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7961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docx

考前模拟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

测试时间:

150分钟 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形象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作为具有感召力的符号载体,它富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力与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翻检近年来文学中的英雄叙事时,我们会不无遗憾地发现,曾经闪耀着精神光彩的“高大上”的英雄逐渐走向人性泛化的“庸常”英雄,真正具有时代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英雄形象仍属凤毛麟角。

因而,及时准确、生动、鲜活地塑造出能够反映新时代本质内涵、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英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一方面,信息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

良莠不齐甚至颠倒黑白的信息考验着受众理性思辨的能力,提高了接近真相的难度,造成了少数人对英雄人物的质疑、戏谑、调侃、否定甚至污蔑。

对英雄的认知和态度问题从来都是关乎社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的重大问题。

否认英雄,就意味着否认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和平与安定来自牺牲和奉献,也意味着难以协调立场、形成共识、统一思想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时代迫切需要一个又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被受众集体记忆的英雄形象来夯筑社会的精神高地、树立民众的价值坐标。

另一方面,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我们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下的文艺作品理应着力塑造当代英雄,应当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

以电影《战狼Ⅱ》为代表,主人公冷锋身上承载着新时代富国强军背景下铁血军人的豪情和壮志,承载着属于当代青年人的理想人格。

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而也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同和反馈。

置身自信自强的当代中国,我们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超级英雄”来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为前进中的祖国鼓与呼。

众所周知,“超级英雄”诞生于美国,其诞生与美国精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植于美国人为之骄傲的“美国梦”,其深层次折射的更多的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在勠力同心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应该有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中国式的“超级英雄”应运而生。

此外,青年一代缺少属于他们自己的经典英雄形象。

在张扬个性、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青年一代在偶像的选择上渠道太多,受到的干扰也太多。

朱光潜在《谈英雄崇拜》一文中谈道:

“尤其在青年时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他们看。

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

”文艺作品要围绕主流价值观发出坚定的声音,不遗余力地塑造属于这一代青年人自己的英雄形象、精神偶像。

在“颜值”“金钱”“地位”等浮华幻象之外,打造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诗和远方”。

英雄叙事绝非单纯的文艺问题,它不仅关乎对审美取向和社会风尚的引领,更关乎一代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

(摘编自张倩《英雄叙事要切中时代脉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主流价值观在信息时代受到严重冲击,无法辨别真相的复杂信息,造成英雄人物遭到质疑、戏谑、调侃、否定、污蔑等后果。

B.电影《战狼Ⅱ》中的冷锋是一个植根于伟大“中国梦”的“超级英雄”形象,承载着新时代军人的豪情壮志和青年人的理想人格,因而广受欢迎。

C.青年一代缺少属于他们的经典英雄形象,根本原因是青年一代的选择渠道太多,致使对经典英雄形象的选择受到干扰,这些英雄形象难以在青年人中流行起来。

D.文艺作品围绕主流价值观不遗余力地塑造属于青年人的英雄形象,是为了让青年人抛开对“颜值”“金钱”“地位”等浮华幻象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英雄形象的重要作用和有影响力的英雄形象匮乏的现实入手,论述了塑造新时代英雄形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B.第二段着重论述对英雄的认知和态度问题是关乎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从反面着笔,针砭时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文章引用了朱光潜先生关于青年人缺少属于自己的英雄形象的论述,证明了伟大的人格对于青年人的教育价值。

D.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英雄形象塑造的必要性,都紧紧扣住了“切中时代脉搏”这个要求,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只要能体现民族精神,富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力,也可以被塑造为新时代青年一代的精神偶像。

B.在新媒体时代,净化网络环境,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加强主流价值的宣扬,也是树立英雄形象的必要手段。

C.不管是中国式的“超级英雄”还是美国式的“超级英雄”,都体现了个人力量与民族情怀的结合,因而值得肯定。

D.英雄形象是英雄人格的具体化,所以在肉身存在与精神属性两者之间,文艺创作者要更加重视英雄人物的肉身存在。

【答案】1.B2.C3.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无法辨别真相的复杂信息”错,原文第二段只是说“提高了接近真相的难度”,并非“无法辨别真相”。

