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6984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docx

配套K12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9)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文章来自:

xx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月》赏析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①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③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背景】诗为大历二年六月初旬所作。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

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赏析】①万里:

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

今春以来。

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这两句意为:

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

常常。

与“故故”变文同义。

开:

指照亮。

满:

指月光洒满。

青天:

蓝天。

这两句意为:

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

清爽,凉爽。

合:

环绕,充满。

风襟:

衣襟。

宋玉《风赋》: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当:

对着。

悬:

悬挂天空。

这两句意为:

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

王嗣奭《杜臆》云:

“中四,有一喜一恨意。

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

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

乌鸦。

夜久:

夜深。

这两句意为:

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2、《[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作者介绍】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赏析】【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

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将晓:

天将要亮。

篱门: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

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

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王师:

指宋王朝的军队。

6.仞:

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

岳:

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

碰到天。

8.遗民:

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

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

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文章来自:

xx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月》赏析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①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③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背景】诗为大历二年六月初旬所作。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

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赏析】①万里:

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

今春以来。

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这两句意为:

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

常常。

与“故故”变文同义。

开:

指照亮。

满:

指月光洒满。

青天:

蓝天。

这两句意为:

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

清爽,凉爽。

合:

环绕,充满。

风襟:

衣襟。

宋玉《风赋》: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当:

对着。

悬:

悬挂天空。

这两句意为:

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

王嗣奭《杜臆》云:

“中四,有一喜一恨意。

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

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

乌鸦。

夜久:

夜深。

这两句意为:

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2、《[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作者介绍】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赏析】【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

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将晓:

天将要亮。

篱门: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

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

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王师:

指宋王朝的军队。

6.仞:

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

岳:

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

碰到天。

8.遗民:

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

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

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文章来自:

xx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月》赏析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①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③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背景】诗为大历二年六月初旬所作。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

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赏析】①万里:

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

今春以来。

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这两句意为:

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

常常。

与“故故”变文同义。

开:

指照亮。

满:

指月光洒满。

青天:

蓝天。

这两句意为:

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

清爽,凉爽。

合:

环绕,充满。

风襟:

衣襟。

宋玉《风赋》: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当:

对着。

悬:

悬挂天空。

这两句意为:

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

王嗣奭《杜臆》云:

“中四,有一喜一恨意。

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

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

乌鸦。

夜久:

夜深。

这两句意为:

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2、《[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作者介绍】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赏析】【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

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1.将晓:

天将要亮。

篱门: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

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

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王师:

指宋王朝的军队。

6.仞:

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

岳:

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

碰到天。

8.遗民:

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

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

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文章来自:

xx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

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

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对于诗歌艺术颇多会心之论,他曾以小幅绘画为喻,揭示绝句短诗含蕴深广意境的特点,是很有启发性的。

其说见《姜斋诗话》卷二:

论画者曰:

“咫尺有万里之势。

”一“势”字宜着眼。

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

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

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

“君家住何处?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在方尺的画幅中,收摄万里的风光,决不是将山河城郭按比例缩小而罗列于纸上。

艺术作品塑造了生动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虽着墨不多,而意境则浩无际涯,颇难以道里计。

不过王夫之认为只有盛唐绝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则未必尽然。

他所举崔颢《长干行》,含情脉脉,蕴藉有致,实为诗意之一境,如司空图《诗品?

含蓄》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前人论诗歌意境的,常常向往于这种境界。

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便是例子。

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别有一种凌云健笔,龙腾虎跃于尺幅之上,而气吞万里,有如司空图所云“真体内充”,“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的风概,一般出于长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

此诗仍属绝句,其为咫尺有万里之势,与崔颢《长干行》相比照,似乎更当得起“墨光四射,四表无穷”的崇高评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

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

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

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有云: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指出了对立情景的辩证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强艺术感染力量。

陆游这首诗,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痛,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

理想与现实,热爱与深愤,交织辉映,所给予人们的启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又哪里是“百年”“万里”所能限量呢?

这种恢宏壮阔的境界,在盛唐绝句中还不多见,却于中唐以至宋代诗人笔下不断有所开辟,是值得我们特殊注意与珍重的。

  4、江间作四首赏析

  江间作四首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释】①潘大临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作者介绍】潘大临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元佑中前后在世。

善诗文,又工书。

为人风度恬适,殊有尘外之韵,曾同黄庭坚、苏轼、张耒诸人游。

家贫甚。

谢逸当以书问;有无新作?

他答书道:

“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杀。

昨日清卧,闻觉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

‘满城风雨近重阳。

’忽催租人至,遂败兴,止此一句奉寄。

”大临自云诗法老杜,其宝不甚相似,仅得句法于苏轼耳。

著有柯山集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译文】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

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

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

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鉴赏】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

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

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甚高,黄庭坚称他“早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有《筠溪乐府》,存诗词80余首。

【赏析】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

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满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和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

无边丝雨细如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