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844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docx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20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用途

  2.使幼儿获得温度计如何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幼儿对测量温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一只温度计、其他温度计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认识温度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

  2.教幼儿怎样测量气温

  :

幼儿小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

引导幼儿将温度计拿到户外,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1.小组进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2.教师指导并参与记录。

活动结束。

  效果分析:

  因孩子们对温度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班级内有,孩子们已早就观察过)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些,孩子们的兴趣较浓厚,观察到了温度计在不同水温中的变化,但数字记录不是很理想,因温度计上的数字过小,分格过小,有些幼儿看不清楚。

建议进行此次活动时,教师可将温度计的小格放大,画在纸上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活动反思:

  教过《水温的变化》一课之后,总的感觉是得失掺半,成功失败兼而有之。

成功之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其中有预设性的,如选定分析水温变化的方法。

也有生成性的,如关于实验误差的处理;失败之处在于这节课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的两个问题(两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温度是否相同?

怎样使一杯热水的温度尽快地降下来?

)没有按计划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不高。

回顾这节课,具体反思如下。

  一、明确的实验目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水温的变化》是学生在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而且是他们在学习科学课程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

但是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依赖于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也就要求学生所进行的实验操;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作比较精确,除了全班学生采用统一的计时方法之外,主要是负责读数的小组长按照要求准时正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数据。

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好,他们都急于观察一下温度计上的度数。

结果,在记录温度和分析数据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另外,还有几个负责读数的小组长也没有做到专心致志,所以读数时秩序有些混乱,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将温度记录在课本上,算出邻近两次测量的温度差之后,便急于观察热水的温度,却很少去深入思考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或者说对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种科学求证的探究热情。

  由此看来,先前的猜测环节也是存在缺陷的,问题主要在于猜测的结果没有引起学生从事探究的兴趣,就是说,没有将猜测的结果转变为学生探究的目标。

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间我更倾向于前者,在于小学生还不善于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在于学生刚刚接触实验探究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于我对上述情况缺乏必要的预见,对学生的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学期待远远大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说,自己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不到位。

由此看来,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困难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将探究活动前猜测热水温度变化的环节进行一番改进。

我原来的做法是,在组织学生谈话,得出热水温度会逐渐降低后,接下来又组织学生进一步猜测并得出下面两个假设:

一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的:

二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慢后快的。

这样的猜测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增加了许多难度,同时也淡化了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

因此,可以改为这样导入“热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那么,热水温度的变化具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深入探究一番。

”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先前那种拖泥带水的导入方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同时,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定位在接下来的制定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上面。

  二、简化并完善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舍弃了课本中提供的采用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改变为让学生计算出邻近两次实验数据的差,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呈现在黑板上面,让同学们直接观察这些温度差,并找出变化规律。

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习折线统计图,因此运用起来自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为了便于看出实验效果,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热水的温度尽可能做到很高,这又导致折线统计图上的温度变化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三是这样做,可以让每个小组测量的数据都能够得到利用,既满足了实验结论普遍性的需要,同时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实验操作的价值,这是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四是这样处理,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我在以前教学这一环节时,也是采用了这种分析实验数据的方式,效果比较理想。

  三、及时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如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对于本节课来说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处理误差的态度与方法是教给学生正确地看待实验结果,教育他们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源。

在概括实验结论时,由于有些小组所测量的数据误差较大,结果有的学生便认为结论的得出有些勉强。

对此,我没有敷衍塞责,而是正确面对,让同学们综合考虑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用普遍性来纠正某些学生头脑中个别情况的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读数的时机过早或是过晚,等等。

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的处理,不应该回避,而是应该予以理性面对、科学分析。

  这里还涉及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依我看来,预设是一节课应当完成的基本目标,在完成这些预设性目标的情况下,学生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生成则是基于人──学生发展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眼前的学生,关注的是这一个学生,而且由于生成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因而更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掌握。

一节课,如果仅仅是着眼于并完成了预设目标,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毫无灵动可言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成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课堂。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

若干纸片、纸板。

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

叫什么?

(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

"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

  师小结:

"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

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

  三、师:

"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

(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

(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

)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

你们想试一试吗?

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

"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反思:

  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危害。

  2.掌握一些空气净化的初浅知识,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猴子去旅行》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

  师:

"今天小猴子到城市旅游,我们看看它去了什么地方,看见什么?

  1、教师逐一利用展示城市空气污染情况

  图一:

提问:

小猴还看见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啊?

"

  图二:

提问:

走过了街道,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见什么?

有什么感受?

  依次出现图三、图四,并围绕上述问题提问。

  2、说说猴子到城市旅游的感受

  师:

猴子对城市的感觉好吗?

为什么?

如果小猴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它会怎么样?

