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孝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6115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论语》中的孝悌.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论语》中的孝悌.doc

论《论语》中的孝悌

孝悌是人性中的本初内容,孝悌是仁道之本。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篇》)

有子说: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能够起来反对上层统治者,这种情况很少见。

不反对上层统治者,而喜欢制作混乱的人,到目前还没有遇见过。

君子做事要抓住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确定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对于解决为仁的问题而言,孝悌就是根本的东西。

从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关于孝悌的基本观点。

儒家把孝悌作为倡导仁道的根本,而仁道又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最重要范畴,可见,儒家把孝悌问题看的至关重要。

孝悌是善待父母和兄长的品质。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吿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篇》)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的含义,孔子说:

孝就是不能违背对待父母那些礼的要求。

后来,樊迟在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说:

孟懿子问我孝的含义是什么,我告诉他孝就是无违。

樊迟接着问道:

无违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无违就是对待父母要做到:

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以后,要以礼为他们送终。

在相关的日子里要祭祀他们。

在这里,孔子对孝做了阐述,他认为孝就是对父母要以礼相待,不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是如此。

孔子强大孝就是“无违”,意思是说不能与礼相违背。

“礼”,这个概念很抽象,所以我也只能概括地说,正确地认识这个“礼”,需要把握两个心:

一个是善心,一个是诚心。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要求我们要以礼对待父母,这就必须以一颗善心来善待父母。

做到了这一点,才是掌握了礼的基本要求。

“百善孝为先”,以自己的言行让父母开心,这就是本初的善,在一个人的品质中,这部分元素也是最重要的,甚至对今后的人生轨迹起着决定作用。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为政篇》)

子游问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

”如今所谓的孝,都说是老有所养。

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的言行是外在的,人的诚心是内在的,两者结合才是完美的。

对于孝悌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也就是说,孝悌要循礼而行,但它强调的是要在其中贯穿一种诚意,包含着一颗诚心。

外在的礼仅仅是一种媒介,它是对内在诚心的体现。

对于父母来说,这种诚心非常重要,他们对此很在意。

因为心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

在《论语》中,有关孝心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综合这些内容以后我们会发现,孝心分为不同的层次:

孝心是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的。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最关心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就能够消除父母的忧虑。

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悉心照顾父母,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这是尽孝心的主体;第三个层次是适时祭奠父母,抒发思念情怀。

这是与父母在生前真情的延续;第四个层次是继承父母遗志,实现父母生前的遗愿。

这是尽孝心的最高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爱惜自己的身体,消除父母忧虑。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小子!

”(《泰伯篇》)

 曾参病了,他把学生召集来说:

“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是否完好。

《诗经》上说:

非常谨慎小心,好像面临深渊,站在薄冰之上。

弟子们,这下可好了,今后我就不必为自己的身体担心了。

这一段是说曾子在临终前,让自己的弟子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看一看是否完好无损。

因为他一生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就好像《诗经》中形容的那样谨慎小心。

他认为身体是父母所给,而不是自己所拥有的,自己必须认真加以保护,不可有任何损伤,这是对父母孝心的体现。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父母所给与我们的第一个礼物,这样,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对待它。

因为这个礼物是父母最在意的,它联结着父母的心。

可以说,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直接涉及到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

因此,我们只有义务去爱惜它、保护它,而没有权力去忽视它、损害它。

其次,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最牵挂的一件事。

换一个角度说,看一看父母对待我们身体的态度。

我们刚一出生,父母所关注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最无法面对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和疾苦;当我们远离父母,他们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我们的身体状况。

我认为,父母对我们的这种态度,是世界是最独特的情感。

第二,悉心照顾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曰:

‘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篇第十一》)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

孔子说:

“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季路说:

“请问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回答)说:

“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这段话所说的内容含义深刻,它表达了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重现实,轻来世的基本思想。

