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655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4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教学论重点.docx

地理教学论重点

地理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一、地理教学论学科名称的演变

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P5

(一)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切对象和问题

以“学”为出发点去研究“教”

(二)地理教学活动诸8要素

1、学生(核心要素)占据中心地位

2、地理教学目的(基本要素),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

3、地理课程(实质性因素)受教学目的的制约

4、地理教师(主导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学活动都需要地理教师的指导

5、地理教学方法(活跃因素)

6、地理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因素)具反馈、调控、改进教学的功能

7、地理教学管理(保障因素)建立教学秩序及教学管理制度

8、地理教学环境(重要却易被忽视的因素)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教学环境。

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八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地理教学活动为学生而存在,所以学生占据着中心地位;地理教学活动的最终任务是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也是学生学习地里的根本结果;为达到地理教学目的,必须由起主导作用的地理教师来组织,并且只有通过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方法作为中介,运用教学管理手段,才能完成此任务;地理教学目的是否完成,或达到什么程度,还必须从学生身上得到体现,通过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来判定;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目的、课程、方法、评价、管理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同时,以上要素也可以对教学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1、地理学科性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在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研究地理教学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应达到的基本目的。

2、国外地理课程的开发研究,探索地理课程与社会需要,地理科学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学校地理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作用和分类,认识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适用的条件和场合,寻找地理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优化组合,探索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4、探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剖析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以及底料教师的心理特征。

5、研究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评价的方法,探索评价改革的途径。

6、研究教学环境的作用,如何创设良好的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地理教学论隶属的学科门类:

教育科学

二、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德国教育家拉克特:

科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艺术

地理教授法→应用学科

地理教育学→理论学科

地理教学实践是地理教学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教学理论外,对地理教学论在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的要求更迫切。

学术并重:

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

第三节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地理教学论的教育学基础

教学论是普通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对教学现象进行宏观研究,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

地理教学论是从微观的、分析的、学科的教学论,从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通过对具体教学容及活动的分析,寻找地理教学规律。

教育学为地理教学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论等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素材,是教育学赖以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为教育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抽象概括奠定了基础。

二、地理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1、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因素。

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个体差异、智力的开发、野外观察力的培养、想象力、记忆力都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

2、地理课程目标体系和地理课程、教材容体系的制定必须都依据心理学的智力理论所提供的参考框架。

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3、地理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教学方法符合心理学规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4、从心理学理论中营造舒适方便、宽松活跃、学习气氛浓厚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学活动更优质高效。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某些理论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相关理论的补充作用)

三、地理教学论的地理学基础

1、地理教学活动涉及的首要问题是地理教学目的的确定,必须依据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地理课程是地理教学论所研究的地理教学活动诸因素最实质性的要素,学校地理课程的主要来自地理学。

3、地理教学活动中关键的两个要素——教师和教学方法,都有很深的地理学烙印,地理教师要有扎实的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地理教学的研究方法P18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地理教学活动处于常态下的被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收集其语言,行为表情等状态,并通过分析来认识被研究对象特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查法

指围绕课题的目的,通过被研究对象或熟悉被研究对象的其他人,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综合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某些地理教学现象之间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指根据地理教学科研的目的,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有计划地改变自变量,对因变量观察、测定、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确定地理教学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文献法

通过文献的查阅整理分析,从中领悟地理教学理论的真谛,探寻地理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经验总结法

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地理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材料,通过整理分析综合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地理课程论

第一节地理课程概论P22

一、地理课程的含义

(一)对课程的不同认识

1、各个教育流派的不同观点

2、国学者的理解、我国课程专家施良方教授的观点

(三)地理课程的定义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

功能:

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地理科学的发展

2、社会发展

3、学生的发展(心理年龄特征、地理学习动机)

三、课程的类型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3、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4、我国地理课程的类型:

(1)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

加强自然与人文的相互渗透

(2)部门地理与分区地理的综合:

初中以区域地理为主

增强自然与人文、部门与区域的综合,体现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实现地理课程的知识体系从学科分支体系向环境综合体系的转变。

(3)活动课程的发展: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扩展和深化乡土地理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二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29

一、我国国地理课程的历史以及发展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学地理课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地理课程

(三)21世纪初中学地理新课程

1、我国新课程的改革背景

2、我国初中地理新课程的设置:

2年,每周二课时

3、我国高中地理课程设置: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必修课程分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共103课时。

二、、地理课程设置

第三节国外中学地理课程设置36

三、国外地理课程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1、设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

