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655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docx

高三语文届份模拟考试

高三2011届10月份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2011-10-24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纸及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不能写在试卷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笔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遒劲/劲敌   擂鼓/打擂台    巷道/大街小巷

B.颤动/颤栗    露天/露马脚    徘徊/低徊唏嘘

C.奔赴/投奔    什物/什刹海    量具/无法估量

D.熨斗/熨帖    炽热/白炽灯    蛮横/横征暴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下榻头炷香再接再厉风马牛不相及

B.精萃初生犊合二为一毕其功于一役

C.毕竟核威摄一成不变天机不可泄露

D.辑录副产品两全其美不废吹灰之力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身为王室后裔的杰克,虽然只有十七岁,又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媒体见面会,但他应对自如,沉稳风趣,性情乖张,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养。

B.近年来,我们克服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平稳渡过了金融危机,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C.大学毕业刚刚进入加工厂的那段时光,夏天的闷热、蚊子的叮咬、往返路程的遥远无一不在与人过意不去,而今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D.领导干部应该多到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精力花在推进工作落实、提高效率上,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消除富豪们的误解,盖茨和巴菲特将会尽快发来亲笔信,说明此次活动只为结交朋友、寻找伙伴,不会给中国富豪们带来捐献的压力。

 B.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还能够保持持续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2010年的国产大片《孔子》《赵氏孤儿》等都善于从本土文化土壤中吸纳养分,呈现出本土特色鲜明、原创力充沛、文化厚度不断增加。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文化”,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来聚餐,北京麦当劳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他们的广告主题之一。

B.在北京、湖南、上海、广州……等地,“爱心家园”每周不间断地组织“助孤、敬老、扶贫”公益活动。

C.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报告说,去年开始到今年“五一”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扬25%(包括新房和二手房)。

D.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在表现现实。

在加缪看来,现实是荒诞的;在梵高看来,现实是模糊的;在毕加索看来,现实又是割裂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云何尝能飞?

泉何尝能跃?

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

谷何尝能应?

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陶渊明何以爱菊?

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

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由此可见,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验,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

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

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

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

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的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

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

比如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的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

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

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所谓神秘主义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6.关于“移情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

B.它常常发生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意象时,我们常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C.它带有无意的模仿,因为在欣赏外物时,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这时观念很容易实现于行动,形成模仿。

D.它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具有人情,形成人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神秘主义,但对于艺术和宗教而言,它却是必要的。

7.对于“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者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B.审美心理活动并不等同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仅仅是美感经验的心理活动之一。

C.真正的美感经验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时必定会发生移情作用。

D.移情现象也被称作“宇宙的人情化”,美感经验则不属于此。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爱菊,从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从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这些美感经验的取得离不开移情作用。

B.美感经验中,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把人的情感移置到物的身上,同时也有物的姿态对人的影响。

C.通常当头脑中有两个观念时,很难同时实现于动作,这时不会发生移情现象;只有一个观念时,才能自动地现于运动。

D.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因为把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都有赖于移情作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也。

父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

琼幼聪惠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

大同末,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并集。

琼时年八岁,于客前覆局①,由是京师号曰“神童”。

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②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

十一,丁父忧,毁瘠有至性,从祖襄叹曰:

“此儿必荷门基,所谓一不为少。

”及侯景作逆,携母避地于县之西乡,勤苦读书,昼夜无怠,遂博学,善属文。

永定中,州举秀才。

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

寻以本官兼尚书外兵郎,满岁为真。

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

及讨周迪、陈宝应等,都官符③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

迁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

及高宗为司徒,妙简僚佐,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曰:

“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左西掾缺,允膺兹选。

”乃除司徒左西掾。

  

太建元年,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

转中书侍郎、太子家令。

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循法度,高宗以王年少,授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带寻阳太守。

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

累迁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

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

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后主即位。

直中书省,掌诏诰。

初,琼父云公奉梁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

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

琼性谦俭,不自封植,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

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

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

俄丁母忧,去职。

初,琼之侍东宫也,母随在官舍,后主赏赐优厚。

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朝野荣之。

琼哀慕过毁,以至德四年卒,时年五十,诏赠领军将军,官给丧事。

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陈书卷三十》)

【注】①覆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观人围棋,局坏,(王)粲为覆之。

”覆,同“复”,覆局,指记忆力极强。

②风神,指神态。

③都官符,指诏书。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儿必荷门基荷:

承担

B.善属文属:

写作

C.自永定讫于至德讫:

至,到

D.不尚鲜华尚:

超过,过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①乃除司徒左西掾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琼述其旨而续焉      ②惑而不从师                

D.①琼之侍东宫也 ②斯用兵之效也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的一组是

①丁父忧,毁瘠有至性②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③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④又领大著作,撰国史⑤勒成一家之言⑥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琼的父亲陆云公接受梁武帝的诏令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人员同时集中在一起,陆琼这时八岁,能在客人面前覆盘。

 B.天嘉元年,陆琼担任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

不久以法曹行参军的身份兼任尚书外兵郎,任职期满由代理转为正职。

 C.长沙王做江州刺史时,不遵循法度,高宗因为长沙王年少,派陆琼去做长史。

陆琼前去担任了江州府国事,兼任寻阳太守。

 D.陆琼生性谦虚俭朴,从不为自己聚敛财货。

四时的俸禄,都散发给宗族人员,自己家中没有剩余财产。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

(4分)

(2)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

(3分)

(3)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

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师者,。

(韩愈《师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3),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将下面的三个短句整合成一个单句,主要信息不得遗漏。

(4分)

①汉语中某些抽象的普通词语凝聚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②它们一旦置身于既定的语境中可以引发许多具体的联想内容,

③从而产生原先所没的意义。

17.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答题纸横线处。

(4分)

①但是“发现”并非只有正面效应,有的也隐含着负面的因子。

②每一次“发现”,都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难以尽述的益处。

③于是,便有了永无休止的“发现”和“发现”后的兴奋与满足。

④人,是一种有着无穷欲望和好奇心的特殊“动物”。

⑤一次次的“发现”,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随之逐步深化。

18.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

(4分)

示例:

垂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秋祭

刘建超

“小戏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

“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

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

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

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

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地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

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

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

“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

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唱过!

