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7177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 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docx

5古诗词三首《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第1套》

 

教学

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

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学习古诗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重点

难点

1.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4.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牧  童

[唐]吕岩

[①“铺”和“弄”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②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

]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①“收篙停棹”说明了什么?

]

[②作者写明白了小童张伞使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①作者笔下的江南乡村有什么特点?

]

[②“最喜”含有怎样的情感?

]

1.学习三首古诗词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词中词句的意思。

3.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并背诵。

1.有关诗句意思的课件。

2.水彩笔,图画纸。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现在,你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新鲜有趣的。

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吗?

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和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生活的情景。

让我们乘着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二 学习古诗《牧童》

1.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

他生于公元798年,原名叫吕岩。

吕洞宾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朝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着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得道成了神仙。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

“蓑”字读作suō。

书写时注意不要忘记中间的横。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老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铺:

铺开。

  弄:

逗弄。

  饱饭:

吃饱了饭。

蓑衣:

用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

躺着欣赏皎洁的月亮。

  3.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适时归纳出各个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完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这首诗。

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诗中描写的牧童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他吃饱后躺在月夜下仰望星空,生活很惬意。

(3)学生配乐朗读,思考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首诗的。

(4)把体会到的迅速写下来,与组内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老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儿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老师适当点拨,要读得抑扬顿挫。

(3)伴随音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三 学习古诗《舟过安仁》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牧童》这首诗中写了一个小孩子,接下来我们学习的《舟过安仁》则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是多么顽皮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杨万里写的这首《舟过安仁》。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这首诗。

  提醒:

“篙”字读作gāo。

   “棹”字读作zhào,不要读成zhuō。

  

(2)小组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己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汇报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所想象的画面。

(3)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背诵古诗。

  1.本课是关于古代儿童的古诗,在讲课时,主要用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学过第一首诗之后,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此时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以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1.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4.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作,可以根据词画一幅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文章。

《清平乐·村居》插图的投影。

一 学习词《清平乐·村居》

1.看插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让你给这幅图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名字?

(2)介绍作者:

这幅图是根据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

晚年他隐居在江西信州,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表现恬静、温馨的田园生活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在那期间写的。

“清平乐”是词牌名,注意“乐”读作yuè,“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通过刚才看图,你知道“村居”描绘的是什么吗?

(描绘的是乡村人们的生活。

2.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词。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提醒:

“媪”字读作ǎo,不要读成wēn。

“亡赖”中的“亡”字读作wú,不要读成wánɡ。

“剥莲蓬”中的“剥”字读作bāo,不要读成bō。

  3.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

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示: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

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1)学习前两句。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

谁能有条理地说一说?

(一座小茅屋坐落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

是谁呢?

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②过渡:

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2)学习后两句。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两句中,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②提示: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他们的形象。

小儿子剥莲蓬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4.朗读成诵,领会词情。

(1)请大家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指名让学生回答,并讲讲为什么。

(2)你能用朗读的形式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

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儿请同学上台表演。

(指名让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补充,并适时板书。

(4)老师小结: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温馨,难怪辛弃疾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

(5)背诵这首词。

二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作兴趣。

透过诗人和词人的笔,我们对一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

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

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儿,让“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让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哇!

很多反映历史的影视作品,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你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吗?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学生写完之后交流、评议,老师随机指导修改。

  1.在本课的教学中,理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从中体会人物情感对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

因此可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主要是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词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从而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牧  童

无拘无束

    舟过安仁

无雨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和谐

1.给多音字组词。

  乐

2.填空。

(1)《牧童》的作者是唐代的吕岩。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牧童在一个月夜露天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天性。

(2)《舟过安仁》的作者是宋代的杨万里。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展示了两个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聪明伶俐的奇思妙想。

(3)《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这首词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3.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好:

互相逗趣、取乐。

         

句意:

听见茅草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

是谁呢?

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能说一说吗?

1.《舟过安仁》这首诗的语言有一处值得我们注意一下,即“怪生无雨都张伞”。

这句话如果单独理解是比较别扭的——“怪不得没雨也张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为了兜风”。

因为,这中间少了一个内心的自问:

为什么他们没雨却打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为了兜风,怪不得没雨也张伞。

这样理解就很顺畅了。

另外,对“使风”的“使”字,引导学生联系外出郊游的经历理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辛弃疾在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上任他都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连累,甚至受到革职处分。

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便把一腔忠愤都写在词里,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在江西铅山、上饶闲居二十年之久,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