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043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docx

高三语文查漏补缺效果考核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A组

一、(2013·黄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9分)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

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

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

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做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经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

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的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

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二、(2013·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9分)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已出现。

《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

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

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采,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

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

用荀子的话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

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

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

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求教孔子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

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里的“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

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

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或“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

《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

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穷民(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而无告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选自20XX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略有删改)

1.下列对国学中的“人文”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我们国学中的“人文”一词,这在《周易》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据。

B.“人文”一词在国学中可以用来标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与“天文”“地文”“物文”等的本质区别。

C.“人文”既不属于自然之文,也不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之文,而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

D.“人文”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礼乐道德为主要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B.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

整个社会之所以不断趋于良善,就是这种人文精神在起作用。

C.孟子认为孔子所说的“仁”表现为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人皆有“四德”,这是一种道德自觉。

D.“仁”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所以说明孔子肯定人的价值是“仁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的话来说明仁爱、礼乐道德,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B.仁爱学说是构成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其内涵已经超越伦理或政治领域。

C.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仁德到仁政,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D.孔子“文之以礼乐”的思想,强调了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的人文关怀。

B组

一、(2013·内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生态美学(节选)

蔡 毅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冠以一“生态”来修饰。

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

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

在生态美学看来,大自然和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遮蔽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

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

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

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

庄子主张人要站在不同物种生命本性的立场,追求和维护天下万物顺应各自本性之美的共生共在,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

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不同于过去的传统美学,它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

它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相同的。

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可以对天地万物任意宰割剥夺的特权。

生态美学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并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强调对生命的肯定。

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内涵,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天下万物。

1.下列有关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适性为美”是指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

B.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类应当站在不同物种生命本性的立场来维护生命的自然和谐状态,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

C.生态美学认为,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相同的。

D.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学科,它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

B.生态美学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建立了“生态中心主义”观念。

C.人类应该保护、欣赏、利用大自然之美,大自然之美是人类生存之本,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财富。

D.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适性为美”的主张,将生态学与美学结合起来,为生态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能欣赏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的人,就一定是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

B.万物都应顺应自己生命的本性,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强调的“顺天致性”的观点与“适性为美”的观点一致。

C.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词语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这说明生态涉及的范畴和内容在扩大,生态是许多美好事物的总称。

D.生态美学扬弃了传统美学的荒诞感,因而它重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

二、(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

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

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

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

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C组

一、(2013·武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9分)

“某某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其承载力的极限”已经见诸媒体,常常被政府官员引用。

当初对于人口增长的趋势缺乏科学判断,从而造成了当前的拥挤局面。

面对这种拥挤,是应该去增加城市的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是控制人口从而减少需求?

先来说说承载力。

讨论城市物理意义的人口极限,在经济学家看来意义不大。

原因在于在城市规模的物理极限到来之前,价格机制已成为制约城市扩张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真正达到了物理极限。

比如,上海仍有2000平方千米的耕地,占上海市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接下来的问题是,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承载力,而决定承载力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都是可以变化的。

在诸多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因素中,首先可以改变的是技术与管理。

以水资源为例,“水质型缺水”的上海在长江河口建成的青草沙水库,受益人口超过1000万人,其规模占全上海的50%以上,一举解决了供水的难题。

政协的一个调研组认为,如果加大新水源开发和治污节水的力度,上海淡水资源可支撑2800万~3000万人口。

以交通和环境为例。

依靠密集地铁网络解决出行难题,同时可以减少汽车废气排放。

有学者提供数据,上海居民以轨道公共交通出行人数占总人口的25%左右,而国际大都市伦敦轨道交通高达65%。

很多城市都有对使用汽车的限制,汽车的使用量明显下降,拥堵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再以产业结构为例。

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应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和农业单位产值的水资源和土地使用量均大大高于服务业。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将能够极大缓解城市的水和土地压力。

