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营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332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件营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事件营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件营销.docx

《事件营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件营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事件营销.docx

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组织进行事件营销无外乎两种模式:

借力模式和主动模式。

 

所谓借力模式就是组织将组织的议题向社会热点话题靠拢,从而实现公众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向组织议题的关注的转变。

要实现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相关性、可控性和系统性。

 

相关性就是指社会议题必须与组织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也与组织的目标受众密切相关。

 

最具代表性就是爱国者赞助《大国崛起》启动全国营销风暴。

《大国崛起》将视线集中在各国“崛起”的历史阶段,追寻其成为世界大国的足迹,探究其“崛起”的主要原因,对于中国的崛起有很着深远的启示。

 

而中央台播出的每集节目出现的“爱国者特约,大国崛起”的字幕,同时画外音道白:

“全球爱国者为中国经济助力、为国家崛起奋进!

震撼了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拥护者,也极大地提升了爱国者的品牌形象。

 

运动鞋本土品牌匹克赞助神州六号并没有成功,其关键原因就是相关性太低,人们不会相信宇航员好的身体素质源于你匹克运动鞋,但人们会相信是喝蒙牛牛奶造就了宇航员的强壮的体格。

 

可控性是指能够在组织的控制范围内,如果不能够在组织的控制范围内有可能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系统性是指组织借助外部热点话题必须策划和实施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公共关系策略,整合多种手段,实现一个结合,一个转化:

外部议题与组织议题相结合;公众对外部议题的关注向组织议题关注的转化。

 

饮料宝矿力水特品牌赞助了前段时期举办的亚运会,但其并没有运用多种手段,借助多种媒介,向人们广泛告之。

笔者仅在终端看到其不到一个星期的宣传,而在亚运会举办的大部分时间内没有采取宣传措施。

比赛结束,笔者询问了身边的同事朋友,没有一人知道其赞助了亚运会。

试问这样的赞助有何意义?

 

主动模式是指组织主动设置一些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议题,通过传播,使之成为公众所关注的公共热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创新性、公共性及互惠性。

 

创新性就是指组织所设置的话题必须有亮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关注,正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及人狗互咬才是新闻。

 

公共性是指避免自言自语,设置的话题必须是公众关注的。

 

互惠性是指要想获得人们持续地关注,必须要双赢

 

下面我们来看看两本土家电企业的案例。

 

彩电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家陆续推出各种概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创维的六基色概念,其通过媒体持续地向公众传播六基色为什么健康,获得了极大的社会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创新性(六基色概念),又有公共性和互惠性(彩电市场混乱,公众很想知道什么才是健康的彩电).

 

奥克斯的《空调制造成本白皮书》在成本白皮书上,奥克斯毫不含糊地一一列举了1.5匹冷暖型空调1880元零售价的几大组成部分——生产成本1378元,销售费用370元,商家利润80元,厂家利润52元。

话不讲透心不休的奥克斯,还将几大部分成本条分缕析地予以解密。

成了事件营销主动模式的典范。

 

事件营销用好了事半功倍,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传播预算。

笔者相信,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运用事件营销,为品牌加分。

偶像蒙牛的救赎

众所周知,2005年蒙牛与“超女”的一次对撞使“事件营销”几乎成为一门“显学”。

见证蒙牛成就的一组数字令人垂涎欲滴:

蒙牛酸酸乳领域的销售量从2004年的7亿元人民币飙升至30亿人民币,而蒙牛用于赞助和推广的费用不过区区1亿元。

短短7年时间,蒙牛从行业的1119位一路狂飙到离王者宝座近在咫尺的地方。

遗憾的是,刚凭“神五”和“超女”两把刷子成为“偶像”的蒙牛,开始迅速且不假思索地庸俗化自己的“事件营销”能力。

2005年9月,“超女”热烟尘未散,据说为蒙牛赞助“超女”做过军师的广告策划人李光斗再为冯妇,在为某营销杂志著文时,以绝对权威的口吻说,蒙牛决不会再赞助2006年的“超女”了,因为蒙牛决心要把“剩馍”留给别人去嚼!