C项,原因分析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根本原因是我们塑造的属于这一代青年人的英雄形象太少。

D项,“是为了……浮华幻象的追求”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是说“在‘颜值’‘金钱’‘地位’等浮华幻象之外,打造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诗和远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项,引用的内容并非“关于青年人缺少属于自己的英雄形象”,而是主要从英雄形象的教育意义的角度提出青年人需要有自己的英雄形象。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一般分三步:

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D项,“文艺创作者要更加重视英雄人物的肉身存在”错,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英雄形象是精神的载体,是“精神偶像”,塑造英雄形象的最终目的还是凸显其精神属性。

故选D。

【点睛】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

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

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

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

提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环保部12月24日公布的数据,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煤改气”改造完成394.3万户,超额完成四分之一。

改造任务量最多的河北省,180万户的全年目标完成了253.7万户,导致今年冬天天然气需求大增,增长幅度为去年同期的234%。

需求涨上来了,但供给却出现了意外。

一是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方/日。

二是管道天然气进口被减供。

中国天然气最大进口源土库曼斯坦(2017年前三季度占84.6%)在入冬后寒流来临,优先保证本国居民用气,违约减供,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5000万方/日,尤其是北方地区突然断了供。

(摘编自《为什么每到冬天,天然气荒就席卷中国》,2018年1月26日网易新闻网)

材料二

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

当前,以洗选处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燃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燃烧效率。

因此,煤炭已经没有那么“脏”了。

当然,燃煤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那更多的是气候变化所关心的问题,毕竟二氧化碳不直接造成空气污染。

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限制作用。

仅从发电领域来看,规模巨大的本土煤炭资源是建造火力发电厂的必然首选。

与2015年相比,2016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125吉瓦,至年底总装机量达到1646吉瓦,其中煤炭发电总装机量达到了943吉瓦,占比约为57%;增长48吉瓦,增长量排名第一。

(摘编自《“煤改气”之困:

对“清洁空气运动”的再审视》,2017年12月11日搜狐网)

材料三

目前我国天然气季节性紧张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最高峰谷差达到10∶1,也就是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相当于低谷时的10倍。

此外,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大差别,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5000万立方米。

张帆说,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须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

而目前,肩负调峰任务的全国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天然气消费量的3.4%,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很难满足冬季调峰需求。

根据国际经验,一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或超过30%,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就必须超过消费量的12%,而且国家整体储气能力要达到一定规模。

整体储气能力是指除地下储气库之外,还需要建设一些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

目前在我国,这类储气设施基础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储气能力,其他二三线城市几乎为零。

(摘编自《气荒如何不再来?

》,2018年2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图片来源:

中国报告网《2018年中国天然气行业进口量构成及主要管道分布分析》)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库曼斯坦的违约行为,使得我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骤减,加剧了天然气供应的紧张形势。

B.洁净煤与天然气一样符合“清洁空气运动”的要求,不会造成污染问题。

C.我国今年的天然气荒成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综合考量,统筹兼顾。

D.目前我国的整体储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天然气使用的冬季调峰需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天然气荒的成因,材料二则揭示了对燃煤发电存在的误解和中国的能源资源现状。

B.在大城市加强大型储气罐群建设,是我国加强整体储气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C.取暖用气较多,导致北京市冬季高峰期的用气量比其他季度多出约5000万立方米。

D.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同比,在2017年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峰。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破解我国的天然气荒这一难题。

【答案】4.B5.A

6.①更加审慎有序地推动“煤改气”,抑制天然气需求过快增长;②多渠道增加天然气进口供应量;③立足国情,重新审视洁净煤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价值;④加强国家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读文章,注意细节。

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本题,

B项,“与天然气一样符合‘清洁空气运动’的要求,不会造成污染问题”原文为“以洗选处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燃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燃烧效率”。

是“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

能力。

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本题,

B项,“重中之重”于文无据;

