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490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docx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

松江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座位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A.封邦建国、制礼作乐

B.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C.帝国分裂、民族交融

D.帝国鼎盛、开放包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

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在此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广,私有土地不断发展,地主竞相占地,诸侯们攻城掠地,列国纷争,礼崩乐坏,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封邦建国,制礼作乐是西周初期的社会特征;C选项错误,帝国分裂、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D选项错误,帝国鼎盛、开放包容是唐朝时期的社会特征。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魏之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

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材料中的“魏”当指

A.西周时的魏国

B.战国时的魏国

C.三国时的曹魏

D.北朝时的北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大鲜卑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兴起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的拓拔鲜卑部,他们建立了北朝时期的北魏,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魏国是姬姓魏氏封国,并非崛起于大鲜卑山,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战国时期的魏国是姬姓封国毕国后裔建立的,并非崛起于大鲜卑山,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三国时曹魏的建立者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被封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与题意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下图“唐代壁画中的胡旋舞”描述的场景说明

A.画家对胡旋舞姿的感受

B.胡旋舞在唐代传入中原

C.胡旋舞是一种宫廷舞蹈

D.胡旋舞者的身份是胡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读图片可知,这幅图片描绘了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的胡旋舞,体现了画家对胡旋舞姿的感受,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胡旋舞在唐代传入中原;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胡旋舞起初是民间舞蹈,后来才传入宫廷;D选项错误,胡旋舞者的身份不只有胡人,还有汉人等。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下面疆域结构图反映的朝代是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代的统治疆域。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中亚的巴尔咯什湖以西,西跨葱岭,西南至喜马拉雅山南,南至南海诸岛,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东至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汉朝鼎盛时期北至中亚的巴尔咯什湖,西至葱岭,东临日本海,南至越南中部沿海地区。

与材料内容不符;B选项错误,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与材料内容不符;C选项错误,元朝鼎盛时期北至北冰洋,西至喜马拉雅山靠近巴基斯坦一带,东至库页岛,南至南沙群岛。

与材料内容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与下图中的学堂创办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依据材料中“1862”、“1863”、“1866”、“1880”、“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世纪60至90年代的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的洋务运动。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学习的是西方的制度,与材料时间及内容不符;C选项错误,清末新政发生于1901-1911年,与材料时间及内容不符;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与材料时间及内容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采用的斗争策略是

A.城市暴动

B.工农武装割据

C.持久抗日

D.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结合所学可知,在城市暴动失败后,毛泽东走向农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创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城市暴动是工农武装割据路线提出之前中共主要采取的革命方式,不符合题意;持久抗战和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无关,因此C、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

一刀斩汉奸!

一枪打东洋!

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

”这首中国儿童歌曲产生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中“斩汉奸”、“打东洋”结合所学可知这首歌曲应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北伐战争时期日本尚未大规模侵略中国,与材料内容不符;C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与材料内容不符;D选项错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的作战对象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与材料内容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美国歌手将1949-1989年全球重大新闻的关键词串联而成创作了歌曲《WEDidn'tStartTheFire》。

其中,1949年的歌词中提到的“红色中国”,应当是

A.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B.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

C.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49年红色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7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的时间是1936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8月15日,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1972年《人民画报》增刊页发布下图这一消息,意在告诉世人

A.美国决定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可能步入正常化轨道

C.美国赞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将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缓和。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标志着打破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隔绝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尼克松访华的时间是1972年2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10月25日,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并且美国并不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C选项错误,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1972年时中国并未实施;D选项错误,中国做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时间是1978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香港、澳门的回归践行了邓小平提出的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科教兴国”战略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因此港澳回归是践行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与解决港澳问题无关,也不是邓小平提出的,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江泽民确立的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与解决港澳问题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15世纪下半叶,英国有人形容“羊蹄可以把泥土变成黄金”。

这喻指的历史现象是

A.圈地运动

B.手工工场

C.君主专制

D.民族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圈地运动。

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下半叶,由于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英国国内外对羊毛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羊毛价格随之不断攀升,养羊业遂成为当时利润最为丰厚的经济部门之一。

时人称:

“羊蹄可以把泥土变成黄金。

”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贵族都将发展养羊业作为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除了庄园自营地外,他们还纷纷采取暴力、退佃等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同时侵占森林、荒地、牧场和池沼等共用地,然后用栅栏、壕沟和篱笆等把土地圈围起来,辟作牧场。

