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118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

【2012高考真题精选】

(2012·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2012·海南卷)《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012·江苏卷)《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

解题关键在于材料指出了六个工种和每一工种有二到七种程序,所以突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分工细与专业性强。

材料无法体现技术是否先进、产品是否丰富、产量是否庞大等特点。

(2012·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2·山东卷)《登州府志》记载:

“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012·四川卷]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12·浙江卷)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

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2012·重庆卷)如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

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

A.铁器B.玉器

C.瓷器D.漆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手工业的发展。

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玉器雕刻精美,在安阳妇好墓出土玉器七百多件,故本题选择B项。

(2012·四川卷)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

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

(1)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

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

其特点主要结合材料概括,从农业工具、技术革新、水利工程、注重农时等方面回答。

土地有限、人口增加,是促进农民精耕细作的原因之一,政府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也都是导致精耕细作的原因。

材料二 伴随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9156项。

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助建立农学院。

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

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

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

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2012·安徽卷)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夜市和瓦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题干中的夜市“通晓不绝”、瓦子“不觉抵暮”强调的均是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北宋开始,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故C项与史实不符;坊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坊是指居住区,市是指商业区,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不能说无区别,排除D项。

根据以上分析答案选A项。

(2012·安徽卷)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2012·北京卷)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统治者认为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故将“商业”称作“末业”,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A项正确。

B、C、D三项表述错误。

(2012·全国卷)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2012·全国卷)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2012·福建卷)《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2012·福建卷)《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2012·海南卷)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

有人作诗云:

“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

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风尚的影响。

题干显示,明初生员须穿的服饰到明后期有较大改变,故直接反映的是社会风尚的变化,答案为D项。

明代专制制度得到加强,故B项与史实不符;A、C两项与题干“直接反映”不符,排除。

(2012·江苏卷)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史料的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和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

解题关键在于这幅图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都城汴京的反映。

北宋城市商业的特点是市坊时空界限被打破。

A项反映的汉代长安的九市;B项反映的草市

是农村集贸市场,不是城市商业的表现;C项的夜市是唐朝后期和宋朝城市商业的特色,但图片材料无法反映。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贸易通过图片能直接体现出来,体现了市坊界限被打破的特点,所以答案是D项。

(2012·课标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012·课标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012·山东卷)《登州府志》记载:

“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012·天津卷)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

“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港口及其来历的记忆能力。

本题可用直选法。

泉州港是元代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之所以在古代称为刺桐港,是因为泉州在古代普遍种植刺桐树而得名,故选A项。

(2012·海南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

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

(1)背景: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

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

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2011高考真题精选】

1.(2011年福建省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

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可选①;根据材料可知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可选;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排除②项。

2.(201

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

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D

【解析】本题所引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因此,A、B、C三项表述都错误,只有D项是对材料意思的准确概括。

3.(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2)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

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答案】D

【解析】青铜是铜锡铅合金,A项错;B项时间错误;C项错在“硬度低”;D项表述符合史实。

4.(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5.(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答案】C

【解析】小规模商贩再加政府促进交流与显示国威,这正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的朝贡贸易。

6.(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7.(2011年浙江省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

、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图8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答案】D

【解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

结合地图可以得出D项。

+k++(来自:

中国学考频道]

8.(2011年上海市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

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

并制作了如下标签:

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

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A.②①④③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

【答案】A

【解析】西汉商业活动的背离性(政府政策的抑制和民间商业的发展)说明了在社会实践中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1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1.(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5)徐光启《农政全

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

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答案】D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看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把江北地区作为了棉纺织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12.(2011年北京市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2011年安徽省文综35—

(1))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

【2010高考真题精选】

1、(10年广东卷)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C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2、(10年新课标卷)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

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

3、(10年四川卷)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回答16~17题。

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

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4、(10年四川卷)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

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B.玉门关C.大宛D.安息

【答案】A

【解析】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

5、(10年上海历史卷)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B.南朝C.北宋D.南宋

6、(10年上海历史卷)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

解析: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

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

7、(10年上海历史卷)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8、(10年浙江卷)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B

9、(10年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

10、(10年天津卷)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11、(10年福建卷)15.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10年全国卷2)13.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13.(09年全国卷二)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14.(09年上海卷)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