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565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30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第30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水平1-4]

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人地关系及环境问题的成因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主要的环境问题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形成原因

过度消耗资源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

交通、工业活动和居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易误辨析] 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治理。

2.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图中A表示经济系统,B表示社会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易误辨析] 2.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

提示 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2.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考点一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例1】 (2015·重庆文综)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马尔代夫水资源总量较少的原因是(  )

A.年降水量小B.地表径流量小

C.人口稠密D.地势起伏大

(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错因诊断] 第

(1)题易错选A项,不能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第

(2)题易错选①项,没能提取“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这一信息。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岛国”;图像信息“3°N~6°N”。

第二步,思维路径:

(1)题,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马尔代夫国土面积极其狭小,地表径流量小,所以水资源十分短缺。

(2)题,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该国主要由众多珊瑚岛组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第三步,筛选答案:

(1)B 

(2)D

1.环境问题类试题答题步骤

首先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其次判断是哪一类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或哪一类生态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或哪一类资源短缺(水资源、能源等),再结合题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及解决措施。

2.回答环境问题的模式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

表现

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

如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后果与

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

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

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

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

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

2.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北地区。

M、N两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导致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

第2题,M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N流域环境问题源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

答案 1.B 2.D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例2】 (2018·天津文综)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

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

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尝试自解] ________

[错因诊断] ①对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②对四种循环经济图分析不清楚。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题干信息“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文本信息“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图像信息“循环经济图”。

第二步,思维路径:

共享单车制造和消费者使用这一过程,不能体现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减量化,故不属于循环经济,B项符合题意;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的杂草和虫类可以作为鱼的饵料,而鱼的排泄物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可以减少人工饲料添加和化肥的施用量,属生态农业;城市垃圾用于发电,残余粉灰用于制造砖材,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创造新的产值,属于清洁生产;海水发电过程中利用废热水进行制盐,不仅减少了废热水的排放,还可以产生盐、淡水等新的产品,也属于清洁生产,三者均是循环经济,A、C、D项不符合题意。

第三步,筛选答案:

B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

性原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

性原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

性原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

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B.潍坊市

C.青岛市D.威海市

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

解析 第3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威海市和青岛市符合此特征,故选CD。

第4题,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说明M类城市单位GDP污染小,单位GDP能耗小,城市调控能力好,城市发展水平高,故选BC。

答案 3.CD 4.BC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1.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

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1)调查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

答案 

(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用水安全)。

1.(2019·衡水金卷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月,某热带生物爱好者前往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区域内为中低山与河谷相间的地貌类型。

连续几天的雷雨后,天刚放晴,走在枝繁叶茂的雨林中,倒伏的腐木上常可以发现大型真菌,它们的“春天”到来了……等太阳落入远方层叠的山峦下时,纳板河河谷升腾起一股雾气,弥漫在山林间。

(1)纳板河流域分布着约400多种大型真菌,被誉为“木型真菌王国”。

分析纳板河流域大型真菌丰富的原因。

(2)纳板河流域是唯一一个没有把当地居民搬迁出来,按“人与生物圈”理念设计的自然保护区。

试分析该保护区的生态意义。

答案 

(1)热带地区,光热充足;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倒木、腐木多;中低山、河流相间分布,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2)有利于保护雨林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地和谐,保护居民生活环境。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该县传承千年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农民在山脚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鱼啄食杂草与小虫,在稻田里自然生长。

下图为青田县“稻田养鱼示意图”。

(1)说明该地区普遍采用“稻鱼共生”生产方式的自然原因。

(2)“稻鱼共生”生产方式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说明其具体表现:

答案 

(1)山地多,土地资源有限;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河湖众多,水源充足等。

(2)水稻田为田鱼提供生存环境、食物;田鱼为水稻除草、吞食害虫、耘田松土;稻鱼共生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投入等。

(2018·浙江金丽衢12校第二次联考)2017年11月23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生态无污染,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下图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景观图。

完成2~3题。

2.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

3.湖州桑基鱼塘作为一种人工湿地森林资源,目前其最大的经济功能是(  )

A.提供水资源B.航运

C.提供农副产品D.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第2题,环境的观念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利用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发展经济,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观念,C对。

第3题,湖州桑基鱼塘作为一种人工湿地森林资源,产品是桑叶、鱼等农副产品,目前其最大的经济功能是提供农副产品,C对。

利用鱼塘养殖,不是提供水资源,A错。

进行农业生产,不是航运,B错。

目的是发展生产,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

答案 2.C 3.C

 循环经济关联图

                  

[获取信息] 本图为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①农业部门有养猪业、种植水稻、种植果树、养殖鸡鸭、放牧牛羊等,②养猪业粪便的处理无害化,③水稻种植与鸡鸭养殖互惠双赢,④水稻种植为牛羊提供饲料,⑤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解读信息]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要素的“五读”

(1)“一读”部门:

由部门判断类型,如农业部门有农(种植业)、林、牧、渔中的不同部门,则为混合农业。

(2)“二读”影响:

不同部门产生的废弃物经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影响小。

(3)“三读”联系:

各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要看联系是否是互惠共赢的。

(4)“四读”产品:

由部门之间的联系判断产品是否绿色环保。

(5)“五读”意义: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分析。

1.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技巧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法

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第三,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第四,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2.循环经济关联图的读图流程

第一步:

阅读图名,明确主题

研读图名及图文材料,明确关联图的主题是什么。

工农业生产活动相关关联图要调动工农业相关知识。

第二步:

理顺关系,寻找突破

(1)关注图中的各要素,把握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图中的各环节、框图、箭头及箭头指向,即关联图中的关联性。

(2)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

第三步:

结合考向,依题作答

进行各部分间的因果推理,找出规律,并进行文字表述。

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分析就是逻辑推理过程,关键是将关联图所表达的地理原理、过程或规律用文字表达出来,进行图文转换。

回答关联图设置问题时,选择题侧重分析判断,综合题还要注重文字表达。

考法一 循环经济的类型、影响

1.(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

(1)~

(2)题。

(1)该农业最可能是(  )

A.人工草地畜牧业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2)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改变自然带类型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大气温日较差D.增加原生物种

解析 第

(1)题,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

其他选项的农业图中均没有体现。

(2)题,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故A错误。

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选B项。

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故C错误。

原生物种无法增加,D项错误。

答案 

(1)A 

(2)B

考法二 循环经济的意义

2.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问题。

简述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解析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

经济角度主要从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分析;社会角度主要从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多样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回答;生态角度要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回答。

答案 ①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②实现了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节约资源;③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④促进了产业升级与多样化,实现了走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

 全球变暖与碳减排

热点一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碳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热能,同时也向大气中进行碳排放,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碳循环和碳平衡,增强了大气“自然温室效应”的作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量上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扩大。

(2)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气候变暖会引起两极地区及陆地上的高山冰雪消融,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3)可能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

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温、干旱、破纪录的降水和洪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不断加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

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热点二 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1.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气候危机具有全球性,往往一个国家造成的碳排放,后果却必须要相邻国家甚至全球共同来承担。

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气候变化又彼此相互影响。

因此,进行碳减排,解决气候危机,亟需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措施,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2)发展中国家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因为减排而延续贫困、制约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制定国际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制度。

推进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支持。

3.碳交易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以国际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为体现公平的原则,短期内对签署协议的发达国家的碳减排额有定量的强制措施,而对发展中国家则没有。

发达国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减排指标,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或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自身的减排指标,这种方式比发达国家在本土实现碳减排成本更低。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百余年来,气象仪器观测得到的气候记录表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期;20世纪40年代之后,全球气候逐渐变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温又逐步回升,并呈现加速变暖的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明显高于20世纪40年代,有人认为,地球气候已经进入最近1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

全球变暖威胁北极熊的生存环境

(1)导致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为应对全球气温的变化,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

(1)题,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从排放温室气体和破坏森林两方面进行回答。

(2)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要从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入手,关键发挥人的作用,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加强国家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自然原因: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变化之中,当前地球气候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

人为原因:

①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CO2、甲烷等;②破坏植被,森林面积减小。

(2)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调整产业结构;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8年,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荒芜多年的山岭上,种植2.5万亩马尾松、酸枣、杉木和桦木等乡土树种;2011年,第一次获得全球生物碳基金18.9万元的碳汇款。

到目前,该公司已累计获碳汇款92万多元,平均每年23万元。

碳汇林不仅有可观的碳汇款收入,30年后采伐的优质大径级木材效益更可观。

营造碳汇林,可谓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1)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如何卖碳的?

(2)说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在荒芜的山岭上植树造林所获得的效益。

解析 第

(1)题,通过读材料,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通过在荒芜多年的山岭上种植马尾松、酸枣、杉木和桦木等树种,营造碳汇林来卖碳的。

(2)题,获得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答案 

(1)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通过在荒芜多年的山岭上种植马尾松、酸枣、杉木和桦木等树种,营造碳汇林来卖碳的。

(2)经济效益:

改善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产值的提高;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生态效益:

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了清洁生产;社会效益:

改善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一、单选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2019·浙江金丽衢12校第二次联考)碳排放强度(简称碳强度),等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的比值,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下图为1995~201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差异图。

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始终存在碳强度大于10的省份

B.中部地区未存在碳强度小于3的省份

C.东北地区碳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D.东部地区碳强度整体始终最小

2.为缩小各省份碳强度空间分布差异,东部地区宜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向中西部输出人才和技术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C.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图示时期,西部地区始终存在碳强度大于10的省份,A正确。

中部地区的湖南、江西碳强度小于3,B不正确,选B。

东北地区碳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C正确。

东部地区碳强度整体始终最小,D正确。

第2题,为缩小各省份碳强度空间分布差异,东部地区宜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向中西部输出人才和技术,A对。

东部地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不能降低中西部地区的碳强度,可能扩大碳强度的东西差异,B、C、D错。

答案 1.B 2.A

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

读图完成3~5题。

3.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

A.淡水枯竭B.酸雨危害

C.臭氧层破坏D.气候变暖

4.该岛发展耕作业的制约条件主要是(  )

A.劳动力过少B.热量过低

C.地表过湿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