  二、感知空气污染对人体的伤害

  1、展示呼吸器官结构图

  师:

受污染的空气进入人体后,真的会对我们的呼吸器官造成伤害吗?

  2.展示健康肺部图片,通过实验,求证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瓶子上有一块雪白的棉花,这块棉花就好像人体的肺部,等会我们分别点燃香烟和这些物品,看看棉花的变化。

  3.讨论:

当实验中你闻到了什么,看到棉花有什么变化?

  4.出示变黑后的呼吸器官结构图。

(图片)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吸入这些受污染的空气,肺部会怎样?

  小结:

原来吸入了受污染的空气人和动物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

  5.观看空气报到:

初步了解现在空气污染的状况

  三、观看空气质量报道,了解每天空气质量

  四、学做"环保小卫士"

  师:

大家都知道受污染的空气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了,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来减少污染?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标语的纸,你们可以用画、写的方法把保护空气的方法记在标语上,提醒人们遵守。

  小结:

看到这些小朋友记录下来的话,林老师很感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也认识了空气污染的危害。

让我们每人都做一个环保小使者,积极宣传和保护空气好吗?

干净好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

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

通过玩一玩、分一分找出滚动物体的特征。

  2、活动难点:

探究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滚动的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三角形、梯形、方形积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圆台形的化妆品瓶子;电池、透明胶带等物体;记录卡片16份、小筐8个、。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师:

这是什么?

  幼:

球师:

老师把它轻轻一推,看它怎样了?

  幼:

向前运动、动了、滚动……师小结:

像这个球一样咕噜咕噜往前转动我们叫它滚动。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师:

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

(揭密神秘袋,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师:

请小朋友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

然后给它们分一分家,把它们分别放在相应符号的筐里,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一)。

  个别指导:

你玩的是什么?

你把它放在哪个筐里了?

为什么?

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师幼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师:

大家帮这些东西分好了家,我们来看看能滚动的筐里放了哪些东西?

幼儿说物品,教师在记录纸上贴上这些物品的标记图。

  师: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滚动?

这些东西不能滚动?

  小结:

这些没有角的圆圆的东西,只要对它们用点力,它们就能滚动。

  三、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师:

这些圆圆的东西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

请小朋友再次玩一玩。

这次要仔细观察,把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画在你的记录纸上。

  个别指导:

你玩了什么?

它滚动时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幼儿说自己的操作发现,教师征求大家意见后记在大记录纸上。

重点讲述球体的滚动路线。

  师:

从这张大记录表上你能发现哪些东西在滚动的时候走的路线是一样的。

为什么它们走的路线会一样?

  小结:

(边小结边贴上相应的球体标、圆柱体、椎体标记):

像皮球、海洋球它们的身体都是圆球体,走的路线是曲线。

像透明胶带、电池它们的身体是圆柱体,走的路是直线。

一次性杯子、化妆品瓶子身体一头大一头小,走的路是圆圈。

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我们把这些物体滚动是走的路叫滚动的轨迹。

物体运动的轨迹对我们的科学发明非常有帮助(出示,请幼儿分别说说图片上可以滚动物体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们的航天飞船驶入太空都要设定好轨迹,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小朋友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了也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家、发明家。

  四、活动延伸:

  这个筐里还有一些不能滚动的东西,你能想出好办法,让它们也滚动起来吗?

然后再去发现它们的滚动轨迹。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向下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

  教学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

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

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

(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

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

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

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

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活动反思

  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杭州举行了"尝试教学活动研讨观摩比赛"。

经过幼儿园的推荐,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也由此认识了对幼教工作一丝不苟的徐子煜老师,以及杭州东苑婴幼教育中心的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

  在这次活动中,我带去了大班科学活动《向下落的物体》。

我准备的活动材料有:

塑料袋、酸奶瓶、沙包、积木、丝带、棉花、气球等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物品。

虽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提前十分钟来到班内,与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就带着紧张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走上了小舞台。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做扔东西的游戏了,老师今天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动手试一试,用里扔到空中,看看你会发现些什么?

"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

探索发现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幼儿提过多的要求,只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比较自由和宽松的探索氛围,便于幼儿能自由的尝试。

很快孩子们来到桌子旁边拿起各种物品开始了尝试活动,有的孩子有些放不开,得到我的鼓励后,才开始大胆的进行尝试。

简单的尝试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你刚才扔了什么东西?

它是怎样落下来的?

你还扔了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落的一样快吗?

孩子们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准确,有的幼儿还提到了:

物体扔到空中后会落下来,是因为地球有引力。

由此教师进行了第一次小结:

物体扔到空中后都会落下来,而且不同的物体落下来的速度不一样,有的落的快,有的落的慢。

  对孩子们的发现,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到底是什么东西落得慢?

什么东西落得快呢?

