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8463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体基本常识

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

1、从塑造人物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

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线索:

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

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

③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

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

②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

化的词句

③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

三、描绘类

四、  提问方式: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或: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为什么?

五、  答题模式: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

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六、  答题示例: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七、  问: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八、  答:

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九、

结构类

提问方式: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

“记住:

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

”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问:

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修辞手法+内容+效果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

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人称类

提问方式: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

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十、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十一、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十二、 答题模式:

1.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

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

(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

(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五、  提问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六、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手法

定义(特点)

作用

答题格式

伏笔

文学作品中前文对后文将要出现的内容的暗示预先作提示或暗示,后文再照应。

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文章先写……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铺垫

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作的渲染、陪衬、衬托(基础性描写)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先写……为下文……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象征

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

运用象征,抓住……与……相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耐人寻味。

衬托

以本体外的物体陪衬本体,有正衬和反衬

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加表现力

用……衬托……,使……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

对比

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把……和……对比,突出事物……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抑扬

先否定或贬低形象,尔后深入挖掘其特点及内在意义,再予以肯定、褒扬,叫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作者本意是……而先……用抑扬之法,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情节曲折生动。

悬念

俗称“卖关子”,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留待后文解答

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先把……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照应

为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在行文过程中做前后照顾或呼应性的叙写,也叫前后呼应、首尾照应

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本文先写……与下文的……遥相呼应,或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托物言志

借助具体事物阐述道理,抒发感情。

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借对……的描写表达了……的道理或情感,把道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描写方法

内容类: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角度类:

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性质类:

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地再现描写对象的特点,使特点更鲜明,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运用……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地再现(表现)……特点,使形象更鲜明,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七、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八、  提问方式: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九、 答题模式:

(1)从题目入手分析。

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含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

“眼睛”

(5)抓住文中关键句段分析。

一抓点明(突出、深化)中心的句段,一般是开

头和结尾段;二抓议论句、抒情句。

(6)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

把文章的各部分(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

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等。

(7)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材料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

常用格式:

记叙文: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说明文:

说明对象+特征+目的(意义)

议论文:

本文通过(从……方面、角度)……论述(阐述、论证)了……观点,

也可以直接概括出中心论点。

六、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

性格形象总概括+具体角度分析

方法:

1、从塑造人物角度: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 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

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

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

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

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

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

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

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

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④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

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

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

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

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

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

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

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

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

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③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

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

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

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

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

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

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

“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

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选白《读者》(2017年第1期)

(1)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哪几件事情?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

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文题“口袋里的父爱”?

(5)就像文章中的父亲一样,很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尽相同,甚至藏得很深。

请结合生活实际,试举一例谈淡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

【答案】

(1)①父亲忘记她刚刚过去看过他;②父亲想来看她却迷路了;③父亲给她塞几百块钱;④父亲给她买最爱吃的点心时迷路了;⑤父亲往她的外套口袋里塞100元钱。

或“①刚离开父亲就打电话过来②屡次出门都迷路了③依然偷偷给我钱④有时候还不认识我”

(2)插叙。

补充父亲以前给她塞钱,交代了父亲在回家时给她几百元钱的理由,凸显出父亲的记忆力差,表现了父爱,为下文做铺垫,是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不同。

第③段是在路口看到父亲而感到惊讶不解;或者“包含着意识到父亲老去的酸楚”第⑤段是难以相信父亲患了病,或者“后者带着得知病情的痛惜”。

相同点:

都包含着“出乎意料”的情绪,都是因为父亲老去而感到难过,表达她对父亲的感激与爱。

(4)①父亲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了,却依然偷偷地在“她”的口袋里放钱;

②父爱从未停止,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③文章以此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5)略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①父亲忘记她刚刚过去看过他;②父亲想来看她却迷路了;③父亲给她塞几百块钱;④父亲给她买最爱吃的点心时迷路了;⑤父亲往她的外套口袋里塞100元钱。

(2)此题考查文章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插叙叙述方式,补充父亲以前给她塞钱,交代了父亲在回家时给她几百元钱的理由,凸显出父亲的记忆力差,表现了父爱,为下文做铺垫,是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首先分析句子本身的结构特点,找到突破口。

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

不同点。

第③段是在路口看到父亲而感到惊讶不解;或者“包含着意识到父亲老去的酸楚”第⑤段是难以相信父亲患了病,或者“后者带着得知病情的痛惜”。

相同点:

