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407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 语文教师版.docx

扬州中学届高三四模语文教师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2016.5

一、语言知识运用(15分)

1.在下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极简的台词和人物关系,使《荒野猎人》▲出美国电视剧作家大卫·马梅所强调的极简叙事的特质。

②各位领导,刚才的发言,我只是提出一点刍荛之见,敬请批评▲。

③你做人不能言而无信,要说话算数,▲,这样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信任。

④在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中,我们要▲,提前做好相关工作。

A.呈现斧正一言九鼎未雨绸缪

B.显露指正一言九鼎防患未然

C.呈现指正一诺千金防患未然

D.显露斧正一诺千金未雨绸缪

C呈现:

显现;展示出。

显露:

明白直截;明显表露。

斧正:

请别人修改文章。

指正:

请别人批评自己的意见或作品。

(刍荛之见:

称自己浅陋的话)一言九鼎:

九鼎指古代国家的宝器,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一诺千金: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形容说话算数,非常讲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防患未然和未雨绸缪都表示事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偏重在预防,未雨绸缪偏重在准备。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时下最火的男神,许多人喜欢宋仲基的原因又怎会仅仅是因为一个“帅”字?

全面了解宋仲基需要从戏内和戏外来解读他。

B.“中晋系”在倒掉后,国太投资的这些小伙伴们怕是今夜难眠,迎接他们的,将是

证券市场一场躲不过的“血雨腥风”。

C.近日,深圳、广州等地实行“禁摩限电”专项整治行动,这让原本风靡街头的电动

车大军数量急剧锐减。

D.昌平检方介绍,检方依法介入后,按照程序进行初查,已陆续开展对事发现场的勘

验,向雷洋家属、社区居民和办案民警了解核实情况,调取有关视频资料等工作。

2.DA项“原因”与“因为”杂糅;B项中途易辙把“在”放到句首;C项搭配不当

“实行”应改成“开展”;“急剧”与“锐”重复。

3.下列诗句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3分)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C“万国衣冠拜冕旒”以“衣冠”代指“官吏”,以“冕旒”代指“天子”。

“又恐春风

归去绿成阴”,用“绿”代指“树叶”。

“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

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

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

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

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

▲。

▲,▲,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

只有当一个人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

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

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

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

A.②④①③B.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D.④①③②

B②是对第一句话的形象说明,④③应紧连一起,①④是并列。

5.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有时,眼见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B.媒体要对大众负责,不能截取事件的局部误导读者。

C.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得到真相。

D.C(漫画内容与“换角度”看问题无关)

看事情不能只看局部,更要看到整体。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

(明)金实

1.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固不足信;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

对于知府、知县一类地方官的称誉,如果是出自私友亲近之人,本是不值得相信;如果是被贤士大夫称许,应该好像是可信的了。

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

但是,一般说来,君子愿意宣扬别人的优点而忌讳说别人的缺陷,所以还是有不能采信的。

然则如之何而可?

亦惟闾阎之细民,田野之鄙夫,心不留毁誉,言不知触讳,感悦而归之,斯可信矣。

这样一来,那么要怎样才可以相信呢?

也就只有市井小民,乡间田野的农夫,心里不知道保留对于别人的毁誉,说话也没有什么忌讳,完全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表示认同与否,这样就是真实可信的了。

此古之观风者所以采民谣而识循吏,知教化也。

这也就是古代考察民情的君王派人采集民谣然后了解谁是优秀的官员,了解对百姓的教化情况的原因。

2.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字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

我的朋友王韦庵,在永乐年间担任深泽令,在深泽县任职将近二十年,用诗书礼义教化百姓,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一县的百姓,老百姓像爱戴父母一样真心实意地爱戴他。

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

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

曾经因为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而触犯法律,被刑部官员逮捕,必须服劳役来赎罪。

百姓就驱赶二百辆牛车代他服役,一个月就完成了,百姓迎接他这位县令回来任职,载歌戡舞的人们堵塞了道路。

又尝疾遘几危,民彷徨奔走,以香燃膊祷于神,谒医救疗之,无不至。

又曾经得病差点性命不保,百姓们焦急得彷徨失措,奔走相告,有的用香火烧灼自己的胳膊以向神祷告,访求医生救治,没有什么办法不被采用。

疾间,则刲羊豕,巷歌醉饱以相庆。

其得民若此类者不可殚纪。

他疾病痊愈之后,百姓就宰杀猪羊,在巷子里酣歌畅饮来庆祝。

他像这样得到老百姓拥戴的事迹不可胜数。

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

他离开深泽县的时候,百姓选取他的善政编成歌谣,歌词虽没有章法但情意独到。

后为东朝官,营居室于长安西门,其民有不远数百里,操畚锸负砖瓦来趋其事者数十人,不浃旬而成。

此余所目见者也。

后来他担任东朝官的时候,在长安西门建造住房,深泽县的百姓有不嫌数百里的路途之遥,拿着畚锸等劳动工具背负着砖瓦等建筑材料,前来帮忙操办其事的达数十人,不满十天就建成了。