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将落得快的东西和落的慢的东西分开。

"于是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二次探索活动:

将桌子上的东西,按下落速度的快慢进行分类。

这一次尝试,孩子们都很兴奋,一扫刚才的拘谨,每个人都很投入,一遍一遍地把东西扔到空中,认真地进行尝试。

我紧张的心情也稍稍放松了许多。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

我准备的活动材料中有气球,一个气球在小朋友进行尝试探索的时候,突然爆炸,而另一个则被两个男孩子抢在手中玩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看他们在玩气球,也要争着去玩。

眼看着良好的活动秩序要被打乱,如果我强硬制止他们,不但会破坏了活动的气氛,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面对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接住了空中飘落的气球,摸摸他们的头问:

"你们说这个气球是落得快?

还是落的慢呢?

"两个孩子望着我手中的气球,迟疑的回答:

"落的慢"。

"那我们就把它放在落的慢的这一边,好吗?

"得到孩子的肯定后,我把气球放到了标有"慢"的篮子里。

"你们再试一试其他东西,把它们分开来好吗?

"经过我的引导,两个孩子很快去尝试别的东西去了,气球则安稳的放到了标有"慢"的篮子里。

很快孩子们就完成了我的任务,重新回到了座位上。

和幼儿进行了集体验证后,我又提出了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

"除了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以外,你还知道生活中那样东西,扔到空中后落的慢?

哪些东西落的快呢?

"孩子们的回答很丰富,有的说"羽毛落的慢""树叶落的慢"有的小朋友说:

"石头落的快"、"彩笔落得快"还有的小朋友提到了锁和锤头……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东西扔到空中会下落的速度会不一样呢?

"孩子们有的说:

"轻的东西落的慢","重的东西落的快"。

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对落得快和落得慢的物体有了一个新认识,我提出的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不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但在这里有一个知识难点:

幼儿可能会认为物体的轻重决定了它下落的速度。

这是幼儿探索的结果,也是幼儿感性经验的反应,对幼儿的回答,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给幼儿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从而使他们在下一环节的尝试活动中,探索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外,还与他的形状、体积有关。

  面对孩子们的感性经验,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第三次尝试机会:

"小朋友们看,老师手中拿着一些东西,他们都落的很慢。

你们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快一点落下来呢?

"对我的问题,孩子们很兴奋,都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有个男孩子把棉花塞到了酸奶瓶中,棉花落得快了,他兴奋的告诉我时,我肯定的夸赞了他:

"你做得真棒,再试一试别的东西好吗?

"有个女孩则把丝带缠在沙包上,落下的速度变快了,还有个女孩子……。

我在孩子们中间不停的走动,观察着孩子们的表现,及时给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小结的时候孩子们都说得很热烈,有个女孩子说:

"我把报纸折叠以后,落下的速度变快了。

"我抓住这一点重点向幼儿讲解,由此孩子们知道了:

同样的纸,把它折叠、揉成纸团、折成纸飞机落下的速度变快了。

物体下落的速度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外,还与他的形状、体积有关。

这次探索是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最为精彩的一次探索,教师启发性的语言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面对孩子们积极的表现,由于室内场地有限,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

"孩子们,关于物体落下来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看有没有办法让落得快的东西慢一点落下来,好不好?

"收拾好活动材料,我带着孩子们走下了小舞台,来到了院子里。

这时,徐子煜老师紧跟着我们走了出来:

"一定要让孩子们试一试啊,千万不要欺骗孩子。

"面对徐老师的直言,我认真的点点头,也为徐老师对幼教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所感动。

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又开始了新的尝试。

活动结束后,许多老师见到我纷纷和我打招呼:

"老师,你是哪里的?

你带的教学活动真不错……"许多老师只看到了活动成功的一面,可我自己却感受到了其中的不足。

由于那几天孩子活动安排得紧,情绪很容易兴奋,所以在活动中的几次探索,他们的探索结果不是让人很满意,有的幼儿干脆把老师提出的探索目的抛在了脑后,在活动中玩了起来,教师的教育机智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的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中缺乏自己的独创性,没有真正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向下落的物体是孩子们喜欢探索的问题,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是我设计本活动的最初意图。

关于物体自由落下的知识点很多,孩子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放到了首位,在几次层层深入的探索后,幼儿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了新的认识,并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尝试教学的课程模式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活动结束后,徐老师给我们讲了在尝试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尝试教学的特征。

他告诉我们在尝试教学中一定不要忘记要先尝试后教,一定要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而且一定要让幼儿带着问题、目的去尝试,不在幼儿是否能尝试成功,重在过程,尝试以后要让孩子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

如今,尝试教学在我园已广泛展开,老师们对尝试教学的模式和尝试教学的精神都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已经运用得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