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8108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docx

整理细胞生物学资料

ATP驱动泵:

主动运输的一种,ATP酶直接利用ATP水解供能,实现离子或小分子的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输。

ATP合成酶:

最终生产ATP的装置,由球形头部和基部组成,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膜或质膜上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催化合成ATP,合成机制是结合变构机制。

APC:

后期促进复合物,能够在M期降解周期蛋白而使CDK1失去激酶活性,同时降解后期抑制因子,细胞由M期进入后期。

CDK:

与周期蛋白结合并活化,使靶蛋白磷酸化,调控细胞周期进行的激酶。

都含有一段相似的氨基酸序列,都可以与周期蛋白相结合,并以周期蛋白作为调节亚单位,进而表现出蛋白激酶活性。

MPF:

即卵细胞或成熟促进因子,或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因子,也称M期促进因子。

其实质是一种使多种底物蛋白磷酸化的蛋白激酶,主要由P32和P45构成的复合物。

MPF的生化成分为cdc2(催化亚单位)和周期蛋白B(调节亚单位)。

zygDNA:

在偶线期发生的合成在S期未合成的约0.3%DNA,这些DNA称为偶线期DNA,又称为ZygDNA。

ZygDNA在偶线期转录活跃。

Hayflick界限:

细胞,至少是培养的细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

P-DNA:

在粗线期,合成一小部分尚未合成的DNA,称P-DNA,大小为100至1000bp,编码一些与DNA剪切和修复有关的酶类。

PPC:

(早期染色体凝缩):

细胞同步化在细胞周期中的不同时相,然后将M期细胞与其它间期细胞在仙台毒素介导下融合,并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发现与M期细胞融合的间期细胞发生了形态各异的染色体凝缩,称之为PPC。

(P299)

SRY:

位于Y染色体具有决定生物雄性性别的基因,决定睾丸的发育。

MAP:

微管结合蛋白,进行多次组装和去组装的循环时,任然有一些其他的蛋白质被保留在实验体系中,并始终伴随着微管的组装与去组装而存在,人们将这类蛋白质称为微管结合蛋白。

具有一个或数个带正电的微管结构域,与带负电的微管表面相互作用,起稳定微管的作用。

G-蛋白:

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的简称,位于质膜内胞浆一侧,有Gα、Gβ、Gγ三个亚基组成Gβ和Gγ亚基以二聚体形式存在,Gα具有GTPase活性,是分子开关蛋白,在有些效应器是离子通道的信号通路中激活的是Gβγ亚基。

G-蛋白偶联受体:

一类在质膜上7次跨膜的受体。

是细胞表面受体中最大家族普遍存在于各类真核细胞表面,根据其偶联效应蛋白的不同介导不同的信号通路。

含有7个疏水肽段形成的跨膜a螺旋区和相似的三维结构。

B胞质动力蛋白:

细胞内参与物质运输的马达蛋白之一,沿微管运动,拥有马达结构域和货物结合域,水解ATP提供能量,由两条重链和一些复杂的轻链组成。

介导内质网至高尔基体之间,细胞胞吞泡至细胞内部的膜泡运输。

病毒(virus):

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胞生物体,是仅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被动运输:

溶质顺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在膜转运蛋白的协助下跨膜转运,又叫协助扩散,不需供能,转运动力来自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

胞吞作用:

细胞通过质膜内陷形成囊泡,将胞外的生物大分子、颗粒性物质或液体摄取到细胞内,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胞吐作用:

通过分泌泡或其他膜泡与质膜融合而将膜泡内的物质运出细胞的过程

胞饮作用:

胞吞作用的一种,几乎发生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形成的吞噬泡较小,可连续摄入溶液及可溶性分子。

C传代细胞:

进行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即称为传代细胞。

传代细胞培养:

原代培养形成的单层培养细胞汇合以后,需要进行分离培养(即将细胞从一个培养器皿中以一定的比率移植至另一些培养器皿中的培养),否则细胞会因生存空间不足或由于细胞密度过大引起营养枯竭,将影响细胞的生长,这一分离培养称为传代细胞培养。

常染色质:

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相对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染色质。

D导肽:

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蛋白与线粒体、叶绿体中的大多数蛋白也是在某种信号肽序列的指导下进入这些细胞器的,这种信号序列称之为导肽。

蛋白质分选:

细胞中绝大多数蛋白质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随后或在细胞质基质中或转至糙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然后,通过不同途径转运到细胞的特定部位并组装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过程。

灯刷染色体:

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有四条染色单体组成,从染色体向两侧伸出两个侧环,含DNA序列,转录活跃,合成RNA主要前体为MRNA

第二信使:

在胞内产生的非蛋白类小分子,通过其浓度变化应答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调节细胞内酶和非酶蛋白的活性,从而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行使携带和放大信号的功能。

有:

cAMP、cGMP、DAG、IP3等

端粒:

染色体两个端部特化结构,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DNA组成,伸展到染色体的3’端,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可能还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有关。

多线染色体:

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组织细胞核。

多线染色体源于核内有丝分裂即DNA的多次复制而细胞不分裂,产生的子染色体并行排列且同源染色体配对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阻止染色质纤维进一步聚缩,形成体积很大的染色体。

多线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且细胞处于永久间期。

电子传递链: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接受和释放电子的分子和原子为电子载体,由电子载体组成的电子传递序列,又叫呼吸链

单克隆抗体:

通过克隆单个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获得的只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具有专一性强、能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F放射自显影:

反射自显影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射线对乳胶(含溴化银或氯化银)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分辨率:

指能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D=O.61A/(N*sin(a/2))

G高尔基体:

由排列较为整齐的扁平囊堆叠而成,囊堆构成了高尔基体的主体结构,扁平囊膜多呈弓形或半球形。

囊膜周围有许多囊泡结构,是一种有极性的细胞器。

过氧化氢酶体:

又称微体,是由单层膜围绕的内含一种或几种氧化酶类的细胞器。

异质性细胞器。

共翻译转运:

蛋白质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之后,由信号肽及其与之结合的SRP引导转移至糙面内质网,然后新生肽边合成边转入糙面内质网中或定位在ER膜上,经转运膜泡运至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再分选至溶酶体、细胞质膜或分泌到细胞外,内质网与高尔基体本身的蛋白质分选也是通过这一途径完成的.

管家基因:

在所有细胞中均表达一类基因,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酶等,如β-肌动蛋白基因、糖酵解酶基因等

光合磷酸化:

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产生ATP,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

H活性染色质:

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其核小体发生构型改变,具有疏松的染色质结构。

核孔复合体:

核孔上的复杂结构,存在于所有整合细胞的间期核上,纵向上分为胞质环,辐+栓,核质环,横向上分为环、辐、栓。

核孔复合体的胞质环伸出8条纤维。

核质环也伸出8条纤维,整个核质环构成“捕鱼笼”结构。

核孔复合体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并且是一个双功能、双向性的亲水核质交换通道。

一般来说,转录功能活跃的细胞,核孔复合体数目多

核小体:

染色质组装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

核仁组织区:

位于次缢痕部位,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是rRNA基因所在部位(5SrRNA除外),与间期核仁形成有关。

核定位信号:

又称核定位序列,指亲核蛋白含有的一段特殊氨基酸序列,这些内含的特殊短肽保证了整个蛋白质能够通过核孔复合体被转运到细胞核内。

核纤层:

一种由中间丝蛋白构成的纤维状网络结构,是核膜的重要支撑,还是染色质的锚定位点。

功能:

(1)结构支撑功能

(2)调节基因表达(3)调节DNA修复(4)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纤层蛋白解聚成可溶的单体或与崩解后的核被摸相结合。

新核形成时,核被膜与染色质结合的同时,核纤层也最后重新形成。

核基质:

在细胞核内,除了核被膜、核纤层,染色质核仁以外的网架结构体系,可能与DNA复制,基因表达及染色体的组装及构建有关。

后翻译转运:

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膜围绕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及细胞核,或者成为细胞质基质的可溶性驻留蛋自和骨架蛋白.

