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6151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9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成森林城市规划14Word格式.docx

审稿陈征海

前言

随着人类进人21世纪,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大力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是实践“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新世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尖锐,加之城市生物多样性降低,区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都极大地阻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旨在建设一个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强调城市乡村绿化协调发展,注重森林多功能利用和多效益发挥的生态系统,即森林城市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之一。

“十一五”期间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浙江省根据林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随之出台了创建森林城市的系列文件。

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加快森林城市建设,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和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文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并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成、魅力文成、和谐文成”为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及时出台了《中共文成县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国家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文化先进县和省级体育强县等“六县联创”活动。

文成县委、县政府决心创建省级森林城市,通过森林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条件,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宜游宜居生态小康县。

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受文成县委托编制《文成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为了科学地编制《规划》,有效地指导文成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编制组按照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要求,经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多次征求意见并经修改完善后,完成本次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美学、“近自然”林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从文成实际出发,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构建文成森林城市建设区“四轴连心、翠屏环城、绿网护村”和建成区“一带一环、三横四纵、六园多点”的城市森林总体格局,提出了建设任务和近期重点建设内容。

规划通过实施森林生态网络、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保护、森林产业发展四大体系建设,构建层次明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把文成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森林城市。

本次规划得到了文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规划内容涉及面广,编者学识水平有限,规划中定然存在疏虞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规划编制组

2011年6月

附表

附表1森林城市建设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附表2森林城市建设区土地面积统计表

附表3森林城市建设区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统计表

附表4森林城市建设区古树名木保护统计表

附表5森林城市建成区绿地建设规划表

附表6森林城市建设区骨干生态廊道绿化规划表

附表7森林城市建设区分项工程建设规模与投资估算表

附图

附图1区位分析图

附图2森林资源现状图

附图3森林城市建设区总体布局图

附图4森林城市建成区总体布局图

附图5城区绿地建设规划图

附图6生态廊道与绿屏建设规划图

附图7森林村庄与森林产业建设规划图

附图8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图

附图9工程建设意向图

1概论

1.1建设背景

1.1.1宏观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一些林学家,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市区和郊区发展城市森林,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中,并通过调整人类、社会、森林之间的关系,促使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城市森林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兴起,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

欧洲对城市森林的概念接受较晚。

1987年9月,英国伦敦开始实施城市森林计划,爱尔兰1991年在都柏林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大会。

从1998年开始,欧洲每年都举行一次城市林业论坛,以加强同行交流,促进城市森林建设。

日本的城市森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90年,日本政府提出“森林城”建设构想,并成立研讨委员会,就“森林城”的基本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相对于国外,中国围绕“城市森林”概念进行的建设与研究工作起步也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

1992年8月,中国林学会与天津林学会共同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学术研讨会,1994年10月,中国林学会成立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1995年中国林业部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发展城市林业的依据、目标和行动。

“十五”期间,森林城市建设被纳入中国可持续林业发展规划,成为生态优先、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三生态战略的重要内容。

为加速森林城市建设进程,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启动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至此,我国森林城市建设步入规范化道路。

由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主办,国家林业局、论坛举办地省市级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自2004年开始至今,该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已成为宣传城市森林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7年,《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开始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至2010年4月,我国先后已有贵州贵阳、辽宁沈阳、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内蒙古包头、河南许昌、浙江临安、河南新乡、广东广州、新疆阿克苏、浙江杭州、山东威海、陕西宝鸡、江苏无锡、湖北武汉、内蒙古呼和浩特、辽宁本溪、贵州遵义、四川西昌、江西新余、河南漯河、浙江宁波,共二十二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森林建设已经遍及全国许多城市,中国的城市森林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1.1.2区域背景

迈入新世纪,浙江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

浙江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加快浙江林业发展,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相继出台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奋斗目标的战略决策,以及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部署。

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共建森林浙江,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以林为先;

生态建设,从林开始”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城乡森林一体化建设,大力提升森林生态质量,大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全面推进“1818”平原绿化行动,并及时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战略目标。

森林城市(镇)是“森林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大力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建设,全力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

自从我省全面启动了森林城市(城镇)创建活动、实施“关注森林”活动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以“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为宗旨,深入贯彻“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密联系加快林业改革、促进科学发展等重点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碳汇林业、推进林农增收、改善人居环境等热点问题,扎实推进“关注森林”各项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森林、关注生态、关注林业”的良好氛围,为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并先后颁发了《关于印发<

浙江省森林城市(城镇)申报命名办法>

的通知》、《关于印发<

浙江省森林城市(城镇)主要评价标准>

和<

浙江省森林城市(城镇)核查办法>

的通知》,出台了《浙江省森林城市(城镇)主要评价标准》、《浙江省森林城市(城镇)申报办法》、《浙江省森林城市(城镇)核查办法》等系列文件。

目前,全省各地的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已步入全面推进阶段。

文成地处温州西南部,也是温州大都市的后花园,有着“生态的王国、风景的迷宫、万物的乐园、旅游的胜地”之美誉。

文成生态良好,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百丈漈·

飞云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国字号”金名片,并牵头成立“瓯之南”区域旅游合作组织,举办了两届中国刘基文化生态旅游节、国际刘基文化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森林旅游节暨第五届浙江山水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强镇3个、特色旅游村3个。