对于每个人来说,做好现实中的各种事情是首要的,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

一是对国家的忠诚,而是对父母的孝敬。

孝敬父母是人生的一个大课题,孔子告诉我们,对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就很清楚地阐述了,孝敬父母包括生前和生后两个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前一个阶段更重要。

这是孝敬父母的现实阶段,也是最具有本来意义的孝敬父母阶段。

第二个阶段充其量也只是生前阶段的补充。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

孔子说: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远离他们,如果有事情必须要离开,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定的地方。

这句话是我们熟知的传统孝道的重要内容,具有两个基本含义:

其一,不远离父母是为了避免父母的牵挂;其二,不远离父母也是为了尽孝。

发对儿女的牵挂源于血缘关系,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只要儿女不在身边,父母就无法放心。

这样,父母就要生活在日夜为儿女担忧之中,怎么能够开心快乐呢?

这样的的生活对父母的身心都是一种摧残,这就是不孝。

另外,儿女总是远离父母,也就失去了尽孝的机会,根本无法孝敬父母。

这又是不孝。

第三,适时祭奠父母,抒发思念情怀。

父母在世时,儿女应该悉心照顾,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

父母去世后,儿女还要以礼相待,在重要的日子里要祭奠他们。

这样做有两个作用:

意思抒发儿女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二是在孝心方面对他人进行警示,以传递孝的信息。

《论语》中对这方面的阐述并不多,但也足以说明古人对祭奠父母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子张曰:

‘书云: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何谓也?

’子曰:

‘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宪问篇》)

子张说:

“《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

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父母去世后,子女安葬完父母,还要为父母守丧三年。

从国君到庶民都是如此,没有例外。

这是在孔子以前很早就订下的规矩。

孔子很赞同这一做法,认为这是对父母应取的基本态度,否则就是不孝。

国君为父母守丧,连朝政都放在一旁,委托他人去代管,文武百官在这个时期均不可打扰国君。

从这种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把孝顺父母看成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退而次之,包括朝政。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乡党篇》)

虽然只有粗茶淡饭,但也不能忘记祭祀祖先和前辈,礼节不能少,表情也要庄重恭敬。

这是说在平日里,我们对祖先和已经过世的长辈不能忘记,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首先要想到他们。

虽然没有什么好吃的,但每次必须先拿出一部分送给他们,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沟通,反省自己有什么不敬的地方请他们原谅。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肯定是过分了,把为父母守丧凌驾于一切事情之上,并要持续三年,很多人一定不会赞成。

每次吃饭前要先想到他们并反省自己,现在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

这主要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孝”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包括“孝”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第四,继承父母遗志,实现生前遗愿。

孝顺就是按照父母的意志去行为,让父母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让父母开心。

至于能让父母开心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孝”的层次差别。

百般爱惜阿妈的身体,父母会开心;为父母守丧、祭奠他们,父母在天之灵也会开心;子女能够继承父母的遗志,并努力去实现它们,这是父母最开心的事情。

“子曰:

夫在,观其志;夫没,馆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篇》)

孔子说:

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子女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要看子女的行为。

如果他能够长期按照父亲生前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可以说是尽孝道了。

因为有父亲的存在,所以子女不用直接承担很多事情,人们只能通过他们的基本想法来认识他们。

主要是看他们与父母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是否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承担家庭中的一些义务等。

在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的舞台是就只能由子女来表现了。

在这里,孔子为子女的行为确立了一个是否孝悌的标准:

这就是要看其子女是否能够保持父亲之道不变。

能够保持者为孝,不能保持者为不孝。

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各方面的条件变化了,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一些具体内容可能不适合现代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他对待“孝”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但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他认为,不管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完成父亲的遗志,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虽然有但也不多见。

一方面,现在的父亲不会给子女过多的压力,不会压迫他们去做什么事情;另一方面,现代人都是很有个性的,大多数人对自己事业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兴趣。

孔子对“孝”的阐述博大精深,《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

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深究,在这里我只是对此浅尝了一下。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