再看土地的容量,以每平方千米5000人计。

只要将上海目前耕地的一半(近150万亩)转为建设用地,就可以容纳500万人口。

如果这些被吸纳的人口来自农村。

按20XX年全国农村人均占用200平方米(0.3亩)宅基地,他们进城后,宅基地复耕为农业用地,可增加耕地150万亩,相当于其在上海占用的150万亩耕地,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农业用地占补平衡。

城市的产业升级是必需的,并不意味着在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减少对低端劳力的需求。

恰恰相反,城市高端人才的集聚必然会带来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更多需求。

高端写字楼越多,需要保安和清洁工就越多。

高收入的人越集聚,越需要更多的消费性服务。

低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集聚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如果限制其流入,则必然提高相应岗位的劳动价格。

反而不利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公共服务的总量也是可以改变的。

今天,在中国的大城市所感受到的公共服务压力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按户籍人口做规划有关,也与对常住人口的增长趋势估计不足有关。

其实,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一个投资问题,只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公共服务的投资就可以相应增长,应根据人口流动的方向向人口流入地倾斜。

如果制约城市人口增长的因素都可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而不断调整,那么,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就可以继续增长。

从世界上其他国际大都市的状态来看,最终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会随着规模经济效应逐渐释放而放缓,但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美国的几个最大城市,在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人口下降或增长放缓后,在近30年里又迎来了人口的重新增长,其原因就在于现代服务业对于人口集聚的需要。

(选自2013.3《中国改革》陆铭《大城市人口仍有增长空间》,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能成为“大城市人口仍有增长空间”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  )

A.讨论城市物理意义的人口极限,在经济学家看来意义不大。

B.改善技术与管理,水资源缺乏、交通和环境紧张状况可得到解决或缓解。

C.调整产业结构既可解决农民入城问题,又可缓解城市的水资源和土地的压力。

D.城市产业升级会带来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更多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同经济学家“在城市规模的物理极限到来之前,价格机制已成为制约城市扩张的力量”的观点。

B.大城市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承载力取决于城市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可变化因素。

C.上海交通出行难题和上海居民采用轨道公共交通出行人数比例过低大有关系。

D.只要把进城农民的宅基地复耕为农业用地,就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农业用地占补平衡,解决土地紧缺困境。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既然价格机制可成为制约城市扩张的力量,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自可解决大城市人口扩张的难题。

B.城市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更多需求必然会带来高端人才的集聚,有利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C.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压力与长期实行的按户籍人口做规划有关,对常住人口的增长趋势估计不足有关,科学评估人口增长趋势、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可为大城市人口增长空间提供保障。

D.世界上其他国际大都市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证明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可以继续增长,北京、上海的户籍管制应立即取消。

二、(2013·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蒙学即发蒙开窍之教育教学,蒙学典籍是用于蒙学的经典教材。

开办蒙学、编撰蒙学教材历史悠久。

周谷城在为《传统蒙学丛书》所作的“序”中写道:

《汉书·艺文志》收有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秦代李斯的《仓颉篇》和西汉史游的《急就章》都是为了初学启蒙之用的,可谓最早的蒙学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书不再是达官显贵的专利,平民百姓也有了读书的需要与可能。

当然,贵族或求仕途者与一般平民在读书的内容和目的上有区别,贵族和求仕途的人所读的主要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是士大夫阶层的法定教科书。

“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的农工商小民读书是为了粗通文字,士大夫阶层佶屈聱牙的法定教科书并不适合他们诵读。

为满足平民读书的需求,一些文人雅士为他们编写适合诵读需求的教材。

于是,就出现了《兔园册》《杂字》《百家姓》之类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诵的村书。

汉代“独尊儒术”,儒学虽然取得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从义理层面阐释儒学的普及读物并不流行,在日常生活领域,远不如传播形式灵活、能够入民化俗的佛学和道家的影响大。

考虑到维护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至宋明理学阶段,儒学已不再拘泥于正义、义疏之繁琐章句,而注重于义理层面的普及——兴办书院,举行讲会;编写《温公家范》《家礼》等家庭教育读本;编写《三字经》《童蒙须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