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

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

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

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

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

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

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

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

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

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

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

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

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

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

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

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11.结合小说品味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2)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12.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3.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4分)

14.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

请加以探究。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

——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

    仲夏京城,雷雨大作。

    北京军区总医院9层8号病房,躺着一位憔悴的老人。

    73岁的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晚期胃癌,生命垂危。

气管,切开了。

腹部,插着5根导管。

那双曾经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双手,此时无力地搭在胸前……   

惊雷滚滚,泪飞顿作倾盆雨,人们的心碎了——

    老红军罗文书来到病床边,搬来一把椅子,老泪纵横地守候着他。

    家住郊区的一名医院临时工,整天盯着田里的南瓜:

“第一个结出的南瓜最甜,一定要让华主任尝尝……”

    病房门前,从天南海北赶来探望的人们络绎不绝地送来鲜花,成片地盛开,成片地凋谢。

一名普通军医的病情,为何让那么多人如此牵肠挂肚?

感动人们的,不仅是他高超的医术,更是他高尚的医德、人格的力量!

从医56年,患者再贫穷,手术风险再大,他总是挺身相救——

“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

    一个两岁的农村小孩,肚里长了个大脓肿,奄奄一息。

父母抱着孩子在京城跑了几家医院,都说太晚了,没有治疗价值。

绝望的夫妻俩抱着孩子,找到了华益慰:

“华主任,救救孩子吧!

   “风险太大!

”同事们忧心忡忡。

华益慰却说:

“病人走投无路才来找我们,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

    果然,还没等到手术,孩子的脓肿就破了,流了一肚子脓。

华益慰立即把孩子抱上手术台,引流、清洗、抢救……

    腹膜炎、心衰……术后,险情接踵而来。

那些天,华益慰没日没夜地守着孩子,硬是从鬼门关把孩子夺了回来。

    视救死扶伤为天职,视见死不救为耻辱。

华益慰总是将一切顾虑抛之脑后,将一切责任慨然承担。

     

     从医56年,他有一个从没破过的规矩,就是不收红包——

    “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退休工人冉桂芳的丈夫张秋海,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红包”的故事:

    “我老伴9年前得了小肠癌,华主任给她做的手术。

我打心眼里感谢他,就包了1000元钱送给他。

华主任不要,我撂下红包就跑了。

华主任好几次找我退那个红包,我还是老办法,拔腿就跑。

    “后来,我们搬家了。

我寻思,这回华主任可找不到我了。

万万想不到,今年6月18日,华主任的老伴张燕容找到我家,把一个存折交给我。

打开存折一看,是存了9年的1000元钱。

户主,是我的名字。

    “张燕容说,当时你把钱撂下就走了。

总也退不掉,老华就把这个钱以你的名义存起来。

现在老华不行了,这个存折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他嘱咐我一定要找到你,亲手把存折交给你。

    “当时,我就大哭起来,哭得惊天动地。

我从来没有这么哭过,我自己的爹妈去世了也没哭得这么伤心……”

一个红包,华益慰退了9年,垂危之际依然念念不忘!

从医56年,他始终视患者如亲人,让每一名患者如沐春风——

    “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华益慰的微笑,同事们称之为“华氏微笑”——眉毛弯弯的,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

    每次手术前一天晚上,华益慰一定要到病房看望病人。

经典的“华氏微笑”,常常伴着华益慰一生重复无数遍的嘱咐:

“明天我们就要给您手术了,放心,别紧张。

手术后伤口有点疼,别怕疼,有痰咳出来,多翻身……”

微笑的背后,是一种职业的操守。

操守的背后,是一颗慈爱的心灵。

他常说:

“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每次查房,他第一个动作是把门轻轻关上。

每次给患者检查,他总是先把听诊器在掌心捂热,再接触病人。

冬天,他先把双手搓热,再给患者触诊……

很多人注意到,华益慰给病人摸肚子检查时,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小手指有点翘,好像“兰花指”。

一次,一位患者逗趣地说:

“华主任,你这个指头翘得挺漂亮。

”华益慰一句话,让这位患者感叹不已:

“小手指头,末梢循环,这个指头最凉。

结束采访,记者找到了华益慰做最后一例手术的记录单。

记者发现,与他一生不计其数的签名相比,这份手术记录单上的“华益慰”三个字异常工整。

    最后一笔,延长、收敛,画了一个近似圆圈的弧线……

看似无意却有情。

一名人民军医,用毕生不渝的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56年的行医生涯,画了一个光彩的句号!

(选自《解放军报》2006年7月13日,有删节)

19.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新闻人物的道德光芒?

请简要概括(4分)

20.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4分)

21.本文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特点?

请选择一例加以分析。

(4分)

22.善于根据采写对象的特点巧妙地安排结构,有助于增强通讯的感染力。

本文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6分)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学生说:

“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

”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

“闻到了!

”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

哲学家问:

“你们怎么了?

”其中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

“我什么味也没闻到。

”另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

“这是什么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

“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