红细胞影:

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同时释放出血红蛋白和其他可溶性蛋白,此时红细胞依然保持原来的基本形状和大小,这种结构称为血影。

J检验点(checkpoint):

在真核和原核细胞中都存在的监控机制,以调控周期的个时相有序而适时地进行更迭,并使周期序列过程中后一个事件的开始依赖与前一个事件的完成,从而保证周期事件高度有序地完成。

这个特定的时期称为检验点。

如S期检验点、G2期检验点等。

基膜:

特化的胞外基质,通常位于上皮层的基底面。

厚40-120nm,将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分开。

起支撑、调节分子通透性和选择性屏障的作用

肌球蛋白:

马达蛋白之一,沿微丝运动,拥有马达结构域,调控结构域和货物结合域,水解ATP提供能量。

Ⅱ型肌球蛋白(传统类型肌球蛋白)在骨骼肌,平滑肌中构成粗肌丝,是高度稳定的结构,在收缩环中则是临时性的结构。

非传统类型的肌球蛋白与细胞膜的形状改变,物质运输有关。

简单扩散:

小分子物质以热自由运动的方式顺电化学梯度浓度直接通过脂双层进出细胞,无需供能与膜转运蛋白的协助。

L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又称配体门离子通道、递质门离子通道。

指受体本身既有信号(配体)结合位点,又是离子通道,其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

联会复合体:

减数分裂前期1染色体配对时,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临时性蛋白质梯度结构,既有利于同源染色体间基因重组,也有利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M膜骨架:

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细胞形态,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功能。

N内质网:

真核细胞中最普遍,最多变,适应性最强的细胞器,由封闭的管状或扁平囊状膜系统及包被的腔形成互相沟通的三维网状结构。

P胚胎诱导:

一部分细胞会影响周围细胞使其向一定方向进化,这种作用称为近旁组织的相互作用,也称胚胎诱导。

R染色质:

间期细胞核内有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的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溶酶体:

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行使细胞内的消化作用。

异质性细胞器。

S四分体:

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以后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结构称为二价体,由于每个二价体由两条同源染色单体组成,共含有4条染色单体,因而有称为四分体。

生物膜:

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膜统称为生物膜

奢侈基因:

又称组织特异性基因,是指不同类型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特异的功能。

受体:

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地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作用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T踏车行为:

微丝与微管在体外组装过程中,一端发生装配使微管或微丝延长,而另一端发生去装配而使微管或微丝缩短,当一端组装的速度和另一端解聚的速度相同时,微管的长度保持稳定,即所谓的“踏车行为”。

通道蛋白:

膜转运蛋白的另一种,形成亲水性通道实现对特异溶质的跨膜转运。

W微丝:

又称肌动蛋白丝或纤维状肌动蛋白,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直径为7nm的纤维。

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内,甚至在同一细胞的不同部位,不同的微丝结合蛋白赋予了微丝网络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微丝的组装、去组装与多种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相关,如细胞突起(微绒毛,伪足)的形成与细胞微环境的调节、细胞质分裂、吞噬作用、细胞迁移等。

作为肌球蛋白运动的轨道,微丝还在细胞收缩(如肌细胞)和物质运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管组织中心:

在活细胞内,能够起微管的成核作用,并使之延伸的细胞结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X细胞株:

细胞克隆的细胞群体经过生物学鉴定,如具有特殊的遗传标记或性质,这样的细胞系可以称为细胞株。

细胞系:

在体外一般可以顺利地传40—50代,并且仍能保持原来二倍体数量及接触抑制行为的传代细胞。

细胞克隆:

用单细胞克隆培养或通过药物筛选的方法从某一细胞系中分离出单个细胞,并由此增殖形成的,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性状的细胞群体成为细胞克隆。

细胞融合:

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现象。

动物细胞融合一般通过灭活的病毒或化学物质介导,也可通过电刺激融合。

植物细胞融合:

纤维素酶去掉细胞壁,再进行原生质体融合。

细胞:

由膜围成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框架结构和生理功能单位。

其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

细胞表面受体:

分布在细胞质膜上的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包括分泌型信号分子和膜结合型信号分子。

主要分为离子通道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和酶联受体。

细胞外被:

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

能保护细胞膜和进行细胞识别。

细胞外基质:

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所枸成的网络结构。

具有组织特异性。

细胞生物学:

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工程。

细胞通讯:

是指一个信号产生细胞发出的信号通过介质(配体)传递到另一个靶细胞并与其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靶细胞内一系列生理变化,最终表现为靶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一种相同类型细胞经分裂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产生稳定的差异,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全能性:

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邮寄个体的潜能或特性。

动物的受精卵和卵裂早期的胚胎干细胞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植物细胞细胞一般具有全能性。

细胞决定:

一个细胞接受了某种指令,在发育中这一代细胞及其自带细胞将区别于其他细胞而分化成某种特定的细胞类型。

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分化特征尚未显现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细胞的分化命运。

细胞骨架:

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组成的蛋白网络结构,细胞骨架赋予细胞不同的形态与功能,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体系,具有为细胞提供结构支架、维持细胞形态、负责细胞内物质和细胞器转运和细胞运动等功能。

细胞质基质: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占据着细胞膜内、细胞核外的细胞内空间。

细胞凋亡:

受到细胞内某种由遗传机制决定的“死亡程序”控制的细胞死亡,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程序死亡,是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

细胞衰老:

一般是指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经过有限次数分裂后,停止分裂,细胞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发生显著改变的现象

细胞内膜系统:

细胞内膜系统是指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是相互关联、由单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信号肽:

蛋白质N端序列,一般有16~26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疏水核心区,信号肽的C端和N端三部分,引导合成中的肽链转移至内质网。

细胞周期:

是一个由物质准备到细胞分裂高度受控、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

从上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过程,直至下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蛋白:

一种含量虽细胞周期变化的蛋白质,一般只在间期期积累,在分裂期消失。

只在G1期表达,并且只在G1期和S期转化过程中执行调节功能的周期蛋白称为G1期周期蛋白,在间期积累但到M期是才执行功能的称为M期周期蛋白。

周期蛋白都含有周期蛋白框,其功能是介导周期蛋白与CDK结合。

细胞质膜:

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生物膜。

Y原位杂交:

用标记的核酸探针通过分子杂交确定特异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或在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

原核细胞:

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原核细胞因没有典型的核结构而得名。

原癌基因:

存在于细胞基因组中,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一类正常细胞基因,编码多种类型的蛋白质,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调控因子,其突变或异常激活变成具有致癌能力的癌基因。

抑癌基因:

编码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细胞周期检验点上期组织细胞进程的作用。

若发生功能性突变,则导致细胞周期失控而过度增殖。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使用亲脂性或亲水性的荧光分子,如荧光素、绿色荧光蛋白等与蛋白或脂质耦联,用于检测所标记分子在活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的运动及其迁移速率。

氧化磷酸化:

物质氧化提供的高能电子传递与ADP磷酸化相偶联产生ATP,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

Z脂质体:

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脂双层膜的现象而制备的人工膜。

载体蛋白:

膜转运蛋白的一种,与特异的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改变实现物质的跨膜转运。

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需供能。

着丝粒:

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动粒结构域,中央结构域,配对结构域3种不同的结构域,三者共同作用,确保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与纺锤体整合,发生有序的染色体分离。

中间丝:

又称中间纤维,因其粗细介于肌细胞的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故命名为中间丝。

中间丝存在于绝大多数动物细胞内,在细胞质中形成发达的纤维网络,并与细胞质膜上特定的部位连接,并通过一些跨膜蛋白与细胞外基质或相邻细胞的中间丝间接相连。

直径约为10nm的致密索状的细胞骨架纤维,组成中间丝的蛋白亚基的种类具有组织特异性。

质粒:

一类存在于细菌或真菌细胞内独立于DNA而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

1、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膜的流动性:

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之一,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膜脂的流动性主要由脂分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大。

温度对膜脂的运动有明显的影响。

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常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调节膜脂的相变温度以维持膜脂的流动性。

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起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膜蛋白的流动: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成斑现象(patching)或成帽现象

2)膜的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细胞骨架不但影响膜蛋白的运动,也影响其周围的膜脂的流动。

膜蛋白与膜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膜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3)膜的流动性与生命活动关系:

信息传递;各种生化反应;发育不同时期膜的流动性不同

膜的不对称性:

膜脂与糖脂的不对称性:

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

膜蛋白与糖蛋白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糖蛋白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的ES面;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2、根据其所在的位置,膜蛋白有哪几种?

各有何特点?

