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454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

2021年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鲸(节选)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

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

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1.这部分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

简要概括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鲸鱼是鱼吗?

为什么长得像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线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介绍鲸?

(至少说出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

”句子中的“近”“约”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课内选段,回答问题。

猎人海力布(节选)

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

他把宝石含在嘴里,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能知道哪座山上有哪些动物。

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

这样过了几年。

有一天,他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议论着什么。

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

“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

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

他急忙地回家对大家说:

“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

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

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

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

“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

相信我的话吧,赶快走!

再晚就来不及了”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

“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

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得说清楚哇。

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

再一

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说:

”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水要淹没大地。

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海力布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1.文中哪句话写出“有了宝石,海力布打猎方便极了”?

用“﹏﹏”画出来。

2.从带头的鸟的话中找出表现灾难非常严重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力布向乡亲们说出搬家的原因,当时他()

A.心里想都没想就做出了决定B.实在经不起乡亲们的催促。

C.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思想斗争。

D.心中犹像不决以致延误了时间

4.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海力布的什么描写?

你从中看出海力布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这时,我同时还看母亲针线箩筐里常放着的《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生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我自从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

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读下面的句子,找出意思相反的词填在括号中。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

(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冰心喜欢读哪一类文章?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冰心读书的体会是“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她是怎么有这个体会的?

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4.说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茶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

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

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

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

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

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

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时而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

她们那五彩的衣裳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了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

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

(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

)空气中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

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

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1)沁人心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驰名中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多选)

A.对比     B.排比     C.拟人     D.比喻

3.填空。

(1)我们曾品尝过清新爽人的_____;现在,我们又品尝到甘醇晶莹的____。

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_____之情。

(2)短文第3~5自然段是按_____顺序来叙述的。

(3)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括号里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

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

“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

”“人脑多用了会笨。

”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

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

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

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人的肌体,用则灵,不用则衰。

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

避免了大脑的早衰。

相反:

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

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

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

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

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1.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A.举例子、打比方B.下定义、打比方C.作比较、打比方D.作比较、举例子

2.第②自然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是()。

A.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使用。

B.人的天脑皮层有多少个神经细胞。

C.人的脑神经细胞很多。

D.人一生只用到10多亿个脑细胞。

3.第④自然段提出“多用脑,可防老”这一观点的原因是()。

A.多用脑可以保持大脑活力,让人心理状态良好。

B.多用脑既可防止肌体、器官早衰.又能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C.多用脑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让人身心愉悦。

D.多用脑可以保养神经细胞,使大脑更加发达。

4.下列不符合短文内容的项是()。

A.多用脑可以让人更加聪明。

B.多用脑可以延缓人的衰老。

C.多锻炼可以防止青少年早衰。

D.懒人的大脑更容易发生早衰现象。

5.给短文加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大脑研究B.大脑常用不生锈C.勤于用脑D.用脑袋习惯

六、课内阅读。

牛郎织女

(一)(节选)

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

哥哥嫂子想独占爹娘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

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说:

“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

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

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

“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

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

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

“好,我这就走!

”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里。

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

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1.文中画“”的句子是对哥哥和嫂子的______和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们__________。

2.文中画“﹏﹏﹏”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短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星光

童年已成过眼云烟,回忆起来,只是一片迷惘,但我永远忘不了童年时候,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唉,童年的回忆中,母亲的怀里,似乎还有许多星光,一眨一眨地在闪烁呢!

第一次知道星星的名字,是在家乡的庭院里,菜瓜花棚下,母亲的膝上。

记忆中,月光像水中的冰块,泻了一地幽凉;星光在微风拂动的花丛间,忽明忽灭,好似含羞的眼睛;稀疏的花叶,投在母亲的脸上、身上。

回忆中,那是一幅不曾褪色的图案啊!

“妈妈,我要那星星,我要那星星玩。

多少个夜晩,多少次的愿望,我指着那天上的星星向妈妈说。

但妈妈总是轻轻地拍着我,笑着说道:

“只要你长大,要摘几颗就有几颗了。

星星是仙女的眼泪变的,谁也不能帮你摘,一摘就碎了。

今晚的星光还是昨夜的星光,星光明灭中,我不知不觉的,已经由母亲的膝上爬下来,背着书包上学校了。

学校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回家,常常已是黄昏,或者黑夜。

一路上尽是不知名的树,和高过人头的蔗园;每到夏天的晚上,树丛间、蔗园里,都有萤火虫来往穿梭着。

我第一次看到它,以为是星星,便放下书包,在树丛间、蔗园里,追呀追的,要抓一只萤火虫回家,告诉母亲,说我已经抓到星星了。

但抓到萤火虫时,已经在树丛间迷了路,我找不到出口,怕了,便放声大哭。

母亲和家里的人打着灯笼来找我,不知道是谁,找到我时,就是一巴掌,亏得母亲赶过来抱住我……

回到家时,我悄悄地跟母亲说:

“妈妈,我抓到一颗星星了!

拿给母亲看时,萤火虫已死在我捏紧的手里,母亲紧抱住我,没说什么。

但我看到母亲含在眼内的泪光,那么晶莹,那么清澈,我捏了一滴,但马上碎了。

“妈妈,你的眼泪像星星哩!