但是,深知用兵诡道的蒙牛最终没有舍得那块“剩馍”,2006年他们继续鼓起腮帮子嚼巴起来。

然而,就像“超女”本身只能靠绯闻和内幕勉强延续舞台光辉一样,二次借助“超女”进行传播推广的蒙牛,也为自己失去新的创造力而付出代价。

——从某种角度上说,赞助“超女”本身是个事件营销,但是随着“事件”价值的贬值,蒙牛赞助的意义就只沦为主持人口里在念叨晚会主题时的一个名词“蒙牛”而已,往好处说,所谓公众事件营销,只剩一面广告刀旗一样的东西懒洋洋地斜披在身上。

蒙牛2006年中报显示,上半年蒙牛销售及经销费用为10.835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6.159亿元),占收入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3.0%增加到14.4%,其中广告及宣传费用为5.323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为7.0%(上年同期为5.2%)。

这些数字显示出蒙牛对广告、经销和推广存在高度依赖,蒙牛主营业务和利润的增速是依靠市场推广花费的更高增速实现的。

阿尔·里斯说,你的广告预算就像是一个国家的国防预算。

那些大量的广告经费不会为你带来任何东西,他们只能防止你在竞争中失去你的市场份额。

失去了事件营销主导功力的蒙牛,只能钻营一些不入流的事件以考验和挤兑新闻界的耐心的热情。

譬如,由蒙牛副总裁孙先红弄出一本《蒙牛内幕》,然后一会说蒙牛老大牛根生要状告作者讲了不该讲的“内幕”,一会又说什么导演以101万买下该书的改编权。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说“营销机器”蒙牛正在失去那些激动人心的力量,这显然还是含蓄了!

事实上,蒙牛的“自我神话综合症(秦朔语)”很让人联想到解放前一个乡村故事。

某地主来监督雇工们干活,忽放一屁。

雇工即骂:

谁TMD烂了肠肚了,放这么臭的屁?

地主悻悻然地说是他放的。

雇工闻言,马上陪笑说,是你老人家啊,先臭后香。

可以说,事件营销的“偶像”蒙牛可以把自己放在“地主”的位置上,因为有了一些权威;而广大的消费者万万不可被指望成为“雇工”角色了,“地主”要放臭屁时,最好先在僻静处解决了,否则一定会招骂的,而且像避瘟神一样敬而远之。

东风日产的误区

如果说2006年事件营销的老主角蒙牛失之于“庸俗化”,而另一个主角东风日产根本误读了事件营销的本质属性。

东风日产从创意到执行花了近一年时间,投入1000万元,与央视2套的招聘栏目合作打造“巅峰营销,绝对挑战——100万年薪招聘总监”的真人秀节目。

活动从5月份开始,在电视上持续播出两个月,每周首播1次,重播3次,每次1个半小时的播出时段,再加上其他宣传性广告的播出和央视招聘网站的推介,即使以30秒5万的价值衡量,东风日产的投入看起来也是很划算的。

到7月底活动收尾时,“100万年薪得主”出笼,而前10强中的另外3位失意者也被东风日产罗至帐下。

然而,姑且不论“100万年薪得主”的真实能耐如何,也且不管其到底能在东风日产强大的官僚机构里如何伸展拳脚,东风日产自己造势做这个事件营销的主要目的可不是找人才——100万年薪得主最终被安排在东风日产乘用车的市场部部长位置上,他身边做战略决策和营销决策的“老板”还多着呢!

可见,东风日产原本不缺这个小“市场部部长”。

推介轩逸系列三款新车才是东风日产事件营销的真实目的。

7月23日,东风日产的营销副总任勇当着全国200多家媒介的面,把宣读轩逸车的定价任务交给新鲜出炉的“100万年薪得主”葆旭东,这场真人秀的初衷——东风日产年度新车“轩逸”上市发布会——才刚刚浮出水面。

发布会的后缀是,将当日面世的3辆新车出售后所得款项及此次发布会260多名与会记者个人捐赠款项,全部捐赠给今年遭遇洪水的灾区,试图升华此次事件营销的公益内涵。

令人遗憾的是,东风日产此次事件营销的能力好像也到此提前枯竭了。

即使7月24日东风日产的一干要员都出现在广州车展上,“趁热打铁”推介轩逸的各种美好性能。

但令人奇怪的是,轩逸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式上市日却定在8月24日,那时爱热闹的人们早已被“超女”拉过去,而东风日产忙乎了大半年,捧住了一个膨胀的热气球却又白白让它漏气瘪去。

