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054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

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分析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和艰难性。

2.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危机,认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特点。

知识点一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

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

(1)积极方面: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

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预习评价】

1.(判断)战时共产主义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

(√)

2.(判断)战争结束后,余粮征集制对工农联盟构成了威胁。

(√)

3.(判断)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共产主义。

(√)

知识点二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战争破坏: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②自然灾害:

1920~1921年的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③政策因素:

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表现:

①工农业:

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大批工厂无法开工。

②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必需品得不到满足,许多人死于饥饿。

2.政治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直接原因: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得到强化。

(2)表现:

①在农村: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②在城市:

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纷纷罢工抗议。

③水兵叛乱:

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牵动着军队士兵,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预习评价】

1.(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2.(思考)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

试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知识点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内容

领域

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①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方法

②坚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行经济核算

③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影响

(1)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到1925年,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5.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预习评价】

1.(判断)新经济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

2.(判断)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

3.(思考)1921年列宁曾说: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

”列宁论述的是哪一政策?

试答:

新经济政策。

【图示巧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特点及结果

【历史概念】“余粮收集制”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但由于实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激起了农民的反抗。

【易错防范】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和强制劳动等,无疑保证了取得自卫战争胜利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而另一些措施,如企业国有、取消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必需的。

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

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图示巧记】新经济政策

【易错防范】新经济政策≠恢复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

【图示巧记】两种经济政策的特征对比

【易错防范】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主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探究]

1.实施目的

史料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注:

“一般革命”指应对国内外的战争。

思考 据史料,列宁论述的是哪一政策?

实施这一政策的两个任务分别指什么?

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别指应对战争需要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2.结果及原因

史料 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思考 

(1)“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引发了什么后果?

答案 错误:

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后果:

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根源: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史论形成]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名家论史]

观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最初形态”。

——《苏联解体20年祭》

导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主题

 新经济政策

[史料探究]

1.历史背景

史料 1921年列宁说: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思考 史料中的“政治形势”指什么?

列宁所谓的“冲击”方法和“围攻”方法分别又指什么?

答案 形势:

工农联盟面临威胁。

分别指: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特点及影响

史料 “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

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

思考 史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结果如何?

答案 含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

结果:

恢复发展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史论形成]新经济政策的“新”

(1)所有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

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

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

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

[知识拓展]尊重客观规律的适时转变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进一步证明了包括列宁在内的许多人曾经持有的“直接过渡”的思想是错误的。

列宁的伟大,不在于他永远不犯错误,而在于他能够体察民意,审时度势,尊重客观规律,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这一时期苏俄面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B.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

C.严重的兵变和农民暴动D.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

解析 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18年,当时苏俄已退出了一战,A项错误;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D项发生在二战期间,与时间不符。

答案 B

2.(2017·浙江湖州高一检测)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

A.从事经商活动B.把粮食捐给前线

C.参加义务劳动D.参加红军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是1919年苏俄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他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采取余粮收集制,把粮食无偿交给前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强制性义务劳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号召所有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3.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使苏维埃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得到保证

B.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有效措施

C.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D.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 D

4.(2016·新疆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创造性的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材料中的“实践”是指(  )

A.自由放任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斯大林模式

解析 根据题干“创造性的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践”指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答案 B

5.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

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  )

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

C.与美国冷战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解析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允许资本家经营,并恢复商品流通。

故选B项。

答案 B

6.(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解析 结合题干“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可知,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选择A项。

答案 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与老农的对话。

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

列宁:

依你看,现在农村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

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

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

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的兴趣呢?

老农:

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

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

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老农:

正是这样。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

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宝藏。

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

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1)造成老农所说的“现在主要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些“农村主要的问题”的?

(2)结合材料二回答,此时的哈默能在苏俄开采石棉的前提是什么?

如何认识苏俄的这一政策?

解析 第

(1)问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方面作答。

(2)问要对新经济政策做全面的认识。

答案 

(1)原因: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一步加强,布尔什维克党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直接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挫伤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办法:

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前提: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方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认识:

①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③是一条适合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学习思考】

1.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教材第132页)

提示 在这段话中,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

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

(教材第133页)

提示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它因适合苏联具体国情而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自我测评】(教材第134页)

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做一比较。

(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表格、知识结构图、历史小论文等。

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況,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134页)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共(布)采取了什么对策?

提示 以上材料反映的问题;农民请愿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要求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

对策:

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果断地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摆脱困境,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

课时作业

1.(2015·浙江学考)列宁曾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

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重商主义政策

解析 结合题干关键信息“战争条件”“余粮收集制”等信息,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A

2.(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

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

解析 依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项正确。

答案 A

3.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情况有明显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战争结束,形势发生变化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解析 图一表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了新生的政权;图二指战争结束后,俄共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答案 A

4.(2016·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依据列宁的这一设想,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巩固了工农联盟,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6·浙江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

“(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解析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7·辽宁大连高一检测)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

A.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 固定粮食税,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便于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将剩余粮食投入市场,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条件,故A项正确。

答案 A

7.(2014·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下列各项对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实行的

B.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恢复了自由贸易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解析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是在1921年联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A项正确。

B项为新经济政策实施符合苏俄的国情,即联合大多数农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C项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深刻的社会原因,表述正确。

D项与事实不符,为所要求的答案。

答案 D

8.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B项只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个方面,不如D项概括全面;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指出: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材料二 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材料三 1921年3月,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列宁做出

了很好的回答:

“退一步,进两步。

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指什么政策?

列宁对这一政策的认识有哪些?

(2)材料二中列宁做出正确判断,在农业方面的实践是什么?

(3)材料三中列宁是如何做到“退一步”的?

“进两步”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一中“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受了严重的失败”回答出经济政策以及认识。

(2)问,结合新经济政策有关农业方面的措施回答实践。

第(3)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及影响思考。

答案 

(1)“经济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该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使苏俄向共产主义过渡。

(2)实行粮食税。

(3)作法:

放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含义: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