妈妈笑了,笑容渐渐扩大。

我沐浴在微笑的旋涡里,忘了留住童年,也忘了留住母亲的青春。

等到母亲的鬓丝渐渐变成银白,我才豁然惊觉,我已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1.作者用____________这件事串起了全文,并采用了第____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说明时光流逝的语句。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那是一幅不曾褪色的图案啊!

”“不曾褪色”是因为这件事刚刚发生。

(______)

(2)“我”非常喜欢星星,母亲也支持“我”去找星星。

(______)

4.对文中画“﹏﹏﹏”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母亲看到被“我”当作星星而紧捏在手中的萤火虫,想到她曾经说过的“只要你长大,要摘几颗就有几颗了”的话,非常感慨和激动,因此流了泪。

B.找到“我”时,有人打了“我”一巴掌,母亲赶过来抱住“我”,非常心疼,因此流了泪。

C.“我捏了一滴,但马上碎了”这句话与前面妈妈说的“星星是仙女的眼泪变的,谁也不能帮你摘,一摘就碎了”相照应。

5.作者最后说“我已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辣椒

①世界上有些国家、地区吃辣椒很厉害,如墨西哥、印度、匈牙利、朝鲜……中国某些省,如四川、湖南等也以能吃辣椒出名。

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

A.美国宇航员成廉·勒努瓦在宇宙飞行时也带着辣椒。

有一位指挥家,他走到哪里,辣椒就带到哪里,就连参加英国女王的宴请时,也照例带着辣椒酱,他解释说:

“没有辣椒的饭菜好比是病号饭。

②辣椒原产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故亦称“番椒”。

此外,它还有“秦椒”“大椒”“辣茄”的叫法。

B.辣椒有几千个品种,仅我国四川的辣椒就有100多种。

辣椒有辣与不辣之分,甜椒不辣。

云南有一种辣椒,奇辣无比,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

美国制药专家斯克维尔于1912年制定了测量辣度的方法,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作为辣度的单位。

植物病理学家曾用这种方法,测出甜椒的辣度为零,最辣的辣椒有300000斯克维尔。

③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

“人们何苦要吃辣椒?

”这是因为吃辣椒有三个好处:

一是。

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

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

二是。

谚语曰:

“三个辣椒,顶件棉袄。

”《食物本草》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

如果受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

三是。

吃了辣椒后,大脑会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④辣椒,很多人越吃越想吃。

据心理学家分析,吃辣椒后,“烧灼”信息使大脑把身体作为“受伤”对待,从而促进身体释放一种自体止痛剂。

这种自体止痛剂就像少量麻醉剂,能起到一种轻微的作用,使人产生精神快感,专家称此为“辣椒微醉”。

这也许是人们越吃越爱吃辣椒的主要原因。

1.填空。

(1)辣椒有多种叫法,叫它_________,主要是因为它是从外国传人的。

(2)斯克维尔既是人名,又是________________。

(3)不爱吃辣椒的人认为吃辣椒苦,苦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一句中,去掉“稍微”一词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

(2)第②段主要介绍了辣椒的品种、分类。

(_____)

(3)辣椒中有少量麻醉剂,所以人们越吃越爱吃。

(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辣椒的三个好处。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

美丽的晚霞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出神地望着,眼睛朦胧起来了,天空仿佛出现了一条龙,金色的龙。

它上游下窜,吞云吐雾,喷出鲜艳美丽的水花,随着云彩的移动,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看不见了。

森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飞起一只洁白如玉、顶冠赤色的仙鹤。

鹤背上,坐着一个头顶光亮、胡子洁白的老头儿,拄着打拐杖,这不是动画片《哪吒闹海》里的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吗?

那么哪吒呢?

他在哪里?

哦,看到了!

这不,一个坚实强健、系着红兜兜的小男孩,正张开双手,向他师傅飘去。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1.比一比,组成词。

辉(_____)  透(_____)  坚(_____)  幻(_____)

晖(_____)  绣(_____)  竖(_____)  幼(_____)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柔和──(____) 朦胧──(____) 

仿佛──(____) 坚实──(____)

3.“我”在梦幻里看到了哪些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⑴文中的“出神”,表示“看呆了”的意思。

(____)

⑵“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

”中的“仿佛”一词改为“好像”名意不变。

(____)

⑶神奇就是“神秘”的意思。

(____)

5.美丽的晚霞,生动的描写。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描写十分生动传神,请写在下面,读一读,背一背。

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内阅读。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dòu)。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c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横线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第2自然段,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这段话先写一行人_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再写_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_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词知道的。

4.用波浪线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内阅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文段出自下面哪个故事()

A.完璧归赵B.渑池之会C.负荆请罪

2.用“____”画出表现秦王喜欢和氏璧的句子。

3.下面对蔺相如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和氏璧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氏璧是无价之宝,只有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能显示出秦国换取和氏璧的诚意。

B.蔺相如已经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所以他假装提出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让秦王无法拒绝,从而赢得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

C.和氏璧涉及两国的外交,举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