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6412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docx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

《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楼主:

石全

时间:

2008-09-2820:

44:

15  

  

  一部《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

《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

尽管我们要完全证实《山海经》、《大荒经》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与《归藏易》,还有很大的难度,甚至可能由于前人的整理、改编而造成的破坏,最终无法完全证实,但作为易经思想性材料,我们应该把《山海经》作为易经思想对象。

确立这一思想,我们就可以有这样的认识:

《连山易》原来不叫《连山易》,而叫《山海经》;《归藏易》原来不叫《归藏易》,也不叫孔子所说的《坤乾》,而叫《大荒经》。

对于《山海经》、《大荒经》就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归藏易》,古今无人看出来,无人知道,无人揭示,连为《易经》作《易传》的孔子也没有看出来,甚至完全没有提到过,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大问题,太大的问题。

为《易经》作传,没有揭示出或者没有看出《山海经》、《大荒经》与《周易》,才是前后相继的“三易”,就是根本不懂得易经的历史,又怎么敢去为《易经》作传?

有没有资格为《易经》作传呢?

“三易”之说,记载于《周礼》,并没有解释什么是“三易”,“三易”是哪“三易”,连山、归藏之说,是注释者的解释,又是一次次的合理猜想。

我们说孔子不知道《山海经》、《大荒经》是《连山易》、《归藏易》,他就不可能正确、准确地解释易经,就没有为《易经》作传的资格,这不能完全怨孔子,问题应该出在《山海经》最初由图画形式变为文字形式这个关节点上,谁最初用文字解说《山海经》图画画面的?

第一个用文字解说《山海经》图画画面的人,知不知道《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

大约当时是已经不知道了。

不知道《山海经》、《大荒经》图画是什么,而要把图画转变成文字解说,这是很危险、很可怕的事情。

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后来就同样有发生过一次,就是东汉刘向的那一次。

刘向也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刘向对于《山海经》的认识,与我们后世的认识基本上一样,认为是尧舜禹时代的作品,是伯益的作品,基本上认为是大禹治水前后山川地理勘察以及所出贡物的作品。

刘向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不是照样敢于动手吗,不是照样整理改编吗?

刘向,实在是一个祸乱易经的人。

  

  

  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发现天地自然之间存在有阴阳能量,于是造易经八卦,以对天地自然之间阴阳能量的奥妙有所认识、揭示、把握乃至运用。

对于伏羲、女娲留下的古老知识,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八卦。

八是数量词,指的是数量、种类。

卦指的是什么?

传统上历来解释为土圭测景,理解为八卦的占卜出自圭卜,与上古时期的土圭测景有联系,并且确实有着丰富的典籍资料记载,可以证明我国远在上古时期,就极其重视天文地理观察,并且与《易传》中记载的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而创造出易经八卦的记载相一致。

到底是不是这样?

《尚书》以下,毕竟都是后世文人的加工整理,《易传》更是孔子所作,已经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关于什么是八卦?

八卦指什么?

伏羲依据什么创造的八卦,我们所说的后人,已经指的是孔子时代的人,孔子时代与伏羲、女娲时代,又已经相隔了数千年,他们加工整理的作品,靠得住靠不住?

有没有当时著作者想象的成分,想象的成分占了多少?

会不会全部是想象?

  

  历史的解释认为,土圭测景是原始社会后期农业发展的需要,他们所讲的原始社会后期农业的发展,大多是指商代后期、周代初期这个历史时期。

而事实是,远在黄帝时期已经有土圭测景,这还好理解,就按照易经的角度讲,黄帝时期进入了以崇尚土地、大地的归藏易时期,已经有农业。

但是事实上,黄帝之前,以山林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神农时期,也已经存在土圭测景,也是为了农业吗?

由此,是不是应该说土圭测景,并不是为了农业的出现与发展的需要,而应该仅仅是易经的需要,是易经文化中特有的演易现象的需要。

  

  中国的上古文化史,主要是易经文化史。

易经是漫长的上古文化史的唯一主题。

我们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时也就是说在易经的历史上,存在有一个极其重大的文化转折期,就是产生文字之后,以文字解说图画这样一个时期。

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不是从文字开始的,也不是从符号开始。

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这又是一种想象、假设、猜想。

当一种假设、设想能够被人们普遍认可,就容易形成一种观念,甚至形成历史性的看法。

我们的文化史,基本上就是这样靠合理的假设形成并且传承的。

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不识字就没有文化,非常合情合理,却往往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易经》中至今依然保存的卦符文本,又让人们产生符号是文字的源头这样继续属于合乎情理的错误猜想,这又一次错了。