外在膜蛋白:

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膜蛋白或膜脂分子结合

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从膜上分离下来,但膜结构并不被破坏。

脂锚定膜蛋白

通过糖脂或脂肪酸锚定,共价结合

与糖脂相结合的分布在质膜外侧

与脂肪酸相结合的分布在质膜内侧

内在膜蛋白:

为跨膜蛋白,70%~80%

与膜的结合非常紧密,只有用去垢剂才能从膜上洗涤下来。

 

3.何谓膜内在蛋白?

膜内在蛋白以什么方式与膜脂相结合?

内在膜蛋白又称为整合蛋白,为两性分子,疏水部分位于脂双层内部,亲水部位于脂双层内外部。

由于存在疏水结构域,整舍蛋白与膜的结合紧密,只有去垢剂才能从膜上洗涤下来。

分为胞质外结构域,跨膜结构域,胞质内结构域。

他与膜的结合方式有:

(1)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单个或多个a螺旋、B折叠)。

(2)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Ca2+、Mg2+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3)某些膜蛋白通过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的脂肪酸分子,插入脂双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双层的结合力。

4、什么是去垢剂?

常用的种类是什么?

去垢剂:

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它能够插入膜脂,与膜脂或膜蛋白的疏水部位结合,形成可溶性微粒。

常用的离子型去垢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

5、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及英文缩写。

ES,细胞外表面;PS,原生质表面;EF,细胞外小页断裂面;PF,原生质小页断裂面

6、膜的流动性有何生理意义?

有哪些影响因素?

如何用实验去证明膜的流动性?

生理意义:

信息传递;各种生化反应;发育不同时期膜的流动性不同生物膜基本特征之一,细胞增殖等重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影响因素:

细胞骨架膜蛋白与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

膜脂的流动性主要由脂分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大。

温度对膜脂的运动有明显的影响。

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常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调节膜脂的相变温度以维持膜脂的流动性。

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起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证明膜蛋白的流动性):

成斑现象(patching)或成帽现象(capping)

膜脂和膜蛋白运动速率的检测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利用荧光素标记细胞膜脂或膜蛋白,然后用激光束照射细胞膜表面的某一区域,使该区域的荧光淬灭变暗,由于膜的流动性,淬灭区域的亮度逐渐增加,最后恢复到与周围的荧光强度相等。

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蛋白或膜脂的扩散速度。

7、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成为研究质膜的结构及其与膜骨架的关系,主要原因是什么?

1)没有细胞核和内膜系统;

2)细胞膜既有良好的弹性又有较高的强度;

3)细胞膜和膜骨架的蛋白比较容易纯化、分析。

 

1、比较P-型离子泵、V-型质子泵、F-型质子泵和ABC超家族。

类型

运输物质

结构与功能特点

存在的部位

P型

H+

Na+/K+

Ca+

通常有大小两个亚基,大亚基被磷酸化,小亚基调节运输

H+:

存在于植物、真菌和细菌的质膜;Na+/K+:

动物细胞的质膜;Ca+泵:

所有真核生物的质膜;肌细胞的肌质网膜

F型

H+

有多个跨膜亚基,建立H+的电化学梯度,合成ATP

细菌的质膜、线粒体内膜、叶绿体内囊体膜

V型

H+

多个跨膜亚基,亚基的细胞质部分可将ATP水解,并利用释放的能量将H+运输到囊泡中,使之成为酸性环境。

(1)植物、酵母和其他真菌液泡膜

(2)动物细胞的溶酶体和内体的膜(3)某些分泌酸性物质的动物细胞质膜

ABC型

离子和各种小分子

两个膜结构域形成水性通道,两个细胞质ATP结合结构域与ATP水解及物质运输相偶联。

不同结构域可以位于同一个亚基,也可以位于不同的亚基

(1)细菌质膜

(2)哺乳动物的内质网膜(3)哺乳动韧的细胞质膜

2、说明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Na+--K+泵是一种典型的主动运输方式,由ATP直接提供能量。

Na+-K+泵存在于细胞膜上,是由a和B二个亚基组成的跨膜多次的整合膜蛋白,具有ATP酶活性。

工作原理:

在细胞内侧a亚基与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a亚基上的天门冬氨基酸残基磷酸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