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173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docx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

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

中山装和以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

②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

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阅读教材P63【学习思考】:

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提示】 西式服装穿着适体、潇洒;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辫易服活动,旧式服装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成熟的中式服装又尚未出现。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鲁菜、粤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愈加鲜明。

2.西方饮食

(1)传入:

19世纪40年代。

(2)西式餐馆:

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1)地位:

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③西式的家具陈设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

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

阅读教材P65【学习思考】:

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点。

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西式的家具,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等,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

(1)婚姻

①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新青年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成为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步入社会。

【判断回扣】

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取代了中式服式。

()

2.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始终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3.清朝时期缠足陋俗最盛,这是由于清政府支持导致的。

()

4.清末剪辫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

()

影响近现代中国服饰变化的因素

史料一 中山装造型的含义:

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五权分立的理念,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教材

(1)问题: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体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史料二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问题:

影响史料二中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史料三 美国穿牛仔服的人堪称为世界之最,牛仔文化已经在美国根深蒂固。

如今,牛仔布已成长为中国面料家族的主要成员,牛仔服装也成为中国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目前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布已达20亿米,占世界的1/4,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服装在25亿件以上。

我国已成为国际牛仔布和牛仔服装的生产大国。

——《中国60年的衣食变迁》

(3)问题:

导致史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内部因素是什么?

 

 

影响近现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五个因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不同时期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经济的发展。

(5)科技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绿军装成为流行服饰(如图)。

观察图片,你认为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物资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

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史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

……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问题:

史料一中上海人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史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2)问题:

史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在政治方面有何影响?

 

史料三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

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3)问题:

史料三中“四合院欧化”有何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影响

(1)政治上:

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增强了平等、女权、文明意识。

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4)整体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也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

“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

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

”这实际上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和特点

1.表现

(1)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

古代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

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由留辫到剪辫易服,服饰样式多样。

(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所代替。

(3)人们的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2.特点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旧俗的消除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2012·浙江高考)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备选训练】

1.“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

”“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

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

”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时期应指(  )

A.清代晚期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2.下列现象反映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  )

A.洋葱进入老百姓的饭桌B.粤菜等四大菜系的形成

C.中国人开始经营西餐馆D.中餐与西餐并行于中国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新旧掺杂、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呈现出政治化、革命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向国际潮流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更新

1.代步工具

(1)车:

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自行车

①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②20世纪初,在城市中比较普遍。

③20世纪50年代后,自行车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

(3)摩托车:

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4)汽车: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

(1)轮船

①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②创办于1872年的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火车(铁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城市交通

①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③1969年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④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4)民航

①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

3.特点

(1)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迭的速度加快。

(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

②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建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

(1)有线电报

①开端:

1877年,丁日昌在架设电报线。

②发展:

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年创设以来,获得了一些发展。

②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①年传入中国。

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

③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交通、通信工具的作用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

(2)加速了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4)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阅读教材P70【学习思考】:

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

【提示】 普通信件、电子邮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

【判断回扣】 

1.我国最早修建地铁的城市是上海。

()

2.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已完全淘汰了传统的交通工具。

()

3.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于台湾。

()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因素

史料一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十分重视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主张仿效欧美,建立“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的铁路交通网。

辛亥革命以后,他更强调“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计划交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

——《孙中山思想与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

(1)问题:

孙中山大力倡导兴修铁路网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二 清季道光十五年,英国以轮船查甸号航抵我国,此为轮船出现于我国海面之始。

外轮侵入,旧有帆船,相形见绌……——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

(2)问题:

史料二表明影响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史料三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3)问题:

结合史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因素

(1)推动因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

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阻碍因素

①从经济角度看,近代中国经济条件落后,缺乏发展近代交通事业的雄厚经济基础。

②从基础条件看,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基本上从零开始,必然导致发展速度缓慢。

③从内部阻力看,大部分地区愚昧迷信思想浓厚、科学技术严重落后,顽固守旧势力极力反对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④从依靠力量看,近代交通工具主要来自西方国家,既造成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又遭到阻挠中国发展壮大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⑤从社会条件看,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华侵略,致使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缺乏有利的国内外环境。

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违背了传统礼仪,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史料一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之枢也。

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

——《洋务运动文献汇编》

问题:

史料一表明中国设立近代通信设施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二 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清咸丰初年开始传入中国,但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长达16千米的电线……

(2)问题:

史料二体现了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史料三 截止1937年,“……有线电话,局所机械,均见扩充,长途电话,发达更速,线路较十年前增加十倍以上……国内无线电,则联络东南,通达西北,近尤注意边远,增设电台,其成就亦有可观”。

——俞飞鸿《十年来的中国电信事业》

(3)问题:

史料三表明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怎样?

原因是什么?

 

 

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军事、政治的需要;工业革命的影响。

(2)特点:

设备和技术大都从外国传入;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发展不平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中国近现代交通与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

要点提纲

名师讲解

1

促进了经济发展、思想转变

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

增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3

提高了生活质量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

造成了环境问题

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还带来噪音等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近代铁路、水运、航运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④使近代中国迅速走向富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课堂小结

1.在我国最早被采用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

A.火车 B.轮船C.电车D.汽车

2.下列交通工具是19世纪中后期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是(  )

3.中国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②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③西方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③

4.我国最早的自办电报线架设于(  )

A.江苏B.上海C.台湾D.福建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原因

(1)内因:

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

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概况

(1)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期间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强学报》、《时务报》等。

(4)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按戏曲、电影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4)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在开播。

(5)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2.电影事业

(1)历程:

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概况

①清朝末期:

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

②民国时期:

国产电影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明星和电影作品。

③新中国成立后:

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但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而使题材单一。

④改革开放后:

许多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增强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影响力。

3.电视事业

(1)起步:

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电视台。

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电视台纷纷成立。

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

③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

④目前,我国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阅读教材P74【学习思考】:

电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提示】 电视不仅极大地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电视加快了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素养,增强了人们的国际意识。

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及时跟踪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大事,包括:

人类的太空探索和战争进程;接受“空中课堂”中各个科目、层次的教育;欣赏国内外的文艺节目;观看国内外体育赛事等。

总之,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发展状况

(1)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

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

网上购物成为其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方面: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评价

(1)性质:

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

(2)消极:

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3)积极

①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判断回扣】

1.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

()

2.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办的报纸。

()

3.互联网普及后,其他大众传媒深受影响,逐渐被淘汰。

()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一 既而渐入中华各省亦有立此报馆者,而尤以西人教会报为多,故前有耶稣教会派人考查中国各报始末,去年已经刊列,除京报外,自始至今共有七十六种……十之六系教会报……——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1)问题:

史料一表明早期报刊的办理有何特点?

 

史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云申《晚清报业史》

(2)问题:

根据史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提倡办报的原因和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