤性问题”。

8、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

(1)概念抽象;

(2)问题含糊不清;(3)问题带有倾向性;(4)问题具有多重含义;(5)问题与答案不协调;(6)答案设计不合理;(7)表格设计中的问题;(8)其他设计问题。

9、问卷法的优点:

(1)可以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

(2)可以避免人为的干扰;(3)具有很好的匿名性;(4)便于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5)可以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

10、问卷法的缺点:

(1)获得的信息有限;

(2)不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3)无法控制填答问卷的环境和质量;(4)难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六、访问法

1、访问研究法的分类(P157)

(1)根据访问形式的自由程度:

结构式访问(标准化访问)、无结构式访问(非标准化访问)

(2)根据访问对象的构成:

个体访问、集体访问

(3)根据访问双方是否直接见面:

直接访问、间接访问

(4)根据访问对象的特征:

一般访问、特殊访问

2、结构式访问概念:

也称标准化访问,就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问。

3、无结构式访问概念:

也称非标准化访问,就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问提纲所进行的访问。

4、深度访问概念:

又称临床式访问,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等)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

5、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1)访问的准备:

①准备好必要的调查提纲或其他调查工具;②选择好访问的对象并作好必要的了解;③计划好访问的时间、地点和场合;④访问员的选择和训练。

(2)进入访问:

①进入访问的现场;②和被访者建立接触;③形成较好的访问气氛

(3)控制访问(是主要环节):

①提问的技巧;②追问的技巧;③引导的技巧(对访问气氛的引导、离题太远时的引导、转换话题时的引导、访问中断后的引导、打破冷场的技巧);④客观中立原则

★⑤对自我表情的控制:

访问员对自己的表情控制有双重作用,一是为了保持适当的访问气氛,二是为了不影响被访者的情绪和观点。

因此访问员在倾听被访者的回答时,应尽量防止流露出不感兴趣、厌倦、嘲笑、盛气凌人等的消极表情、避免作出肯定或否定某种回答的表情,而应尽力作出中立的但又鼓励对方谈下去的表情,一般而言,作出对对方很有兴趣,注意力集中于对方以及谦虚诚恳的表情有利于交谈。

★⑥对无回答现象的处理:

在访问中遇到“不清楚、不知道、不了解”等无回答情形时,应做追问以弄清无回答的原因。

如发现不是真的无回答时,应努力引导对方作出真实的回答。

(4)访问记录

(5)结束访问

七、实验法

1、实验法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前测与后测;(3)实验组与控制组。

2、实验研究的类型:

①实验室实验——在高度控制的实验室内严格进行的实验。

②实地实验/现场实验——在接近现实社会生活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③标准实验——随机指派实验对象以形成两个或两个相同的组,前测和后测,实验环境的封闭,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操纵等。

④双盲实验:

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都是未知的。

A.主试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B.被试效应(霍桑效应):

3、实验设计的计算方法(P204)

(1)经典实验设计/古典实验设计:

即双组前后测模式,包括全部要素: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随机指派。

实验组

前测1

实验刺激

后测1

控制组

前测2

后测2

实验刺激的影响=实验组差分—控制组差分=(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其中前测的影响=后测2—前测2

(2)索罗门三组设计:

实验组

前侧e

实验刺激

后侧e

控制组1

后侧1

控制组2

实验刺激

后侧2

前测的影响=后测1—前测1

实验刺激的影响=后测2—前测2

交互作用的影响=(后测e—前测e)—(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3)索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组

前测e

实验刺激

后测e

控制组1

前测1

后测1

控制组2

实验刺激

后测2

控制组3

后测3

外部因素的影响=后测3—前测3

实验刺激的影响=(后测2—前测2)—外部影响

前测的影响=(后测1—前测1)—外部影响

交互作用的影响=(后测e—前测e)—(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后测3—前测3)

4、影响实验正确性因素:

(1)、重大事件的影响:

在出现某些与实验内容关系密切的重大事件时,实验对象的变化,很可能是实验刺激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

在实验的前侧和后测之间,实验对象在生理上、心理上的成长、成熟的变化,这种自身变化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内部影响。

(3)、实验环境的人工化,无法避免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要尽量控制,使前、后测的外部环境保持一致。

(4)、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在实验中,调查对象变得更加熟悉实验的形式、内容、更加清楚问题的含义和调查的目的、尤其更加明白他们作为被试者的角色,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不可低估的。

(5)、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

实验对象选择方式的固有局限性:

自愿、征募、强制;实验对象中途退出、调动、搬迁、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