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6423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docx

部编版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真题演练

木兰诗

原文呈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家与作品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本文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背景与内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

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可以这样说,木兰是一个: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具有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主题与写法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沙场、胜利归来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淳朴、勇敢、刚毅、轻视功名利禄、热爱家乡的女英雄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愿望。

本文采用了详略得当的手法来组织材料、叙述事件。

相关成语

1.扑朔迷离:

指难辨兔的雌雄。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2.磨刀霍霍:

原意是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

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1.市:

(1)东市买骏马市:

____________

(2)愿为市鞍马市:

____________

2.买:

(1)东市买骏马买:

____________

(2)欲买舟而下买:

____________

3.愿:

(1)愿为市鞍马愿:

____________

(2)愿驰千里足愿:

____________

通假字

4.对镜帖花黄 _____通______译为:

_______  

5.出门看火伴_____通______译为:

_______  

6.著我旧时裳   _____通______译为:

_______ 

古今异义

7.爷:

卷卷有爷名古义:

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8.走:

双兔傍地走古义:

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9.但: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10.郭:

出郭相扶将古义:

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11.户:

木兰当户织古义:

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12.迷离:

雌兔眼迷离古义:

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13.十二:

策勋十二转古义:

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

名词做动词

14.策勋十二转:

策:

__________

动词作名词

15.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

_________

重点词语:

1.

(1)集市,

(2)买,名词作动词。

2.

(1)买(东西),

(2)雇,租3.

(1)愿意

(2)希望,4.通“贴”,粘贴。

5.通伙,同伙 6.通“着”,穿上。

7.指父亲;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8.跑;行走。

9.只;常用作转折连词。

10.外城;仅用作姓氏。

11.门;人家、门第。

12.眯着眼;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13.虚指多;数词,十二。

14.记上15.战马。

重点句子翻译

1.可汗大点兵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为市鞍马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句子翻译:

1.皇上大规模的征兵。

2.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3.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的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4.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5.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

6.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7.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

8.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理解与拓展

1.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7)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

(8)“_______,______。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9)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10)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相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3.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5.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6.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与拓展:

1.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C3.B4.B5.C6.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乙】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丙】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

“弗知也。

”关尹子曰:

“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

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

“知之矣。

”关尹子曰:

“可矣,守而勿失也②。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知之。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说符》

【注释】:

①中:

射中箭靶。

②守而勿失:

牢牢记住不要忘掉。

守,掌握,遵守。

1.下面句子中“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      )

A.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C.然足下卜之鬼乎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指出下面括号中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      )

A.皆次当行(行:

行军)      会天大雨(会:

恰逢)

B.或以为死(或:

有的人)     楚人怜之(怜:

爱戴)

C.念鬼(念:

念叨)        又间令吴广(间:

暗地里)  

D.卒中往往语(往往:

经常)   皆指目陈胜(目:

看着)  

3.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

”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

”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4.下面对《陈涉世家》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体现了陈胜对形势的准确判断。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写出了陈胜对民心的深刻洞察。

C.“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表现了陈胜对天意的准确领悟和把握。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生动表现了陈胜谋略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5.下面对《列子学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事揭示了学习要举一反三的道理。

B.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C.关尹子要求列子从学射中自己去探究射中的道理。

D.治理国家、为人处世和学习射箭的道理是一样的。

6.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两处)。

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知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请将下面文段中引用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流淌着数不清的正能量。

“出淤泥而不染,     ①   ”,透出的是品性高洁的正能量;“     ②   __,不汲汲于富贵”,传递的是淡泊名利的正能量;“      ③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看到的是济世情怀; “       ④  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听到的是忧乐心语;“人有悲欢离合,   ⑤   ___”,安慰了多少离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⑥  ”,鼓励了多少后辈!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⑦    ______”,是重新扬起的希望; “人生自古谁无死,     ⑧ ______”,是以死明志的决心。

让我们诵读经典,滋养人生,传承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答案与提示:

1.D 2.B 3.C 4.C 5.A6.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知之。

7.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这样好吗?

8.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戚戚于贫贱③安得广厦千万间④先天下之忧而忧⑤月有阴晴圆缺⑥病树前头万木春⑦直挂云帆济沧海⑧留取丹心照汗青。

河中石兽

纪昀

原文呈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作家与作品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河间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著有《四库全书》。

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

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背景与内容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主题与写法

这则故事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和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

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

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1.为: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

_______

(2)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

_______

(3)众服为确论为:

_______

古今异义

2.耳:

渐沉渐深耳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3.物理: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4.并: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

5.阅:

阅十余岁。

古义:

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6.是:

是非木柿古义:

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

7.盖:

盖石性坚重。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8.但:

但知其一。

古义:

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9.求:

求石兽于水中。

古义:

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

10.已:

转转不已。

古义:

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

11.如:

如是再啮。

古义:

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

通假字

12.钯:

曳铁钯钯:

______________

13.颠:

求之下流,固颠颠:

______________

词性活用

14.棹:

棹数小舟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暴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

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词语:

1.为:

(1)被

(2)成为(3)认为2.罢了;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一种学科。

物理学。

4.一起;并列。

5.经历;阅读6.代词,此,这;判断词是。

7.发语词,因为;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8.但,只;表示转折但是,却。

9.寻找;请求、要求、追求。

10.停止;已经。

11.像这样;如果。

12.通“耙”,耕地的农具。

13.通“癫”,“疯狂”14.棹:

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15.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应为: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地中应为:

求之(于)地中

3.棹数小舟应为:

(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应为: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之外

倒装句

5.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被动句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重点句子翻译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句子翻译:

1.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2.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3.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

”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理解与拓展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______________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______________    曳:

______________

⑶湮于沙上湮:

______________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______________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与拓展:

1.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2.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冲击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沟坎洞穴。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3.D4.道理:

做事情不可凭主观臆断,而应尊重规律。

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D6. 三种:

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

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真题演练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