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3715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后简答--财政学简答题答案Word下载.doc

(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1)政府决策失误。

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

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

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

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

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

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

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安排。

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定的途径。

但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有一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阶级或集团倾斜。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

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

“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

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但是,经济与政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

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

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

发点和立足点。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

府与市场的关系,并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

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4)完善税

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

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

行为,财政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

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

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

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其一,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其二,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也同样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

其三,经济学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政府、企业(集体)、家庭(个人)和对外四个部门。

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10.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

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

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

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

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

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

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

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我国近年来编制部门预算、实

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以及加

强税收征管等,都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举措。

11.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GDP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

为依据,即各种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收入

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

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

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的不

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

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2.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充分就

业并非指可就业人口的百分之百的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

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

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

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发展和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品

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

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

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

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

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1.试用曲线表示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

题,是研究公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

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

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

相加求得,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

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

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物品提供

的特殊方式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

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

的。

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

无钱就不能买。

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而公共物品的享用

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

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

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

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

供纯公共物品;

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

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

费成本太大。

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

自己从中受益。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

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

3.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

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

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

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

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

效率损失的对比。

对于第二类准公共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

小。

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其实,大

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

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

选择。

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

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

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

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

(2)政府参股。

(3)政府补助。

4.简述公共定价。

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

仅包括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

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

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

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

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

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

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

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大于聚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

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首先,财政支

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源

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

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

也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

本要求:

(1)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

(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

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

(3)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

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4)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

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

(5)居

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

而且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6.试述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评价方法

由于财政支出项目繁多,而且性质各异,对不同项目必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下面只是简略地介绍通常应用的两种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成本—收入分析法,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对折现率r的选择,应采用社会折现率。

(2)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的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

2.最低成本法。

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这种评价方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

因而,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最低成本法多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

(二)评价体系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财政支出效益必须通过评价指标予以体现,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取得正确的评价结果的先决条件,因而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体现完整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

一般而言,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兼顾的原则,即

(2)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

因此,在评价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定量分析,力求定性分析以定量分析为依据,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准确。

但是,4)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由于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复杂性,财政支出评价指标的设置必须遵从政府的宏观性方案以及部门既定的工作目标,一个单独的评价指标应该与具体目标的实现相联系,而且通常每个工作目标都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指标。

6.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对于

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

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该理论对合理

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会失灵,所以需

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非总能起到弥补市场

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

其次,

该理论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

路,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结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不可分的,

要求二者的改革进程相互协调,政再次,该理论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

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立宪改革,注重

宪法、法律、规则的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

在向市场经济的

过渡中,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最后,

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根据

公共选择理论,我们可以用经济方法对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公共开支项目)

进行损益分析,以此评价项目的净收益及政府及官员的政绩。

7.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1936

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

织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

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

-效益分析,根据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

案。

成本-收益分析法通过项目的成本计算,由不可比转向可比,从而为决

策部门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评估结果。

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

(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

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比较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

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

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8.试述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

完善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序

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而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不同的。

财政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是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包括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确定各公共项目的支出数额及其所占比例。

三是通过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和合法收费等事项。

四是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审核国家决算。

我国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和法律确定各类国家机关之间的职权划分,而把最具决定性的职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