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946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docx

高考文言文知识整理

文言文知识整理

文言文实词理解实用技巧

1.语境推断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2.迁移法

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3.形声字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4.同位对举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意义一般相同、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5.组词释义法

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

方法小结:

1.语境推断法

2.迁移法

3.形声字法

4.同位对举法

5.组词释义法

 

文言文虚词

文言常用虚词(18个)

【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因】【与】【于】【则】【之】【乎】【也】【以】【者】

虚词词性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1)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表承接(就)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5)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连词,表因果(因此)

(6)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不译)

(7)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作代词(你,你的)

(8)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语助词(罢了)

(1)儿寒乎?

欲食乎?

语气词,表疑问(吗,呢)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语气词,表揣测(吧)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语气词,表感叹(啊,呀)

(4)吾尝疑乎是介词(对,对于)

(5)出,跳梁乎井干之上介词(在)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

(7)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作词尾)

(8)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助词(句中停顿)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

(2)问今世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是、就是)

(4)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骑副词(于是,就);副词(才,仅)

(1)其闻道也故先乎吾代词(他)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代词(其中的)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第一人称(自己)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必定。

(5)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连词,表假设(如果)

(7)路曼曼其修远兮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1)所将之军不过……且已疲惫连词,表递进(并且)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表让步(尚且)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连词:

况且

(4)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快要)

(5)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副词(暂且\姑且)

(6)固定结构:

且夫(用于开头:

再说)

 \犹且(表让步:

尚且\还)

(1)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代词(所---的事)

(2)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代词(所---的人)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与“为”结合,表被动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与“以”连用,表原因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与“以”连用,表凭借\手段

(6)所谓(所说的)何所(主谓倒装:

何所思)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动词(做)

(2)吾令人望其人气,皆为龙虎动词(成为)

(3)公为都御使动词(担任)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人肉动词(是)

(5)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认为)

(6)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7)草木为之含悲介词(因为)

(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介词(表被动)

(9)何辞为语气词,用于末尾,表疑问\感叹等

(1)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即“说”)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于此)

(4)万钟于我何加焉语气词,表反诘(呢)

(5)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语气词,表感叹(啊)

(6)空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语助词,---的样子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凭)

(3)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4)时操军以饥疫,死者大半介词(因为\由于)

(5)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介词(从)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递进(又\并且)

(7)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连词,表目的(来)

(8)诸侯以公子贤,不敢加兵于赵连词,表因果(因为)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10)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固定用法,相当“因此”

(1)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和、同)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给)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

(4)与人刃我,宁自刃连词,表选择(与其)

(5)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语气词(吗)

(6)则与一生彘肩 动词(给予、授予)

(7)蹇叔之子与师动词(参与)

(8)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动词(赞许)

(1)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事理,即道理)

(3)均之二策代词(这)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往)

(5)吴之民方心痛焉结构助词(的)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7)何罪之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跟、同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介词,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对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表被动,被

于是秦王不悦表承接或因果与现代汉语同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构成介词结构,在这……

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之介词,因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由、通过

因其固然介词,沿着、顺着、依据等

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于是

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连词,因为、由于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

什么

2)如太行、王屋何?

疑问代词:

怎么样

3)徐公何能及君也?

疑问代词:

怎么

4)豫州今欲何至?

疑问代词:

哪里

5)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副词:

多么

6)陈利兵而谁何。

通“呵”,动词,盘问,诘问

7)隐隐何甸甸。

语气词,啊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连词,如果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代词,你们

4)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连词,至于

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比得上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代词,如此,这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语气词,表判断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语气词,表解释

3)是说也,人常疑之。

语气词,表停顿

4)苛政猛于虎也!

语气词,表感叹

5)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语气词,表反问

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语气词,表祈使

1)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连词,却

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连词,那么,就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副词,就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是

1)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代词,的人

2)陈胜者,阳城人也助词,主语后表提顿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代词,主语后表原因

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5)昔者,吾舅死于虎助词,时间词之后,表停顿

6)言之,貌若甚戚者助词……的样子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句式

1)常式句判断句

被动句

疑问句

省略句

2)变式句倒装句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v①……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v②……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v③……,……也

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

v④……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v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v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意: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而作指示代词.

