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322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docx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

麻涌中学叶火晋何淑婷

容提要:

古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论语》是古文教学的经典篇目,《论语》里面的“孝道”容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现在正是孝道缺乏的时代,学生需要懂得孝道。

学生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孝道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负责任的社会态度。

关键词:

语文、弘扬、论语、孝道、实践

《论语》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文化经典课外读物,选修课程里面也有“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论语》里面的“孝道”容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现在正是孝道缺乏的时代,学生需要懂得孝道,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孝道文化,这有利于学生明白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我们从现实孝道缺失的危害入手,让学生先积累感性的知识,然后再回到《论语》中,专研《论语》中的孝道文化,通过查找资料,老师讲解,以及互相合作学习、利用互联网学习;开展调查与考察活动,从《论语》中吸取智慧,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负责任的社会态度。

一、选编校本教材《论语·孝文》

《论语》一共二十章,其中17次出现“孝道”,我们按照《论语》章节的顺序,把明显与孝道有关的容摘录下来,给出对应的翻译,编成校本教材《论语·孝文》,让学生人手一份,在规定的时间熟读成诵。

教材如下:

1、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27)

翻译:

有子说: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33)

翻译:

孔子说:

“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3、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33)

翻译:

子夏说:

“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4、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36)

翻译:

曾子说: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5、子曰: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38)

翻译: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6、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53)

翻译:

孟懿子来问怎样尽孝,孔子说:

“不要违背礼。

”樊迟替孔子驾御马车,孔子告诉樊迟说:

“孟懿子来问我怎样尽孝,我答复他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父母活在人间的时候,你要尽孝道,不要违背礼,一切都要依照礼来事奉父母。

父母去世的时候,从预备的棺材、入殓、出殡,以及选择地方埋葬,整个过程都有都要合乎礼。

父母亲死后要祭祀,祭祀的时候,用什么样的祭品,也都有一定的规定,不能违背礼。

7、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54)

翻译: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孝子),父母只担心他生病。

8、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56)

翻译:

子游询问孔子孝道,孔子说:

“现今的孝道,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但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对狗或马也能做到饲养它们,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那么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9、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57)

翻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

“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

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10、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70)

翻译:

季康子问:

“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勤勉,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

“你对待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事情也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尽心竭力和勤劳努力;你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勤勉。

11、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71)

翻译:

有人问孔子:

“你怎么不去从政?

”孔子说:

“以《书经》看法来说,人处在家庭之间,能带领家人正心修身,就是为政了。

何必非要求个一官半职,才叫做为政呢?

12、子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126)

翻译:

孔子说:

“如果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3、子曰:

“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241)

翻译:

孔子说:

“禹,我对他是无话可批评的了。

他自己饮食菲薄而尽心孝敬鬼神。

自己衣服恶劣,而讲究祭服之美。

自己宫室卑陋,而尽力修治沟洫水道。

我对他真是无话可批评的了。

14、子曰: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258)

翻译:

孔子说:

“在外面事奉公侯大臣,在家里事奉父母兄长,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为酒困扰,这些我做到了吗?

二、安排课时让学生熟读成诵

人们往往对自己熟知或了解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论语》中的孝道文化,那么熟读成诵就是有利于学生能认真去学习并理解孝道文化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知道有这些容的情况下,对老师讲解《论语》中孝道文化知识就会更积极。

清末教育家王筠《教童子法》介绍一种连号法:

第一天背诵一段,第二天背诵一段,将第一天的容,合起来背诵,第三天再背诵一段,复习前两天的,再合起来背诵,以此类推,一直增加到第十一天,则除去第一天的,只背诵前十天的,再学新的容。

这种循序渐进、不断反复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再结合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出以下的安排:

用三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将《论语》中关于孝道文化的容熟读成诵并理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发挥中华文化精髓“孝道”文化的巨大作用。

前两个星期的任务是熟读成诵:

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先是全班集体大声、准确、清晰地朗读。

这主要是利用早读晚读时间,每次都将校本教材《论语·孝文》的容(14段话)大声朗读。

接着,让学生自由低声诵读,边读边体会。

第一天只要求背诵一段。

在上课的时候,利用课前五分钟,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分析《论语》中的孝道文化。

在能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记忆,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天也要求背诵一段,同时也复习第一天所学的,两段结合起来一起背。

第二天在课上讲解要求背诵的第二段,第三天以此类推,到第十四天,将所有的结束,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理解深入的程度。

第三个星期:

最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第三个星期,反复朗读,在课堂上组织一次背诵比赛。

这样反复刺激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其巩固。

随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与“孝道”文化先关的信息、资料,进一步理解“孝道”文化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孝道”文化的具体容。

三、分析《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经过三个星期的熟读成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语》中的孝道思想,避免了凌空蹈虚的说教,加深学生理解《论语》中的孝道的核心思想。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20章,很多容都与孝道有关,由此可见“孝道”的重要性。

表面上看,《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较为凌乱,实际上《论语》中“孝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的。

1、“孝道”是“为人之本”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27)这段话的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触犯上层的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触犯统治者却要带头叛乱的人,从来没有过的。

君子致力于事情的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

孝悌应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最高境界,正因为“孝道”起着维系着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因而“孝道”可以看作是仁的根本。

孔子还反复强调“孝道”的现实意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而证明,他认为“孝道”是“为人之本”,只有“孝道”才能提高年轻人的自身素质,从而使社会安稳发展。

2、“孝道”是真情实意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56)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供养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么就和养犬马没区别。

孝心应该是发自心,脸上应该是和颜悦色的。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57)最好的“孝道”不容易做到,不仅是在物质给予保障,而且出自心而使父母的精神愉悦。

3、“孝道”的表现形式

第一是不让父母担心。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125》)父母尚在,不远游,因为父母会牵挂,如果非得远游,要有具体的方向。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句话可以由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长大了自己要照顾好自己,一旦生病,父母会为你担忧,这就是不孝;另一种是自己染上了恶习,让父母为此而蒙羞,这是大不孝。

由此看来,父母最爱的人就是自己孩子,因而作为孩子的我们,要把自己照顾好,身心健康,那么才能解决父母之忧虑。

第二是以礼待父母。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P53)孔子认为对父母尽孝,一定要遵守礼节,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尽孝。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礼仪来表达。

家是人礼仪培养的起点,也只有对父母有礼,才能做到走出家门后有礼。

第三是正确对待父辈的言行。

当认识到父辈精神、品性是正确的,那么则要“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例如父辈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精神财富,不随便改变,这就是“孝道”,好的精神文化即便父辈不在也要继承。

然而,父母不是圣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办?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时应该先听父母讲完,不要打断,接着委婉地指出父母的不足,即便是遭到父母责骂与殴打也无怨言,仍侍奉双亲,这就是孝道。

给学生理清楚《论语》中孝道文化的思想体系,在完整的思想框架指导下,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孝道文化。

四、安排时间让学生作社会调查,通过采访、在网上搜集信息、查阅书报以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了解社会的孝道现状。

(一)社会调查

学生在课堂上对《论语》中孝道文化的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孝道文化对当代高中生以及当代社会的意义,考虑到条件的限制以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那么就在语文课上介绍几种常用社会调查方法并指导学生操作方法。

大部分学生在了解的情况下对《论语》中的孝道文化很感兴趣,班上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在为期三个星期的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去查书看报做摘抄,有的小组成立采访队在校校外进行采访,并利用周末上网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在大家团结协力的努力下,搜集到的资料(以下是摘取的部分):

2012年7月16日《人民网》报道:

一组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浏阳老家给母亲祝寿的照片在网上传播。

图中,周其凤跪在90岁老母膝前,母子相拥痛哭。

据了解,13日是周母的90岁大寿,周其凤回到家乡,为母亲祝寿。

儿子给母亲下跪人之常情,网络一传引起大家关注,这是为何?

2012年5月13日《中国青年网》报道:

老太太半夜想见儿子,竟说自己“快不行了”。

老太太今年63岁,40岁时丈夫去世后,就一个人拉扯着儿女,后来孩子们相继结婚,家里只留下了老太太一人。

平时,儿女们都忙于工作,很少去看她,也不多以致老人精神上的空虚。

2012年8月27日《中国青年网》报道:

8月23日,在乌市新民东街宏大广场附近,一名年轻女子手推、脚跺同行的中年女子,当路人上前劝阻时竟得知,两人是母女关系。

“女孩子还凶巴巴地说,‘谁劝,我打谁’,最后大家纷纷指责她,她扔下母亲就走了。

”大家在指责女孩对自己的父母如此无礼那是人之常情,事后有谁会去想想究竟是什么影响着这女子由此为人所不齿的行为?

