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879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docx

中国楹联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楹联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

追根究源,是因为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

这它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很深的哲学蕴含。

有不少楹联哲理深刻,读了给人以理性启迪,使人顿悟,有许多富有哲理的楹联,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色彩,读之,用之,妙不可言。

 

我们完成这个课题的有利的条件:

 

①组员的积极努力配合,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丰富的资料;

②老师的热心指导以及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③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

 

 

我们完成这个课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①我们初出茅庐,经验不足,怕难以与采访者友好沟通;

②课内的学习任务过于繁重,时间难以做到合理安排;

③同学间彼此还不太熟悉,还需要继续了解.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达到什么目的:

 

我们希望了解楹联,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培养我们对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加深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做一名合格的泉州儿女;大家团结互助,扫平一切困难使研究充满乐趣,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做什么事,都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

关于楹联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

楹联作为一个独立文体,卓立在文学大家族之林,是极具生命力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经过一千多年,长盛不衰。

楹联有三个发展高峰时期。

北宋时期,宫廷楹联繁盛,官宦之家群起效仿,就连寻常百姓人家,每当春节期间,也都“总把新桃换旧符”。

及至有明一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亲颁《大明功令》,令百姓家家贴对联,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至于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都喜欢作对联,影响了整个朝野。

楹联之所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楹联和书法有机结合,使楹联发展达到极盛。

楹联作品涉及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其篇幅长短也很是自由。

       总体上说来,楹联是篇幅最短的文学形式.因为它们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历史面貌,表达出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并给世人提供艺术美的享受;有些绝响千载的楹联佳品,已经成为国家的名贵文物和瑰宝,珍藏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中。

楹联对我们的用处

yz20061091发表于2007-3-417:

35:

00

 

欣赏名联,创作楹联,不仅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还可以使我们在欣赏和创作中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我们祖国悠远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现实生活品味,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可以一代又一代地,永远不间断地去弘扬我们的文化修养,可以不间断地去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正是“家家和美享福寿,事事吉祥传子孙.

阅读全文(24)|回复(0)|引用通告(0)|编

估计碰到的困难

yz20061091发表于2007-3-215:

23:

00

1.资料较难查.

2.设有研究经验,少研究问题的方法~

3.资料太杂太难选择

4.在论文写作上,也少相应的技巧

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yz20061091发表于2007-3-215:

20:

00

1.有兴趣与爱好,并且对楹联的知识有一定掌握.

2.贴近生活历史古迹较多,通过研究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

3.资料较丰富,研究角度可多样化可行性强.

课题计划表(开题报告)

yz20061091发表于2007-3-215:

04:

00

我们的课题研究计划:

1、从网络、书籍和名胜古迹等方面收集相关资料.

2、将资料进行整理,然后筛选有用的信息.

3、将筛选后的信息与组员进行讨论.

4、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请老师指导.

5、将研究成果向老师汇报,请老师指点.

6、及时上传研究资料。

6、讨论并写好自我总结表和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总体规划

 

     第一阶段:

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研究的进程等进行研讨;

   第二阶段:

组员们对所需要的活动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分工;

   第三阶段:

组员按事前的分工情况,执行各自的任务;

   第四阶段:

对前面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准备结题报告;

   第五阶段:

收集素材,进行网页制作.

课题研究总体进程

1、2006.9.20召集组员开会,就所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组织分工。

2、2006.9.27就上次组员会制定的分工计划,组员分工进行资料查询。

有的上图书馆查阅有关图书并进行摘录;有的上网查询相关网站,并就图片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3、2006.10.13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讨论。

各组员参观龙山寺,探访龙山寺楹联的情况。

指导老师就此次活动进行相应的指导于和总结。

4、2006.11.2组员集合,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5、2006.11.27着手进行前一阶段研究的总结、整理研究的经验和心得,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布置。

6、2006.12.10,全体组员们继续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7、2006.12.16,制作课件,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准备进行学期阶段成果汇报。

