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050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

通用技术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通用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技术与人: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

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技术与社会:

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是推动社会

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技术与自然:

1、人类依靠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与自然和谐发展。

2、应把握尺度,合理发展,注意对自然的保护,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

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P8

二、技术的性质P11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

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

技术革新(改进)、技术发明(创造)。

技术的综合性:

电学、光学、声学、机械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

的改造。

P14

侧重:

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

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

联系: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既有实用性又有功利性。

实用性是技术的基本特性;P15

知识产权:

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不能自动取得。

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并有年限:

1

0年(改进)、20年(发明)

申请专利6步: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

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P18

技术的未来:

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 要理性看待。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

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

(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指的是综合设计,在技术世界中的设计核心是技术

设计。

技术设计侧重:

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

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

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要注意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

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也要满足人

的心理需求,产品的色彩、材质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都影响人的心理感受。

(4)关注信息的交流:

人与产品的互动过程就是人与产品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

第三节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1.技术试验:

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

2.技术试验分:

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

方法有:

优选试验法、模拟

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

技术试验实施:

1制定试验计划2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技术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2试验准备3试验步骤4试验记录5试验总结

三、设计的评价

设计的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方法和手段,对设计所涉及的过程及结果进行

事实判断和价值认定的活动。

它对设计者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强化质量管理、高质量完成设计任务有重要作用,同时也

有助于设计中的信息交流和工作反思。

从评价对象来分:

一是对设计过程的评价,二是对设计成果的评价。

从评价者角度来分:

一是设计者自我评价,二是他人的评价。

对设计评价应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

评价者首先应对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的各个细节

进行准确的判断、说明、阐述。

只有在事实确定的前提下,评价才会有效,才不至于失真

1、 对设计过程的评价

加强对设计过程的评价是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实现设计目标的关键。

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内容:

设计过程是否完备,过程是否全心投入,计划是否科学严密,组

织是否协调;分工是否合理;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各环节或阶段

的任务是否完成;形成的中间成果(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全过程是否有质量控制和相应

的监督、改进措施;是否注意把握各个环节或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否要注意把握设

计过程中各个环节或阶段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设计资源运用是否合理;等。

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应服务于完善设计方案、促进个人发展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设计过程

终结时的回顾性、反思性评价,而且也包括设计过程之中的即时性、阶段性评价。

因此,

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应寓于设计的全过程。

2、 对最终产品的评价

最终产品是设计过程的结晶,是设计质量、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

对最终产品评价的依据:

一是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二是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

在实际评价中,这两个方面也可以结合起来。

日常用品评价:

功能、形态、效率、创新性、安全性、易操作性、性能价格比、美学因素

、对社会、环境、资源的影响以及市场应用前景等

(人机关系:

主要操作装置应与人体有关尺寸相适应;主要显示应清晰易读,处在人阅读

的最佳范围内;操作件使用方便,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在工作区域内无划伤人的尖棱

突角,照明光线柔和,亮度适宜;在危险区域内,有保护装置,有警示标志;等)

3、 设计的评价和设计的交流

a.口头交流(非正式) b.文本、图表之类的交流方式(正式)c.技术图样、模型的交流方

式(直观) d.计算机演示、网页的交流方式(生动、形象)(详见第六章)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一、发现问题

1、 问题的来源

从技术角度看,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设计,从而解决

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种:

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来源于生活

第二种:

由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来源于需要

第三种:

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发现,并试图解决。

来源于你的主动积极发现

[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第二种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较明确,主要是针对一般的和已有

的问题提出的,而第三种问题却是全新的,它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思考,需要我们细致入

微的工作,需要我们独具慧眼的发现。

这类问题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挑战和拓展我们的能

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推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2、 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a、 观察日常生活(包括有意识观察和无意注意)

b、 收集和分析信息(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询问法)

c、 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二、明确问题

1、 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

a、 问题是否明确

问题表述本身是否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明确、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否明确,等。

b、 问题的价值

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必须从以下问题着手:

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遵循了基本的科学原理。

②迄今为止,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③在调查的范围内,该问题是否有普遍意义,在更广的范围内,该问题是否有意义?

④在多个问题同时发生时,该问题是否是主要问题?

⑤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发展以后呢?