这就是圈地运动。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喻指的历史现象是圈地运动,不是手工工场;C选项错误,材料喻指的历史现象是圈地运动不是君主专制;D选项错误,材料喻指的历史现象是圈地运动,不是民族国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英国某位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后来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原则的理论观点。

该思想家是

A.培根

B.霍布斯

C.洛克

D.亚当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的思想。

依据材料“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后来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原则的理论观点”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思想,并首创政治分权学说,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论证,并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原则的理论观点,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不是启蒙思想家;B选错误,霍布斯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坚持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民众一旦出让自己的权利就不可收回,并未提出一系列后来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原则的理论观点;D选项错误,亚当斯是19世纪英国的天文学家,不是启蒙思想家。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英国工业化起步的最早迹象源于两大领域的联动发展,它们是

A.棉纺织业—蒸汽机

B.蒸汽机—发电机

C.蒸汽机—交通运输业

D.通讯技术—化学工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并且蒸汽机的改进为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英国工业化起步的最早迹象源于这两大领域的联动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是英国工业化的起步;C选项错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晚于棉纺织业的发展;D选项错误,通讯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将地球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从旧世界中解放出来,推动世界出现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斗争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A.斯托雷平改革

B.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十月革命革命。

依据材料“将地球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从旧世界中解放出来,推动世界出现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斗争局面”结合所学可知,该历史事件指的是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将地球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从旧世界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世界出现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和斗争的局面,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俄国斯托雷平于1906~1911年推行了旨在摧毁村社制度、扶植富农经济的土地改革,并未解放俄国,改变俄国的社会制度;C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苏俄政权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验,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在此之前俄国已经获得解放,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立,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与题意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形成如图所示20世纪各国海军实力对比变化的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海军协定》

D.《九国公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各国海军实力对比为:

5:

5:

3:

1.75:

1.75,但并未满足日本的要求,结合所学可知,形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五国海军协定》,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迫使英日法意共同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的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为:

5:

5:

3:

1.75:

1.75。

它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就此终结。

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对等的制海权。

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凡尔赛和约》并未涉及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的内容;B选项错误,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规定签约的四国中任意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任何问题上发生争执,则全体签字国应当举行共同会议协商解决。

并未涉及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的内容;D选项错误,《九国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国际协定的性质,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

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

这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并未涉及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一定的经济和社会责任。

为此提供示范效应的是

A.罗斯福新政

B.纳粹体制

C.新经济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纳粹体制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7年苏联为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恢复和发展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限度内存在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并未被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D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下图为1942年美国战争信息署制作的题为《各国联合,为自由而战》的明信片。

标题中的“自由”当指

A.争取美利坚民族统一

B.确立合众国联邦政体

C.废除美国黑人奴隶制

D.反抗法西斯残暴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依据材料中“1942年”及明信片中包括苏联等国家的国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反抗法西斯残暴统治,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美国民族独立统一的时间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联合其他国家无关;B选项错误,美国合众国政体确立的时间是178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联合其他国家无关;C选项错误,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时间是18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联合其他国家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下图漫画中的人物要挖掘的树根喻指

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制

D.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解读材料可知,UN指的是联合国,其怀中抱着新货币,想要取代原有的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储备货币体系,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贸发会议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重新设计全球货币体系的激进建议,取代原有的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储备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呼吁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式的新体系来管理国际汇率。

所以这个被挖掘的树根指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与世界储备货币体系无关;B选项错误,凡尔赛-华盛顿体现是一战后建立的,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二战爆发后被彻底破坏,与材料时间及内容不符;C选项错误,雅尔塔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大国均势,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与材料中联合国提倡建立的世界货币新体系没有直接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英国小说家伊弗莱明从1955年创作了14部007系列小说,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不是来自苏联、东德,便是来自中国。

由此推知其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波黑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影响。

依据材料“1955年”及其作品中的反面角色来自于苏联、东德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可知,这体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所以这些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与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无关;B选项错误,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与材料时间及题意无关;C选项错误,第二次世界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反抗法西斯残暴统治的战争,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没有直接关系,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促使下图中B-C阶段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共同体成立

C.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D.启用欧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欧共体成立的影响。

依据材料B-C阶段的时间1952-1973年结合所学可知,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欧洲煤钢共同体存在的时间是1951-1958年,仅涉及煤钢领域的共同管理,不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欧洲联盟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91年12月,与B-C阶段的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欧元启用的时间是1999年,与B-C阶段的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21.时空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把握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可以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1)完成下列结构图。