2、打破学科体系式的课程容体系

3、课程标准知识点粗化,说明及教学要求细化

4、减少教学容的主题,增加单元教学时间

第四节地理课程教材改革45

一、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一)地理教学大纲与地理课程标准的演进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教学大纲

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

对教学容的具体规定

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最高要求

行为描述是清晰地、可评估的

描述相对笼统模糊

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

成为教科书的执行者

围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侧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二、地理课程教材的发展与改革

(一)地理教材的概念

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

广义:

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包括所有适用于地理教学活动的材料,如地理教科书。

地图册、练习册等等。

狭义:

地理教科书(课本)

(二)当代国外地理教材的总体特征

1、变现与组织形式科学新颖

2、容选择、处理科学合理

3、容选择更注重实践性知识

4、地理教材的知识容普遍增加了人文地理比重

(三)我国地理教材改革成就与特点

1、重视选取材料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重点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尤其重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

2、编写者重视在教科书中体现学习的过程,在教科书中设置如“阅读”、“活动”、“实验”、“研究”等学习栏目,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

3、教科书中的容要求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灵活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4、教科书图文并茂,栏目多样。

感悟1:

关于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论对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的较少,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补充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容。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施与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需要足够的重视。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完成地理课程目标、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课程资源的特征

1.1容开放

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局限于教科书、课堂、教师和学校,期刊杂志、社会生活、大自然中都蕴藏着大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理课程资源,师生可以随时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

1.2形式多样

地理课程资源既有来自自然,也有来自社会的的;既有校的、校外的,也有显形的、隐形的[1]。

1.3功能交叉

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之间有所交叉互补,可互为对方学科的教学服务。

比如地图常常为历史学科所利用,起到相当重要的教学价值。

二、地理课程资源的分类[2]

2.1按功能划分

素材性资源:

直接作用于地理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或来源。

条件性资源:

间接作用于地理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或来源。

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并没有绝对的界线。

2.2按性质划分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

自然界中存在的,可以运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

社会地理课程资源: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可以运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

2.3按空间分布划分

校资源:

学校围之能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

校外资源:

学校围以外能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

2.4按呈现方式划分

实物资源:

以实物形态存在,能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

活动资源:

存在于活动中,能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

信息化资源:

存在于音像、网络媒体中的地理课程资源。

2.5按存在方式划分

显性资源:

实实在在以物质形态存在,可以直接运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

隐性资源:

以潜在的方式对地理课程施加影响的资源。

三、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3.1完成地理课程目标的保障,丰富教学容

完成地理课程目标,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需要通过有丰富课程资源的课堂教学来实现。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并有效地利用,为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

另外,地理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因此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容及教学形式,促使地理课程与时俱进。

3.2改革传统地理教学的基础,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课本、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显性的校实物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其局限性可想而知。

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出更多的校外的或者隐性的种种地理课程资源,改革传统地理教学。

比如让学生走出教室,野外实习考察等,可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既要体现地理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3]。

四、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方法

4.1校地理课程资源[4]

校课程资源包括各级地理课程资源主要指的是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级地理课程资源。

国家地理课程资源具基础性和统一性,可以用来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地方地理课程资源展现当地特色和发展需要,有利学生了解本土的自然与社会地理环境;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根据学校优势与特点专门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各地各学校形成独特的地理教育特色。

4.2社区、家庭地理课程资源[5]

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高等院校、地理研究所、青少年中心、少年宫等。

因此在地理新课程教育中,社区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突破课堂,为地理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社区中的文化氛围和社区归属感,对社区中的青少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积极利用社区中的地理课程资源,辅助学校地理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大环境。

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有的家长懂得一定地理知识,可以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的家庭有一定地理相关方面的书籍,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4.3媒体地理课程资源

媒体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电视音像、多媒体网络等。

师生可合理利用地理多媒体资源教学,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但要注意利用媒体地理课程资源时,应确定信息源的可靠性、权威性、有效性。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落实到地理课堂中,才能实现其价值所在。

目前地理学科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作为非升学科目,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也会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作为地理教师,需要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才能使地理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促进地理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资源:

涵与特征、类型与功能*娅娜,晴(师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00047)摘。

[2]地理课程资源:

涵与特征、类型与功能*娅娜,晴(师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00047)摘。

[3]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徐艳周申立王兴贵(西华师大学国土资源学院637002),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4]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

大学,2002.

