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0562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docx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研究报告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由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致使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

作为食品生产基础的农产品,其质量安全成了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针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消费),讨论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成因,并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食品数量供应状况的改善,食品技术的发展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国际食品贸易增加,加之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致使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1]。

WHO(世界卫生组织)、FAO(联合国粮农组织)、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WTO(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十分重视并特别强调各国应加强食品(包括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强调各国需要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体系,其框架主要包括立法(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管理(包括危险性评价与监督管理)与实验室建设等内容,目的是更有效地提高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水平[2]。

国际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如欧洲连续发生了疯牛病、二噁英、口蹄疫三大事件,引发了欧洲农业灾难。

我国出口食品经常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和使用禁用化学品遭受贸易壁垒,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如食品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

国内农产品污染,如猪肉、瓜菜、大米、水产品等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食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3]。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焦点问题。

作为食品生产基础的农产品,其质量安全成了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世界各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4]。

我国则针对农产品污染情况“家底不清”、农产品安全存在科技“瓶颈”等情况,推出了“生态农业”“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等计划。

国家科技部在2002年8月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列为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究和开发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多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共享的监测网络体系等[5]。

农业部也提出解决“餐桌污染”问题的时间表。

国家质检总局积极推行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这一切均反映了我国对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关注,“农田到餐桌”计划应运而生。

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计划,是一个集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消费等贯穿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整体协调运作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作为一个子系统,其系统内部都有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建成了一系列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科学技术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配套服务体系、流通销售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等。

其中,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是基础[6]。

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其中,以欧盟的质量安全体系较为完善,其食品生产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生产链,而我国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7]。

1目前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安全贯穿于食品生产链上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其中既有因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各种污染因素,也有因弄虚作假或对食品安全性不够了解等产生的人为因素。

综合起来,目前农产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产地环境

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农产品外部生产环境中的大气、水、土等因素对农产品质量有很大影响,产地选择与产地环境建设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8]。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或用污水灌溉农田,土壤从大气、水、土等多个方面受到侵袭和污染,使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含量偏高,生物毒素含量增加,导致部分农产品有害成分超标[9]。

氟化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煤烟粉尘和金属飘尘等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空气质量中的严控指标。

我国目前水污染的状况较为严重,每年排放废水约310亿t,其中有毒有害物质13万t左右。

全国27条主要河流中有15条被严重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或有毒有害物质沉积[10]。

未经处理的污水用于灌溉农田,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其中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hm2,因不合理施用农药而导致污染的农田约933.3万hm2。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农田而减产的粮食约1000余万t,被直接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t[11]。

1.2生产过程

化肥、农药等投入品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大量、盲目地使用化肥与农药,从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环境带来安全隐患甚至严重损害。

我国农药(成药)总施用量每年达131.2万t,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12]。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的规定,要求农产品生产者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并明令禁止使用一些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有害的农业投入品。

但由于一些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规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从而使农产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导致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13]。

目前,我国农药中毒(食物中所含农药)人数每年平均超过10万人,生产性中毒与非生产性中毒的比例约为1∶1[14]。

我国化肥生产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20世纪90年代,氮肥使用量达1700余万t,占世界用量的21.6%。

由于生产化肥的矿质原料本身含有杂质,或化工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害成分,以及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化肥中常含有不定量的副成分,大多是重金属、有毒有害化合物以及放射性物质,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并在土壤中逐渐积累。

一些化肥中含的有毒重金属、无机酸类和有机物等副成分或混杂成分,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15]。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富集作用将其吸收入体内并在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造成生理障碍和胚胎的不正常发育[16]。

如我国和日本的“镉米”事件,越来越严重的铅污染,蔬菜中的硝酸盐等等。

此外,生产过程中农膜的使用,污水灌溉等,也给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各种隐患。

1.3产后贮运及加工过程

有些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本身是安全的,但在加工及贮运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其质量安全同样会受到威胁。

部分生产经营者为改善农产品外观质量、延长保质期或增重,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超标或超量使用添加剂、滥用添加物,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导致因贮运和加工过程中添加剂等超标而产生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黑白木耳”事件、“毒火腿”事件和“奶粉的三聚氰胺”等[17]。

加工过程中,加工场地选择不当,设施设备设计不合理,工作人员卫生不规范,都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危害。

还有,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加工技术和工艺,如分离、干燥、发酵、清洗、杀菌、腌制、熏制、烘烤等,对质量安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18]。

另外,由于与食品直接接触,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会向食品中释放,包装的原材料、辅料、工艺方面的安全性会直接影响食品质量安全,而目前国家制定的关于包装方面的标准远远跟不上食品包装的发展。

我国实施的强制标准中,只对部分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包装材质卫生指标及检验方法有硬性规定,缺乏食品包装容器、机械、印刷质量的强制标准[19]。

1.4消费过程

食品是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受食品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知识水平的制约,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无法完全正确地判断食品质量是否安全。