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事情。

3.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

到他出任松江府同知,首先向朝廷申请减免拖欠的租赋数十万,清理冤案,救活无辜百姓以千计数,他致力于了解人民的痛苦,就像在深泽时一样。

细民悦而归人,亦如深泽之民。

每由公事至旁郡,求直者累累然相属于道,至拥其舟不得行。

地位低下的小百姓喜欢他,因而很快就认同接纳了他,也像深泽的百姓一样。

每次因为公事到别的郡县,请求他主持公道的人在道路上连成串,排起队,甚至围着使他的船没法开动。

若是以观,君之所为,其得誉于人,非惟不出于私爱狎昵者之中,而见称于贤士大夫之文章,亦非过情矣。

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像这样看起来,先生所为,那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赞誉,不仅不是来源于私友亲近的人,而且被贤士大夫的文章称道,也不是出于情面。

只是不知道与古代的循吏、良吏相比,又怎么样昵?

4.内艰服除,来朝京师。

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

服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到京师朝见。

大司马王公一向知道他的贤能,向皇帝推荐了他,皇帝就任命他担任职方郎中。

国家太平六七十年,内外军政虽有成法,然历年既久,宁无蔽欺之弊?

当时国家太平无战事达六七十年之久,朝廷内外的军政事务虽然都有现成的规章,但是经历的时间已经很久了,难道就没有蒙蔽欺瞒的弊病吗?

皇上所以究心于此,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之,正欲辨别其是非真伪,以为取舍,庶使军之部伍有稽,而民之版图不乱,其法甚良而密,而职方实莅其事。

皇上之所以在这方面耗费心力,派遣大臣巡行各地组织清查,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措施辨别其中的是非真伪,来决定取舍,希望军队建制有册可查,百姓的户籍归属井然不乱,所施行的办法有效而且严密,那么职方郎中的职务正好掌管那些事情。

今大司马既委君以此任,君当为知己者用,则将忘己之利害,以别白其是非,使枉者直,抑者伸,无告者依依有所赖,亦如深泽、松江之民,则君之才之德,为大臣之所荐闻,为天子之所举用,可无负矣,岂不毅然大丈夫哉!

现在大司马既然把这样的重任交付给你,你理当为懂得自己的人发挥才能,那就该忘掉一己利害,力求辨明是非,让受冤屈者得到公正,使受压抑者得到施展的机会,使悲哀困苦而又无处诉说的人有所依赖,让他们也像深泽县和松江府的百姓,那么你的被大臣所极力推荐的、被天予所擢拔任用的才华和德行,可以不被辜负了啊,能够这样难道不是天地间伟岸的大丈夫吗!

慎毋致人曰:

“功名不及于居守令时。

”则甚不可也。

可千万不要招致别人这样的说法:

“他的功业和声望不如当州县地方官的时候。

”那样的话就很不好了。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于私爱狎昵者狎昵:

亲昵

B.字之如子字:

养育

C.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直:

D.慎毋致人曰慎:

谨慎

D(慎:

千万)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庶使军之部伍有稽,而民之版图不乱

B.君当为知己者用/为天子之所举用

C.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之

D.其得誉于人/而见称于贤士大夫之文章

A(皆为连词,表并列;B.介词,为了/介词,被;C.代词,代王韦庵/代词,代朝廷内外的军政事务;D.介词,从/介词,被)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

他离开深泽县的时候,百姓选取他的善政编成歌谣,歌词虽没有章法但情意独到。

(重点词“去”“摭”“意”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首先向朝廷申请减免拖欠的租赋数十万,清理冤案,救活的无辜百姓用千计数。

(重点词“逋”“狱”“活”各1分,句子大意1分。

9.本文是一篇赠序,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

(4分)

赞扬王韦庵爱民如子;勉励(希望)朋友在新任上,为国家效力,为百姓做主。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宿铁关西馆

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词句注释

⑴铁关:

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⑵地角:

地之角,地的尽头,形容已走至西边极远处。

⑶火处:

火山。

一说为灯火通明处。

天倪:

自然的分际。

《庄子·齐物论》:

“何谓和之以天倪?

