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129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docx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

Fanaticdesirewillinducedangerousactionsanddoabsurdthings.整合汇编 简单易用(页眉可删)

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

  下面是整理的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给大家阅读。

  【一】《论语》中的孝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简洁洗练的吟咏,却无疑是细致入微的描摹,仿佛可以瞥见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慈祥的母亲借着摇曳的微弱烛光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动人情景。

  先锋诗人食指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下创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其中就写道: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亲情是世上最难以割舍的感情,人们在奔赴茫茫前路之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母亲。

  中国人喜欢把把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称为母亲河,把培养教育自己成人的学校称为母校;英语中称祖国为motherland。

  可见古今中外每一位人子都对拳拳的母爱充满感激与眷恋。

  华夏民族以源远流长的孝文化闻名于世,而早在春秋时期,《论语》就对孝道做出过系统全面的阐释。

  孔子有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重要基础之一。

  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

  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如同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若将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很少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父母牵挂的一种慰藉。

  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认为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家庭内外事务由子女去操劳,有美味的食物让父母先享用,但并不能仅以此作为孝的标准。

  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次婉转劝谏,如果父母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仍然要尊敬地侍奉,虽然内心忧虑,但对父母仍然不怨恨。

  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礼”的规则。

  孔子的学生宰我觉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说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后要在母亲的怀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时付出的辛劳,而宰我连这样的报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以后,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诗人说母亲是珠蚌,因为培养一粒顽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她并没有因此拒绝抚养,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宽宥的母爱将它一层层包裹起来,直至它成为一颗光泽耀眼圆润无瑕的珍珠。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难日》中写道:

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

  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会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

  

  【二】《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

  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

  老师说:

“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

“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

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

“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

  子路就对老师说:

“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

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

  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

  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

  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

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

  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

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

  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

  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

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

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

  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

  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

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

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

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为人儿女者,可以在心里问一句,我们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们今年多大了?

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说得很准确。

  但是,做父母的要是想,我孩子哪天生日,多大了,没有几个人想不清楚。

  我们有时候觉得,老人不像孩子爱过生日,孩子过生日都是成长,他高兴,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时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觉得自己长一岁也没有什么好。

  对我们儿女来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知道以后,那就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但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

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

  可以说,父母之年在我们的心里可能永远是惧大于喜的,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

  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话,我们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来得及啊,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来不及了。

  只要父母还在,就是儿女的福分。

  天下儿女心,就是在这个时刻,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岁月中,我们还来得及做什么,那么一切都有可能。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天下儿女心,我们都记住这一句话吧。

  也许从今天开始,我们的父母就快乐了,我们自己的心就得到安慰了。

  【三】《论语.为政》中记载,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供养父母、为父母做点事儿、好东西让父母先吃,这些在当时对于大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对于孝就不能满足于“能养”,这个层次太低了。

  给予父母物质的满足和照顾相对很容易,但是照顾父母的心理,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是不容易的,至少是难以做到一如既往。

  要让父母心情舒畅,首先要对父母和颜悦色。

  可是家庭成员之间往往是没有感情克制的,对于父母更是这样,很难整天笑脸相对,所以就存在“色难”的问题。

  对于父母的和颜悦色是装不出来的,刻意挤也挤不出来,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

  也许只有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甚至祖父母,体会到为人父母之心的时候,当看到双亲日渐年迈,对衰老产生悲悯之心的时候,才能对孝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下面是整理的论语中关于孝的感想,给大家阅读。

  【一】《论语》中的孝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简洁洗练的吟咏,却无疑是细致入微的描摹,仿佛可以瞥见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慈祥的母亲借着摇曳的微弱烛光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动人情景。

  先锋诗人食指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下创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其中就写道: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亲情是世上最难以割舍的感情,人们在奔赴茫茫前路之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母亲。

  中国人喜欢把把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称为母亲河,把培养教育自己成人的学校称为母校;英语中称祖国为motherland。

  可见古今中外每一位人子都对拳拳的母爱充满感激与眷恋。

  华夏民族以源远流长的孝文化闻名于世,而早在春秋时期,《论语》就对孝道做出过系统全面的阐释。

  孔子有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重要基础之一。

  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

  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如同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若将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很少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父母牵挂的一种慰藉。

  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认为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家庭内外事务由子女去操劳,有美味的食物让父母先享用,但并不能仅以此作为孝的标准。

  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次婉转劝谏,如果父母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仍然要尊敬地侍奉,虽然内心忧虑,但对父母仍然不怨恨。

  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礼”的规则。

  孔子的学生宰我觉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说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后要在母亲的怀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时付出的辛劳,而宰我连这样的报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以后,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诗人说母亲是珠蚌,因为培养一粒顽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她并没有因此拒绝抚养,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宽宥的母爱将它一层层包裹起来,直至它成为一颗光泽耀眼圆润无瑕的珍珠。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难日》中写道:

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

  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会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

  

  【二】《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

  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

  老师说:

“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

“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

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

“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

  子路就对老师说:

“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

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

  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