8、2006.12.22,总结初步的研究成果,完成课件制作,进行学期阶段成果汇报。

9、2007年2月27日-3月4日,整理多次活动的多种资料,把资料上传到博客。

10、2007年3月5日-3月10日,参观信息员制作的博客,了解信息员的工作情况,并给予适当建议。

11、2007年3月30日,组员研究资料上传工作,了解信息员的工作情况,并给予适当建议。

最后,由信息员完善博客。

12、2007年4月13日,指导老师指导下阶段任务,信息员制作博客,完善博客的建设。

第1次活动

活动时间:

2006年9月20日

活动内容:

讨论课题的探究内容和探究计划。

活动目的:

明确探究内容及探究计划,以便更好的进行探究活动。

参与人员:

全体组员。

准备工作:

1、进行分工,分配组员的职责,选定组长,记录员。

2、选定课题活动研究范围和内容等。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活动过程记录:

1、组员提出各自的意见。

2、全组人员就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

3、组长进行总结。

4、老师指导。

任务完成的情况:

  经过讨论我们选定了课题的内容及探究的计划,圆满完成任务。

成功之处或收获:

制定了较明确的探究计划及小组成员的分工。

失败之处:

初次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对研究的方向、对策等工作不够明了。

我们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如下:

 全体组员积极参与,兴致较高。

第2次活动

yz20061091发表于2007-4-815:

25:

00

活动时间:

2006年9月21-10月5日

活动内容:

参观龙山寺,访问,探讨龙山寺楹联的来历。

活动目的:

收集更多的资料,以便对楹联有更深的认识。

参与人员:

黄勇志,张俊明等。

准备工作:

1、约定好时间去参观。

2、准备好记录工具。

3、分组进行。

活动过程记录:

 1、找出任何有楹联的地方。

 2、记录下楹联。

 3、进行交流与探讨。

 4、遇到不懂意思的楹联,寻问老者或老师等。

任务完成的情况:

收集到更多的资料,对楹联有了更深的认识

成功之处或收获:

1、组员更加团结。

2、成功掌握了探究方法。

        

失败之处:

对于龙山寺的一些楹联的理解不是很深刻。

我们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如下:

 全体组员责任心较强,能力较好,能听取他人意见。

第3次活动

yz20061091发表于2007-4-815:

32:

00

活动时间:

2006年10月6日-10月13日。

活动内容:

对同校学生进行采访。

活动目的:

了解当前青少年对楹联的认识。

参与人员:

黄勇志,张俊明等。

准备工作:

1、约定好时间。

2、准备好采访的问题。

活动过程记录:

1、去各班级采访。

2、组员将结果汇报,进行讨论。

3、组长进行总结。

任务完成的情况:

非常满意,组员都十分配合。

成功之处或收获:

 组员团结一致,热情投入,了解当前青少年对楹联的认识程度。

失败之处:

采访对象有的不太配合,需要改进交际能力。

我们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如下:

 全体组员积极参与,采访能力有待提高。

第4次活动

yz20061091发表于2007-4-1315:

00:

00

活动时间:

2006年10月21-12月22日

活动内容:

查找更多的资料,再把资料进行整理,并制成幻灯片

活动目的:

把资料进行整理,确定今后的探究方向,并向同学们展示我们的探究成果

参与人员:

黄勇志,张俊明等。

准备工作:

1、确定好每个组员查找的资料内容

2、找老师帮我们解决一些关于制作幻灯片的问题

活动过程记录:

 1、把每个组员的手头资料整理好

 2.交给信息员制作

 3、把制作好的幻灯片向老师同学展示

任务完成的情况:

老师及同学给予较高的评价

成功之处或收获:

1、进一步确定了今后的探究方向        

失败之处:

上去展示的同学有点紧张。

我们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如下:

每个组员都十分积极参与,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第5次活动

yz20061091发表于2007-4-1315:

11:

00

活动时间:

2007年2月27日-3月4日

活动内容:

整理多次活动的多种资料

活动目的:

资料上传到博客

参与人员:

黄勇志,张俊明等。

准备工作:

1、找出以前的资料

2、准备好记录工作

3、分组进行。

活动过程记录:

 1、找资料.

