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886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docx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

1、(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将他的富有哲理性的话整理成(《论语》;)一书。

在书中多处用(“仁”)规定界说。

2、唐代出现了专门的制度史专著,如刘秩所作的《政典》和杜佑的(《通典》)等。

3、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是(《兰亭序》)。

4、在我国饮食生活的专著中,《四民月令》和(《齐民要术》)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总结了北方人的饮食烹调经验。

5、北宋末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风俗画中之巨幅杰作。

作者在5米多长的画卷上展现了清明时节首都汴京东南城内外的热闹情景。

6、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后至今主要采用阳历,而在此前所使用的是(阴)历,因其便于农事,至今仍在农村使用。

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与关汉卿齐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是(《西厢记》)。

8、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1、最早的书,是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竹简)。

2、魏晋玄学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创始者为何晏、(王弼)。

3、宋代郑樵撰(《通志》)二百卷,是一部通代纪传体史书,在本纪、列传以外,书中的“二十略”为历代学者所推崇。

4、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创造一种雄强浑厚、筋肉饱满的书风(“颜体”)。

5、到了(北宋)才逐渐出现了精美的文人画,其影响延续至今。

6、我国现存最早,内容丰富的传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7、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8、古代的吉礼,据《周礼》讲,就是(祭祀)的典礼。

9、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

10、京剧的“四功五法”中“四功”指唱、(念)、做、打。

二、单项选择题:

1、传统的说法,把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嘉礼五类,称为五礼。

A、宾礼             B、婚礼            C、冠礼           D、丧礼

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的观点。

A、陆九渊           B、朱熹           C、程颐           D、叶适

3、太上老君,即(),东汉以后,道教把他塑造为神仙。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曾子

4、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A、物质文化B、行为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

5、湖南长沙的()是唐宋时期著名的书院之一。

A、白鹿洞书院B、石鼓书院C、岳麓书院D、应天府书院

6、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7、下列文献记载,最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

A、“上下与天地同流。

”B、“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8、汉代,经典多用下列哪种字体写成()。

A、小篆B、隶书C、楷书D、行书

9、明代人曾称()、《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所谓“奇”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

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封神演义》D、《儒林外史》

10、()最早发明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用敝布、鱼网以为纸”,从而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

A、毕升B、曾公亮C、沈括D、蔡伦

1、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开始出现了私人办的学校,()是其首创者。

A、老子B、孔子C、墨子D、庄子

2、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礼记》。

A、《仪礼》B、《家礼》C、《小戴礼》D、《大戴礼》

3、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A、庚           B、辛           C、巳           D、壬

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

A、陈子昂           B、骆宾王           C、宋之问           D、王维

5、下列属于道教名山的是()。

A、五台山B、九华山C、武当山D、峨眉山

6、最能代表隋唐佛教特点的,是宗派佛教的出现。

从隋到唐,先后出现了()个佛教宗派。

A、四B、五C、六D、八

7、盛行()是宋代书法的一大特色。

A、楷书B、行书C、隶书D、草书

8、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蹈是()。

A、《胡旋》B、《凉州》C、《绿腰》D、《霓裳羽衣舞》

9、1916年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这一著名论文,将明清以来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大阶段的文化人是()。

A、李大钊B、陈独秀C、胡适D、鲁迅

10、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

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

A、王鸣盛B、赵翼C、黄宗羲D、钱大昕

三、多项选择题

1、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下列文学作品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

A、《归园田居》B、《岳阳楼记》C、《醉翁亭记》D、《石钟山记》

2、下列思想家中,论述过“知行观”的有()。

A、孔子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

3、《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有()。

A、三朝五门B、市场的安排C、左祖右社D、等级原则

4、下列属于文化的有()。

A、土墙B、沙漠C、“迎客松”D、石头

5、周代起规定嫁娶时须行“六礼”,以下属于“六礼”的有()。

A、纳采B、问名C、冠礼D、请期

1、以下关于“物质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有()。

A、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产品创造活动及其产品总和,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B、具有可感性,是有形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和表现。

C、从文化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表层。

D、从文化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深层。

2、我国古代的雕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陵墓集群B、宗教集群C、古建筑群D、工艺雕塑