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肯定;“非”表否定判断

v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v是乃狼也。

v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v梁父即楚将项燕。

v此亡秦之续耳。

v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4.直接表判断

v荀卿,赵人。

v刘备天下枭雄。

v秦,虎狼之国。

v臣本布衣。

被动句

1.用“被”表被动

v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v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v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用介词“为/为……所……”表被动

v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v吾属今为之虏矣。

v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用“见、受”表示被动

如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

v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v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v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v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v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表被动

v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v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5.动词本身表被动,根据上下文判断

v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v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v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省略句

省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承前省

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省

v(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对话省

省谓语

v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承上文省略

v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列子·歧路亡羊》蒙下文省略

省宾语

v项伯乃…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v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注意: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省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促织》

注意: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

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v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

甚矣!

v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v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v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v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v沛公安在?

《鸿门宴》

v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v何以知之?

疑问代词有:

“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表示否定的词有:

“不、非、勿、毋、弗、否、莫”等

3.用“是/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命是听(成语)

这时的“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4.介词“以”的宾语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 氓》

夜以继日

5.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定语后置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蔺列传》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太子及门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荆轲刺秦王》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4、中心词+数(量)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置于谓语部分后

标志:

介词“于、以、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资治通鉴》

定语后置句:

荆州附操之民

被动句:

被兵势所逼

判断句:

不是心里臣服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1)表示疑问:

A、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例:

王曰:

“何以知之?

B、孰与……?

(与……相比,哪个……?

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例: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表示反问:

A、不亦……乎?

(不是……吗?

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何……为?

(……干什么呢?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C、何……之有?

(有什么……呢?

例:

孔子云:

“何陋之有?

3)表示感叹:

A、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独……哉?

(难道……吗?

例: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G、不亦……乎?

(不是……吗?

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揣度:

A、得无……乎(耶)?

(该不是……吗?

例: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其……欤?

(不是……吗?

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表示选择:

其……,其……也?

(是……呢,还是……呢?

例: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复音虚词

v而已

   译为“罢了”,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v所以

   1、表原因,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凭借,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v何其

   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深,译为“多么”,如: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v何如

   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v何以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v是以

   译为“因此”,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v若属

   译为“你们”“你们这些人”,如:

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v若夫

   译为“像那”“至于那”,常用于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议论。

如:

若非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v于是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连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

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不同情况译为“从这”“在这”等。

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v然后

   一般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表示承接,意为“然后才”。

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v然则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v然而

   常用在句首表转折,相当“(虽然)这样,可是……”如: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v得无

   译为“莫非”“恐怕”如: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v无乃

   译为“莫非”“恐怕”,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v庶几

   译为“差不多”,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文言文断句

方法概述:

1.通文意

2.抓标志

3.懂常识

4.知语法

5.明修辞

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可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

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句尾:

“乎、哉、也、矣、欤、焉”等;

句中:

“以、于、为、而、则”等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具告沛公,沛公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顺。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达、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基本原则

“字字落实”,即译文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即译文要明白通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①一词多义:

实词、虚词

②古今异义

③词类活用:

(名作动、名意动、名作状、动词使动、形作<使>动、形意动)

④语气揣摩:

(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句关系)

⑤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⑥固定结构:

 

表询问:

如……何  奈……何  若……何  谁……者

表反问、商榷、猜度:

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何……之有

表比较、选择:

……孰与……/……孰若……/与其……孰若(岂若)

 “所”字结构:

有所(以)  无所(以)  何所  所以

 “者”字结构:

形容词+者  动词+者  动宾词组+者  数词+者

善于抓住句子的关键处

基本方法

留 删 换

调 补 猜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把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字,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补”即是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词类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猜。

(2)利用文言句式的特点猜。

也可以据此推断省略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