也就是说,东风日产的此次事件营销只完成了沟通工作的一半,而对销售工作的帮衬上,则完全进入了一个根本性误区。

首先从创意来说,东风日产100万年薪招聘的游戏,在11年前就已有人玩过了。

而且是浙江一水平较次的私企老板玩出来的,虽然他的价码只是50万元招聘营销总监,但在那时,绝对是破天荒的一件事。

现在东风日产再用100万招聘一个营销总监,看起来对现在人才过剩的市场有点诱惑力,这也是参与应聘的不少是小有功名的人士的原因,但是如果寄望通过因为重视人才而向外传递东风日产车的品质优秀的意图,这个弯拐得有点大。

其次,被吸引来的受众并非轩逸车的主要潜在顾客。

事实上,对于人才招聘热点的关注者,要么是大学生或跃跃欲试的小白领,要么是有所成就期待在跳槽时卖个更高价的职业经理人,对前者来说,轩逸车的定价偏高;对后者来说,一般都已买入第一辆车,即使换车,轩逸的档次又嫌低了。

这种品牌诉求与营销事件参与者的心理诉求之间的落差,导致最终该事件对助销效果的阙如。

上市3个月不到,轩逸就不得不启动降价策略,可以说,而降价无疑又加速其品牌中高定位内涵的流失。

事件营销的正解

在商业丛林法则下讨生活的人,没有谁不想以尽量少的资源付出获得尽量大的收获。

好的事件营销证明了这个想法的可操作性。

实际上,在成功的事件营销案例中,对“事件”的审视、分析、预判和寻找,是成功的一半。

事件就是“杠杆”,是撬动重物的工具。

今年7月12日,刘翔打破沉睡了多年的110米栏记录,有人为中国企业没能借此促成事件营销而发感慨,这实在有杞人忧天之嫌。

杠杆拿在手上要顺手才成,如果事件与企业目标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及企业自己的品牌或产品诉求完全不搭界,这样的事件营销意义在哪呢?

在赞助“神六”的热潮中,某报纸也赶时髦,宣称自己可能是进入太空的第一份报纸,可是就算一只马桶被带入太空,它在地球上的销售就会获得某种高科技品质的噱头而财源广进?

至于一些恶俗事件的借用,譬如喝涂料,裸女当街洗澡等等,不仅侮辱消费者的智商,也严重侮辱消费者的情商。

对于理智的企业而言,做好事件营销的第一步,可能恰恰是从拒绝事件营销开始。

其次,中国企业一定要修正自己对于事件营销的某些认识误区。

其中,搭顺风车、一个金娃娃抱到死和一炮而红、一劳永逸的机会主义思想,是误区中的两种最极端的表现。

譬如,李光斗宣称“神舟”系列将是中国第一品牌族群。

这显然是一个过于拔高、非常矫情的说辞。

实际上,从“神五”到“神六”,几十家企业投进去银子,可是让消费者在回忆里还能听到响的,不就是一家蒙牛吗?

2006年的超女收视率和口碑的双重下降,也使主办者终于有另起炉灶的念头,光靠模仿和噱头,虽然可以点燃中国人压抑多年的自我表现的欲求,但是忽视年轻人对品牌产品新的增值价值的需求,是当然不会被拥护下去了。

最后,才是“支点”找到之后,在事件营销过程中整合传播能力能放多大的考量。

近年来,美国商业界有个流行说法:

所谓“繁荣”,就是你出售商品时价格上涨;所谓“通货膨胀”,就是你购买东西时价格上涨;所谓经济“衰退”,就是别人失业的时候;所谓经济“萧条”,就是你自己失业的时候。

借用这个说法,所谓“成功”的事件营销,就是别人在做整合营销资源的时候做得很差;所谓“失败”的事件营销,就是自己在做资源整合,执行过程中,无比糟糕。

前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无孔不入,各种信息的传递效果早已是今非昔比。

然而,正像我在一篇文章里所言:

“越是信息爆炸时代,就越会出现信息不对称。

”也就是说,在资讯最为发达时候却往往最容易出现“买方找不到卖方,卖方也找不到买方”的“双盲”现象。

这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自相矛盾的理论。

因为很难想象今天的社会信息如此丰富居然还会有什么所谓“信息不对称”的说法。

但其实仔细想来也并不难理解,我们经常说现在资讯泛滥,信息爆炸,但是真正挖掘起来,就不难发现,在你探寻最想要的信息的时候,就必然会有许多干扰信息或虚假信息,因为各种信息实在是太多了。

