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295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docx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docx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一、考点分析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总会提到“艺术特色”。

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高考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四个考点:

考点一:

修辞手法

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夸张、对偶、互文、比拟、借代、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等。

考点二:

表达方式

此考点时有涉及。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

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主要考查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考点三:

表现手法

此考点是是个考查的重点。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考点四:

结构技巧

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难点,它往往与考查诗歌的炼字与句子的作用结合。

古诗词的结构技巧,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也包括过渡、铺垫、伏笔等技巧。

具体阐释

 一、表达方式。

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诗词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抒情,偶尔也会用到记叙和议论。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

《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

秦观的《鹊桥仙》中: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柳永的《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二、表现方法。

主要包括:

 

(一)、与记叙有关的: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二)、与描写有关的:

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工笔小诗。

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立足城头,远望城外景致,土地荒芜,野草茂盛,清冷冷的山泉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

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移步换景,虽然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一衬托,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它句句写景,句句含情,铺陈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为了衬托、渲染诗人凄凉的心境,充分显示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三)、与抒情有关的: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

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作》: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

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

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这首词的上阙寓情于景。

开篇两句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气氛。

然而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

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

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

上阙就是这样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

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开始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方位。

丹阳在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

家乡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较容易,那写出回乡之思完全顺理成章。

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

词人的心意是:

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

“石亭春满枝”以景结情,写的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它在告诉人们:

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真是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四)、与思维有关的:

联想、想象等。

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

过去的、远方的材料,比喻、比拟、用典等所用的材料,多不具有现实性,是由此及彼联想、想象的。

它与现实性材料构成虚实关系。

如上面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一词,从上阙看,时间应该是冬季,所以才有北风、寒溪、冰谷、归鸿等景象,这是作者身临之境,但下阙末句却说“石亭春满枝”,联系上阙一比较,知道它是想象之景,那么,上阙是实写,这一句就是虚写,全词由实到虚,以景结情,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五)、与材料结构(诗句组合关系)有关的:

比兴(起兴)、对比、衬托(烘托、烘云托月、反衬等)、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位(从他人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己、点面结合(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等。

这里所说的材料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

从文章学的角度讲,所有的文章都是由材料组成的,一篇文章,不可能仅用一个材料,即使是一个材料,也有开头、经过、结尾之区别,也有感情高低之变化,这一切就会构成不同的组合关系,这些组合关系就是表现方法。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类比;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反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对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衬。

具体到诗词,因为不能展开描写、抒情,往往一句诗,多不过几句诗就是一个材料,所以,诗词中的材料结构通常指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组合关系主要有:

1.一句诗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之间的关系;2.两个诗句之间的关系;3.一个诗句与两个以上诗句之间的关系;4.两组诗句之间的关系。

据此,对以上那些表现方法的判断,应从分析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入手。

如孟宾于的《公子行》: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

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

一是第一句两个材料,即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锦衣红夺”中的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二是一二句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与后面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更能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

又如于武陵的《赠卖松人》: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

而诗题为“赠卖松人”,就从卖松人这一角度来着笔,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这就构成了对比。

其实,在这物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材料——人,松树只是一个比喻。

诗人所讽谕的是:

一切象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象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

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这就是典型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三、篇章结构。

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构思(巧妙、新颖)、点题(开篇解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内容组合(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总结全文)。

如辛愿的《临江仙·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

清朝无路到公卿。

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

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

他年联袂上蓬瀛。

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

”钦叔、裕之即李献能、元好问,二人皆辛愿忘年挚友。

词的上阙一句用反问,一二句的少年豪气与四五句的暮年凄凉对比,突出表现出“清朝无路到公卿”、不得进仕的悲愤。

下阙先实写挚友重逢的喜悦,赞美二人的惊人才华。

“他年”三句,转为虚写,表达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

意为:

你们将来一起进入翰林院,受朝廷的重视,而不必以朋友为念,忘记了今日的欢聚之情吧!