文成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组织实施“生态旅游县”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成、魅力文成、和谐文成”为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保持平稳发展。

近年来,文成县以创建省级文明示范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生态县为抓手,及时出台了《中共文成县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了切实加强对“绿满文成行动”的领导,文成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绿满文成行动”领导小组,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

文成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将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条件,优化文成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1.2建设的必要性

1.2.1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建生态文明是在生态良好、物质生产丰厚的基础上所实现的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是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思想理念与行为方式。

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具有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

森林城市建设就是把人工的自然搬进城市,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中享受自然,陶冶情操。

一个布局均匀、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城市文明的标志。

作为温州500万人民的重要水源地,文成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实施“绿满文成”行动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通过抓生态环境整治、抓生态产业发展,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取得积极成效,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中享受自然,陶冶情操,完善自我。

1.2.2是打造低碳城市的有效手段

森林除了具有缓解热岛效应、降温减噪、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之外,同时还能够固碳贮碳,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碳贮存在木材和土壤中,吸碳减排作用巨大。

城市中森林植被所增加的碳汇,可以抵消其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排放碳总量中的相当一大部分,积极发挥森林的“碳汇”作用,能够拓展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发展碳汇林业是一条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动的新路子。

文成县本着高度的生态责任心,启动中国绿色碳基金项目,积极开展碳汇增汇造林,这不仅是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文成的重要举措,更是履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重要体现。

1.2.3是加强现代林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现代林业是以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需求为主,多效益利用的林业。

森林的多目标利用自然成为城市森林发展的目标,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可持续发展大计,是一个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涉及面广、影响层次深的重大问题,城市作为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地区,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受到普遍关注。

城市森林建设能发展城市自然景观,更好的保存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众多的文物古迹、名闻遐迩的风景名胜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呼应。

城市森林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也在城市居民中倡导了新的林业生态文明思想。

通过森林城市建设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迫切需要,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1.2.4是突出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

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发展历程中历史信息的积累,是城市的灵魂,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

文成深厚的文化景观,是历代前人重视生态环境的结晶和瑰宝,也是现代文成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刘基《郁离子·

天地之盗》一文写于六、七百年之前,实际上是一份“生态文明宣言”,“天地之盗”能遵循大自然的动态机能,掌控大自然的动力资源,获取大自然运动变化的天然成果,使之成为人类的无尽财富,而不仅仅是取用其现成的物资,发掘既有的资源。

森林城市建设与人的日常生活、休闲旅游、身心健康等关系最为密切,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

生态是文成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资源,基于文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环境优势,建设森林城市能够突出文成特色,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更适宜的投资环境和更适宜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实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文成”发展目标。

森林城市创建也是文成打响“刘基故里”、“生态之城”、“华侨之乡”、“畲族风情”、“红色旅游”等品牌,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魅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1.2.5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文成地处浙南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温州地区周边县市,今后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软环境建设是关键。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形象,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己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和根本保障之一。

文成县森林城市的建设对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关联发展,以促进全县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1.3规划依据

1.4.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

(6)《城市绿化条例》(1992);

(7)《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

(8)《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0);

(9)《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2004)。

1.4.2有关文件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

(2)《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3);

(3)《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

(4)《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04年);

(5)《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意见》(浙委〔2010〕8号);

(6)《关于组织“关注森林”活动并开展“森林城市(城镇)”创建工作的通知》(浙绿委〔2007〕12号);

(7)《关于修订印发浙江省森林城市(城镇)申报命名办法、主要评价标准和核查办法的通知》(浙森执〔2009〕5号);

(8)《中共文成县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文委发〔2010〕77号)。

1.4.3规范标准

(1)《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2007);

(2)《浙江省森林城市(城镇)主要评价标准》(2009);

(3)《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5-2002);

(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T75-19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

(8)《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DB33/T379.1-2002);

(9)《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DB33/T379.3-2002)。

1.4.4相关规划

(1)《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2)《温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2020);

(3)《文成县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年);

(4)《文成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3-2020年);

(5)《文成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年);

(6)《文成县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0)》

(7)《文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

(8)《文成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9)《文成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0)《文成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11)《文成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12)《文成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2005年);

(13)《文成县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2010年);

(14)《浙江省文成县古树名木普查报告》(2002年);

(15)《松龙岭红枫古道保护规划》(2009年)。

2建设条件分析

2.1自然环境条件

2.1.1地理位置

文成县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飞云江上游,东经119°

46'

~120°

15'

、北纬27°

34'

~27°

59'

之间。

东与瑞安市、平阳县相连,南与苍南县相接,西连景宁、泰顺两县,北与青田县毗连,县境南北长46.64公里,东西宽达47.70公里。

土地总面积1287.6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931.59平方公里,占72.35%,森林覆盖率为70.43%,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县。