 2、由全体组员进行筛选

 3、由信息员进行上传

任务完成的情况:

达到预期目的。

成功之处或收获:

1、对楹联有了更"精华"的认识;

2、进一步熟悉了博客平台。

      

失败之处:

上传资料的速度较慢。

我们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如下:

 由于时间太赶,资料整理得还不够好。

第6次活动

yz20061091发表于2007-4-1315:

18:

00

活动时间:

2007年3月5日-3月10日

活动内容:

参观信息员制作的博客。

活动目的:

了解信息员的工作情况,并给予适当建议。

参与人员:

黄勇志,张俊明等。

准备工作:

1、约定好时间。

2、向成员的亲戚借电脑。

活动过程记录:

 1、浏览信息员制作的博客。

 2、给予适当建议。

任务完成的情况:

使信息员制作的博客进一步内容,品质加强

成功之处或收获:

1、进一步加强了团队精神。

      

失败之处:

修改博客时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我们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如下:

 十分团结,活动过程中,组员有说有笑,但每个都十分认真。

第7次活动

yz20061091发表于2007-4-179:

51:

00

活动时间:

2007年3月30日

活动内容:

组员研究资料上传工作,由信息员完善博客。

活动目的:

了解信息员的工作情况,并给予适当建议。

参与人员:

指导老师、全体组员。

准备工作:

作笔记。

活动过程记录:

 1、指导老师指导意见。

 2、浏览信息员制作的博客。

 3、完善博客资料。

任务完成的情况:

进一步完善了博客内容。

成功之处或收获:

1、进一步加强了团队精神。

2、进一步加深对博客的认识。

      

失败之处:

修改博客时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我们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如下:

 十分团结,活动过程中,组员十分认真,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第8次活动

yz20061091发表于2007-4-1710:

05:

00

活动时间:

2007年4月13日

活动内容:

指导老师指导下阶段任务,信息员制作博客。

活动目的:

完善博客的建设。

参与人员:

指导老师、全体组员。

准备工作:

1、通知全体组员作好准备。

活动过程记录:

1、指导老师布置任务,要求组员积极配合。

2、组员认真听讲,作好笔记。

3、信息员上传资料。

任务完成的情况:

胜利完成预期目标。

成功之处或收获:

1、进一步加强了研究性学习的建设。

      

失败之处:

修改博客时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我们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如下:

 活动过程中,我们认真应对,以饱满的热情投入。

《历史楹联探究》 结题报告

                    指导老师    刘德心

                    课题组长蔡双玲  

                    课题成员张俊明 李燕妮  

                   周嘉裕    黄勇志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

楹联作为一个独立文体,卓立在文学大家族之林,是极具生命力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经过一千多年,长盛不衰。

楹联有三个发展高峰时期。

   一、历史楹联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

   北宋时期,宫廷楹联繁盛,官宦之家群起效仿,就连寻常百姓人家,每当春节期间,也都“总把新桃换旧符”。

及至有明一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亲颁《大明功令》,令百姓家家贴对联,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至于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都喜欢作对联,影响了整个朝野。

楹联之所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楹联和书法有机结合,使楹联发展达到极盛。

  清代楹联发展的标志:

一是,清代楹联专著颇多,梁章钜标举宗风,著作宏富,有《楹联丛话》、《楹联补话》、《楹联续话》、《楹联剩话》、《楹联三话》、《对联话》、《巧对录》等。

清代的楹联著述还有其他学者的《楹联补话》、《楹联述录》、《楹联续录》、《自怡轩楹联剩话》、《自怡轩楹联缀语》、《楹联新话》、《南亭联话》、《评冶楼联话》、《楹联新语》、《师竹楼联话》、《白屋联话》、《箫心剑气楼联语》等,这些专著,对楹联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清代的楹联作品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寻常百姓人家不仅过年贴春联,就连宅门平时也有固定的木刻楹联。

