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563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

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背景探寻

1.《涉江采芙蓉》

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2.《短歌行》

这首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本诗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为明证。

3.《归园田居(其一)》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四、文体知识

1.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无主名且无诗题的五言抒情诗,被笼统称作“古诗”,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诗歌所表现的无非是游子思妇的情怀,间或也从侧面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它对建安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云: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2.田园诗

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3.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五、归纳整理

(一)通假字

契阔谈,心念旧恩 通“宴”,宴饮

(二)古今异义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义:

感情深厚。

今义:

齐心。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多少。

一门数学学科。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轻柔地飘升。

因留恋而不忍分离。

(三)一词多义

1.鼓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敲击、吹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

钟鼓之音一种乐器

2.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过去的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大江东去往,到……去

为汉家除残去秽除掉

3.归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归附,归依

守拙归园田回到

不图子自归回娘家

返璞归真复归

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

4.绝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动词,断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

身怀绝技形容词,高超

绝有力而其害人焉副词,极、非常

5.但

但为君顾,沉吟至今副词,只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连词,只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副词,只管

(四)文言句式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宾语前置句

(五)文白对译

一、合作探究

《涉江采芙蓉》

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

风和日丽,女子荡着小船去采摘美丽的莲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花香草。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芙蓉”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因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所以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的联想。

《短歌行》

3.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

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4.如何理解“明月”“乌鹊”等比喻?

答案 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5.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归园田居(其一)》

6.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农村生活图景?

这样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几句描绘了恬淡宁静、安谧悠闲的田园风光。

诗人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回到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这纯朴清新的画面,既是田园实景,又是诗人胸中真趣。

7.诗歌结尾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答案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直接抒发回归园田的感受。

“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

最后两句也回应了诗的开头。

8.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答案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

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到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语,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

谁在“还顾”?

谁在“忧伤”?

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

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

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

解释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

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9.通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的诗句,是否可以看出曹操的消极思想?

答案 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爱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所以他对“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索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魏源说得好:

“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10.《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答案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

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

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

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

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11.陶渊明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观点二:

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观点三:

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

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

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1.《涉江采芙蓉》

2.《短歌行》

短歌行

慷慨悲歌

主旨探微

1.《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通过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的举动,表现了对“所思”的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情。

但花草无从寄出,这又增加了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2.在《短歌行》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3.《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一、百变素材

1.爱惜、招纳人才

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

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麾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阡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

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

你东临碣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

你江心横槊,旋即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

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

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潇洒!

马背上,勒缰捋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2.胸怀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

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

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

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

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

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

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

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3.高洁避世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

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得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儿。

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

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

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

也是陶诗让菊拥有了高洁的品质,让菊成为后世正直之士的代名词。

4.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

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

“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5.坦然的心境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虽然要为了生活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是,他可以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之乐。

若陶渊明和同僚们一样偷食民脂民膏,那么,他的确可以安享荣华富贵。

但是荣华富贵就是幸福吗?

不,绝不是,他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若陶渊明与同僚们同流合污,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虽然富有却被人们唾弃的县官,又怎能享受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更何谈无愧于心的坦然?

不为五斗米折腰,让陶渊明收获了怡然自得,更让他收获了坦然的心境。

二、技法学习

描写手法

《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景色很有特点,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

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

五、六句是远景。

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

静景之中,作者又看到动的画面。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

迁移运用

请借鉴《归园田居(其一)》以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田园风景的写法,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段,要体现季节特色,不少于200字。

【示例】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举目望着夜空,月亮闪动着深情的目光;

许多星星就像一颗颗珍珠在夜空中明灭闪耀着。

天空格外地清亮,深黑的底色也仿佛变得蔚蓝起来。

星月朗照下的世界,呈现出一片温柔动人的景象。

一条清冽的河从远处朦胧的夜色里飘然而至,两岸及不远处的桥上,一片片阑珊的灯火,伴着星月的光亮,将河水照耀得清晰碧透。

远处使人尚可辨认出那是一片茂密的树林。

或许,它们正在静谧中演绎着浪漫。

而远山伫立在月下,连绵起伏的线条,与近处河岸柔滑的曲线交错缠绵,完美地点缀着这如诗如画的夜景。

这是真正宁静而美丽的夜晚。

三、考点链接

用 典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其形式一般有:

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引用历史故事。

如《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表达求贤若渴之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

小雅·

鹿鸣》,以鹿鸣起兴,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

形解》,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

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人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同步演练]中第11题。

四、悦读心赏

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说:

“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