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284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docx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

继续学习研究世界先进城市

加快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

(课题报告)

一、深圳新一轮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全球战略格局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仍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有着深远影响的两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

区域一体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补充或准备,它推动着全球化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这两大趋势的发展使得资源在全球更大的空间内配置,有利于后发地区将自身的优势恰当地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各种可依赖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分享全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果。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更加广泛,因而也伴随着风险挑战。

其中一个弊端就是加速了危机的跨国传染,并扩大危机的影响。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便是最好的佐证。

特别是当前不甚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全球化可能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渠道。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但并没有改变各国对待开放的看法。

面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封闭的经济体必然要被“边缘化”。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同一区域的国家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而且矛盾在区域层次的协调要比世界范围的协调容易得多,区域一体化将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008年伊始,东欧9国加入“申根协定”,在国际社会中一贯保持中立立场的瑞士也于2008年12月12日起正式成为欧盟“申根协定”会员,欧洲“无国界区域”进一步扩容。

2010年1月1日起,覆盖1300万平方公里面积、惠及19亿人口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标志着东亚区域大整合取得重大进展。

这一系列事实表明,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仍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促进、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从起步开始就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各种国际要素资源的快速聚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开放型经济的地位更趋稳固,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时至今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等支柱产业已经实现与国际对接,成为国际产业链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深圳外贸出口额接近世界出口总额的1%,外贸依存度高达300%,世界罕见。

世界经济的变化,对深圳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圳没有退出的选项,只能选择以何种方式融入全球经济。

(二)“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出现战略性调整的迹象

进入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倾向于相信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保八”已无悬念,而2010年全球经济将由负转正,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再次“冲九”,全球正进入“后危机时期”。

之所以称当下为“后危机时期”而不是“复苏期”,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并不牢固,欧美主要国家的各种显形或隐形的有毒资产仍大量存在,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还面临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迪拜危机”爆发正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从长期看,国际金融危机将会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全球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将成为“后危机时期”的重要课题。

在很大程度上,此次危机确实暴露了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即亚洲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都过于依赖出口,特别是过于依赖美国的市场,而美国的经济增长又过度依赖负债消费。

危机的爆发显示出西方消费者的债务比率已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旧有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与已经发生动摇。

要解决全球经济的失衡问题,具有庞大经常账户逆差的经济体,需要增加国民储蓄,减少负债消费;具有大量经常账户顺差的经济体,需要扩大国内需求,这就是“全球经济再平衡”。

无论如何,“全球再平衡”意味着欧美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和降低进口,以及亚洲经济体增加消费和减少出口,这也意味着过去30年亚洲经济体行之有效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将面临战略性转折。

实际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以来一再重复的核心观点就是:

“这次经济衰退的教训是,美国经济增长不能再回到依靠消费者愈来愈多负债的模式。

为保持增长,美国应减少开支,增加储蓄,使联邦赤字得到控制。

美国将强调出口,因为出口可以在国内创造新的就业,并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2009年9月匹兹堡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夕,美国方面再度抛出“中国应降低出口”的议题。

奥巴马在接受CNN采访时明确提出,“我们不能再回到之前那个时代:

中国、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只是卖东西给我们,而我们却没有出口任何东西给他们。

”中美“轮胎特保案”的发生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的涌起无不表明了一个清晰的趋势:

全球经济正通过再平衡重新找到发展途径,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率,将是一个趋势性的变化。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的重要一环,也要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中国出口将难有过去的高增长,对此深圳亦应有充分的准备。

(三)城市和城市群成为全球区域竞争主体的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和城市群的汇聚效应和辐射能力更加突出,全球范围内将出现若干个直接影响国际事务与经济发展的世界性城市。

这些城市被冠以“世界城市”、“全球城市”、“超级城市”或“世界大都会”等名称。

相比较其他城市,世界级大都会具有较强的国际资源调配、增值和创造功能,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产生较大国际影响力,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伦敦经济的再度崛起,不断提升了伦敦自身的国际地位,而且带动英国的经济实力整体提升。

资料显示,2007年英国的人均GDP已与美国持平,大大超过德国、法国和日本。

相反,由于近10年东京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明显下降,2007年日本的人均GDP已退居新加坡之后,仅列世界第22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但中国的城市仍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除了城市的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外,缺乏一些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软肋之一。