我们应该认识到,易经的最初形式既不是符号,也不是文字,而是图画、是图书。

研究易经的人应该努力回到这个认识上去。

回不到这个认识上去,就永远解释不清楚什么是易经八卦的卦。

  

  土圭测景不是为了观察天象,是为了观察易变。

是为了观察易之变,观察变易,这才是易经概念中变易这一概念的本来意义。

土圭测景,是为了观察阴阳之变。

中国历史上古史的夏商周的夏代之前,一切文化举措,都是为了易经。

土圭测景,也就不是为了观察天象。

土圭测景的景,指的是什么,就是影子、影像,一种类似影像的形容。

这种类似的影像,在易经中被称为象,就是卦象的象。

卦象的卦字,应该做动词讲。

卦象一词是特指易经活动。

中国文化,在创始阶段的在伏羲、女娲时期,已经认识到人的生命中的灵性气脉来自哪里,他们认为,人是从大地上站出来的人,人是站起来的山川大地,人是从山川大地上一层层剥挂(卦)下来的,像画一样一层层从山川大地上揭下来、挂(卦)下来,从山川大地上挂一张相(象)出来,挂一张人的相貌出来,此谓卦象,此谓易经活动。

人禀山川自然阴阳之能量,才有了灵气禀赋,才有了命数,命数就是人对于山川大地灵气禀赋的量的多少。

伏羲、女娲有造人的传说,其主要观点,就是人的生命是来自泥土,复归于泥土。

伏羲、女娲在认识到人的生命禀赋的来源之后,把这种山川自然阴阳能量分作八大类,称作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伏羲、女娲造人传说的史实,应该是在认识到了生命禀赋的来源之后,抛弃人被动地成为生命,被动地被天地自然赋予秉性命数,而自主地去选择、选取、掌握一个人乃至任何人可以获得的禀赋命数,这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创造的易经八卦的根本动机与目的:

依据八卦原理而造人。

这就是伏羲、女娲创造的易经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

  

  

  连山易

    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一些易学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论及《连山》与《归藏》,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

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故今作此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名称的由来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

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再以前的书里,就没有关于这两种古易书的名目了。

但很不幸,《周礼》这部书早已为学界所证实乃汉代刘歆的伪造,是他杂取故书并参以己意作成的,里面虽用的确实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虚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内容靠不住。

其中《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他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这里不妨再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种,这看看《左传》即可明白。

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故到了汉代,自然还会流传下来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但不甚显著。

刘歆曾领校中秘图书,他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编写《周礼》时,除了写上《周易》外,又决定再写上两种古易,以凑足“三易”之数。

同时他又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古易书的内容和《山海经》的内容很有联系,这看看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多引用《归藏》(此书乃战国时代的一种古易,晋代出自汲冢,原名并非《归藏》)即可明白。

所以,刘歆便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了两个古易名。

    《山海经》是由《五藏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五藏山经》为一部分,简称《山经》;《海经》则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并称,其中《海外四经》又称为《大荒经》。

我们看看《山经》所记,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山”之书,所以就根据此拟定了《连山》这个书名。

又根据《海经》和《大荒经》拟出了《归藏》一名,海属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

“坎者,水也。

……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属坤卦,《说卦》云:

“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归藏》这个名目就产生了。

    所以,《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

正因为它的名称后出而且之后所出之书真伪混杂,故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参本文后所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

  

   【2】

  

  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经》说成是《连山易》,把《大荒经》说成是《归藏易》。

这有很大的难度。

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就不去做。

因为《山海经》确实是《连山易》,《大荒经》确实是《归藏易》,这需要揭示出来,应该揭示出来,必须揭示出来。

因为这是真实,是史实,是历史的真实。

这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关系到我们的易学史应该怎么写,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史应该怎么写,是不是还继续维持传统荒诞而错误的写法,关系到易经到底是什么,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

  

  自古相传,易经有三种。

一种叫做连山易,一种叫做归藏易,一种叫做周易。

说是在西周时期,这三种易经还同时存在。

西周王朝占卜的时候,还三种易经同时使用。

为什么占卜的时候要同时使用三种易经?

历史的记载说是为了保证占卜时的准确性,才同时使用三种易经来占卜。

同时使用三种易经占卜,是不是为了保证占卜的准确性呢?

我看不是。

那么是为了什么?

是这三种易经,本来是一个整体。

三种易经,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种易经,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经,每一种易经,只是易经之一种,只是易经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周易》,它的作用,只在于占卜。

而中国上古时期的占卜,不仅仅是占卜之后,知道吉凶之后就结束了,我们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商朝,在占卜之后,基本上每一次占卜之后,都有着一个重要的祭祀环节。

占卜之后如何祭祀?