都包含着“出乎意料”的情绪,都是因为父亲老去而感到难过,表达她对父亲的感激与爱。

(4)此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

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

此题题目①父亲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了,却依然偷偷地在“她”的口袋里放钱;②父爱从未停止,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③文章以此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5)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规则意识的培养

   ①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

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给予正确引导。

从近年社会的反响来看,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

规则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个公民对各种规则的尊重和遵守。

   ③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如此总结“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

一切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

孟德斯鸠也曾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

从小学会守规则,长大了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

因此,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④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涵养。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⑤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先从家庭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幼儿时期,绘本是幼儿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之一,父母可以通过这些绘本引导孩子学习规则。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规则。

日常带孩子外出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需要遵守规则的地方。

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在这些遵守规则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孩子规则意识。

同时,在家庭中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

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可以有助于幼儿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事实证明,只有在一个注重规则的家庭,孩子的规则意识才能培养起来。

   ⑥同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园,老师要教会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有序生活,如排队、分享等;到了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校规和班规,通过以规则进行约束并让孩子遵守来培养其集体中的相处,让其懂得约束、自律和团队意识等。

多次被邀请至白宫做客的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原型罗恩·克拉克,以其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而广为人知,并获得优秀“美国教师”,但使其真正誉满全球的却是给学生定下的55条班规,并出版著作《55条基本班规》。

因此对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而言,学校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导也至关重要。

   ⑦如果家长以身作则,学校规则约束,相信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2018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第⑤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下列不适合做第③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准则。

                  

B. 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C. 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D. 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级。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第⑤段与第⑥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

(1)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B

(3)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

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4)不能互换。

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解析】【分析】

(1)只有:

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唯有,仅有。

这里起强调突出作用,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第③段的观点是“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B“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与观点不对应。

(3)①此文论点在第一段“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此文开头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引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规则意识”的定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可以先从家庭做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4)⑤⑥段谈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第⑤家庭,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故而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

⑴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⑵B;

⑶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

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⑷不能互换。

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的内容,弄清文段的中心,其次注意句子本身的内容和句式特点,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理解文段的中心,明确文段的观点,对选项内容进行逐项的分析,结合论点进行理解,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弄清答题区域,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文段间关系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注意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老家缝纫店

李汀

   ①小店在一棵小叶榕树旁,绿油油的树叶遮档了店名,只从窗户玻璃反射出“老家缝纫店”五个字。

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家小店,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像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

   ②那天一时兴起,我在下班路上拐进小店。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她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笑容安静地绽放。

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放的样子。

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句:

“随便看哈。

”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

   ③小店只有几平方米,却很整洁,一排木架子上一字摆好小布鞋,还有叠好的布围裙。

这时,屋子里一幅“中国梦,我的梦”的十字绣吸引了我,我静静欣赏着。

老人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

”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④我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实感一下笼罩过来。

我见过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再剪成各式鞋样,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线地钉。

钉好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

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再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头露出来,再用牙齿把针头拉起来。

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

母亲扯线有时用力过猛,线头“嘀”一声断了。

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

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干不成。

母亲常这样告诉我。

   ⑤我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需要多少个夜晚?

我眼前的这个老人,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

做好一双千层底布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

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布鞋放回木架子上,深深地回望了一眼。

   ⑥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摊开一看,心里一惊:

好精致的围裙。

一张橘黄色的布围裙,做成了双手拥抱的样子,优雅极了。

这样的围裙系在身上,做一顿心爱的午餐或者晚餐,用双手拥抱那些蔬莱的气息,用双手感受生活的味道,想起来就满满的幸福。

我问:

“这围裙多少钱?

”老人抬头看我,笑嘻喀地说:

“三十元。

”我递钱给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夸我:

“一个懂生活的男人。

”我摇摇头说:

“我给母亲买的,母亲喜欢。

”我确实觉得母亲系着这围裙,倚门看我吃着可口的饭菜,一定很温暖。

   ⑦小店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老人却视而不见。

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给顾客缝补一个拉链,为顾客改一条裤子。

走进这家小店,我或者买一双千层底布鞋,或者买一双鞋垫。

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

即便什么也不说,能够在小店门口呼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逸很多。

   ⑧一天,小店贴出一张告示,告知小店搬去了东城。

我赶紧骑车去找。

一条街上,清一色的小店,传出“哒哒哒”响的缝纫店,散发着木香的小木工店,满屋子小背篼、小箩筐、小斗笠、小蒸笼的篾具店,还有摆着小铁锤、小锄头、小镰刀的铁具店。

我走进“老家缝纫店”,老人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街上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

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⑨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一棵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