3、中国哲学起源于以下哪些学说()。

A、阴阳说B、五行说C、八卦说D、崇拜太阳神说

4、北朝的三大著作是()。

A、《水经注》B、《晋书》C、《洛阳伽蓝记》D、《颜氏家训》

5、明清科举制分()三种。

A、乡试B、会试C、院试D、殿试

四、判断题

1、《离骚》是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  ×  )

2、唯识宗又名法相宗,是保持印度佛教风格最多的中国佛教学派。

(√    )

3、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 √   )

4、住持是一寺之首,又称方丈。

(  √  )

5、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

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便成为皇帝的代称。

( √   )

6、盛唐时的张萱一生在长安洛阳等地绘制了300多堵壁画,后世宗教壁画多以他为楷模。

( ×   )

7、中国古代的园林是由人造的建筑物、山水、花木、匾联、文物等要素综合构成的综合艺术品。

(  √   )

8、中国音乐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四大类。

(  √   )

9、俄国托尔斯泰曾将中国剧本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搬上舞台,借以宣扬中国人的道德精神。

( ×     )

10、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 √     )

1、诸子散文以记叙为主,主要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论和行动。

如《左传》和《战国策》。

(  ×  )

2、神仙思想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佛教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死,成为神仙。

(   × )

3、中国古代文化注重整体思维:

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但缺乏对整体各个细节的认识能力。

(  √  )

4、史才是关于知识结构的问题,主要是指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有广博丰富的知识,深思明辨,则善而从。

(  ×  )

5、鼓,是一种打击乐器。

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攻和宴会、祭祀。

( √    )

6、儒家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积极涉世,功利思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善自我价值。

( √    )

7、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有结构。

(  √   )

8、《孔雀东南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篇章,它歌颂了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

(   × )

9、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  √    )

10、流行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似飘流”。

这首歌化用的是李商隐的诗。

(  ×   )

五、名词解释

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文化方面的一大贡献。

2、全真道

全真道是兴起于金代的北方最大的道教宗派,其创始人为陕西咸阳人王喆,号重阳。

因他曾筑全真庵修行,故他所创立的道派被称为全真道。

他提出儒释道三教同源论。

反对门户之见,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老子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般若心经》为主要经典,以“明心见性”为全真。

在修行上反对铅汞外丹术,也不重视符箓斋醮,而提倡功德的积累和内丹的修炼。

此外,王重阳制定了严格的教规,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出家住丛林,并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以约束道士的生活,以集中精力修炼。

这些明显是受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

明清以来,凡不搞符箓与外丹,主张内练成真的道派都统一于全真派。

全真道遂与正一道成为天下两大道派。

3、“六艺”

古代的贵族教育,可称为礼的教育。

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以礼、乐列于首位。

4、文化

“文化”即人文教化之意,以“文”教化天下。

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属于文化。

因此,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其中包括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都可以称为文化,即广义文化;只包括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属于狭义文化。

1、“七夕”

“七夕”是古代的一种节日,农历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织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

2、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大致产生于战国中期,是在发挥老子思想的基础之上,并吸收了法家、名家的主张而形成的一个学派。

这一学派最早兴起于齐国稷下学宫,用黄帝书的思想对老子的思想进行解释与发挥,“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成为儒道渗透、道法结合的一个新的道家学派。

在政治观点上,它一方面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儒家的礼义思想、法家的法治学说和名家的刑名之术,带有明显的综合各家的倾向。

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4、粤菜

即广东菜。

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构成。

广东地处亚热带沿海,四季常青。

菜蔬及鸟兽虫鱼资源丰富,因此粤菜以用料广博而杂著称,擅长烹制鱼虾及狸、猴、猫等野味,蛇菜尤其著名。

烹调手法多样,除其它菜系常用的炒、炸、煎、烩、蒸、炖以外,还有独特的焗、软炒、软炸等。

菜品口味以清淡为特色,于清中求鲜、淡中求美,注重生脆、爽口。

其名菜有豹狸烩三蛇(俗名龙虎斗)、烤乳猪、潮州冻肉、东江盐焗鸡、鼎湖上素等。

六、简答题:

1、佛教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

这里就以下三方面略为叙及,以见一斑。

第一,寺塔建筑。

现在常见各种形式的寺院以及塔的建筑,都是佛教传入之后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第二、石窟艺术。

主要有以云岗,龙门、敦煌三大石窟艺术为代表。

在三大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巧夺天功的雕塑、光彩夺目的壁画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藏经洞而著称于世。

第三、小说。

随着佛经被大量的翻译过来,佛经中空前的想象力为中国的小说,尤其是神魔小说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富于“幻想”的文学名著。

《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其故事来源、艺术构思、思想倾向等都无疑与佛教有很深的关联。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绘画、雕塑、音乐,诗歌,音韵、文字、民间风俗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某些语言,诸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至今仍为我们所使用。

2、人们在评论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时,常说: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是鼎足而立的。

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3、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有哪些特点?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文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和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②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③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绵延四个世纪,至今仍在进行当中;④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4、近代学者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哪四个等级?

近代学者冯友兰将古人所说的人生境界抽象一番,划分出四个等级: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古代科技的两大特征:

一是实用性。

如在天文方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之所以高度发达,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视,而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天文学,主要由两个方面的需要即统治者顺应天意和农业立国。

二是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如在中国古代医学方面,中医学不仅把人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且把人和宇宙也看作是一个整体。

特别注重把人体放在自然界整体运动和动态平衡中来研究。

因此,中国病理学说中,特别强调疾病与人体自身精神状态、生活习惯以及外部环境,尤其是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

2、周代起规定嫁娶时须行“六礼”,具体是指哪些?

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定型了,这一模式,甚至在现代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将婚礼分成了六个不同阶段,要举行六个规模大小不等的仪式,故古称“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

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

问名:

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的仪式,后世称这阶段仪礼为“订盟”,现称“订婚”,也是婚礼中的关键仪式。

纳征:

又称做纳币,是订盟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

请期:

送完聘礼后,选择好日子,备礼到女家,征得女方同意时的仪式。

亲迎:

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3、中国传统建筑有哪四种主要类型?

从远古到清代,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即①宫殿,②陵墓,③寺庙,④园林。

此外,城池、塔刹、故居、长城、桥梁、亭台、楼阁,等也属建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实体。

4、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方面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各观点的提出者是谁?

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有:

一是“天道自然”的观点。

最早提出“天道自然”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把人作为独立的因素从“天”的束缚中分离出来。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倾向,强调自然而否认人为。

二是“天人交胜”的观点。

唐代的刘禹锡在《天论》中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所谓“天人交相胜”,就是天与人虽然都是物质存在,是万物中最优秀的部分,但是天与人各有所长,不能相互取代。

三是“天人之(相)分”的观点。

战国末的荀子在中国思想史学中第一次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并不是说“天”和“人”截然没有关系,而是要说明人除了具有自然物的一般属性以外,还有不同于“物”的属性。

在天人关系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强调事在人为。

七、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其一是重实用,轻理论。

轻视理论探讨,使科技在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很难跃入新的水平。

比如天文学,古代人观测天象,主要是应用于政治需要或者王朝的更替,而一直未能进入哲理推理和科学抽象的殿堂。

其二,重印象,轻分析。

中国传统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使中国古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总体印象,而不习惯于作周密的、详细的分析。

所以,重实际应用、轻理论探讨;重整体综合,轻个案分析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使中国古代科技没有顺利地转向现代科技,除了中医学至今尚属科学之外,其它科技都已被近代科技所取代。

(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重政轻技就是重视政治轻视科技。

中国是一个文化政治化倾向非常强烈的国家。

可以说,从古至今,推崇政治。

重视作官,鄙视技艺,轻视学问,成为整个国家的时尚。

如明末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无关而很快失传,在日本却发展成为“天工学”,用以指导他们的科技发展。

重道轻器,就是重视宏观之道的探索,重视事物总体特质、事物与环境关系的探求,而轻视一事一物具体形质的研究。

轻视社会生产领域具体器物、具体技能的研究。

(3)封建制度的扼制。

封建专制制度对科技进步的束缚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知识分子热衷功名仕途,科技人员社会地们低下在中国古代有成就的科学家当中,几乎都是社会地位低下、淡于名利、安于贫贱的知识分子,精通医术的华佗被曹操所杀就是一个证明。