(将正确内容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2)将上述结构图中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与下图中所示的空间位置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①文艺复兴发源地

②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地

③“铁血政策”发源地

④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农奴制法令

⑤《人权宣言》诞生地

【答案】

(1)①启蒙运动②第二次工业革命③新航路开辟④美国独立战争⑤日本明治维新

(2)①文艺复兴发源地——E

②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地——A

③“铁血政策”发源地——D

④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农奴制法令——B

⑤《人权宣言》诞生地——C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5-16世纪文艺复兴”、“19-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可知这是考查西方思想运动,结合所学可知①项应该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依据材料“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②项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依据材料“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因此③项是新航路开辟;依据材料“资本主义制度全球建立”、“英国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因此④项是美国独立战争;依据材料“俄国改革”、“美国内战”、“德国统一”可知这指的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结合所学可知⑤指的是日本明治维新。

(2)结合所学可知①文艺复兴发源地是意大利,因此对应E地;②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地是英国,因此对应A地;③“铁血政策”发源地是德国,因此对应D地;④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农奴制法令是在俄国,因此对应B地;⑤《人权宣言》诞生地是在法国,因此对应C地。

22.图像中的“早期西学东渐”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对图像史料的辨析,可以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1)如果要研究明末清初引入“基督教神学”这一主题,上述哪些图像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

(填写序号)

(2)图像

(1)和图像(6)作为史料,是否可以证明西方地理学知识已经传入中国?

请说明理由。

(3)有人认为,西方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也融入中国。

请仔细观察,选择出合适的图像史料,并进行合理的解释。

【答案】

(1)图2、3、4

(2)是。

其理由为:

坤舆万国全图是当时利玛窦在听取了李之藻建议后绘制的地图,属于一手史料;汤若望插图来自于其他人的著作,属于二手史料,但是在插图里可以看出地图在中国的使用,两者之间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互证关系。

(3)水平1:

图片选择错误。

水平2:

图片选择部分正确,并能提取图片中的信息并加以解释。

如:

图片1可以证明。

理由是利玛窦接受中国士大夫的建议,把中国绘制在地图中央,迎合中国传统的天朝观念;水平3:

图片选择准确无误,并能提取图片中的信息并加以解释。

如:

图片1可以证明。

理由是利玛窦接受中国士大夫的建议,把中国绘制在地图中央,迎合中国传统的天朝观念;图片4可以证明。

从利玛窦的服装来看,利玛窦着汉服,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图片6可以证明。

从汤若望的服饰来看,他着清朝的官服,融入中国的官僚体制之中。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示信息结合设问可知,与研究明末清初引入“基督教神学”有图2、3、4。

图1、5、6的信息是西方天文地理传入中国。

(2)可以,结合所学可知,图1中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当时利玛窦在听取了李之藻建议后绘制的地图,属于一手史料,图2中汤若望插图来自于其他人的著作,属于二手史料,可以在插图里可以看出地图在中国的使用,两者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互证西方地理学知识已经传入中国。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图示对西方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也融入中国的论题进行合理的解释。

解读图示信息可知,图1中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将中国放在图中中心,是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天朝观念,这体现了西方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融入中国,图4中利玛窦穿着汉服,是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图6中汤若望穿着清朝的官服,是融入中国的官僚体制之中。

可以用来论证这种观点。

23.报纸中的“身份认同”

上海开埠五十年间,由人口二十多万的普通海滨县城,变成人口近百万的中国第一大城市,相伴而生的华洋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一个寓沪多年的西方人,以“中国人呼吾为外国人”的落款致信《新闻报》馆称:

“吾见中国人见我俱呼外国人,然吾在中国已二十余年矣。

虽皆以吾为外国人,而吾则相交已久,觉与本国无异。

且吾知中国圣人曾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语,故我西人在中国者,应与中国人和好如兄弟一般。

现为上海通商开埠迄今五十年,并非西人与中国开兵迄今五十年也。

回思五十年以前,本埠租界中荒落情形何堪言状,今试观沪城之南其间风气与五十年前无稍差异,独何以租界中马路如是其洁净也,房屋如是宽绰,人烟如是稠密,与沪南有过之无不及,是皆因中外通商和好,故有如是景象。

然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