县城(大峃镇)居县域中部,距温州市区90公里。

2.1.2地形地貌

文成县境内的地势自西北略向东南倾斜。

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连绵不断。

全县的地貌分区大致可以以飞云江为界,分为江北江南两大地区。

江北部属洞宫山脉罗山支脉,从景宁县入境,横贯石垟林场和石垟等乡镇,山势高峻陡峭。

江南部属南雁支脉,从泰顺县入境,沿飞云江南岸延伸,山势较为平缓。

全县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18座,其中盐顶降为全县最高峰,海拔1362米。

2.1.3气候

文成县地处纬度较低的浙南山区,东距东海约7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适宜多种树种生长。

因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存在较大的垂直差异。

初春季节地面盛行东北风,大陆冷高压衰退,副热带高压北进,锋面气旋活跃,形成绵绵细雨。

春末夏初,暖湿太平洋高压渐向大陆推进,季风常在此间摆动,多连续降水,俗称梅雨。

7~9月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偏南风,天气炎热,台风活动频繁,多雷雨和台风暴雨,易造成较大洪水。

秋季副热带高压东移,大陆高压发展,地面盛行西北风,降水减少。

冬季县域位于蒙古高压的东南部,受变性大陆气团的控制,天气以晴冷为主,雨雪量较少。

根据近20年资料统计,文成县年平均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5.0℃,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7℃,年平均无霜期为285天。

年平均降雨量1884.7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雨量2737.4mm,最小年降雨量1080.7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其中4~9月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年平均风速2.1m/s,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蒸发量966.9mm,年日照1842.1hr,适宜多种树木生长。

2.1.4水系

县境内河流绝大部分属飞云江水系,极少数为瓯江支流及鳌江发源地。

县境内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河流蜿蜒曲折,大部分呈叶脉状注入飞云江。

河谷呈V形,溪流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汇入飞云江干流后,河道比降减少,流速趋缓。

飞云江是浙江省八大江河之一,发源于泰顺县与景宁县交界的白云尖西北坡际坑,海拔1611m,总长198.7km,流域面积3712km²

流经本县南部,在本县境内河长43.5km,流域面积1123.5km²

,占全县总面积的86.80%,主要支流有珊溪(珊溪水库)、玉泉溪、泗溪、峃作口溪、九溪、桂溪、黄坦坑、千秋坑、方坑等。

2.1.5土壤

据县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共有5个土壤类型,分为10个亚类、28个土属、61个土种。

其中森林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

红壤约有68.49万亩,占49.0%,主要分布在海拔600m~800m以下的中东部;

黄壤约65.77万亩,占47.1%,主要分布在海拔600m~800m以上的西北部与南部低山地区。

2.1.6森林植被

文成县森林植被在中国植被分区中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植被类型丰富、植物区系复杂。

原有天然植被主要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

由于频繁的人为活动影响,自然植被留存不多,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交通不便的地方,大部分自然植被已被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代替。

全县主要植被类型有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柳杉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经济林、山地灌丛等。

植物种类繁多。

据《温州地区乔灌木树种资源考察报告》资料统计,全县共有木本植物97科294属728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南方红豆杉、华东黄杉、伯乐树(钟萼木)、福建柏、榧树、连香树、台湾水青冈、香樟、闽楠、浙江楠、厚朴、凹叶厚朴、毛红椿、香果树、榉树等20种。

2.1.7古树名木

文成县古树名木资源数量多,物种丰富。

据2002年古树名木调查,全县共有古树名木2665株,其中散生古树1159株,古树群46处1506株。

其植物种类隶属于25科、41属、56种,主要树种有枫香、苦储、柳杉、马尾松等,属国家珍贵濒危树种的有南方红豆杉、银杏等。

古树按保护等级分:

一级保护122株,二级保护546株,三级保护1997株。

2.1.8野生动物

全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5纲28目69科166属271种陆生野生动物,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云豹、金钱豹、黑麂、穿山甲、猕猴、短尾猴、大灵猫、小灵猫、鬣羚、黄腹角雉、白鹇等36种。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历史沿革

经纬天地为文,安民立政为成,文成县得名于明开国元勋刘基谥号,于1946年以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

1949年解放,成立南田县人民政府筹委会,后恢复县名,1958年并入瑞安县,1961年从瑞安县析出。

现为温州市辖县,大峃镇于解放后成为文成县城。

2011年3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文成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调整后,文成县辖大峃、珊溪、玉壶、南田、黄坦、西坑畲族、百丈漈、峃口、巨屿9个镇和周山畲族1个乡。

原龙川乡、樟台乡、金炉乡、里阳乡的行政区域和原周壤乡除周龙村外的行政区域,以及原金垟乡部分行政区域(李山、小龙、横培、谷山等4个行政村)并入大峃镇,调整后大峃镇辖6个社区、92个行政村。

2.2.2行政区划与人口

文成县现辖9个镇、1个乡。

位于县境中部的大峃镇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大峃镇辖6个社区、92个行政村,总人口10.67万人,农业人口8.58万人,非农业人口2.11万人,地域面积156.3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