而你要想有所甄别,从中挑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这时候,一个主动去“勾引”人来关注的借势营销方式,则显得是那么地机巧,谈笑间,却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力,这就是“事件营销”。

  那么今天,我们就不妨来简要探讨一下,在一个有一定纪念意义和影响力的“事件”发生之后,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嗅觉来挖掘营销与特殊事件的完美结合点。

  几个紧密跟进的事件营销案例:

  对于一个本来就善于造势、借势的企业来讲,无论是2004年的神五飞天还是2005年的超级女声,都让蒙牛赚了不少。

于是便马上有了跟风而进的科龙版的2005年神六飞天和青啤版的2005年央视梦想中国,甚至还有纽曼版的2006年央视梦想中国。

但后来几位比起蒙牛来讲,市场反应已经大打折扣。

  2004年底,联想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PC产品赞助商,一时间举国震撼、褒贬不一,有人悲观地认为联想完了,因为他捡了一份“洋垃圾”;而有人则乐观地认为联想可以通过中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优势和专注PC的专业性一举飙升,甚至连我本人也曾经在2005年初公开发表文章力挺乐观一派。

但不管怎么说,不可否认的是,联想的奥运TOP计划无疑成了2004年底最为业界关注并品头论足的特大事件,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企业头一遭走进奥运会。

  无独有偶,一年后,也就是2005年岁尾,伊利利用“兵不厌诈”的策略顺利把蒙牛甩掉,一举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乳品独家赞助商。

于是在今年年初,我们便在各个角落里都看到了刘翔版的“伊利-为梦想创造可能”的各种广告。

  2005年,邻家小妹徐静蕾无意中在新浪网开设博客,将原本是非常隐私的私人日记通过社会性门户网站公诸于众,结果这种“内裤外穿”的做法自然是满足了“相当”一批人群对明星隐私的窥探欲。

于是乎,一个愿意每天抖搂吃喝拉撒的家常,一个爱看这些婆婆妈妈的碎事。

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老徐的博客”点击率迅速飙升至上千万。

后来便不断受到众多媒体的追捧,甚至央视在黄金时段先后以非常吸引人的《老徐值多少钱?

》和《博客进行到底》的标题为她做了专题采访节目。

到今天为止,老徐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超过3000万。

于是“博客相关产业”的“生意”便都开始“兴隆”起来。

后来,徐静蕾出了《老徐的博客》同名书籍。

  在另一个领域,在一个影视与地产行业交叉的领域,一直高调的地产大亨潘石屹也自然不甘寂寞。

于是乎《潘石屹的博客》也出版了。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来凑热闹,《勃客郑渊洁》也出版了。

大家都很高兴,大家都很丰收。

“收拾博客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2005年,郭德纲火了,肥头大耳、京腔京味。

原来在天桥花几十块钱就能看到老郭的真人版,现在这点钱恐怕只能去街边买盗版光盘看了。

再加上他跟汪洋的那点官司,反而更让大家津津乐道,绕梁三日。

他的追随者被称为“钢丝”,对老郭的追捧热度决不亚于2003年的刀郎。

  2006年初,易中天火了,正如他自己的名字一样如日中天。

原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非常淡雅的易教授火得一塌糊涂,连他自己都感到太突然。

易教授成名后,其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汉代风云人物》讲座在2月份结集出版,首印即达15万册。

易中天的《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帝国的惆怅》等著作更是不断被再版。

央视新闻会客厅在非常煽情的《教授也疯狂》节目中这样描述:

……不仅如此,在他的身边出现了一批铁杆的追星族,称之为“意粉”或“乙醚”,其中多数是16岁到30岁的年轻人,有的女孩子甚至模仿脑白金打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旗号,喜欢他的观众还专门在网上为他建立了“易中天吧”,有1480个主题,目前已有数万篇帖子。

而他个人在网上建立的博客,点击人数超过50多万,不亚于影视娱乐明星。

  上述几则案例,其实仅仅是发生在2004年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

但它们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背后蕴涵的巨大商机却是非常耐人寻味。

不过,如果你仔细去研究挖掘,便不难发现,“事件营销”的嗅觉与挖掘点其实最容易发生在“模仿跟风”和“差异化对抗”两个关键点上。

  

