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docx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示范性专业自评报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二○○七年四月
一、专业概况
(一)沿革与发展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0年由黔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黔南教育学院中文系以及都匀师范语文组部分教师组建而成。
黔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黔南教育学院创办于1984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两所学校中文系的传统专业,历史比较长远。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和新闻宣传、文化事业工作者以及党政机关的文职人员。
2000年,我院升格为本科,中文系是升本后首批招收本科生的专业系之一,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设有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写作与教材教法、古代汉语、美学与文艺理论、现代汉语等七个教研室;在课程的设置上,我系以文学、语言类课程为本专业的基本骨干课程,开设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美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唐宋婉约词研究、楚辞研究、汉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西方文论等专业必修、选修、必选课。
2000年——2005年是学院起步建设的五年,2006年——2010年是学院加快发展的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我们中文系来说,2006年——2010年同样也是要加快发展的五年,我系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把中文系办得更加出色。
“十一五”期间,我系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教育质量建设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把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传统强势专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建设成学院的示范性专业、品牌专业。
(二)办学现状
1、办学规模及师资概况
我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和广播电视新闻两个专业,共14个班829名学生,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9个班,共有学生557人,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9人,在岗教师3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人,占43.6%,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2人。
现有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共13人,占33.3%,其中,教授2人,占5.13%,副教授11人,占28.2%,讲师26人,占66.7%;专业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16人,占41.03%,36—55岁的教师21人,占53.85%,56岁以上的教师2人,占5.13%,基本形成了一支高、中、初三级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年龄梯次合理,适应办学规模的师资队伍。
2、教学、科研概况
本专业教师均能做到课前认真备课,查阅资料;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了课件。
教师们上课时发挥良好,得到学校督导组和学生的好评。
三年来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名教师获得过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和教书育人奖项,梁光华教授2005年获得贵州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陈寿江副教授获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本专业还有多名教师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学院优秀教学奖一、二等奖。
自2000年到2006年本专业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其中两部由我系教师担任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26篇,其中在院外发表论文56篇,在院内学报发表论文70篇,核心期刊7篇。
2000年到2006年共申报科研项目36项,其中省级科研项目立项4项,院级科研项目32项;其中大部分已结题。
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5项,地州级奖3项。
梁光华教授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笺异注评》荣获贵州省政府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傅定淼教授的《反切起源考》荣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3、重点学科建设
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和古典文学教研室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其中硕士6人,师资力量较强。
梁光华教授是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语言学会会员、贵州省语言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理事长、黔南州水书抢救、翻译、研究专家组组长,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曾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教师三等奖”,受聘为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兼职教授,2006年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
傅定淼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早期语言学史暨上古汉语研究,在《古汉语研究》、《辞书研究》、《语言研究》、《汉字文化》、《中国韵文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篇,出版专著1部。
专著《反切起源考》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这一悬疑千年的有关音韵学产生的学术空白,并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论文《反切源于合音新证》、《形训方法新探》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教育部委托主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摘要介绍。
周健自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20多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世说新语〉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唐代生活小诗与中国传统文化》获黔南州首届社科成果优秀奖,主持完成贵州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唐宋婉约词研究》,担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副主编,此书被省内高校广泛用为教材,并获好评。
2006年,两个方向强强联手,共同申报院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
经过努力,中国古典文献学建成为我院首批重点学科,又申报成为了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分为中国语言学史文献研究,地方文献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三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都制定了今后几年的研究规划。
该学科的力量雄厚,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助教1人,共16人。
学院每年拟投入10万元用于本学科的建设,我系也将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投入,通过学科的建设带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发展,提高本专业的科研水平。
