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55940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ppt

传染病学,主讲人:

本节重难点:

一、白色念珠菌、型隐球菌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病特征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预防: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病,白色念珠菌病原体:

念珠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4-6pm,革兰阳性,发芽繁殖,又称芽生孢子。

菌体能发育伸长成假菌丝,少数形成厚膜孢子及真菌丝。

在血琼脂及沙氏琼脂上生长良好,适宜温度25-37度。

1.病原学,新型隐球菌病病原体:

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累及脑膜、肺、皮肤、骨骼系统和血液等器官和部位。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一个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也可引起隐球菌病。

2.流行病学,2.1传染源白色念珠菌:

念珠菌病患者、带荫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均为传染源。

新型隐球菌病:

从鸽粪、水果和土壤中可分离出新型隐球菌,也可从健康人的皮肤、黏脱和粪便屮分离出来。

2.2传播途径白色念珠菌:

(1)内源性

(2)外源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新型隐球菌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2.3人群易感性白色念珠菌:

好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新型隐球菌病:

一些正常人体内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或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者易感染和发病,滋病患者对新型隐球菌的易感性增加。

2.4流行特征新型隐球菌病呈世界性分布,呈高度散发。

靑壮年多见,男女比例大约为3:

1,没有明显的种族和职业发病倾向。

3.临床表现,白色念珠菌3.1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感染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下、会阴部、肛门周围,自觉瘙痒,表现为界限淸晰的皮肤红斑及糜烂,周围敗在丘疹、水疱和脓疱,呈卫星状分布。

3.2黏膜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为最常见的浅表性念珠菌病。

包括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念珠菌性口角炎、急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等。

鹅口疮最为常见,,新型隐球菌病潜伏期为数周至数年不等。

3.3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以新型隐球繭脑膜炎最常见。

患者起病缓慢,病初症状不明显,常有头痛,可位于前额、双侧颞部、枕后或眼眶后,多为胀痛或钝痛,呈间歇性。

伴低热或不发热。

3.4肺新型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主要通过肺进入人体,但是,肺新型隐球菌病所占的比例少于15%,远比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少见。

4.诊断,4.1流行病学特点4.2临床症状及体征4.3实验室依据,5.治疗,5.1对症治疗5.2病原治疗,6.预防,6.1控制传染源6.2切断传播途径6.3保护易感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