由实到虚,加上尾句从“春风莲烛”落笔,用一“问”字,具有拟人化色彩,可谓出奇制胜。

整首词以“留别”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从少年写到老年,从相逢写到期望,起于“少年有意功名”的慷慨,承接因“无路到公卿”,而成为“白发老书生”的悲愤,转入“邂逅对床逢二妙”的惊喜,合于“他年联袂上蓬瀛。

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的祝福与期望。

暗扣“留别”,内容相互照应,下阙“邂逅对床逢二妙”回答开头的“谁识”。

全词思路清晰清晰,层次分明。

四、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问: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

“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1: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

“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析2: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简析: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1: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

“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

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例析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

“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

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⑶、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简析: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⑸、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简析: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⑹、设问和反问:

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析1: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析2:

王安石的《题乌江亭》: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

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

(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

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李白的《夜雪》:

“已讶衾被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如果要求是“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可为:

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

诗歌写的是“夜雪”,但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如何大,而是写了“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

其中第一句是评价,后面的“夜雪”“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是材料构件,“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是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可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的具体内容,如“来表现雪下得大”,一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下面有提示),如“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艺术效果有时可以省略,但表达的具体内容必须贴切而具体。

 组织答案时,注意品评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一、直抒胸臆、对比、反衬、渲染、烘托,以及修辞中的夸张、反复、反问、排比——鲜明突出。

 二、移位、移情(通感的一种特殊形式),修辞中的比喻、比拟、通感、借代——形象生动。

 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修辞中的用典、双关、互文——含蓄蕴藉。

 四、悬念、抑扬、铺垫、卒章显志,修辞中的顶针、设问——跌宕多姿。

 如金德淑的《望江南》: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

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

人立玉楼间。

”金德淑是南宋旧宫人。

词中用了比喻、反衬等手法。

作者把万里长城比作缟带,缟带,为传统孝仪之一重要丧服,这又是以雪为喻,形象地表达出国家破亡、山河披上缟素的神州陆沉之痛。

“六街灯火已阑珊”。

六街,指大都城。

灯火阑珊,是灯火稀疏。

作者用阑珊灯火反衬夜色沉沉。

突出了暗淡的现境,透视出词人暗淡的心态,也意味着同样暗淡的现实。

词的意境可谓重、拙、大。

写亡国之哀,用笔不可谓不重。

用笔朴素无华,此之谓拙。

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悲壮无比,是为大。

词为悼南宋而作,调寄《望江南》,别有一番意味。

这首词具有很高的价值,堪称亡宋之挽歌。

这段分析中,“形象地、突出了”就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掌握表现方法,我们再举一些例子来作简要赏析。

 一、对比——反衬: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岁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参考答案】诗歌将“去岁”“人面桃花相映红”和今年“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情景对比,表达作者访人而不得见的遗憾。

 杨花(唐)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参考答案】作者用“百花长恨风吹落”反衬“杨花独爱风”,托物言志,表现对自由的追求。

 次韵梨花(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参考答案】诗中用“各相红”“桃花人面”反衬“天然玉作容”的梨花,表现梨花的天然无饰、冰清玉洁。

 菊(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参考答案】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赋予菊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二、烘托——渲染

 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

 【参考答案】这首诗第一句对比,说百花凋零,唯有梅花鲜艳亮丽地开放。

主要用烘托的方法。

清浅的泉水烘托梅花疏落有致的身影;朦胧的月色烘托梅花淡雅清幽的香气;用鸟儿想落还先偷偷睁眼把梅花张望,用粉色的蝴蝶也对梅花痴迷神往,烘托梅花分外美丽。

从而表现出梅花淡雅高洁、美艳不俗、只可远观、不可近狎的品格。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用“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大雁南飞、北风劲吹、大雪纷下的情景,极力渲染送别时天气的恶劣,更能反衬出作者激励友人的一腔豪迈之情。

 三、动静结合(动静相衬):

 冬柳(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写冬柳的环境和形态,是静景;后两句,写枯枝断落、寒鸥惊飞,是动景。

让人仿佛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参考答案】诗中写道,泥土酥软,燕子双双飞来飞去,暖和的沙滩上,一对对鸳鸯静睡不动。

全诗紧扣春天这个中心,动静结合,色彩明快,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

 芦花(唐)雍裕之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参考答案】诗中“摇浪花”“浑似雪”两个比喻,一个偏重于动态形象的描绘,一个偏重于静态色彩的描绘,把秋风吹动芦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并通过月光下芦花茫茫一片的景象,营造了朦胧、安谧、纯净的美好境界。

四、虚实相生(虚实相衬、虚实对比):

 春思(唐)李白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参考答案】诗歌前四句是思妇想像的边地之景,和丈夫回归时自己的情感,是虚写;后两句是思妇看到春风吹动罗帏时的心情,是实写。

虚实相生,既表现了思念痛苦,又表现了思妇的忠贞。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答案】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

第一次实写,是作者身临其境之景;第二次虚写,是作者想像团聚时刻、西窗共话时的回忆之景。

由此来表现作者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望江南(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参考答案】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