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963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docx

小说题型历年高考

一、主题意蕴的探究

2014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

“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

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

赵老板内行,眼力好。

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

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

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

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

“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

“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

“能收!

”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

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

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

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

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

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

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看过,沉吟片刻,问卖家:

“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

“少说也得这个数。

”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

“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

给客人添茶。

”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

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

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

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

“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

“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

“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

”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

“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

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

“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

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

“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

“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

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

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不解地问:

“既然如此,你为何不当众说明,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

“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1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12.“买玉”的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做简要分析(4分)

 

1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5分)

11.参考答案:

(1)自信、沉稳、果断。

(2)强调、不容置疑。

(3)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

解析:

人物心理,需要还原上下文人物的语言情景去仔细揣摩分析。

赵老板“反复把玩”后“淡淡”说了“能收”两个字,表现了他的自信,简短的话语也表现了他的果断沉稳。

而在他确认之后隔壁老板提出了疑惑,这自然会使他有些许不悦,后面的“朗声”也体现了这一情绪,同时不加解释,只是又说了一遍“能收”,反复产生强调效果,表现了他不容置疑的态度。

12.参考答案:

(1)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2)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

解析:

.情节赏析题。

首先需要明确欧亨利笔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多为悬念设置,情理之中指向伏笔呼应,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即可。

参考答案:

(1)自感技不如人。

(2)自觉羞愧。

(3)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

解析:

分析概括题。

同样需要我们通过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去分析。

(1)

(2)两点是从人物的心理角度说,第三点则深入一层揭示出实质。

参考答案:

(1)“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

(3)“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

解析:

题目作用分析探究,当从结构形式内容几个方面作答,按照“线索+内容概括+手法效果(深化了文章主旨等)”答题基本套路,一般能答到点子上。

15.参考答案: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解析:

人物形象赏析和主旨概括。

本篇小说人物形象并不复杂,小说开篇即已点出赵老板的经验丰富,业务娴熟。

接着主要是通过两次鉴赏古玩的事件刻划人物的形象。

不仅印证了“内行,眼力好”,而派伙计观察卖玉的人看出他善于洞悉人心,不拆穿李老板行为说明他为人厚道善良。

小说主旨则以小见大,由个人上升到社会。

2014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

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

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

学科网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

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

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

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

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着。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

了解他的人都说:

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

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

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

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

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

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

老汉,等你哈。

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

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

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

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

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

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

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

皮匠回应说:

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

《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

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

那么着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

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

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现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

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

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14.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

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2分)

15.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16.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

(4分)

17.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5分)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7分)

【答案】14.

(1)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

  

(2)古城人不观解陈皮匠的选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能力能力层级为B。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说话人的角度可以看出古城人对陈皮匠选择的不理解;从语言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陈皮匠是个有文化且聪明、灵巧的人,选择做皮匠则可以看出他人生志向的与众不同。

  【答案】15.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与内涵,品味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能力层级为D。

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介绍了古城的概貌,可以看出其内容上的作用是突出古城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

本段的末句,点出了绱鞋掌钉的小皮匠,也有古城人的恬静与自信,再联系社会环境对体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便可分析出这是在为人物提供特定的环境依据。

【答案】16. ⑴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

  

(2)数设多:

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及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把书整理完。

  (3)具有研究价值:

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主要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分析藏书的特点,首先找出原文中与藏书相关的内容,列举的书名可以判断出藏书内容的特点,教授呆在图书室的时间及陈皮匠收集书、整理书的时间可以看出书籍数量的多,教授对书极高的评价可以看出藏书的研究价值。

  【答案】17.

(1)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是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光;

  

(2)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

  (3)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主要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陈皮匠送书之前认真读了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之后,由此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陈皮匠对老教授专业能力的信任,认为他能够真正认识和挖掘这些藏书的价值。

反之,考虑陈皮匠对自己的认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深究藏书的价值和内涵。

另外,老教授论文带来的震惊让他看到了进一步彰显古城文化和家族历史荣光的可能性。

  【答案】18.

(1)评价:

  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

  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2)探讨:

  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主要考查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面对商业化的强烈冲击,小说展示出相对立的两个态度,一边是以陈皮匠代表的传统派,一心守护传统文化;一边是以其他古城人为代表的功利派,一心想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商业价值。

作者重点塑造了陈皮匠这个人物形象,肯定了他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批判了当下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现象。

2011浙江卷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

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

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拎着大包小裹在站台上慌慌张张地来回走着。

有一些乘客已经来回找了好几趟了,反复数了这次列车的车厢,但1到3车厢前面没有,后面没有,中间也没有。

而且连列车长也找不着了。

列车员都不知道他哪去了。

我气愤地去找了站长:

“第15次列车的列车长哪去了”

 站长说:

“他就在前三节车厢里。

 当时我一点都感觉不出站长的答复有什么可笑了,因为外面已经吵成了一团。

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

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从里加寄来的道歉信和因为这次“事故”被处罚的人的名单。

而最有意思的是我还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这位读者在信中说:

“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因为他没有具体写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报社也就没有派记者过去——这们的信编辑部每天都要收到很多封。

后来我去基辅出差,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带上了那封信,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我觉得他是不会随便开玩笑的。

他不是在信中说不会让我们白跑一趟吗他果然没让我白跑一趟。

我坐的那次列车没有前三号车厢,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可列车长说:

“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车票。

列车在下一个站停3分钟。

买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排起了队准备上前一节第9车厢(前一节第9车厢停的地方正好离车站入口近)。

前一节第9车厢里的乘客早都睡觉了,乘务员惊惶失措地看着这么多旅客,挡着车门对众人说:

“肯定是什么地方弄错了!

我这儿现在只有两个空铺,其他人赶紧去找列车长吧。

列车长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吧,而且大家要快点儿跑,要不车就开了。

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旅客,一头雾水:

“你们这是从哪儿来的啊”

“从第9车厢来的!

那个车厢早就满了!

列车长更糊涂了。

但他现在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他需要马上把这些旅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旅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的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次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回到了自己的车厢通知了下一个车站:

“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舒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接着就准备睡觉了。

可这时,后一节车厢的乘务员又出现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在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和他的妻子当时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

深夜,他去吸烟处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

“列车怎么停这么长的时间啊”随后他入车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大片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

“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1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

(不超过50字)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解析】分析作用一般从内容上与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来写。

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突出这类现象司空见惯。

结构上要考虑文段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开头、文中、结尾),不同的地方在结构上有不同的作用。

本文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也与下一个故事互为映衬。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解析】显然本文的主体部分用的是三人称,是“他”在讲“他”的故事。

第二小题具体考查人称的作用。

14.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中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四、突出主题。

五、烘托人物形象。

在本文里,主要是二点。

但不能笼统回答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这样没能结合文章具体作答而无法得到高分。

15.示例: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分不开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此题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负任心、管理、平常处事等方面来谈,但不能离开文本。

二、形象解读的探究

2016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

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

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

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

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

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着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

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

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

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

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

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

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

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

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

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

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

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

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

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

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

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

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

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

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

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