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034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docx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新人教选修1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试题(选修1)

一、选择题:

1、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改革,其要解决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2、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奴隶主民主政治C、贵族专制政治D、平民民主政治

3、在梭伦改革中,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划分依据是

A、政治地位   B、血缘关系   C、居住地域   D、财产多少

4、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民众抽签产生

C、由各等级国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5、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6、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7、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8、“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9、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10、商鞍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为田开阡陌封疆D.重农抑商

11、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法

1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受爵   D、奖励耕战

1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1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6、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18、“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19、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整顿吏治C.加强中央集权D.减轻农民负担

20、下列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是:

(1)管仲改革

(2)王安石变法(3)商鞅变法(4)梭伦改革

A、

(1)

(2)   B、

(2)   C、(3)(4)   D、(3)

2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22、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23、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军事力量   B、解决财政困难C、铲除割据基础   D、打击土地兼并

24、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5、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

26、商鞅死后,“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提倡仁义B.时间非常长C.法令严酷D.深入人心

2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

28、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吴起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商鞅变法

29、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30、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

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3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A、上帝 B、教会C、《圣经》D、教皇

33、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①信仰得救②因信称义③简化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4、德意志等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5、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的欧洲国家是A、意大利  B、西班牙 C、德意志  D、英国

36、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主要是因为

A.颁布“解放”法令B.司法改革C.地方自治改革D.土地改革

37、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在客观上

A、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B、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C、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D、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38、“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这里列宁所说的“解放”是指:

A.1861年农奴制改革B.农奴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C.彼得一世允许购买整个村庄农奴D.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9、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

40、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农民许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41、导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封建农奴制盛行B.资本主义工业落后C.克里米亚战争战败D.社会矛盾尖锐

4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43、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A.其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B.改革中创办的工业以民用工业为主

C.是一次有利于埃及近代化的封建改革D.最令人惊叹的是消灭了马木路克势力

4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5、如右图所示,1868年日本大政奉

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

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成果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46、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

A.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B.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C.发展新闻出版事业D.改变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惯

46、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B.倒幕运动的成功C.西方思想的传入D.天皇专制的建立

4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49、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 B.发展社会经济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50、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52、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

5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②③

5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D.巩固北魏的统治

55.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③改籍贯④增加汉族官员的比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57.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58.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9.“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加强军事B.丈量土地C.整顿吏治D.奖励垦荒

60.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既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

6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62.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6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64.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

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5.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

A.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地方B.辩别是非的地方

C.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D.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的地方

66.为改变“积贫”局面,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市易法③保甲法④均输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67.司马光说: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68.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②农民阶级和马木鲁克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

③奥斯曼帝国和马木鲁克势力的矛盾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69.至18世纪末,埃及政治上已被马木鲁克控制,土地和赋税收入的大部分则通过包税制落入马木鲁克的手里。

这时的马木鲁克代表的是

A.奥斯曼帝国的傀儡势力B.封建统治集团C.反抗英国和法国入侵的进步势力D.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力

70.穆罕默德•阿里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

A.军事工业B.民用工业C.棉纺织业D.石油化工

71.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行了气势恢弘的改革。

其内容有

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军事工业②改革了行政制度,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

③改革土地制度,大力发展农业④殖产兴业,建立民族工业体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意义不包括

A.消除了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C.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D.使埃及成为近代化的强国

73、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74、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相同点是()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反对教皇权威 ④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5、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最大的不同在于()

A、日本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积累工业发展所需资金

B、日本发展工业的重点在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C、日本发展工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D、日本发展工业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

76、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

“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C、实行“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军事改革

77.周武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

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是

A都是片面的B都是相对进步的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D有利于封建统治

78.康熙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康熙良好的个人素质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79.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D.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80、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最先被灭的诸侯国是()

A.赵国B.韩国C.燕国D.齐国

81.“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82.穆罕默德·阿里为消除马木鲁克和宗教长老势力的危胁而采取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A.改革土地制度B.武力镇压叛乱C.和平谈判D.分化拉拢

83.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改革背景相同B改革措施相同C改革性质相同D改革结果相同

84.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法

85.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86.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87.倒幕派的主力是

A、中下级武士           B、西南诸藩的大名C、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   D、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

88、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8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确立鲜卑族封建经济基础的措施是

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D.宗主督护制

90.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

9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中心南移’

92.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

9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达,许多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94.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主要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A.农奴的悲惨生活B.工业发展的落后C.农奴制度的落后D.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95.1861年农奴制改革              

A.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C.从根本上维护了农奴的利益   D.平息了农民的反抗斗争

96、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97、如右图所示,1868年日本大政奉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成果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98、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①废藩置县②明治政府正式迁都东京③戊辰战争

④“大政奉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③②④①

99.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②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

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

100、“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对于“解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奴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B、地主再也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C、农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D、农奴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

101.拿破仑殖民统治措施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起的相同作用是

A、抵御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B、维护了埃及的民族独立

C、推动了埃及的社会变革及近代化D、使埃及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102.康有为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D.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10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孔子改制考》B.《变法通议》C.《应诏统筹全局折》D.《定国是诏》

104.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保国会的成立C.百日维新D.戊戌政变

105.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是

A.撤并机构B.改革财政C.改革军队D.改革政体

10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

“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的是()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107、日本明治维新和阿里改革的共同点()

①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②重视发展重工业③重视国民教育④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8.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措施,其实质是

A.确立土地国有制B.承认土地私有C.巩固和维护井田制D.确立封建地主的经济制度

109.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0.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

111.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11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改变了社会性质B.都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113.下列改革中,涉及到教育改革的有

①梭伦改革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王安石变法④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