”郭象注:

“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唐王维《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

“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

”诗中指天边。

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

“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⑷迥(jiǒng):

远。

⑸那知:

哪知。

[1]  [2] 

白话译文

马汗落地踏成稀泥,清晨驰过几万马蹄,

雪中来到大地边缘,靠近火山宿昔天际。

边塞遥遥心常畏怯,故乡万里归梦迷迷。

谁知今夜故乡明月,随我来到铁关以西。

[2

《宿铁关西馆》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写的是作者寄宿在铁门关西的客舍中的感受,首联写白日马行急速,征途艰辛;次联写夜宿铁门关,因地处偏远,致使心怯梦迷;后半写幸有故乡月儿相随,聊慰乡情。

如此将辛苦、寒冷、怯惧、慰藉等多种感受融为一体,写出了一个平日向往边塞、今日身置边境的军人的复杂感情,真实感人。

(1)联系全诗,概括诗人“心常怯”的原因。

(3分)

边塞行军的单调与艰苦;

边塞路途遥远;

远离家乡,对周围环境的陌生与畏惧。

(1点1分)

(2)赏析颔联“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的艺术效果。

(5分)

对比:

“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的寒冷与“火处”的热则形成鲜明对比,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

一“行”、一“宿”形成对比,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这样的长久。

(手法1分,分析4分)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对边塞行军单调又艰苦生活的怯惧;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对有故乡月陪伴的慰藉之情。

(1点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2)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4)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5)▲,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6)些小吾曹州县吏,▲。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8)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梳晓鬟也;(3)夙兴夜寐;(4)呕哑嘲哳难为听;(5)惟草木之零落兮;(6)一枝一叶总关情;(7)贤者能勿丧耳;(8)天下为公。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

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

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

也可以说是。

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

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

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

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

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

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

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

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

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寂寞是一种清福》,湖南文艺出版社)

12.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第一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分)

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2分)。

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2分)。

13.如何理解文中“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6分)

寂寞是一瞬间的存在,一刹间的妙悟(2分);外因是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缠绕着我们,使人跌进苦恼烦躁之中(2分);内因就是自己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心猿意马(2分)。

14.本文末段中“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中的“稍异于是”指什么?

(4分)

“稍异于是”是指作者所谓的寂寞,不同于那种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情形(2分),而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2分)。

15.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

(6分)

第一种:

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

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在当时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再多苛责;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刹间的妙悟。

(6分,每点2分,答到3点即可)

第二种:

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逃避”。

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2分)。

“寂寞是一种清福”流露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2分)。

当今社会崇尚积极进取,享受寂寞的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2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有无主宾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

无中何以生有?

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

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

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

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

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

《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

“无端弄笔是何人?

剿袭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

难怪有后人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

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

老子认为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

因此,他跟着就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字,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

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

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

“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节选自《老子他说》,有删节)

16.佛学和老庄学说共存的原因有哪些?

(6分)

①佛学不承认宇宙

万物的产生是由于神我的存在,也不承认其是由权威主宰所创。

②佛学认为因果互变,万有皆生于空。

③这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极其相似,故二者拥有相互共生的基础。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作者例举《红楼梦》等,意图是什么?

(6分)

①作者意在证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两家的有无互为生灭的观点已深入民心。

②再次证明佛道融合共存的状况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石。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8.简要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6分)

①首先通过介绍东西方哲学在宇宙万物起源认识上的不同,突出佛道在此问题上

惊人的相似之处。

②接着,作者举例论证佛道交融共存构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体系。

③最后,作者借助老子之言进一步分析如何体察“有”“无”相生。

(每点2分,意思对即

可。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赫本被誉为女神,不仅仅因其貌美,貌美的人很多,并不能被全世界的人记住;也不是因为学历,比她学历高的比比皆是。

但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修养这个概念,她在遗言里这样说:

“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

 

语文II(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荆公《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也。

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

公本意以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何预于宫禁哉?

不学者妄意涂窜,殊为害也。

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这首诗是王安石所作《题西太一宫》六言诗中的首篇。

现在所见到的临川刻本中,以为“杨柳”应为“柳叶”。

其用意在于想与荷花切对,但是语句并不好。

对此,可不比责问。

至于将诗中“三十六陂春水”改为“三十六宫烟水”,却是非常可笑的。

王安石这首诗的本意是说,在北方的人,会不时想念江南美丽诱人的景物,这与皇宫中的禁令有何相干?

那些不学无术的人,任意篡改王安石的诗,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导致他们乱改致误的原因,大概是由于他们把太一宫作为皇宫中的离宫的缘故吧。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

21.根据内容分析,这段文字最可能出现的典籍是(3分)()

A.《文心雕龙》B.《诗品》

C.《容斋随笔》D.《人间词话》

C

22.作者推断乱改荆公诗的原因是什么?

(2分)

①以为“杨柳”应为“柳叶”,其用意在于想与荷花切对;(1分)②“三十六陂春水”改为“三十六宫烟水”,大概是由于他们把太一宫作为皇宫中的离宫的缘故。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得知刘备消息后,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氾水等五座关口,连斩孔秀、孟坦、夏侯惇等六员大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最终和刘备相会。

B.《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历史上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

C.《哈姆雷特》第三幕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