祭祀谁?

去什么地儿祭祀?

用什么礼仪、礼数、礼品祭祀?

这在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周易》中是没有的。

《周易》中没有明显的祭祀内容,只有占卜内容。

那么,是不是《连山易》和《归藏易》中,有关于祭祀部分的内容?

史传西周时期王朝占卜,《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同用,应该是因为这个原因。

  

  古人讲,“《易》纪三皇,《书》叙唐虞。

”(《风俗通义》)三皇、唐虞,指三皇五帝。

三皇指天皇伏羲,人皇神农,地皇黄帝。

对于三皇指的是哪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个中华民族的缔造者,这没有问题。

问题在谁是天皇,谁是人皇,谁是地皇的划分上。

对于学者来讲,三皇的天皇、人皇、地皇划分,也许没有意义。

但是,对于学者来讲没有意义,不等于对于中华文化没有意义。

天皇、人皇、地皇的划分,带有民俗意味,在老百姓中讲究,在道观寺庙中讲究。

不仅仅在民俗中讲究,在易经中也讲究,在易学史上也讲究。

天皇,指的是发现易道、为我们创造了易经的人物,指的是伏羲;人皇,指的是应用山川地理阴阳能量,应用易经方法,为中华民族繁荣人口的人物,指的是将伏羲易经推演到《连山易》,为中华民族确立龙文化的人物,指的是神农;地皇,指的是实行大地开发,农业开发的人物,指的是将伏羲易经推演到《归藏易》,为中华民族确立葬俗礼仪的人物,指的是黄帝。

由此可知,天皇、人皇、地皇之称,看似民俗,看似无关轻重,实际上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真谛。

  

  “《书》叙唐虞”,这没有问题。

《书》指《尚书》,《尚书》的记事,是从夏朝开始的,是从唐虞开始的。

《尚书》中没有关于三皇的部分。

有关于黄帝的一部分,就是唐虞,就是尧。

尧是黄帝的后代,是黄帝部落最后一位统治者。

这也符合《尚书》的叙史方式,叙说商代历史,要从夏桀开始,叙说周代历史,要从商纣开始。

同时这也说明,《尚书》叙史,是完整地从夏代开始的,尧、舜、禹部分,只是叙史之前的交代。

这是不是就显得《尚书》的突然性?

为什么缺少了夏代之前的历史叙说,完全缺少了。

传统的说法是夏代之前还没有文字,这正确吗?

是这样吗?

“《易》纪三皇”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黄帝部落,尧之前的历史,记载于《易经》。

    【3】

  

  儒家典籍,有四书五经。

自汉代以来,《易经》被尊称为五经之首。

传统理解,这个五经之首的首,是指《易经》的分量与重要性。

担当五经之首的《易经》,当然足够重要,也足够分量。

但如果按照“《易》纪三皇,《书》叙唐虞”的说法,这个五经之首的首,就要做出纠正,就应该指的是《易经》是五经最前面的部分,开端部分。

《易》为五经之首,就不仅仅是指《易经》的重要性与分量,同时也指《易经》的历史最早,是最早的历史。

  

  “《易》纪三皇,《书》叙唐虞。

”《易经》有历史成分吗?

比重足够大吗?

能够担当三皇时期作为记录历史的历史典籍看待吗?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周易》,肯定不行。

尽管近代以来王国维、顾颉刚等人,已经从《周易》中读出了一些上古时期的人物与历史故事,尽管我们可以比王国维、顾颉刚他们从《周易》中读出更多、更为丰富的历史故事,但远远不够,况且,我们要注意的是,《周易》中的上古历史人物与故事集中在夏代,集中在处于夏代历史时期的商部落先公先王身上,属于“《书》叙唐虞”中的部分,还不属于“《易》纪三皇”的伏羲、神农、黄帝部分。

  

  有没有一部纪录了三皇历史的《易经》?

这样一部《易经》存在不存在?

很久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性的认识,《连山易》、《归藏易》早在周代就已经失传,西周时期还是东周时期,都已经无法确定。

春秋战国时期,500年之间,没有几个人提到过《连山易》、《归藏易》,孔子说他在宋国期间,曾经见到过《坤乾》。

孔子见到过的《坤乾》是不是《归藏易》?

如果是,为什么名称不一样?

