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223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docx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主讲教师:

李昌和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1、农村问题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1)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救济乡村运动

中国的乡村建设起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救济乡村运动。

它是知识分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改良,是“乡村建设救国”论的理论表达和实验活动。

南京政府还在“救济农民”、“复兴农村”的口号下,利用银行资本输入农村,开展了一个所谓的“资金下乡”运动。

但是由于内忧外患,特别是日本侵入中国,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不得已而中止。

(2)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运动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避免贫富分化,同时也为了保证顺利地从农村汲取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大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55年以前,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组;到1955年,全国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1958年8月,中央作出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展开。

由于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这个时期的农村建设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1957至1960年,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3.4%,大约有1500—3000万人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

(3)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村改革

为了消除人民公社和“一大二公”的弊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农村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农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获得自主管理村庄内部事务的权利;等等。

但是,在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

2、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1)粮食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粮食生产总体呈下滑趋势,粮食增产难度加大。

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

原因在于粮食总产量下滑,而我国人口在不断增加。

(2)农民收入方面的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国农民收入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初期快速增长阶段后,逐渐转入长期慢速增长的阶段,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更为明显。

从1990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9.7%,年均增长4.45%,比80年代增长速度几乎慢了一倍。

原因如下:

一是受产量的影响,占农民总收入25%以上的粮食收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受价格的影响,主要农副产品价格的下降,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受硬件落后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不仅影响农民消费,而且还影响农村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四是由于农民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尤其是受教育权没有得到保障,影响农民自身的素质,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同时,城市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与农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这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

一是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二是城市偏向政策导致公共物品投资对城市倾斜,加剧了城乡社会福利收益之间的差距;三是工农技术进步不平衡导致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3)农村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的问题

●供给总量不足

一方面,政府对城乡投入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不均衡,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远远低于城市。

据统计资料,2001年农村小学总经费733.4亿元,生均经费为900元,城市和县镇小学经费540.6亿元,生均经费为4015元。

城市小学生教育经费人均占有量是农村占有量的4.44倍。

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导致无力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

基层政府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县乡政府财政缺口加大,大多数乡镇负债严重,用来提供公共物品的资金处于高度不足的状态。

●供给与需求错位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沿袭“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这种“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体制不能反映农村公共物品的真正需求状况。

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公共物品和关系到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如农业新技术、灌溉设施、大型农用机械等,而符合官员偏好、与“政绩”挂钩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的供给过剩,如各种形象工程、达标工程等。

●地区供给的不公平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农村公共物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混合供给的体制下,必然出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均衡。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相对较为充足,从而能提供较多的公共物品;而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财政不足,甚至严重负债,导致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呈现短缺的状态。

目前,大部分西部地区以及少数东部山区,基层政府负债累累,有些地方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力发放,更不用说提供公共物品了。

●供给渠道单一,无法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高质量的需求

政府由于政策目标和资金限制等一些原因,难以提供满足广大农民对公共物品多样化的需求。

而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政府是农村公共物品单一的供给主体,私人资本受政府政策和产权界定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

(4)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乡镇对村委会选举的操纵和控制。

虽然法律上规定乡镇一级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乡镇一级由于处于压力型政府管理体制的末端,为了完成上级政府的各项任务和指标,需要村委会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往往倾向于对村委会选举进行操纵和控制。

(5)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矛盾

村党支部的成员的任命来自乡镇党委,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与村委会自下而上的权力结构往往会产生冲突。

在实际的运行中,因为两委冲突而出现两个权力中心或村级组织陷入瘫痪的状况不在少数。

(6)选举法规的不完善

在全国各地大量出现的贿选问题,因为无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从而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中国现代化的全局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

这样的发展阶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

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

农业占GDP的比重,25年间下降了一半,目前不到15%。

这表明既不应当、也不可能继续要求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而工业却可以反哺农业了。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政策环境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案,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社会、政策环境;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与制度环境正在全国逐渐形成。

持续加大减免征农业税的力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实行“两免一补”(即免交杂费和课本费、补助寄宿学生寄宿费);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状况;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和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景

1、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表现。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一方面,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

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

这些都与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变。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

“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

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

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

●2006年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在“后农业税”时代,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

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

同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基层民主建设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

2、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

(1)农民居住集约化。

只有实现农民居住集约化,才能提高住房质量,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农民集约化居住、加强了农户之间的紧密性联系,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乡村文化,创造了条件;便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大大降低通电、通信、通气、通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公共设施的管理成本;便于集中环境污染治理,便于发展循环经济;便于农民生产专业化分工,便于节约的土地进入农村工业用地流转。

(2)生产方式合作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转向专业合作化,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代的农民合作化,主要建立在产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上。

这是当代新农村生产方式区别于过去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最大不同点。

(3)生产工具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确保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彻底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的前提和依据。

(4)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

新农村要重点加强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幼、托老等公共产品设施的政府投入。

同时,制定鼓励政策,在贷款、税收、财政上,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开拓公共产品投入渠道,建立健全公共产品管理机制和制度,全面构建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保障体系。

(5)农民素质知识化。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6)农民流动市场化。

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主要是通过城镇化建设,让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配置上趋于合理,减少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和农民工受歧视现象,让农民在城乡流动中能安居乐业。

(7)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

实现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稳定农村、繁荣农村、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根本保证,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追求的最终归宿。

(8)城乡服务一体化。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服务一体化,使农民转为市民成为现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

(1)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尊重群众,就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具体操作上,农民的自主权理当受到保护和尊重。

尊重农民意愿,就是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

●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的责任是引导,而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强迫命令也不能搞,至于那些为了个人出“政绩”让农民担风险的做法更是决不允许的。

●政府在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问题上应该征求农民的意见。

(2)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建设新农村必须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给农民看得见摸的着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不至于沦为空谈。

●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利益

3、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超过3000亿元。

2006年中央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三是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

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再增加10亿元,全部达到本省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

四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等项目建设。

五是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

六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社会支农体系。

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困难的关头的时候,更需要他们的关注和努力。

大学生所拥有的热情、信念、精力、学识,对解决三农问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讲,我们有很多就是生长在农村,就更需要肩负起这份责任,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对于那些生长在城市当中,对三农缺乏了解的大学生而言,观注三农,了解三农,更是开阔思路端正认识的大好机会。

因此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作为独立的个人,大学生都应当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当前很多想为农民做事情的青年学生志愿者逐渐地在自己所在的高校建立了学生支农社团,他们怀着对“三农”问题的共同关注和对乡土中国的真挚感情,形成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志愿者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00所高校注册成立了支农社团。

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华东师大“乡土建设学社”,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农村妇女发展研究会”,天津科技大学“新希望——农村发展促进会”等。

2、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自身发展

参加新农村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动手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会遇到方方面面复杂的问题。

只有依托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动脑筋,想办法,才能得以解决。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加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陶冶情操。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关心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

3、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是社会的需要

(1)大学生带着自己的蓬勃朝气和新鲜观念,积极投身到农村改革和发展大业中去,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活跃农村的文化氛围。

(2)学生还是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他们可以把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带到农民中间.加速农业科技推广的步伐,使科学技术更快得转变为生产力。

(3)大学生有专家、教授作为后盾.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带回学校,请专家、教授帮助解决,再反馈给农民,做好专家与农民之间的信息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专家指导农业第一线生产的目的.这对实施科教兴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大学生支农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农民

(2)积极参加有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3)积极参加学校的支农社团

(4)积极从事有关三农问题的调研活动

(5)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支一扶”计划

思考与讨论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3、怎样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

5、大学生应当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