  现在轮到了北京移动和联通:

  2006年5月,一直坚若磐石的北京移动通信资费终于“松动”了。

尽管他“松动”得非常不情愿,尽管他“松动”得扭扭捏捏、半推半就,尽管他推出的仅仅是优惠套餐而不是直接降价,尽管他还明确要求用户只能享受一种套餐而不能同时享受多种套餐,但一直长期占据全国手机资费“制高点”的北京移动终于开始动摇了,借用央视《马斌读报》中的说法就是:

他终于“移动”了。

于是我们陆续在央视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中国周刊》上都看到了各界人士对北京移动的广泛探讨。

从某种程度上说,2006年的5月份其实可以称作是“北京移动月”。

  现在,我要说的是:

北京移动的通信资费调整给北京联通带来了“事件营销”的绝佳契机,这种数载难逢的良机,就看联通能不能抓住机会了。

这,其实就是事件营销中一种面对竞争对手遭遇危机或者市场争议时的“差异化对抗”的反击策略。

  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地理解这种“差异化对抗”的事件营销反击策略,我在这里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当年,著名的中美史克公司的“头牌”抗感冒药康泰克被国家药监部门查出含有违禁成分PPA而被强制撤柜,于是,全国人民不管是否知道PPA的真正含义,都开始谈PPA色变。

仅在半个月后,另一个知名医药企业在央视广告中给自己的抗感冒药明确表示“不含PPA”,其速度之快令人叹服,所以其销售效果也自然是急速上升。

  2003年夏,全国人民遭遇万恶的“非典”,于是两个过去在市场鲜见的外国消毒剂品牌“滴露”和“威露仕”开始高调宣布“能够大量杀菌,杀菌率高达×%”。

后来,这两个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炮走红,并一直坚持到今天都成了消毒剂市场主力品牌。

  2005年初,肯德基遭遇了“苏丹红”事件,曾一度门庭冷落,业绩下滑剧烈。

后来,在北京部分麦当劳店里,便也出现了“不含苏丹红”的类似宣传。

  2005年夏,有网友反映全球著名搜索引擎GOOGLE在搜索英文关键词的时候效果很准确,而在搜索中文关键词的时候效果很一般。

于是乎,中国民族品牌XX在最短的时间内先后以唐伯虎、孟姜女等中国古典故事为题的搞笑PV小电影的形式在网上发布短片,片尾都明确标识“有问题XX一下,XX更懂中文”。

此举还非常意外地开创了“恶搞”PV小电影“病毒营销”的先河,甚至比后来著名的恶搞典范“无极馒头”还早了半年。

  2005年底,当人们对麦当劳、肯德基等“垃圾快餐”的油炸食品充斥非议的时候,有一个陌生的方便面品牌“五谷道场”,找到著名影星陈宝国,明确打出了“非油炸,更健康”,大打健康牌,从此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品牌迅速占据了京城及外地部分地区的方便面主流市场。

  2006年3·15,原本著名的欧典地板遭遇了“央视门”事件,自此,一个原本稳居高端市场的“伪德国”地板品牌声名扫地,地板行业的高端寡头中突然少了一员猛将兄。

坊间一直有人传言说致使欧典“栽跟头”的是同行“内鬼”×××所为。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圣象地板在央视广告中久违的身影,画面上还是那个一身蓝色工装、头戴蓝色帽子的小伙儿,手里还是那朵不伦不类的玫瑰花(一直搞不懂圣象地板的工程师为什么总是拿着一支玫瑰花跟他的用户“调情”),欧典蔫儿了,圣象就开始“得瑟”了。

多少年了,连一个新的广告片都不舍得做了,旧瓶旧酒,大家将就看吧。

不但是圣象,甚至格林地板、瑞嘉地板都开始在央视上“广告复苏”了,这时候我想,面对这种“一个欧典倒下去,N多个地板跳出来”的强烈反差,欧典有知,必定哭笑不得。

  北京联通事件营销的“差异化对抗”策略建议: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06年5月,北京。

  北京移动的资费标准终于开始“移动”了。

然而,他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叫好”与“叫座”。

相反以央视和各主流报纸为首的各大媒体和人民群众中相当一批“有识之士”却开始广泛探讨“北京移动资费究竟还有多少可以继续下调的空间?