目前在世界城市的强者俱乐部中,除了香港外,内地城市地位不高,影响有限,甚至不及巴西和印度。

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全球区域经济竞争将以城市和城市群为单位展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内涵的资源整合功能和生产管理功能,越来越向少数几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国际化城市集聚。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中国,客观上也应当培育一系列有全球竞争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会。

面对上述趋势,深圳不能成为旁观者,而是要积极参与其中,最现实和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携手香港,成为连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枢纽,共同打造国际化大都会。

2008年底国家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要在2020年把珠三角打造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为加快构建深港国际化大都会的发展框架,深圳需要在珠三角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思考未来大都市区域功能布局,通过国际化的带动,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城市能级。

二、深圳国际化城市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差距

(一)深圳国际化城市发展现状

1.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往诉求

(1)1995年。

1995年深圳首次系统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目标宏大。

具体包括:

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先行区;在经济规模、综合实力上,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经济强市之一;在城市功能上,成为国际贸易的窗口、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与国际金融市场有着紧密联系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成为海、陆、空全面发展,辐射国内、国外的交通运输枢纽,成为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成为手段现代化、系统网络化、传输技术科学化,沟通海内外市场的信息中心,成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综合性的旅游胜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成为善于吸收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先进地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上,成为率先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国家贡献较大的地区之一。

(2)2003年。

2003年深圳再次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

其主要目标是:

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围绕这一定位要求,努力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

(3)2009年。

2009年,在经国家批准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中,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再次得到反映。

其中提出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勇于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2.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上和国内对“国际化城市”并无统一定义,也没有一致的评价标准。

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相关课题组研究认为,所谓城市国际化,一般是指开辟一个与海外诸国进行物资流通、人员交流、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项活动的场所,并使这个场所内的国际交流活动不断增加的过程。

国际化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目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2008年初,市社科院为了使学习赶超世界先进城市、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变成可预测、可考核和可问责的量化工作目标,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提出过深圳学习赶超世界先进城市,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指标体系(如下图):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依据

2010年

目标

2020年

目标

经济发展

1

GDP

≥8000亿元

≥16000亿元

2

人均GDP

国际通用指标

≥12000美元

≥24000美元

3

第三产业

占GDP比重

国际通用指标

≥45%

≥70%

4

研发支出

占GDP比重

国际通用指标

≥3.6%

≥4%

5

国际名牌数

国内通用指标

≥65%

≥75

6

资本市场年

交易量

国际通用指标

 

社会发展

7

人文发展指数

国际通用指标

≥0.90

≥0.95

8

信息化综合指数

国家指标

≥80

≥90

9

基尼系数

国际通用指标

≤0.34

≤0.30

10

社保综合参保率

国家指标

≥95%

≥98%

11

万人医生数

国际通用指标

≥25

≥35

12

户籍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国际通用指标

≥50%

≥70%

13

轨道交通

客运比重

国际通用指标

≥30%

≥60%

14

人均公共馆藏

图书数

国内通用指标

≥3

≥5

环境发展

15

环保投资

占GDP比重

国际通用指标

≥3.0

≥4.0

16

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

国家指标

≥16平方米

≥20平方米

17

空气污染

综合指数

国家指标

≤2.0

≤1.8

18

河流水质达标率

国家指标

≥60%

≥80%

19

再生资源回收

利用率

国际通用指标

≥98%

≥99%

城市国际化

20

进出口贸易占

GDP比重

国际通用指标

≥230%

≥250%

21

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

国际通用指标

≥200条

≥250条

22

国际航空线

国际通用指标

≥25条

≥50条

23

世界500强

入驻数

国内通用指标

≥200家

≥300家

24

外籍居民

占总人口比重

国际通用指标

≥10%

≥20%

25

举办国际会展数

国际通用指标

≥80

≥90

26

国际媒体关注度

这一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深圳市已有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调控指标体系(试行)》、《效益深圳指标体系》、《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并参考英国《独立报》“世界之都”排名指标、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指标评价体系等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

但是,迄今为止,深圳并未依据这一指标或其他相关指标对国际化城市建设进行评估,因此很难根据这一指标对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现状做出量化分析。