如果是,《坤乾》纪录的是三皇时期的历史,述而不作,凭历史说话,删诗书的孔子,不可能不重视。

  

  到了汉代,刘向拿出一部《山海经》来,进行改编整理之后,献给皇帝,说是大舜、大禹时代的作品,说是大禹治理水患时期勘探地理山水的方国资料。

到了晋代,在民间,有着地理风水祖师身份的郭璞,第一次为《山海经》作注释。

敢为一部作品作出注释的人,一定是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这部著作的人,这似乎是常理。

敢为《山海经》作注释的人,当然会认为自己是已经读懂了《山海经》的人。

然而,郭璞对于《山海经》,认为记载的是古代方国、荒远部落之中的稀奇古怪风俗、物类与事件。

地理山水资料,奇闻异事纪录,远古神话传说,基本上就成了中国古人对《山海经》内容的认定,也依然是我们今人对《山海经》一书的看法。

  

  我们说,《连山易》、《归藏易》从来就未曾失传,几乎是从古至今就一直摆放在人们面前,只是人们不知道他就是《连山易》,不知道他就是《归藏易》,这就是《山海经》。

孔子见到的《坤乾》,大约不会是《山海经》吧?

如果《坤乾》是《山海经》,孔子就应该带头讲怪力乱神,而不是不讲怪力乱神那样的结果。

孔子没见到《山海经》,不知道《山海经》的存在,不懂得《山海经》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怎么敢于为易经作传?

为易经写《易传》?

刘向在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的情况下,怎么整理、修改了《山海经》?

郭璞不懂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怎么给《山海经》做的注释?

怎么敢于写作《葬经》?

这玩笑实在是开的太大了,实在是开的太严重了,一个玩笑,开了几千年,这实在是让我们、让中国、让中国易学的历史、让中国的历史、文化史,都无力承受的巨型玩笑,惊吓出一身冷汗的一个玩笑。

  

  “《易》纪三皇。

”作为易经体系之先河的《山海经》,是中国历代典籍中,唯一有能力证明具有这一作用的经典。

    【4】

  

  《山海经》一书,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部分。

这种分法是不对的。

实际上,《山海经》只应该分为两部分:

《山海经》为一部分,《大荒经》为一部分。

《海经》属于《山经》,与《山经》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大荒经》是独立的一部分。

更准确的讲,《山海经》与《大荒经》分别是一部书,是两部书,是两部经典,是不应该合在一起的。

《山海经》是单独的一部书,叫《山海经》;《大荒经》是另外的一部书,叫《大荒经》。

我们一定要把《大荒经》从《山海经》中分开来,单独作为一部书对待。

  

  《山海经》与《大荒经》形成的时代不同。

中间相差了至少近千年。

《山海经》是神农时期的作品,《大荒经》是进入夏代以后的作品。

《山海经》与《大荒经》两部经典的文化背景不同。

我们说,《山海经》是《连山易》,连山的意思,是山山相连,连绵不断。

神农氏又称列山氏,列山的意思与连山的意思相近,是山脉成列的意思。

《山海经》中关于山的描写,关于山的分布呈列的状写,关于山的位置、物产、神灵状态的详细讲述等,都属于列山行为。

列山,做动词讲,就是指神农氏有过的社会行动。

因此说《山海经》是神农氏时期的作品,首先从《山海经》名称上就可以得到印证。

神农时期属于山林文化时期。

伏羲、女娲经历洪荒,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们躲避到高地、高山上去生存,对于山体林木鸟兽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认识。

相传神农氏发明医药,与神农氏时期人们日日夜夜的山林生活,有着直接关系。

神农氏的神,在《山海经》中得到充分的认定。

在《山海经》中,神无处不在。

在《山海经》中,神有两种表述,神与尸。

神与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神像,神与像。

神是指活着的人,是指山林统帅者、占有者;尸是指神灵的偶像。

今天的地名偃师,古称尸乡,就是上古神农文化的遗存。

  

  今天,一些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产生宗教的民族,佛教产生与印度,基督教长生与西方,儒教虽然也称为教,是人文性的,不属于正宗宗教,道教是由道家脱变而成,是模仿佛教而成立的后期宗教。

这些认识是错误的。

中国不是不诞生宗教,是诞生的过于早了,早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始社会的神农时期。

神农时期,社会政治结构,是完全的政教合一结构,一切权力属于神,一切地域属于神,社会等级森严,差别巨大。

社会等级模范自然中山有高低而构建,至高者无上,如高山如云;至微者卑贱,如山中低谷。

神在则敬神,神不在则敬尸,这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中国文化中突出的祭祀文化、礼文化的肇始。

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皇神农氏。

这是神农氏时期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山海经》中的文化背景。

  

  《山海经》经典的名称,由此而来。

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处的洪水。

海不是指今天人们概念中的海洋。

《山海经》之古老,从称名上,还有另一重意义。

《山海经》被称作经,是哪一家的经典呢?