⑥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投入是多少?

投入与产出的比是否理想?

3. 设计计划

制定周密的设计计划对确保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参照 P89能制

定一般的设计计划表

第五章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一、方案的构思方法

1.设计分析:

(1) 设计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功能、结构稳定、安全可靠、成本适当、易于制作等

(2) 产品设计的三要素:

物、人、环境

(3)明确使用对象进行具体设计分析

标准件:

采购方便;直接使用,简化制作过程;相对便宜,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实现通用

通换,易维护。

2.方案的构思方法:

(1)草图法;

(2)模仿法;(3)联想法;(4)奇特性构思法。

3.方案的比较和权衡(即方案的筛选)

对方案进行评判和比较,要从设计的目的出发,针对一些相互制约的问题进行权衡和决策

,选出较为满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优点进行改进。

考虑的方面:

实用、美观、创新、

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加工难易程度、经济成本等。

第六章 设计图样的绘制

一、设计表现图

1.技术语言:

在技术活动中进行表达、交流的工具(如图样、图表、模型、符号、声音、

手势、标志、计算机演示、网络语言等)。

按照专业类型分:

有计算机程序语言、工程图学语言等;

依据人的感觉类型的不同分:

有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触觉语言等;

依据人的视觉形式的不同分:

图形符号语言、文字符号语言等。

技术语言的特征:

言简意赅、通俗直观

2.草图:

构思草图和设计(草图草图的绘制步骤,详细参看 P115)

二、常见的技术图样

正投影的基本特性:

A、真实性,B、积聚性,C、收缩性。

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统称为

三视图。

三视图投影规律: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

的高和宽。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三视图的绘制步骤见 P122-123。

2、形体的尺寸标注

四个基本的要求:

正确(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完整(必须注定齐全、不重复、不遗漏)、

清晰(尺寸标注布局整齐、清晰,便于识图)、合理(尺寸注定方式符合加工要求)

尺寸三要素:

①尺寸界线:

尺寸界线用细实线绘制,并由图形的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处引出,也可

利用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作尺寸线。

②尺寸线:

尺寸线用细实线绘制。

尺寸线必须单独画出,不能与其他图线重合或在其延长

线上。

一般采用箭头作为尺寸线终端。

③尺寸数字:

图样上所注尺寸表示形体的真实大小,形体的真实大小与图样的大小及绘图

的准确度无关。

图样上的尺寸,以毫米 mm 为单位时,不注写单位,否则必须注明。

线性尺

寸的尺寸数字一般注写在尺寸线上方或其中断处,水平方向尺寸字头向上,垂直方向尺寸

数字写在尺寸线的左侧且字头向左。

直径:

?

,整圆或大于半圆的圆弧需要标注直径。

注意小尺寸标注的方法(P125)

半径:

R,半圆或者不足半圆的圆弧需要标注半径。

小尺寸标注方法(P125)

4、剖视图

假想采用剖切平面的方法剖开物体,将处于观察者与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将其余部分

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剖视图。

剖切平面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①包含内部结构

如孔、槽的轴线,或物体的对称面②平行于相应的投影面。

画图时应注意:

①用粗实线画出物体的剖面轮廓及剖切平面后的可见轮廓。

②应省略不必要的虚线,只有对尚未表达清楚的物体结构才画出虚线。

③由于剖切平面是假想的,因此在一个视图上取剖视,并不影响其他视图的投影

④剖面需按规定画出与物体材料相应的剖面符号,剖面线应间隔相等、方向一致。

5、线路图

电子线路图一般是指用图形符号和线段组成的电子工程用的略图,包括电路原理图、接线

图和逻辑图。

首先要认识线路图中的元器件符号,知道它所代表的元器件;其次要弄清楚

元器件符号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最后确定信号如何流通。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一、模型

1.模型及其功能

(1)模型: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

似的一种物体。

模型可以是产品本身,也可以是与产品大小相同、使用功能一致的物体。

2)模型具有两个功能:

①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②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2.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1)草模:

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期阶段,它可以采用立体模型将设计构思简单地表示出

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2)概念模型:

在设计构思初步完成之后,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

,以及产品与人、环境的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3)结构模型:

用于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用

于进行结构强度试验。

(4)功能模型:

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于分析、检查设计对象

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用于试验。

(5)展示模型:

是采用真实材料,按照准确的尺寸做成的与实际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研

究人机关系、结构、制造工艺、外观、市场宣传等。

二、工艺

1.认识工艺

(1)工艺是指利用工具和设备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

(2)工艺的种类:

常见的工艺有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检测工艺、 铸造工艺、表面处理

工艺等。

(3)作用:

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影响产品的功能、强度、外观

2.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

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加工包括1划线、2锯割、3切削(锉削)、4钻孔、5连接、6表面处理

等工序。

[划线]:

就是在待加工的材料上用相应的工具划出加工部件的轮廓线或基准点或基准线。

划线一般步骤为:

①划出基准 ②划尺寸线 ③划轮廓线 ④冲眼。

工具一般有:

划针、钢直尺、角尺、划规和样冲。

各类工具的操作要领详见 P144

[锯割]:

操作要领:

1.站位和握锯姿势要正确,2.推锯加压,回拉不加压,3.锯程要长,4.推

拉要有节奏 5安装锯条时锯齿向外(P145)

起锯:

从工件远离自己的一端起锯,起锯时用左手大拇指贴住锯条,起锯角要小,起锯时

行程要短,压力要小,缺口2-3mm 进,加长行程。

[锉削]:

为了使工件符合设计所要求的形状、尺寸和粗糙度,往往需要进行锉削、铣削和

磨削。

操作要领:

1.锉削时要注意身体和手臂动作的协调,2.在推锉过程中,左手的施压

要由大变小,右手的施压要由小变大,使锉刀平衡而不上下摆动。

[钻孔]:

常用的钻孔设备是台钻,常用的钻头是麻花钻。

钻孔的操作步骤:

①划线定位 ②装夹工件 ③装夹钻头 ④钻孔。

安全操作警示:

二要:

操作时要集中注意力;要戴防护眼睛;

二不:

不准带手套操作;不能用手直接扶持小工件、薄工件,以免造成伤害事故。

[连接]:

通过固定连接和半固定连接的方法可以实现金属件之间的连接。

详见 P148(了解

攻丝与套丝方法)

常用的连接方法有:

铆接、黏结、焊接、螺栓和螺母、平头螺丝、元宝螺帽、垫圈、弹簧

垫圈 各种连接应用实例要掌握。

[表面处理]:

①目的:

防止金属制品表面生锈腐蚀,提高产品的美观程度。

②常见的方法

表面刷光、喷涂油漆、镀层

表面刷光工序:

准备(清除毛刺和铁屑)→粗处理(用细锉锉平金属表面)→细处理(用

精细级金刚砂纸打磨)

喷涂油漆:

一般先检验所选用的油漆对金属表面的适用性,然后涂防锈漆,再油漆喷涂。

镀层:

可以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塑料,也可以采用电镀的方面

三、制作模型

制作模型一般步骤:

1.选择合适的材料。

2.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

3.按设计图样画线。

4.对材料进行锯

割、切削等加工。

5.装配。

6.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7.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价

;对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

8.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样品)。

在模型或原型制作完成之后,根据审美的需要,一般要对产品的外观加以一定的润色,以

使产品更美观,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模型制作的一般步骤:

①选择合适的材料②准备工具和设备。

③划线④加工⑤装配⑥表面处理⑦评价

第八章 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选修)

1.产品说明书的编写:

(1)产品说明书的一般结构——标题、正文、标记。

(2)产品说明书的形式:

条款直述式和自问自答式。

(3)产品说明书的写作要求 :

①充分考虑用户的阅读需要;②体现产品的设计特点;③

不必平均用力,而应有所侧重;④语言准确、通俗、简洁、内容条理清楚。

2.技术产品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产品说明书为用户使用产品提供依据,它必须清楚的告诉用户产品的使用方法,以使用户

方便地获知、掌握产品使用方法,恰当、安全、高效地使用产品。

维护产品完好技术状况或工作状态而进行的作业,是进行技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产

品的维护和保养方法也应当在产品说明或用户手册中得以体现。

3.技术产品的服务途径

①查阅说明书获得厂家的服务电话、服务网点分布等信息。

②打电话咨询或上网查找。

③请教其他用户获取服务信息。

通用技术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 结构与设计

1.结构:

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从力学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

改变的力。

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2.构件:

一个较复杂的结构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通常称为构件。

3.根据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的形式,我们可以将构件分为受拉、受压、受剪切、受弯曲、受

扭转这五种基本形式

4.结构的类型

从力学架构与形态方面,通常有:

⑴实体结构:

结构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

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上

⑵框架结构:

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

受力特点:

既能承受竖向重力荷载,也能承受水平方向的荷载

⑶壳体结构:

层状的结构。

受力特点:

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5.组合结构: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

e.g.埃菲尔铁塔

6.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荷载:

外力

7.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⑴重心位置的高低

如果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就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倾倒。

⑵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

支撑面越大稳定性越好

⑶结构的形状

三角形构成稳定的几何结构。

★物体在静止状态与运动状态下稳定性的条件也不相同。

8.注意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也是不同的

9.人们可以利用不稳定的结构实现某些功能

e.g.地动仪

e.g.将啤酒瓶倒置在地上,利用它来感知地震现象

10.结构的强度

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11.内力:

⑴当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外力与形

变的力,称之为内力。

⑵内力反映了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12.应力

⑴应力就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积上所产生的内力。

应力=F/S

⑵可以作为表示结构构件强度的基本指标。

13.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⑴结构的形状

⑵结构的材料

⑶结构的连接

①铰连接:

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以相对转动

②刚连接:

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

14.结构设计的目标及要求——以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实现为基本目标

——满足设计规范,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

15.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功能的变化

13.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以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第二单元 流程与设计

1.时序:

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时序分为可颠倒和不可颠倒的

2.环节:

完成某个具体目标、组成某项生产或某个活动过程的若干阶段或小的过程。

环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依据问题性质的不同,环节的划分可能会有所不同

3.流程:

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

4.流程可以用文字、表格、图示等方式表达,有些还可用模型、动画等方式表达。

流程的表达一般采用流程图的方式

5.流程的作用和意义:

⑴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如自动化生产流水线

⑵使生活合理有序:

如列车时刻表

⑶使生活质量更高:

如炒菜时要在出国前放碘盐

⑷使生活更安全:

如要先做皮试再打针

⑸使生活效率更高:

如切菜、煮饭与炒菜的流程安排

6.

7.流程设计活动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材料、工艺、设备、人员和资金、环境

8.流程的优化:

对流程的改进过程

⑴内容

①工期:

缩短总工期

②工艺:

如法兰的切削法和少切削法

③成本:

如邮递员投递线路的优化

④质量

⑤技术

⑵条件

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

 

第三单元 系统与设计

1.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2.要素是构成系统最主要的元素

3.构成系统的条件

⑴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组成系统

⑵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⑶整体的功能是局部所没有的。

4.系统有大有小,有复杂有简单,根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划分为若干子系统

4.系统的基本特性

⑴整体性:

最基本的特性

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⑵相关性:

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⑶目的性:

区别不同系统的标志

⑷动态性:

任何系统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

⑸环境适应性

5.系统分析:

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

比较、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

方案的过程。

6.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⑴明确问题,设立目标

⑵收集资料,制定方案

⑶分析计算,评价比较

⑷检验核实,作出决策

7.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

⑴整体性原则:

如丁谓修复皇宫

⑵科学性原则:

如种水稻“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

⑶综合性原则:

如中西医结合

8.系统的优化:

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

达到最大化。

不同的目标对应着不同的优化结果。

9.系统的优化手段——线性规划

目标:

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等

10.系统优化应考虑的三个因素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影响因素

 

第四章 控制与设计

1、控制的定义

人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2、控制三要素

控制的对象、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控制的手段

3、控制的分类

按照人工干预的情形:

人工控制(手动控制)、自动控制

按照执行部件的不同:

机械控制、液压控制、气动控制、电子控制

4、控制系统的定义

朝着人们的意愿或目的发展的有机整体,一般由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组成

5、干扰的定义

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干扰可以使环境引起的,也可以是人为地

6、在一般的控制系统中,干扰是需要克服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利用干扰因素实现某

种目的

7、反馈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

核心是通过反馈来减少被控量的偏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