此外,尽管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了人们的食品购买能力以及对食品质量安全性的要求,但受传统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的影响,使消费者实际的食品消费与意愿消费之间出现差距,在购买食品时,大多数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食品的价格和外观,而对于该食品的质量安全及长期消费该种食品是否会危害到身体健康则考虑相对较少[20]。

目前,我国居民对大多数农产品的消费仍以未加工或简单初加工的形式为主,购买地点也多选择在农贸市场、露天集市甚至街头巷尾等,而这些地方出售的农产品缺乏必要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

都为食品的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对食品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21]。

2农产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很多,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有生产、加工、流通方面的因素,也有技术、管理方面的因素。

无论何种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参与主体,即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等利益主体的行为,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生产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社会素质不高

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独立经营。

中国有2.52亿农户,平均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仅有0.52hm2,生产规模小,而且种、养的产品种类多、杂、乱,不利于推行标准化技术和统一产品质量,难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之生产者文化素质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低,生产过程中对产地环境选择不当,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污水灌溉等不科学行为,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以有效地带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带动效应有所凸现,但至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总体的组织化程度仍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都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即没有加工,没有分级包装,也没有品牌商标,产地、品种、品质等特点无法体现,质量没有要求。

小规模生产方式与低水平产业化经营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2]。

2.2经营主体缺乏职业素质,体制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经营者不仅总体规模小,而且部分经营者缺乏社会诚信。

部分经销商不按规定进行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只图经济利益,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一些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或个人,由于安全卫生意识差,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为降低生产成本、牟取暴利,在生产制作、加工处理的环节中违规使用防腐剂、色素、添加剂等,给食品的安全性埋下隐患[23]。

在农产品的初级加工过程中,使用一些化工原料,此类物质并不是生产过程必需的原料,但是它们可以残留在农产品体内,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在植物性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物质进行褪色、染色或改变色泽处理,达到鲜艳光泽提高农产品的“感官质量”,如利用矿物油对大米表面处理产生晶莹剔透的外观,利用硫酸对荔枝、龙眼处理产生蜡黄的色泽效果。

在动物性农产品生产或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原料诱发特殊色泽,如在禽饲料中添加工业染料造成蛋黄中色素沉淀(红心鸭蛋),用孔雀石绿处理鱼体使之体色变“鲜绿”。

通过化学物质的处理增加农产品的韧性和质感,如使用“吊白块”增加腐竹的韧性,使用硼砂处理的面条制品久煮不烂[24]。

生产者千家万户,经营者千军万马,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求合作关系,产销脱节,质量得不到保障,责任无法追溯。

产销直挂、连锁配送、定点专卖等可以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的现代流通方式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发展滞后[25]。

2.3监管体制不完善,责任不明确

监控约束是保证质量的有效手段,国家对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和安全的工业品、消费品等都实行了许可证制度或认证制度。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多部门多环节监管,如认证机构负责产品质量认证,工商部门负责市场准入,质检部门负责加工企业原料把关,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性,又都存在发展建设滞后的情况,增加了工作难度。

2.3.1认证体系不完善,认证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建立权威的认证机构

市场上流行的“安全食用农产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一方面让老百姓看得眼花缭乱,搞不清认证的等级和内涵;另一方面认证的多元化,使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上产生标准和检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此外,利益驱动使得一些检测部门利用自身职权通过认证搞创收,不仅使认证流于形式,滋生了花钱买证的不正之风,还挫伤了农民对农产品认证的积极性,进而使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与质量出现难以避免的隐患[26]。

2.3.2农业标准化建设体系不健全,水平偏低,制定周期长

从标准年限上看,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标龄5年以上的超过80%,真正做到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制定和修订的不到20%。

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推广实施范围窄小,普及程度低,国际采标率低,标准交叉重叠,可操作性差,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了标准化的推进[27]。

2.3.3检验检测体系薄弱,建设相对滞后质检

机构大多由投入品或食品品质类质检机构改造而来,满足不了社会需要,且各省质检机构布局不合理,中西部地区尤为滞后。

质检部门普遍存在检测能力不足,缺乏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仪器等现象。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虽以引进HACCP等国际监测体系,但由于整体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对于产前产中过程的监测还很缺乏,仍以终端产品的目的性检测为主,许多地方还存在农产品未经检测就直接上市的现象,即使一些农贸市场开展了检测工作,也多限于快速检测,且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较低[28]。

2.3.4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健

全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顺利进行的前提。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并非以食品安全为目的精心构建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自发形成的,一些确保食品安全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没有被完整地贯穿到现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

且现有的法律法规比较杂乱,部分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能涵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监管。

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相互脱节,相关部门职责不清、监管不到位,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对农业新阶段面临的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仍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可循[29]。

2.4消费主体消费观不科学,维权意识低

在如今消费指导生产的社会环境中,消费者的选择就是生产者的动力。

目前,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部分原因是消费者的喜好导致生产者为满足其消费需求而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