唐朝僧人张一行淡薄名利,不愿与武三思之类为伍,只好跑到河南嵩山做了和尚,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完成了子午线的测量。

二是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文化专制及其腐败的官僚政治,使得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渐渐与世界脱节。

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普遍认为,治国平天下,不需要科技,不需要设备,关键在于修身。

2、试论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文化观念。

我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主要是:

(1)民本思想。

是儒家文化的“足食”观,就是让老百姓吃饱。

这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国策,是最基本的社会问题。

(2)节约粮食。

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节约的重要内容是节粮。

古诗写盘中之餐“粒粒皆辛苦”,虽然是从来之不易角度讲的,与今日从爱惜自然资源有差别,但仍是强调不要浪费粮食。

(3)人格教育。

在世界许多民族文化中,家庭教育是从餐桌上开始的。

我国则利用饮食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把饮食观与人才观联系起来,这是中国所独有。

如把无能者叫“酒囊饭袋”,饱食终日者叫“脑满肠肥”。

人要成才应经受“饿其体肤”的锻炼等。

儒家历来主张要回避各种享乐的诱惑,提倡节衣缩食。

(4)食疗观。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饮食与养生之道。

我国古代食谱大都强调节制饮食,古人把宴饮的节制当成礼节,视作严肃的社会规范。

总之,食疗观是强调进食与人体之间的平衡,生理与文化间的平衡,勿过分。

1、论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炼丹术。

道士们为了炼造长生不老的金丹,做了许多实验,其中把硝、硫磺、木炭混合在一起烧炼的配方,虽然没有让人成仙,但却发明了火药。

正是他们常年的炼丹活动和著书立说,为古代化学作出了令人惊叹的贡献。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记录了炼丹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

(2)道家与医药和养生。

道教以去病延年、长生不死为最终目的,炼丹家为了炼丹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了医学和药物学专家。

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千金方》,共收集800多种药物,5300多个处方。

道教的养生术有服食辟谷、导引行气等。

是现代胎息学和气功的开始。

(3)道教与文学艺术。

道教的神仙思想,在文学上影响十分深远;推动了中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到明清的“神魔”小说,都受到道教的影响。

道教还促进文学上形成了一些专门的体裁,如“步虚词”、“青词”之类。

在戏剧和小说方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很多,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道教的绘画、音乐,在社会上也有广泛的影响。

(4)《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丛书,历代道书、道家著作及其历代注释、医药卫生著作等,在学术上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广泛,如在汉代,人们用桃木木板画神象,后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的名字,最后演变为用红纸写春联,这些风俗均出自道教。

年画上钟馗、关公都是道教崇拜的神仙。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道教源于中国,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道教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2、我国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习惯有哪些美德应为现代生活所继承?

在中国日常生活文化中,有许多可以总结的东西,经过变型发展,应为并且能为现代生活所继承。

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一是血缘社会所提倡的祖宗观念,孝养观念,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以及由此营造出的祥和气氛,培养善良,正直,奉献的人格风尚等。

二是人情社会凝聚成的同情心,牺牲精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等民族性格之公益传统。

三是耕读社会形成的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对社会等级的蔑视,以天下为己任,昂扬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民族气节,奔放的爱国热情与建功立业观念等。

作业2选择题:

1.《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即(1234)。

    ①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③善恶报应的信念④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

2.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

(2)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

①老庄为代表的道家②孔孟为代表的儒家③墨家④法家

3.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了(123)。

①五伦说②性善论③修养论④义利合一说

4.荀子认为,矫正人性的最好手段就是

(1)。

①“礼”和“乐”②兼爱③法治④无为

5.董仲舒把人性分(234)。

①君子之性②“中民之性”③“斗筲之性”④“圣人之性”

6.程朱理学建立了以

(2)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①人道②“天理”③纲常④“心即理”

7.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包括(23)。

①公忠爱国②三从四德③三纲④仁爱孝悌

8.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