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9580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4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

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

科技哲学的体系:

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

区别:

1、看待自然观方面

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

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

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

1、哲学方面

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

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一)创立时期

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

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发展时期

1、科学社会学

2、科学学

3、技术文化学

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

(1)反归纳主义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纯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

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

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

(2)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

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

波普尔继续指出:

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

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

(3)划界标准:

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

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

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

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

(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a.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

b.科学开始于问题

c.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5)知识增长的理论

可证伪度:

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

正因为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与传统观念不同,所以他把科学知识增长问题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在对科学的界限以及性质作了证伪主义说明之后,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四段式”模式。

科学发展的四段式:

(拍过)

(1)科学开始于问题;

(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

(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即P1→TT→EE→P2

这里“P”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以清除错误,P表示新的问题。

这就是波普尔著名的科学发展“四段式”动态模式。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

库恩指出: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范式的特点是:

(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范式:

(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

(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时期……--》新的危机。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

在拉卡托斯看来,科学研究纲领是一组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统。

科学理论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构成一个连续性的纲领。

科学研究纲领由两部分组成:

中心是“硬核”,周围是“保护带”。

所谓硬核,就是这个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或本质特征,它决定着研究纲领发展的方向。

科学研究纲领之间的不同,就在于硬核的不同。

硬核是坚韧的、不容反驳的和不许改变的。

硬核的周围是保护带,它是由各种辅助性假设组成,为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弹性地带。

当反常出现时,科学家就把否定的矛头指向这些辅助性假设。

通过修改、更换辅助性假设来保护研究纲领的硬核,使研究纲领免遭反驳或证伪。

同时,拉卡托斯指出,研究纲领还有两种方法论上的规定:

反面启示法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反面的禁止性规定,它本质上是一种禁令,禁止科学家把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而要科学家竭尽全力把它们从硬核转向保护带并以修改、调整保护带的办法,保护硬核,免使它遭到经验的反驳。

正面启示法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性规则,它提供并鼓励科学家通过增加、精简、修改或完善辅助性假设,以发展整个研究纲领。

科学研究纲领的内在结构:

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正面启示法

科学研究纲领表现为进化和退化两种形式。

权衡一个理论的进化和退化的客观标准在于它的经验内容。

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如果经过调整辅助性假设后,它的经验内容增加了,或者说它能对经验事实作出更多的预言和解释了,那么它就是一个进步或进化的研究纲领,否则就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认为,一个研究纲领不可能永远是进步的。

它进化到一定时期,就必须要转入退化阶段,再到另一个时期又可以恢复到进步阶段。

因而,历史上的任何成功的科学研究纲领都只能是暂时的成功,它们都有一个从进化到退化的发展或演变过程。

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证伪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了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为“水”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为“气”

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无限

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

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四元素”为万物之始,即“土、气、火、水”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存在物的本原没有任何规定性,万物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将全部宇宙演化的历史归结为“爱”与“恨”的对立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四元素”的分离和结合,从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老子的宇宙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自然的涵义

“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意指:

1、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2、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3、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就在物体的自身中,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1、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16-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哥白尼的革命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

1、机器的自然图景

亨利·德芒纳蒂尔、开普勒、笛卡尔、霍布斯、伏尔泰、拉美特利、海林克斯、莱布尼茨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拉普拉斯决定论

《概率论的解析理论》中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宇宙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虽然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它在理论的掌握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低于希腊”这一段话?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区别: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三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尿素的人工合成

(5)细胞学说(6)生物进化论(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表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1、基本思想和特征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见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

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

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

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点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的概念

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如何建立生态自然观?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

(1)人口激增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三百多万年。

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

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2.3亿。

1830年全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

当时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0.5%。

到1930年,世界人口总数也只有20亿。

真正的人口高速增长,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950年至1987年,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89%,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

第二、三;四、五、六个10亿分别用了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

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人口增加,必须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地和渔场,开发更多的水资源、能源和地下矿藏,从而加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然而,地球表面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迄今为止还看不到大规模向太空移民的可靠前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

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同时面临这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

持增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

 

(2) 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

按自然

资源的物质属性,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二类。

前者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

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后者是指在现阶段

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煤、石油等矿物资源。

“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

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

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

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而中国,均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资源总量上,我国并不少,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显得很少。

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

4,耕地为30%,森林为4%,草地为32%,许多矿产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以及自然资源的缺口日趋增大,加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依赖型,自然资源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3)环境污染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

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一般说来,可以根据污染物起作用的空间处所差别,把污染分

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也可以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将环境污染分为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

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

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

3、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如何建立生态自然观?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

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

文明,事先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

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

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无疑要归功于人类有意识、有计划改造自然的活动。

但是由于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影响。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在这里恩格斯强调了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过度的盲目和自信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无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981年R.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1)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

(3)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

三、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区别、联系的层面

(1)物质生产层面,主导产业为生态产业,核心是维护生态农业;

(2)社会制度层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3)思想观念层面,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第三章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1、科学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论述:

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综上所述,科学的多种特征都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衍生出来的,因此,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2、可检验性;

3、系统性;4、主体际性

第二节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

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

例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

事实Ⅱ,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被称为理论事实,有时也被人们称为事实Ⅲ。

2、科学事实的特点及其作用

(1)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2)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3)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

(4)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科学定律

1、科学定律及其特征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科学定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其二,科学定律具有简明性特征。

科学认识的成果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述,所以,科学定律尤其是物理学的定律,通常都是用数学公式、数学方程式及其他符号公式表示。

2、科学定律的作用

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三、科学假说

1、科学假说及其特点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通常包括:

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的特点:

(1)科学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