皇家的庙堂、金銮殿、园林,凡是有门框之处都有楹联。

名胜古迹的亭台楼阁,更是以楹联为画龙点睛之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文人赠答联汗牛充栋,虽然多次遭到兵火劫难,仍然存世不少,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三是,名家辈出,如黄道周、金圣叹、李渔、顾炎武、王夫之、朱彝尊、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郑板桥、曹雪芹、孙髯、袁枚、刘墉、纪晓岚、蒋士铨、王文治、翁方纲、钱大昕、伊秉绶、张问陶、魏源、张祖翼、何绍基、陈洪绶、吴大澄、左宗棠、翁同和、包世臣、林则徐、陆润痒、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等,都有传世的楹联佳作。

可见,凡是在文学史上有显赫地位的文学大家,无不是楹联创作的高手;而楹联的高手又造就了文学大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清联代表了清代文学水平,完全可以与唐诗、宋词和元曲相提并论。

阅读全文(38)|回复(3)|引用通告(0)|编辑

∙上一篇:

教师评价

∙下一篇:

《历史楹联探究》结题报告(二 )

Re:

《历史楹联探究》 结题报告

(一)

hhhh(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3-421:

32:

28

《历史楹联探究》结题报告: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

楹联作为一个独立文体,卓立在文学大家族之林,是极具生命力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楹联这一文学形式,经过一千多年,长盛不衰。

楹联有三个发展高峰时期。

一、历史楹联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

北宋时期,宫廷楹联繁盛,官宦之家群起效仿,就连寻常百姓人家,每当春节期间,也都“总把新桃换旧符”。

及至有明一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亲颁《大明功令》,令百姓家家贴对联,楹联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至于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帝王,都喜欢作对联,影响了整个朝野。

楹联之所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楹联和书法有机结合,使楹联发展达到极盛。

  清代楹联发展的标志:

一是,清代楹联专著颇多,梁章钜标举宗风,著作宏富,有《楹联丛话》、《楹联补话》、《楹联续话》、《楹联剩话》、《楹联三话》、《对联话》、《巧对录》等。

清代的楹联著述还有其他学者的《楹联补话》、《楹联述录》、《楹联续录》、《自怡轩楹联剩话》、《自怡轩楹联缀语》、《楹联新话》、《南亭联话》、《评冶楼联话》、《楹联新语》、《师竹楼联话》、《白屋联话》、《箫心剑气楼联语》等,这些专著,对楹联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清代的楹联作品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寻常百姓人家不仅过年贴春联,就连宅门平时也有固定的木刻楹联。

皇家的庙堂、金銮殿、园林,凡是有门框之处都有楹联。

名胜古迹的亭台楼阁,更是以楹联为画龙点睛之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文人赠答联汗牛充栋,虽然多次遭到兵火劫难,仍然存世不少,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三是,名家辈出,如黄道周、金圣叹、李渔、顾炎武、王夫之、朱彝尊、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郑板桥、曹雪芹、孙髯、袁枚、刘墉、纪晓岚、蒋士铨、王文治、翁方纲、钱大昕、伊秉绶、张问陶、魏源、张祖翼、何绍基、陈洪绶、吴大澄、左宗棠、翁同和、包世臣、林则徐、陆润痒、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等,都有传世的楹联佳作。

可见,凡是在文学史上有显赫地位的文学大家,无不是楹联创作的高手;而楹联的高手又造就了文学大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清联代表了清代文学水平,完全可以与唐诗、宋词和元曲相提并论。

二、近一个世纪来楹联的曲折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是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受深重苦难,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解放的一个世纪;也是中西文化大碰撞,新旧观念大冲突,中国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沉沦走向复兴,不断前进的一个世纪。

  世纪之初,清室倾覆,军阀割据,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社会动乱,文化肯定会受到严重的摧残,作为传统文化的楹联自然也不例外。

  到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古文和格律诗受到前所未有的涤荡,因为楹联有联律,自然受到冲击,肯定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及至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华,占领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生存,最大的目标是消灭敌人,没有人或者很少人顾及文化,楹联自然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相反,还要受到严重的破坏。