科研机构的成立便于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较大幅度地提高科研水平,深化、拓展研究领域。
本学科现有莫友芝研究中心、中华诗词研究所和水书研究所三个科研机构。
莫友芝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对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莫友芝的生平、创作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们拟依托地域优势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莫友芝的学术成果和相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研究,并将其建设成为国内莫友芝研究的主要基地。
同时借助本专业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的强强结合,建立了“中华古典诗词研究所”,发挥专业的优势,全面开展中华古典诗词的研究,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并与学院的“中华诗词学会”联手,共同开展“中华诗词进师院”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4、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重点学科的重要支撑部分,我系还进行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现“古代汉语”已经建设成为院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又被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现正在评审中。
“古典文学”已经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已建设成为系级精品课程,均已通过合格验收。
二、专业建设情况
(一)专业定位与特色
1、专业定位自评等级:
A
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持续发展,走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打造品牌大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突出师范特色,培养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和新闻宣传、文化事业工作者以及党政机关的文职人员。
2、专业对学科的作用自评等级:
A
本专业从2000级本科开始,开设了过去没有开设的“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几门主干课。
2003年广播电视新闻实验室建成,有了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支持,本专业还开设了一些与广播电视新闻相关的选修课,从2001级起,逐步增设了“社会学”、“公共关系学”、“舆论宣传学”、“新闻采访学”等课程,增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口径,提高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002年,我系成功申报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利用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成熟的资源,开设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古代文学简史等课程,夯实学生的文学、语言基础,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
汉语言文学这个老大哥专业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支持作用,极大地推进了新专业的建设。
3、专业特色自评等级:
A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我系注重突出师范特色,也注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以文史哲为本专业各学科的支撑点,以新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交叉点,以有一定创新性、探索性的教学为基本方式,培养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和新闻宣传、文化事业工作者以及党政机关的文职人员。
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语言类、文学类的课程,以及写作、普通话、贵州地方文学等课程,夯实学生的文学修养,注重学生的写作和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说普通话的水平;加强学生“三字一话”的培养。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因此除了加强学生的文学、语言基础知识以外,还强调本专业的师范性,开设了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培养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为了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主动性,本专业采取了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这些措施主要有: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读书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品学兼优的学生经教务处批准可利用非上课时间到本市中学代课、提前到用人单位见习等),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逐步修改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从2003级起,全面实行学分制;逐渐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改革的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注重厚基础、宽口径,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全面性;严格教学管理制度,认真抓好教学环节。
(二)教师队伍
4、数量与结构自评等级:
B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9人,现有学生总数557人,师生比为1∶14.28,基本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在本专业的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共17人,占专业教师人数的43.6%,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2人。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共13人,占专业教师人数的33.3%,其中教授2人,占5.13%,副教授11人,占28.2%,另有讲师26人,占66.7%,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合理。
专业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16人,占41.03%,36—55岁的教师21人,占53.85%,56岁以上的教师2人,占5.13%。
本专业的教师全部毕业于省内外的其他高校,没有本校毕业之后留校任教的教师,学缘结构科学合理。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支高、中、初三级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年龄梯次合理,适应办学规模的师资队伍。
5、教学水平自评等级:
B
本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果。
本专业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梁光华教授的专著《汉语汉字论稿》对“汉字文化研究”课的教学有很大促进,2005年荣获贵州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陈寿江副教授的论文《中文专业新闻写作教学的关键》获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几年来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名教师获得过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和学院优秀教学奖一、二等奖,2006年,梁光华教授荣获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周健自副教授荣获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陈寿江副教授荣获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
我系教师还积极参加有关教师技能的比赛,李筠、文静参加贵州省教育系统普通话大赛,分获朗诵二等奖和演讲优秀奖;李本东参加2003年度贵州省师德师风建设征文获三等奖。