C项,“取暖用气较多,导致……”内容理解错误,原文是“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大差别,据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5000万立方米”;

D项,“在2017年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峰”错误,是图表信息理解有误,管道天然气进口量的同比是2012年最高。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本题中要求概括“破解我国的天然气荒难题”的方法,从材料内容可知,其信息点分布在各个材料中,可以结合材料中的句子,如材料二“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限制作用”,材料三“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须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目前在我国,这类储气设施基础十分薄弱”等内容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

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

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在此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尘封与独处

张立勤

某学者在一座图书馆书库中,终于看到了他早年听说过的一本书,书上面落满了灰尘,几乎看不清书脊上的文字,他是凭着直觉,朝它伸出了手臂的。

当他的手碰到这本书时,不如说碰触到了那厚厚的灰尘,那个时刻,他分明感到了什么,什么呢?

尘埃飞起,土腥气,内心的酸楚,或如歌的岁月在远方已消失殆尽。

一本书的独处,尘土无情地将其覆盖得十分严实和均匀,时光或许永远都是这样从尘埃之上踏过去的,也从来都是隐蔽而小心谨慎地靠近着你,消磨着你,不管你有无生命。

书籍的独处是悲凉的,它无事可做,它要靠别人的翻阅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它只能跟阅读它的那个人一起呼吸,否则,它就只能任时光如蠹虫一样啃噬着它的肌体,一天天地变黄,衰败下去。

独处的人,却是尘封不住的。

那个写出著名的《瓦尔登湖》的美国人梭罗,他认为没有比独处更好的事了,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山林,那片美丽的湖水。

梭罗逝去已一百多年了,仍有那么多的人感动于他的独处。

译者说“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

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

那本绿色封面的《瓦尔登湖》,从我几年前读完它就一直摆放在写字台上,我不忍心将它塞回书柜,我一次次地翻开它,翻开它就闻到了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偶尔,那只猫头鹰的叫声会被我想起,其实是想起了那一段“有猫头鹰是可喜”的思考。

我不由得抬起头望窗外,就觉得我家窗外的这棵树是梭罗看到的那棵树,树枝上也应该有鸟类什么的栖息。

还有卡夫卡,他认为为了写作,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

他比梭罗走得更远,而他却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出生地布拉格。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卡夫卡到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去世。

卡夫卡的独处更趋于内心,独处的内心与生存环境的对立,使得他的独处实际上不可能是梭罗式的。

卡夫卡说:

“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

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

卡夫卡、梭罗、蒙田、凡·高、贝克特等太多的逝去的喜欢独处的人,我爱他们!

就其独处而言,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

独处于一个夜晚也好,一个冬季也好,有意的,而不是无意的,自己跟自己在一起,跟墙壁在一起,跟高山流水在一起……空白之页向天空展开,我走向某个时分,独处的某个时分,这是灵魂所必需的。

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这时,我后悔我打开晚了。

也许我擦干净书上面的尘土之后,回想起一段早已忘记的往事,于是,我的眼睛就湿了。

尘封的不管是什么,都是要靠心灵去打开的。

打开的瞬间,我肯定生出十分亲切的感情。

许多东西是必须被尘封的,比如,历史遗迹、岁月或记忆。

许多东西是不得不被尘封的,比如,被忽视、忘却的或群体失忆症的结果。

许多东西是无法尘封的,比如,尊严、爱与恨……尘封是自然规律,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

我忽然觉得,独处与尘封在某种感觉的情形下,是在形容事物的同一种存在状态,不是吗?