”。

大家甚至已经开始对北京移动的降价诚意表示质疑。

如果按北京现有人口1700万人计算,使用手机的用户按照400万人来计算,移动用户和联通用户比例按3:

2来计算,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凡是手机用户,无论是移动还是联通,自然都会非常关注。

试想,当数百万人都在同时关注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影响效果?

所以,难怪人们参与热情的高涨程度和全面参与的积极程度都空前壮观,不亚于当年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的父辈们探讨“真理标准”。

这时候我想,面对这种“降价不讨好”的窘境,如果北京移动的领导有知,必定哭笑不得。

  最为失败的是,按照通信行业的“惯例”(这个词语今天用到这里好像很有讽刺意味),本月调整的资费标准,到了下个月才得以更新执行。

也就是说,5月份虽然下调了资费标准,但广大用户仍然无缘享受,还要再受一个月的煎熬。

这就更增加了人们对北京移动的怨恨和反感。

这就像两口子吵架闹离婚,越看对方越不顺眼,那么这时候,如果有另一个人稍微对他好那么一点点,便极有可能产生非凡的功力和出乎意料的效果。

这另一个人就是北京联通。

  后来跟进者果然有“后发制人”的机会优势。

如果北京联通能够在6月1日果断推出全新资费调整方案,那么便极有可能会“四两拨千斤”。

他大致上只需这样做:

  标题大意:

何不直接来点实惠?

北京联通降价啦!

  内容方向:

北京联通积极响应全市移动通讯用户的强烈要求,现推出手机资费最新调整方案……采用直接降价的方式,GSM,CDMA,UP新势力,其他,忙时每分钟××元,闲时××元。

一步到位,诚意透明,实惠看得见。

  执行关键:

无论曾经是否联通用户,只要从6月份开始加盟北京联通,当月马上即可享受最新调整资费标准,无需等待。

  其他细则:

充分强调、流露联通的真诚透明、直接坦率、虚怀若谷、广纳各类用户。

  如果采纳了张会亭的这个建议,这时候,北京联通的领导即可以冲上一杯coffee,然后闭上眼睛想想会是什么样的壮观景象,这才叫“让一切自由连通”呢!

对于企业的公关人员来说,可能会经常遭遇这样的挫折。

你费尽心思策划了一起公关活动,准备了长达数页的新闻通稿,邀请了各个领域的新闻记者。

但是,第二天,当你满怀信心的买来报纸时却发现,只有少数几家媒体对你的公关事件进行了报道,而且他们用的笔墨少的可怜,这些媒体还是影响力最小的。

最另人难过的是,有的报道中几乎完全没有引用新闻通稿中的任何文字。

记者只是描述了公关事件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

 

  于是,这位倒霉的公关人员开始总结经验,她认为,一定是对媒体的打点不够,或者是自己的面子不够大。

 

  我必须要给公关人员们一个答案。

那就是,你的公关事件没有符合新闻价值规律的要求。

 

  新闻能否被着重处理则要取决与其价值的大小。

新闻价值的大小是由构成这条新闻的客观事实适应社会的某种需要的素质所决定的。

一则成功的事件营销必须包含下列四个要素之中的一个,这些要素包含的越多,事件营销成功的几率越大。

新闻价值的要素同时也是事件营销成功的要素包括:

 

  1、重要性。

指事件内容的重要程度。

判断内容重要与否的标准主要看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程度。

一般来说,对越多的人产生越大的影响,新闻价值越大,

 

  2、接近性。

越是心理上、利益上和地理上与受众接近和相关的事实,新闻价值越大。

心理接近包含职业、年龄、性别诸因素。

一般人对自己的出生地、居住地和曾经给自己留下过美好记忆的地方总怀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情感。

所以在策划事件营销时必须关注到你的受众的接近性的特点。

通常来说,事件关联的点越集中,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3、显著性。

新闻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知名程度越是著名,新闻价值也越大。

国家元首、政府要人、知名人士、历史名城、古迹胜地往往都是出新闻的地方。

 

  4、趣味性。

大多数受众对新奇、反常、变态、有人情味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有人认为,人类本身就有天生的好奇心或者称之为新闻欲本能。

 

  一件事件事实只要具备一个要素就具备新闻价值了。

如果同时具备的要素越多,越全,新闻价值自然越大。

当一件新闻同时具备所有要素时,肯定会具有很的新闻价值,成为所有新闻媒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