如今很多消费者在买农产品和食品时,总喜欢颜色好看的产品。

面要买最白的,米要买最亮的,草莓要买最大的等,这种追求本身就离“自然”二字相去甚远,对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起了一种严重的误导作用。

正是因为消费者的不科学消费观,导致生产者为了迎合消费者,想方设法在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不安全的原料,以使产品达到自然方法无法达到的感官状态,从而为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如果消费者能改变观念,多一点食品知识,多一点对食物自然品质的了解,接受食品的天然状态,也就能更好地保证自己对所需食品的安全。

此外,尽管法律法规赋予了消费者诸多权利,但由于社会宣传力度不够,他们对相关法规了解不多,通常不知道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许多消费者缺乏维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甚至缺乏维权意愿。

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即使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处罚,亦会由于作为直接利益受害者的消费者维权不力而不能受到彻底惩戒,从而导致违法成本降低,而违法成本的降低必然会增加违法行为再次产生的可能性[30]。

3对策与建议

3.1从源头做起,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工作,重点抓好土壤、灌溉用水、空气的质量管理,控制外源污染物,抑制自身污染物,制定相关的产地环境标准,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造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农业环保技术,加强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

全面开展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在抓好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充分利用农业企业或农业行业协会的功能,按统一的技术标准把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统一,发展订单农业,有利于迅速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投入品经销商或专业技术公司也可将服务延伸到农户,组织技术人员将良种、化肥、农药等直接送到农田,像异地收割一样为农户提供有偿技术服务[31]。

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小区推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并建立从“农田到市场”

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模式。

通过公司加农户,创办龙头企业等办法,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水平,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创农产品品牌相结合,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制胜,开拓国内外市场[32]。

3.2加强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实行责任追溯制度

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有条件的地区应严格实行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允许经过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或权威部门认证(认定)的农产品,以及经检测质量安全指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无公害标准或检疫合格的农产品入市经营;对未经认证(认定)、检测(检疫)或经检测(检疫)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上市流通。

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阻止有毒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走上城乡居民餐桌,确保消费者安全,而且可以促进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信用和市场竞争能力[33]。

建立农产品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都要自觉接受和配合政府指定的检测机构的检测检验,接受执法单位对不合格产品依法做出的处理。

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推广HAC2CP,GMP,GAP体系认证。

对没有经过认证的农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测检验,严禁未达到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加强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推广并提高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及时公布检测结果。

然后实行标识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公开农产品信息,标明产地和生产单位,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记录,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产品可追溯和承诺制度[34]。

3.3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管理的法制化和科学化,认真研究、修订和完善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积极吸收和采纳国际先进的农产品安全管理经验。

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期化。

政府部门必须认真履行市场监管的职责,通过建立执法队伍、完善抽检制度、公布检测结果、加大惩罚力度等来净化市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农业、环保、质检、工商等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抓好农产品质量建设这一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系统工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35]。

3.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认识

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对质量安全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安全重要性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给人们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观和消费观[36]。

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宣传媒体(如报刊、杂志、广播及电视)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普及教育,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等方式,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介绍粮、菜、果、茶、肉、鱼、鳝、鳖等农畜水产品中农(兽)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激素和添加剂滥用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对有毒有害产品的识别方法,宣传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利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完善民间组织或行业协会的功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微观主体的自律意识和自觉性,对农民或农业生产企业进行农产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鼓励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逐步集体化、规范化。

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逐步提高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村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37]。

与此同时,社会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管理监督的氛围。

 

[1]赵正阳.陕西苹果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及其控制研究[D].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AdrianoG.daCruz,SergioA.CenciandMariaC.A.Maia.Qualityassurancerequirementsinproduceprocessing[J].TrendsinFoodScience&Technology,2006,17:

406-411.

[3]吴晓洋.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及成因[EB/OL].2008209228[2008212219].

[4]J.M.Wagacha,J.W.Muthomi,MycotoxinprobleminAfrica:

Currentstatus,implicationstofoodsafetyandhealthandpossiblemanagementstrateg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Microbiology,2008(124):

1-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2.

[6]张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5.

[7]秦富,王秀清,辛贤,等.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肖艳芬,颜景辰,罗小锋.国外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5(8):

8212.

[9]钱永忠,王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农业经济,2008

(2):

78279.

[10]杨艳涛.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5):

7210.

[11]宋启道,方佳,李玉萍,等.农业产地环境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

(2):

61-64.

[12]杨艳涛.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5):

7-10.

[13]钱永忠,王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农业经济,2008

(2):

78-79.

[14]王艳花,霍学喜.关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3(10):

8-9.

[15]李东坡,武志杰.化学肥料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

1158-1165.

[16]肖枚,袁界平,陈连勇.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

(2):

286-289.

[17]钱永忠,王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