《山海经》从来不属于儒家经典,不会受到儒家的这种尊称。

《山海经》也不属于道家和道教的经典,尽管道教神仙谱系中抄袭了《山海经》中不少神仙,但道教也从来没有敢把搞不懂的《山海经》列为自己的典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也几乎没有哪一家把《山海经》列为自己家的经典的。

哪么,《山海经》为什么被称为经,什么时候被称为经典的,到底是哪一家要效法的经典?

  

  《山海经》当然是经典,是伏羲之后,《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之首。

是神农氏时期一次自觉的推演易经八卦行为。

高处称山,低处称海。

伏羲、女娲经历的那次洪荒中,没有大禹治水那次洪荒中的大禹治水行为,有女娲补天行为,有女娲止**行为,没有治水行为。

洪荒之后,大地上到处形成汪洋。

洪荒一词,是后人用词。

伏羲、女娲时期,神农时期,《山海经》时期,洪水之后的遍地汪洋,叫做海。

《山海经》经典的名称,由此而来。

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处的积水。

海不是指今天人们概念中的海洋。

大地上到处布满汪洋,交通隔绝,人们的交往与行走,都是沿着山陵进行。

陆地的面积被大量减少,甚至完全失去,世界上只剩下山了,只剩下水了,这就是《山海经》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

世界上人类活动面积被减少,于是人们沿着山陵、山脉扩展,寻找、勘察可供人们生存的新的山陵、山脉,这是《山海经》形成的历史背景。

自觉的推演易经八卦,则是《山海经》形成的文化背景。

    【5】

  

  《山海经》是《山海经》,《大荒经》是《大荒经》,是属于同一易经系列的两部经典,我们一定要把《山海经》与《大荒经》分开来对待,不要再糊里糊涂地连在一起阅读、欣赏、研究、探讨,甚至大做文章了。

《山海经》是神农时期的作品,是神农时期的一部易经。

《大荒经》是黄帝之后,直至到了夏代才完成的一部易经。

中间相差至少近千年岁月,是易经文化中特有的演易现象的两次演易结果。

神农时期演易,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山海经》,到了夏代又一次发生演易事件,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大荒经》。

《山海经》与《大荒经》两部经典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在易经中,有一些易经八卦的基本知识,比如什么是易经八卦?

易经八卦是: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其中乾表示天、兑表示海、离表示火、震表示雷、巽表示风、坎表示河流、艮表示山、坤表示大地。

从中看出来什么叫山海经了吗?

山,就是艮卦表示的山;海,就是兑卦表示的海。

《山海经》的名字,实际上也可以叫做《艮兑经》。

如果真的叫做《艮兑经》的话,这个名字,到要比叫做《连山易》在意义上显得更加完整。

易经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样的顺序,是后世形成的,是《连山易》、《归藏易》之后,到了周代的周文王又一次演易,形成《周易》以后,才形成起来的一种卦序与天尊地卑观念。

与到了《周易》时代天是第一位,地是最末位的天尊地卑观念不同,在《连山易》的《山海经》时代,易经八卦的卦序是艮、离、巽、乾、坤、震、坎、兑,这同样也是神农时期人们的观念:

山是第一位的,海是最末位的。

人们尊山而卑海。

在神农时期,在《连山易》时期,在《山海经》时期,在大地上只剩下高山与汪洋的背景下,山是最为尊崇的,洪荒留下的汪洋积水,则最为卑贱。

山尊海卑,表示艮卦的山是第一位的,表示兑卦的海、汪洋、沼泽在最末位。

山尊海卑,是易经的《山海经》时期人们确立的一种世界观。

  

  《山海经》的实质是《艮兑经》,并且是在远古神农时期就被作为经典,是易经的最初版本,是伏羲创造易经八卦之后,神农演易成果形成的第一部易经。

这应该是《山海经》命名并作为效法典范、称作经典的真正原因。

《连山易》的叫法显得并不标准,或许只是《山海经》的另一种叫法,一种关于《山海经》具有的明显的山的特色的一种叫法,甚至可能是对于神农演易行为的一种形容、称呼而被传播下来、叫了下来。

把《连山易》叫做《连山易》,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

造成的结果十分严重:

当真正的《山海经》摆放在人们的面前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山海经》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连山易》。

  

  尊山卑海,而有《山海经》。

地近天远,而有《大荒经》。

在《山海经》中,只有山与海的概念,处处都是山与海的概念,基本上没有天与地的概念。

这一点很明显。

到了《大荒经》,天与地的概念出现了,大量出现了,这一点同样十分明显。

让我们先来看看《大荒经》中关于天的概念的使用。

  

  《大荒东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

  

  《大荒南经》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