我系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规范,执行严格,各教学环节监控与反馈紧密配合,使我系的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我系每个学期都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期初时各教研室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要求教师写出本学期的授课计划;期中时检查教师的授课进度以及作业批改情况;期终检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计划,作业批改次数是否达标等等。
通过每个阶段的检查,对系上的常规教学切实起到监督作用,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各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
此外,我系还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专业在教学中提倡教与学并重,要求教师在讲好课的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各环节的监控,以及教师们自己不懈的努力,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满意率达96%以上。
6、科研学术水平自评等级:
A
我系坚持教学是立系之基,科研是强系之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励系内教师注重科学研究,多出成果。
自升本以来,学院党委、行政始终强调教学、科研并重的原则。
我系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鼓励教师搞好科研,出台有力措施,对科研项目按1∶0.5配套,2003年以来仅此就投入两万余元。
自2000年到2006年本专业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7部,梁光华教授《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笺异注评》(32万字),2006年7月该书被作家出版社全文影印收入被称为“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朽之作”的《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汉语汉字论稿》(30万字),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民族地区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研究》(20万字),2004年出版,结题推广并获得专家好评;《剑水行吟集》,2006年1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傅定淼教授的《反切起源考》(15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龚伟教授的《新时期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32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郑江义副教授的《写作新视点》(15万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几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26篇,其中在院外发表论文56篇,在院内学报发表论文70篇,核心期刊7篇。
2000年到2006年共申报科研项目36项,其中省级科研项目4项:
梁光华教授承担并完成3项省部级课题: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笺异注评》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民族地区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工程研究》系“贵州省省长基金”课题;《黔南州‘十五’时期到2010年人才资源需求预测研究》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周健自副教授承担贵州省教育厅课题《唐宋婉约词研究》并已基本完成;另有院级科研项目32项,其中大部分已结题。
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5项,地州级奖3项,院级科研奖5项。
梁光华教授的专著《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荣获贵州省政府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泰国华文教师公会和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授予梁光华教授这本专著以“紫荆花教育科研奖”,2006年7月,中国作家出版社已将该书列入《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进行再版。
傅定淼教授的专著《反切起源考》对音韵学课程的教学有重大促进,荣获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郑讲义副教授的论文《古人文体观略谈》荣获贵州省写作学会第五届写作优秀成果奖;周健自副教授的论文《论唐宋婉约词真挚深细的抒情形态》获学院学报优秀论文奖;石尚彬副教授创作的《民族之正气,人性之光辉——评大型话剧〈乌卡〉兼述潘茂金的戏剧创作》获黔南州政府首届文艺奖三等奖。
2005-2006学年度中文系被评为学院科研先进集体,梁光华、周健自、陈寿江、丁润生、石尚彬等分获2005-2006学年度学院科研先进个人一、二、三等奖。
学院的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大学,但同时也注重科研,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因此,学院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本专业也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2003-2006年的三个学年度,本专业教师承担各级科研课题获得省级科研经费6.2万元,州政府划拨的科研经费35万元,院级科研经费19.9万元(其中10万元为学院2006年划拨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和科研经费),本专业配套科研经费2万元,社会捐资用于科研的经费有150万元。
2003年至今,本专业所得科研经费213.1万元,人年均科研经费每年2.37万元。
7、对外影响自评等级:
A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系的传统专业,2000年合并升本后,我系继续坚持了原三校好的教学、管理传统,并结合本科教学质量要求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
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外影响逐渐增强。
本专业的梁光华教授受聘为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兼职教授,2006年,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美国哈佛大学曾邀请其出席NACCL并宣讲论文《论竹简是春秋以前汉语经籍的重要书写材料》,美国圣地亚哥大学也来函邀请梁光华教授赴美讲学;其专著《汉语汉字论稿》2005年荣获贵州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梁光华教授的《剑水行吟集》2006年1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央中国画院院长陈奕纯博士为此无偿捐赠500万元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设立奖学金,此事曾被《贵州日报》、《南方日报》及海外多家媒体报道。
傅定淼教授的专著《反切起源考》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这一悬疑千年的有关音韵学产生的学术空白,有着极大的影响,并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论文《反切源于合音新证》、《形训方法新探》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教育部委托主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摘要介绍。
周健自副教授主持完成贵州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唐宋婉约词研究》,担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副主编,此书被省内高校广泛用为教材,并获好评。
陈寿江副教授的论文《中文专业新闻写作教学的关键》获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6年底,“中国首届水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对宣传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8、课程自评等级:
A
本专业在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已有省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院级精品课程古典文学、系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已通过合格验收。