还有报道:

独居老人在家过世,几天后才被发现。

这是发生在杭城的悲剧。

根据采访了解到:

空巢老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病,其根本原因是与子女分开后,感觉自己丧失了爱和归属感。

尤其是失去老伴的独居老人,这种感觉更强烈。

《跪羊图》、《乌鸦反哺图》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动物都懂得感恩父母,那么作为儿子给父母下跪本是很平常的事,在众人眼里却不可以思议,再结合搜集到的多起“不孝”事件,那么一个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孝道文化的缺失严重。

(二)分析孝道失传的原因以及危害

1、孝道失传的原因

为什么在这个物质极为丰富,科技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孝道却被许多人所遗弃?

(1)社会环境影响。

①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西方文化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渗透以致人们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甚至在处理自己与父母关系时也不例外,就会出现很多关于孤寡老人子女多,却无人照管的状况。

②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其中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家庭和谐。

③国家对“孝道”文化不够重视,长时期没有对有违孝道的行为作明文规定,所以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没受到法律的惩罚,从而更加猖狂,以致孝道失传更为严重。

(2)家庭教育的失职。

①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追求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导致一些孩子认为只要成绩好而不可一世,一些孩子成绩不好而很自卑甚至自杀。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以致出现“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

②对于父母自身,没有做出传承“孝道”文化的模以及教育孩子孝顺父母,以致子女有样学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言行身教至关重要。

(3)学校教育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强压下,学校只看重学生的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以致出现许多成绩优秀却道德败坏的社会败类,例如这个地沟油、毒奶粉、丹红,都是高学历的人研制出来的。

(4)青少年自身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成熟,自我意识不强,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孝道失传的危害

(1)子女不孝,老人生活没保障,家庭不和谐。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人也日渐长寿,人口向老龄化方向发展,老人年纪大,不能自食其力,那么就需要子女的照顾,而“孝道”文化缺失严重,这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据2006年2月8日报业集团的《生活报》以及各大报道,“农村半数儿女对父母麻木”。

这些老人对儿女多有抱怨,但大多不忍心将儿女告上法庭。

出人意料的是,这些老人的儿女生活水平至少高于父母几倍乃至更多。

在物质上都没能满足父母,更别提精神上的慰藉,子女不孝,以致父母抱怨,家庭极其不和谐。

(2)孝道失传,扰乱社会秩序。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

他说为朋友好,那都是假的。

没有孝道,在一个假情假意的社会里,人与人缺乏温暖,社会就混乱成一团。

孔子说,孝是仁的根本,是一切的根本。

(三)弘扬《论语》孝道文化从自身做起

根据搜集的资料与信息,可知当今社会的“孝道文化”缺失严重。

”孝道文化的缺失,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直至阻碍国家的发展。

因此,作为个体的我们就应该为弘扬中华的优秀文化而义不容辞地做出贡献,高中生正是祖国的后备力量,因此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直至影响周围的人。

我们可以坚持:

第一,尊重自己的父母。

不管父母知识文化的高低,他所说的话对或错,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因为是长辈,他们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不要因为父母文化水平低而瞧不起他们,连自己父母都瞧不起的人,绝不能成什么大事。

要是父母说的不对,也不能立即反驳,应该虚心听,等父母讲完,才说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高中生都是消费者,暂时不具备赡养父母的经济能力,那么是不是就不用孝敬父母呢?

其实,高中生大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父母倒杯水,一碗饭,捶捶背,打个,一个微笑,孝在不言中,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当我们一味从家里汲取一切的时候,是否想过也为家里贡献什么。

第三,孝并非唯命是从。

对于古老的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论语》中也会有过时的东西,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唯命是从,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

在当今的法治时代,应当把和法治的精神作为行孝的前提。

在具体的实践中,主意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意义

古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论语》是古文教学的经典篇目,对《论语》的研读可以直接提高高中生古汉语的水平。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容。

孝道虽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鉴于当今社会孝道文化缺失严重,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论语》中的孝道文化,具有提高语文素养,更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弘扬《论语》孝道文化,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是最重要的。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忽视育人的教育,此时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为时不晚。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二)倡导孝道有利于家庭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

现在的90后,“万千宠爱集一身”,习惯汲取,不习惯付出。

此时,提倡弘扬孝道文化正是时候,要让高中生明白和谐的家庭指各个家庭成员各尽自己的道德义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让他们知道孝是家庭部双向的,既有父母的对子女的关心,也有子女对父母尊敬与赡养,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到家庭的和谐。

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

(三)倡导孝道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在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倡导孝道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如果对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关心、不赡养,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中生是国家的希望与力量,对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

孝道的失传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

弘扬《论语》孝道文化是语文老师教书育人的分事,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应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8年版

2、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1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