(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书籍的独处,因被尘封而显得悲凉,情思细腻,意味深长,这与下文人的独处不会被尘封形成对比,突出人应学会独处的主题。

B.梭罗远离尘嚣,寻求独处,这种简单和孤独馥郁芬芳,恰恰成就了其作品和精神的独特魅力,让人喜爱他的作品,感动于他的独处。

C.“他比梭罗走得更远”侧重说明卡夫卡虽在物理空间上几乎没离开过布拉格,但去过维也纳,也意味着卡夫卡与梭罗的独处有深远的区别。

D.文中写“我”打开尘封已久的书籍的情形,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融人独特的主观感受使情感真实自然,议论点睛使文章富有理趣。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独处”的妙处。

9.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

特点。

【答案】7.C8.①独处的人不会被尘封。

能够独处、享受独处的人,内心是丰富的,正如梭罗的“简单而馥郁”“孤独而芬芳”。

②独处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灵魂所必需的。

③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

9.①广泛自由:

有学者触及的尘封的书,有“我”打开的尘封已久的书,有幽僻环境中独处的梭罗,有在内心独处的卡夫卡,还写到蒙田、凡•高、贝克特。

②有详有略:

梭罗、卡夫卡的独处是详写,蒙田、凡•高、贝克特喜欢独处则一笔带过。

③虚实结合:

学者打开尘封的书是实写,设想其生发的感受,尘埃飞起、土腥气,内心的酸楚,岁月消逝为虚写;“我”打开尘封之书是实写,设想擦净尘土、回忆往事,眼睛湿润为虚写。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本题C项,“侧重说明卡夫卡虽在物理空间上……有深远的区别”理解有误。

由“他比梭罗走得更远,而他却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出生地布拉格”可知,“更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远“他比梭罗走得更远”侧重说明卡夫卡的独处更趋于内心,比梭罗的独处更深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

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

要理解“独处”的妙处,应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关于“独处”的论述,对其进行分析归纳。

第二段开头说“独处的人,却是尘封不住的”,结合其后的举例分析,可得出能够独处、享受独处的人,内心是丰富的;结合第四段内容“就其独处而言,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可得出独处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第六段“尘封是自然规律,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强调独处对于人类创造活动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形散”指散文选材有广泛性、自由性的特点,不受限制,想象时空广阔,写作时可实可虚,可详可略。

本文选材广泛自由,由“我”打开的尘封已久的书写起,转入阐述“独处的人,却是尘封不住的”,写到独处的梭罗、卡夫卡,还写到蒙田、凡•高、贝克特,得出“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的感悟,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第②点可从本文二、三、四段可以看出,作者详写了梭罗、卡夫卡的独处,略写了蒙田、凡•高、贝克特的独处,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第③点可从本文一、五、六、七段可以看出,作者实写了学者打开尘封的书,而设想其生发的感受为虚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复,字履初。

生戚里,姻从豪汰,以服御舆马相夸,复常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非名士夙儒不与游,以清操显。

广德中,岁大饥,家百口,不自振,议鬻昭应墅。

宰相王缙欲得之,使弟纮说曰:

“以君才宜在左右,胡不以墅奉丞相取右职?

”复曰:

“鬻先人墅以济孀单,吾何用美官,使门内馁且寒乎?

”缙憾之,由是废。

数岁,改同州刺史,岁歉,州有京畿观察使储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

或吊之,复曰:

“苟利于人,胡责之辞!

”久乃拜兵部侍郎。

复尝言:

“艰难以来,始用宦者监军,权望太重,是曹正可委宫掖事,兵要政机,叵使参领。

”帝不听。

又言:

“陛下厥初清明,自杨炎、卢杞放命秽盛德,播越及兹。

今阽于危,当惩

前败。

”杞对上或谄谀阿匼,复厉言:

“杞词不正!

”帝色眙,谓左右曰:

“复慢我。

”因诏复充山南、江淮、湖南、岭南等道宣抚、安慰使。

初,淮南陈少游左附李希烈,而张镒判官韦皋杀邠、陇叛卒,不应楚琳。

复还执政,建言:

“陛下反正,功臣已贵矣,唯甄善汰恶为未明。

少游位将相,首臣贼,皋名浅官下,独挺挺抗忠。

如以皋代少游,则天下瞭然知逆顺之理。

”帝许之。

复出,中官马钦绪揖宰相刘从一,附耳语,既而从一密谂复曰:

“有诏与公议向所奏,不欲李勉、卢翰闻知。

”复曰:

“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

”从一以闻,帝不悦。

复辞疾上政事,许之。

贞元四年卒,年五十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