[5]试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原则与途径*晴,娅娜(师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00047)摘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的论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系统概述50

一、教育目的及其体统

教育目的系统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的目的具有历史性。

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教育在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的具体目标,要具体落实到各级各类教育中来。

)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及其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

教育的目的: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提出的概括性要求。

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要落实到具体的学科领域才可能实现,学科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承担了这一项任务。

地理教学目标实质上是对学习者通过地理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表述。

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地理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二、教育的目的层次

上位、中位、下位概念目标构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目的体系。

培养目标是和各级各类各个学习阶段的目标,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在在教育目的系统中属于上位概念;教学目的(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并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把握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在教育的目的系统中属于中位概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指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在教育系统中属下位概念。

第二节地理教学的目的53

一、地理教学目的的概述

(一)国外的地理课程目标举例

(二)我国的地理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独立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地理课程目标由三个领域构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我国地理教学目的的演变

(一)地理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演变

1950-1970:

尤其注重地图技能

1980:

除了要求掌握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外,还提出掌握乡土地理的要求。

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目标外,在地理技能的要求上,提出学会阅读、运用地理和地理图表等具体目标。

1990:

增加了“了解当代中国地理区域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目标。

2000以后:

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对地理整体容的理解上。

(二)地理教学目的的德育目标演变

1950:

“纯政治目标”

1960-1970:

突出“人类中心论”

1980:

改变过去空洞笼统拔高脱离实际的现象,开始提出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

1990-2000:

教学大纲中增加了科学精神的容,把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列入德语目标之中。

2000—:

将德育目标进一步丰富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其归为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使德育目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节地理教学目标59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概述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动机功能:

明确的目标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调控功能: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指向性的作用,调控矫正的参照系就是地理教学目标。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随时检查各项目标是否完成,并进行调控。

3、评价功能:

将全面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编制测验的依据,保证测验的信度效度,试题的难度区分度。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容

地理教学目标与地理课程目标一样由三个领域的组成: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知识:

指地理表象、概念、原理、规律等。

技能:

地理图表的阅读与绘制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知识与技能包括三个层级:

理解、识记、应用

2、过程:

指地理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方法:

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有两个层级:

经历(体验)、尝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第世界、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好奇心、兴趣等。

三个层级:

接受(或感受)、反应(认同)、领悟(感悟)。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通过逐层具体化,教学目的系统构成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完整体系。

地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

)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层次性原则: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层次的划分是以学习容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的。

学习容分析越细致,教学目标层次的设计就越简单。

3、具体性原则:

目标应当具体明确。

目标制定越具体,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越明确,对目标实现状况的检验就越可靠。

4、灵活性原则:

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有灵活性。

教师要制定出灵活有弹性的教学目标。

(二)地理教学目的的设计62

1、教学目标述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

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应用知识与技能领域。

例:

在任何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能够指出山峰、山脊和山谷。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者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所采取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主要运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

例:

通过角色扮演感受我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

2、教学目标述的基本要素

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例:

通过运用地图数据进行分析(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够归纳(行为动词)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表现程度)。

行为动词的分类:

(1)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结果性知识目标常用动词:

1解水平:

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水平:

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区别、提供、选择、预测、估计、推断、收集、整理等。

结果性技能目标常用动词:

1模仿水平:

重复、再现、例证等。

2独立操作水平:

完成、表现、制定、解决、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水平:

绘制、制作、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2)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1经历(感受)水平: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2反应(认同)水平:

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尊重、爱护、珍惜、怀疑、克服、帮助等。

3领悟(化)水平:

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三)设计地理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课程标准2、地理教材3、学生

1、不能以地理课程的“容标准”代替地理教学目标。

2、在一则教学目标中尽量指出一条要求。

避免一则教学目标,含有多条教学要求。

尽量将两个层次的要求分开表述。

3、正确协调好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关系。

感悟2:

谈谈地理教育目的

——基于素质教育

1978年后,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教学目的从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转化为地理知识和技能教育。

除了学科知识的灌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运用这些观念和观点以及地理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的教育也成为现今素质教育的重点。

要让学生知道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时产生了哪些问题,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地理教育发展公民素质的功能。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地理教育委员会出版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应确保每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乃至整个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能以环境伦理来指导日常生活行为,并通过改变自身生活习惯,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以世界公民的身份,为促进地方、区域乃至国际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这里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涵,又强调知识、观点、技能和价值观[1]。

所以从国际上来说,环境教育是地理教育的核心。

地理教育的目的,我认为,从短期来看,是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但是从终身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地理教育的终极意义更是培养他们整体的环境意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完成这一高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

传统的地理教育以填鸭式和灌输式为主,教师为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及应付考试,这样一种地理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兴趣,而且一旦课程结束或者考完试,学生就开始逐渐遗忘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