3.国际化城市层级与深圳的位置

国际化城市大多是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和枢纽,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参与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和竞争的重要载体,对具有全球意义的战略资源具有集聚和配置作用,在城市体系中具有超越国界的影响力。

国际化城市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对包括人才、科技、资本、信息、文化等在内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战略资源进行聚集与配置,对区域乃至全球某个或某些领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国际化城市在综合实力、国际化功能、文明素质、人居环境、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国际生产要素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例如东京的GDP超过1万亿美元,伦敦的外汇交易量占全球总交易量的三成;

(2)产业结构高级化,高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达,能够满足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

(3)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银行的集聚地,国际性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的集散中心,国际性新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有巨大的国际资源流量和创新能力;

(4)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通行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政府能为国际要素的流动提供稳定、透明、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

(5)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网络系统,能够提供一流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障服务;

(6)城市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发展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能够为国际交往提供充分的支持;

(7)具有多元的文化环境,城市的开放度高,居住环境优良,居民文明素质高。

国际上对国际化城市层级(或体系)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如英国一家机构研究出的“世界级城市名册”,将世界城市分为第一类世界级城市(全面世界级城市)、第二类世界级城市(大型世界级城市)、第三类世界级城市(小型世界级城市)、具有形成世界级城市迹象的城市等四大类,并细分为11个级别。

其中伦敦、纽约、巴黎、东京位列第1级,芝加哥、法兰克福、香港、洛杉矶、米兰、新加坡位列第2级,均属于全面世界级城市;首尔位列第5级,属于大型世界级城市;北京位列第7级,上海位列第8级,都属于小型世界级城市;广州位列第11级,属于具有形成世界级城市的极微迹象的城市;深圳未能进入最低级。

又如西方学者MP•史密斯以城市位于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中心、半边缘、边缘地区)为依据,将世界城市划分为若干层级,其中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洛杉矶、芝加哥是核心世界城市,新加坡属于半边缘世界城市,首尔、香港则属于次级核心城市。

中国内地没有城市进入这一体系。

国际化城市层级是逐步形成并处在变化过程中的。

位于这一层级顶端的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是近代以来欧洲和后来延伸到北美、日本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所建立城市系统中的核心城市。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并沿着现代化道路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拉丁美洲和东亚、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如新加坡、香港、首尔、圣保罗等。

有关研究显示,亚太地区的这些中心城市正快速升级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如2006年全球十大最富有城市中,亚洲占有4席,美洲5席,欧洲1席。

2007年“世界之都”排行榜的前30位城市中,已有8个亚洲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崛起,中国内地城市进入世界城市排行榜前30位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这种变化表明,深圳在未来20年间完全有可能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赶超,进入国际化城市体系。

从现阶段来看,深圳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级城市差距巨大。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化功能的逐步形成、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深圳已经具备与一些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竞争的条件。

4.深圳与部分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比较

早在1990年,深圳就已经制定了国际性城市的发展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形成了两个基本共识:

一是深圳要全面建成一流的国际化城市依然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二是深港一体化就是国际化,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共建深港国际大都会是深圳国际化发展的一条捷径。

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委正在开展的一项相关研究中,项目组分别用四套不同的指标体系对深圳、香港、新加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评价,其结果是:

深圳的综合得分为0.5247,香港的综合得分为0.9058,新加坡的综合得分为0.7900;深圳综合得分分别占香港的58%、新加坡的66%(详见下表)。

如果按照深圳每年综合得分提高3%的速度,深圳达到目前香港国际化水平还需要14年,达到目前新加坡国际化水平还需要11年。

指标体系/城市

深圳

香港

新加坡

指标体系1

0.5822

0.9561

0.7286

指标体系2

0.5305

0.9513

0.7581

指标体系3

0.5340

0.8316

0.8014

指标体系4

0.4522

0.8841

0.8719

综合

0.5247

0.9058

0.7900

在所有比较指标中,与香港和新加坡相比,深圳主要有9项指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详见下表),突出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还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

基础设施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尚有较大欠缺,高端化的区域和国际枢纽功能有待提升(地铁运营里程小、航空货运量少);

对外交流方面:

对外人员和商品交流活动较少,与国际接轨不够,海外影响力有限(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比重、市民运用英语交流的普及率、接待游客人数均较低)。

深圳较薄弱的

9项国际化指标

具体指标

深圳

香港

新加坡

人均GDP(美元)

