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450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修4问答题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他的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

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上:

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3)用人策略上:

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政治: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

为末的原则。

(3)经济: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

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

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

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6)外交:

采取开放的政策,设立鸿胪寺;

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对外来文明采取

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有何历史作用?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巯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治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做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评价唐太宗(功过两方面)

【练习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贞观四年,(唐大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

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

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2:

上(唐大宗)谓玄素曰:

“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对曰:

“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

“…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3: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

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

(1)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与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分)

(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

促成怎样的局面?

(8分)

(2)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

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4)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5)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5)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三、康熙皇帝

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形势?

他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

面临的形势:

(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2)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4)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三藩)(5)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贡献:

(1)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

A平定三藩:

有利于安定统一。

B收复台湾:

启用郑氏降将施琅。

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C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D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E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历史影响:

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2、如何评价康熙帝

(1)功绩:

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

(2)消极:

大兴文字狱;

实行闭关政策。

(3)总评:

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一、孔子

1、孔子的生平:

(1) 

自学礼乐:

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2) 

从政失败: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 

周游列国:

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4) 

献身文教:

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周礼尽在鲁”

影响:

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3、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

A思想:

(1)“礼”:

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2)核心:

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

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

步意义。

(3)中庸:

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B政治: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不反对逐步改良。

C教育: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

A对中国: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大教育家:

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对欧洲: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二、 

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

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

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

提出“中庸之道”。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

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②生物学:

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③物理学:

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④逻辑学:

提出三段论:

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⑤教育:

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

⑥伦理学:

3、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

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4.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

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

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华盛顿

1、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①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华盛顿参加反英,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1775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

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

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③1776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

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成立。

④1777年,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⑤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建国初:

A拒绝接受王位。

B主持制宪:

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

C担任美国总统:

措施

(1)第一届任期内:

政治上:

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

创立总统否决制度。

财政上:

建立国家银行,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外交上:

改善同英国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2)第二届任期内:

①对外:

在英法战争中“严守中立”,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中。

②对内:

推进西进运动。

③引退:

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3、评价华盛顿:

①具有高尚品格:

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②功绩: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

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维护国家民主政治

③局限:

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④总评:

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

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二、拿破仑

(一)军事生涯

1.崭露头角

①1793年土伦战役胜利,在军界崭露头角

②1795年平息巴黎保王党人叛乱,一夜成名

2.拿破仑政治生涯达到顶峰:

称霸欧洲

①1796年直驱意大利,屡次打败反法同盟

②1798年远征埃及,截断英国与印度联系

③1799年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走上政治舞台

④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摧垮了第三次反法同盟

⑤1806年至1810年粉碎第四次第五次反法同盟

⑥1810年军事生涯达到顶峰,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

3.后期战争使拿破仑走向末日

①1812年长驱进攻俄国战败,由盛转衰

②1813年莱比锡大会战,战败,

③1814年第一帝国灭亡,封建王朝复辟

④1815年东山再起,兵败滑铁卢,百日政权结束

4.拿破仑最后失败的原因

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强于资本主义势力

主要原因:

①法国连年战争,消耗了国力,国内人民厌战。

②大陆封锁政策既打击了英国,也葬送了法国,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③两线作战,削弱了进攻的力量.

④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5.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见笔记)

性质:

①革命性:

反法同盟(前期);

②争霸性:

英俄(后期);

③侵略性:

埃、西(后期)

作用:

积极作用:

①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②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加快封建制度的解体

消极作用:

奴役、侵略,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二)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

1、1804年加冕称帝,即法兰西第一帝国

性质:

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

2、改造法国的政策(见书本补充完整):

政治:

精简编制;

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

剥夺人民的权利

经济:

改革财政;

创办法兰西银行;

鼓励工商业

军事:

以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

法制:

发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自由平等原则;

以法律形式确定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宗教:

用人:

外交:

3、影响:

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法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4.评价拿破仑:

①身份:

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1799年他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②功:

对内:

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

这些措施有利于法国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对外:

他对外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前期作战捍卫革命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扫荡欧洲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③过:

实行专制独裁,镇压人民反抗

对外:

后期作战主要是侵略奴役欧洲各国,争夺霸权,给欧洲人民带来灾难,体现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总之,拿破仑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课标要求: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一)马克思

1、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

(1)经济:

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暴露,工人运动兴起。

(3)思想:

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2、主要贡献:

(1)主要理论贡献:

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

1)三大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2)理论:

A、系统阐明了唯物史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哲学;

B、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2)主要革命实践活动:

1)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2)1847年参加正义者同盟并将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3)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

4)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办《新莱茵报》,宣传民主革命纲领;

5)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6)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

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二)恩格斯

(1)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近代社会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进行了唯物主义的科学论述。

(2)充当“第二提琴手”:

1)与马克思进行伟大合作;

2)支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经济上资助;

感情上支持革命;

理论上的支持:

提供马克思所需的资料。

3)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A、领导工人运动;

B、成立第二国际;

C、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

(三)列宁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帝国主义时代;

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发生了二月革命。

2、贡献:

(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领导十月革命:

1)理论上的指导:

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

2)夺权和建设的理论依据:

《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两个阶段: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3)指导武装起义:

《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4)实践上的指导:

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领导巩固新生政权:

1)退出一战,工作重点的转移,恢复经济;

2)全国基本建立苏维埃政权;

3)1918年开始和平创造性劳动。

(4)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直接过渡”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必修二来掌握)的失败;

2)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必修二来掌握),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5)晚年进行理论新探索:

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2)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3)十月革命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和殖、半殖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

(四)毛泽东(1893.12.26——1976.9)

【课标要求】:

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

一>

、时代背景: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相继失败;

十月革命成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

主要经历

1、投身中国革命(1913——1921年)

(1)原因:

关心黑暗落后的社会现实。

(2)主要活动

1)长沙求学,初步接触社会

2)确立理想:

救国救民、改造中国

3)思想变化:

从信仰改良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转变

4)投身革命:

1920年转为共产主义者;

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2、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921——1928年)

(1)领导工农运动(1921——1927年):

1)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

2)参加了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

3)从事农民问题研究: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4)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2)革命实践

1)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1927领导秋收起义

3)1927——1928年,秋收起义后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4)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形成与新道路适应的战略战术

(3)理论实践: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王明“左”倾错误打击,被排挤出中共领导队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走上中共领导队伍,领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建立新中国(1937——1949)

(1)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

(2)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主义理论:

《<

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3)194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