我系要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今后4-5年内,争取再申报成功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两门院级精品课程、四门系级精品课程,使系上各类精品课程达到10门以上。
同时使两个专业、一个方向的全部课程达到合格课程标准。
积极创造条件,使部分课程成为双语教学课程,如“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等。
2005年,梁光华教授的专著《汉语汉字论稿》荣获贵州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陈寿江副教授的论文《中文专业新闻写作教学的关键》获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教学基本建设
9、教材自评等级:
A
2001年以来,本专业教师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
《汉语汉字论稿》(31万字),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出版,梁光华教授主编,2005年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外国文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高德强教授、王子玉参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周健自副教授为副主编,参编第三册,负责撰写北宋词5万字,石尚彬、彭建华、杨仁立、李彤参编;《逻辑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李晓嘉副教授为副主编,王玉红讲师参编。
以上教材已作为本专业的教学用书,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本专业除了鼓励教师参编教材、编写讲义外,开设的专业课也尽可能选择国家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教材或九五、十五规划教材,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有推荐教材《中国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外国文学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训诂学》《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十六种。
本专业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不少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提高了讲课效率,丰富了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所有精品课,包括省级精品课、院级精品课、系级精品课的课件全部上网,进入我院校园网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
10、实践教学自评等级:
A
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的教学实习,我系汉语言专业的教育实习历年来坚持异地集中进行。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一般于第四学年的第一个学期进行。
各次实习计划详尽、前后组织工作严谨、纪律严明。
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带队,系党政领导轮流到各实习地了解情况、协调工作。
每次实习都要求学生在上讲台之前要进行多次的试讲,必须对自己所上的课程做到熟悉和融会贯通。
在带队指导教师的认真指导和同学们的努力下,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每次均获得成功,得到实习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经过实习,学生们对于教师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毕业前与来自省内外其他高校的竞争对手同场竞聘教师岗位时,我系毕业生往往脱颖而出,让招聘单位刮目相看。
如2006届毕业生左慧同学参加都匀三中的教师招考时,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入选,击7败了其他高校的竞争对手,工作后又在黔南州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袁华、项松、袁毅群全揽都匀市第四中学三名语文教师的招考名额。
优质的实践教育使很多学生在就业竞聘时处于领先的位置,取得显著效果。
我系现有一个广播电视新闻综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始建于2003年,几年来,学院共投入120多万元购买教学仪器设备,现有计算机50台,摄像机29台,其中24台为掌中宝,5台为专业型用机,数码照相机12台。
实验室中供学生使用的仪器设备全部用于学生的实践,学生实验课时设备的使用率达到100%。
尽管该实验室主要是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服务,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及语音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有了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支持,本专业还开设了一些与广播电视新闻相关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1、信息资源及应用自评等级:
A
院图书馆、系资料室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藏书多达26万余册,包括四库全书(2部)、四部丛刊(2部)、古今图书集成(1部)、永乐大典(中华书局版1部)、清经解·清经解续编(2部)、史语所集刊(1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部)、续修四库全书(1部)、古文字诂林(1部)、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12大册,3千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历年全套报刊复印资料、300卷水书及100余件水书石刻、器物原件等以及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辞书研究、民族语文、方言、语言文字学、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贵州文史丛刊、贵州民族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等1054类期刊,系资料室还有光盘3套(共133碟),期刊19种,音像资料10套。
除了以上的文字资料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查阅网上的信息。
学院已成功开发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等,校园网已成为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本专业的省级精品课“古代汉语”,院级精品课“古典文学”,系级精品课“外国文学”、“文艺理论”都进入了校园网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利用学院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校园网上可以进入维普资讯网,能提供电子期刊的所有信息,系资料室专门配置了两台电脑,供教师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各自的专业方向最新的学术动态,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登录校园网站查阅电子期刊,搜寻相关的学术信息,拓展知识视野,分析、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2、教风与学风自评等级:
B
本专业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牢记为人师表,注重培养优良的教风。
近五年中,本专业教师获教书育人奖励的达18人次,占本专业教师的46.2%。
受教师严谨治学的精神的影响,本专业的学生普遍能自觉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我院从2005-2006学年度开始进行教师评学,在几次的教师评学中,本专业的教师中有80%以上的任课教师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不算很好,但学生学习刻苦,学风正,通过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平均成绩在文科类专业名列前茅。
本专业学生的2005年英语四级通过率为3.8%(2004年没有统计,因为学院没有统计,无法与学院的通过率作比较)。
学生还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本专业学生在参加学院和社会举办的各项活动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艺术节上的《高原红》、《苗族姑娘》等节目都受到学院的好评;足球赛、篮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