敌人的飞机狂轰滥炸,不可数计的民房、古迹遭受灭顶之灾,楹联也随之灰飞烟灭。

在日本侵略者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时,不知有多少名胜古迹和民间的大量楹联作品化为灰烬。

  解放战争时期楹联的际遇与抗日战争时期大同小异。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和人民注重的是经济发展,虽然文化也受到一定重视,却提倡厚今薄古,传统文化不受重视。

特别是楹联的文学地位没有得到肯定,被一些人看成雕虫小技,很少有人问津。

在那个时期,楹联和诗歌、小说相比,确实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众所周知,十年浩劫时期,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被看成“四旧”,受到无情的摧残,楹联自然难逃劫数。

那时,几乎家家的春联都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楹联在当时的处境可想而知。

三、中华楹联必将走向复兴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的进步,必然带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适合文化发展宽松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里,楹联得以复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楹联所以复兴,其历史条件是:

  

(1)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

  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多年处于对外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与世界各种主流文化碰撞交融。

西方文化的涌入,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网络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对以往的文化形成无形的冲击。

人们的欣赏方式彻底改变。

浏览电视连续剧几乎替代了长篇小说的欣赏,小说销量急剧下降。

新诗的处境更让人难以乐观。

旧体诗词自我封闭在金字塔的顶峰。

  在一些文化形式几乎招架不住的时候,楹联则异军突起。

这是楹联自身优势决定的。

因为楹联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密切,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和亲和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她旺盛的生命力,因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匆忙应战,一时间泥沙俱下,鱼目混珠。

一些以传统文化面貌出现的落后的文化现象沉渣泛起。

例如伪气功、风水学等。

它们披着文化的外衣,兜售无益社会、无益民众、早已被历史遗弃的陈腐、甚至反动的东西。

这些东西只能暂时占领一定的文化阵地,随着人们科学意识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被人们遗弃。

  楹联这一传统文化,是健康的、向上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

楹联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因而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楹联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

  

(2)社会的需要

  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使中华民族以空前伟大的形象,屹立在国际社会。

经济转型时期,中华民族需要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楹联,将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的各种骈体文学,即诗词歌赋所有的优点完全继承了,并且发扬光大了,因而她是高雅文学,也是先进文化。

好的楹联作品,无论是文学的深度、哲学的高度,都可以达到经典的境界。

楹联可长可短,形式灵活,是文学的轻骑兵,最能及时地、深刻地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真正表达人民的意愿,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不可量计的楹联作品,客观地记录了时代的脉搏。

因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中华复兴大业的历史过程中,楹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

楹联的复兴,展示了社会转型与变迁时期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3)企业的需要

  文化与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文化不仅反映经济,而且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经营企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只有提高企业文化,企业自身才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诸多文化形式中,楹联正符合这种要求。

企业所以接纳楹联文化,是楹联的属性决定的。

楹联既通俗,又高雅,既严整,又灵活,不拘形式,简便易行。

可出印刷品,可以上网,可以书写,可以与建筑结合,形成现代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充分认识到,楹联最能提高企业文化含量,通过征联,打造品牌,树立企业形象。

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次比较大的征联活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北京饭店、中华世纪坛、北京大宝杯、沱牌杯、长春第一汽车厂“红旗杯”、辽宁金三元、全聚德、曲府、纪晓岚杯、龙庆峡征联等。

有的征联作品达到50万副之多,对扩大企业影响,打造品牌,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4)人民大众需要楹联

  楹联的通俗性和实用性,决定了楹联的人民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首先是春联。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千百年来,中国人世代相袭,有过年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的习俗。

可以说,一年一度,世界上举行的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文化活动,那就是中国人贴春联,真正是“春铺千岭绿,联耀万门红。

”春联直接反映人们良好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城市和农村,每年都有大量春联供应市场。

春联刺激了楹联的复兴。

  除此之外,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依然离不开楹联。

结婚、祝寿、乔迁、店铺开张、工程庆典都需要贺联。

现在好多农村村民建新居,在大门上都有固定的楹联。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别开生面,将18副楹联贯串整场节目,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大提高了晚会的文化含量,久久为人称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海外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