11485

31610

30042

金融业占GDP的比重(%)

12.97

24.15

25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51

88.81

63.5

跨国公司总部数(2005)

(括号内为分部数)

5(158)

10(487)

5(577)

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比重(%)

1.5

7.8

19.5

接待国际游客人数(万人)

869.57

2816.9

974.8

市民运用英语交流的普及率(%)

5

95

95

地铁运营里程(公里)

23

91

138

航空货运量(万吨)

60

366

189

(二)深圳与国际化城市的主要差距

1.实力差距

(1)硬实力的差距

在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深圳与亚太先进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的GDP达到205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29350美元,新加坡GDP达到141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2030美元,而2007年深圳的GDP虽然达到人民币6700亿元,约为918亿美元,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总量上距离香港、新加坡还有相当距离,人均GDP不足新加坡与香港的三分之一。

在产业发展和外贸发展方面,深圳与亚太先进城市也存在明显差距。

2006年深圳产业结构中,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为52.4%,占深圳经济半壁江山,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为47.4%,其中作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的物流、金融、文化三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4%、8.1%、6.6%,而加工贸易企业产值仍占工业总产值和出口总额近七成。

同期香港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90%;新加坡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新加坡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为32.9%,其中制造业贡献的产值占GDP比重为26.8%,服务业贡献的产值占GDP比重达63%,其中,批发零售业占GDP比重为15%;金融服务业占GDP比重为11%;物流业为9%;贸易业为11.4%。

在金融领域,深圳与亚太先进城市差距明显。

香港、新加坡属于高度开放的国家或地区,香港是亚太金融中心城市,是国际性银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有76家在香港开展业务。

新加坡目前有1000家金融机构,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达124家。

对比之下,深圳2006年金融机构有25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4家。

金融业虽然已经成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9月22日发布的伦敦金融城政府委托Z/YenGroup推出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FinancialCentersIndex,GFCI)报告显示,深圳第一次列入调查就位列全球十大金融中心第五名,仅次于伦敦、纽约、香港和新加坡。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深圳就已经与一流国际城市处在同一层次和水平之上。

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深圳与亚太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香港、新加坡、首尔都是辖区面积不大的城市,但是依靠世界一流的规划水平,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范例,相对来说深圳的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07年7月,在学习考察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经验后,深圳市政府领导表示,与新加坡相比,深圳在发展国际视野下的全面、系统、精准的城市规划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城市交通方面,深圳与国际先进城市还有相当的距离。

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相对偏低,路网结构欠合理。

与新加坡、香港相比,深圳包括道路、轨道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相对偏低。

至2008年底,深圳市道路(5m宽支路及其以上等级的道路)总里程为5552公里,分别是香港的2.76倍、新加坡的1.67倍。

但路网密度低,仅为新加坡的60%,略高于香港。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路网比较

至2008年底,深圳市轨道交通长度为21.8公里,密度现状为0.01公里/平方公里,二期建成后达到178公里,密度为0.09公里/平方公里,但仍远低于香港的0.3公里/平方公里和新加坡的0.19公里/平方公里。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轨道交通对比

从路网结构及建设标准看。

新加坡和香港将全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实行“一套路网”、“一套标准”,建立了布局合理、衔接顺畅、道路设施完善、标准统一现代路网体系;而深圳路网与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深圳也正在建设高快速路网、国省干道网和局域连通网三个层次一体化现代路网体系,但目前仍处于融合“城市道路网”和“公路网”两套路网体系的起步阶段。

项目

新加坡

深圳

路网体系

“四层次”路网体系

高速公路

亚高速公路

一般公路

主要通路

“四层次”城市道路网

高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四层次”公路网

国道(含高速公路)

省道

县道

乡(村)道

深圳与新加坡路网体系对比

注:

新加坡的公路指公共道路

其次是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结构不合理。

与新加坡、香港发达而可靠的公共交通系统相比,深圳市的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结构也不合理。

至2008年底,深圳市公交车拥有量为11066辆,万人拥有率为13辆,仅为香港的46%(28辆)和新加坡的40%(32辆);出租车拥有量为12991辆,万人拥有率为15辆,为香港的57%(26辆)和新加坡的30%(50辆);轨道交通万人拥有里程为0.203公里(按轨道二期建成后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