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556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docx

胡维莉教学模式说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模式说明

本人根据学校“乐效课堂”的基本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初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已推广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五步教学模式说明。

常见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面向四个实际结合特点,构建基本课堂模式

陶行知说过: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构建理想课堂模式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根据四个实际,即1.面向教材实际。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面向学生实际。

根据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学生背景不同,性格各异,千差万别,要因材施教,因宜施教,因需施练。

3.面向教师实际。

根据自己性格特点、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

4.面向学校实际。

学校经济实力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根据学校的硬件软件所提供的条件、人文环境,确定教学手段。

我结合特点,即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的多元目标特点,探讨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以个体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五步教学法”模式:

衔接迁移——尝试探索——展示反馈——导疑启思——演练拓展

1.衔接迁移:

这是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适合而有效的温故要做到“三不”:

1.不要太多太杂。

要简捷明了一针见血,多而杂会难以抓住引出新知识的要点,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和知识准备。

2.不要太难太繁。

温故是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再现、引出新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太难太繁会把师生的精力纠缠在答题的正确与否上,冲淡了重点,影响学习新知识的情绪准备。

3.时间不要太长。

(不超过5分钟)时间过长,学生易松懈,易乏味,思维易进入消极状态。

2.尝试探索:

这是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完成认知上的需要,获取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

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或看书自学,或同桌商量,或小组探讨,大胆尝试,体验学习的艰辛和乐趣,失败和成功,使更多的学生会自主学习。

本环节可采用下面学习形式:

(1)个体自学:

个体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自学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圈圈点点、画画写写、谈谈想想、做做说说,对自已经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画出来,以求解答。

(2)小组学习:

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个体无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与同伴商讨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尽量引导学生在组内协助解决。

(3)全班学习:

在个体自学及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达成共识。

鼓励全员参与、团结互助,自由争辩,取长补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

3.展示反馈:

这是课的第三环节,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选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尽量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会说,说思考探索过程,说获得结论的根据,说学会了什么,疑惹的问题是什么。

(3)提倡竞争、深化参与;(4)积极评价、互相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在交流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思考、学合作、学记录、学克服困难的毅力。

4.导疑启思:

这是课第四环节,完成两项任务。

一是针对学生交流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盲点,准确掌握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指导讲解。

讲到学生的需要处,讲到学生的困惑处,讲到学生的疑难处。

二是提出有价值的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善于引导、巧妙点拔、及时鼓励、适时启发,放得开,收得拢。

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启思开智,达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勇于思考、肯于动脑的习惯。

5.演练拓展: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升华阶段。

演练包括练习和作业两部分。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习题,自练、互练,不断弱化习题的“应试”味道,强化练习的生活应用价值,提升习题的品德教育功能。

6.练习,作业的要求

练习要注意六点:

1.突出练习的目的性。

围绕教学目标安排练习。

2.讲究练习的阶梯性。

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次安排。

3.注重练习的多样性。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多样性练习。

4.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设计有情趣、有情节、有吸引力的练习。

5.注重练习的发展性。

提供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综合性或富有思考性的题目,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

6.重视练习的调控反馈性。

及时反馈,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熟练技能。

作业要注意三点:

1.作业量的把握要少而精,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学困生也有成功的可能;2.作业形式多样化,有动手操作的、有动脑思考的、有上网查询的,使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3.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自主作业、小组协作完成的作业。

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愿学生从作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93—P94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方式画圆,感受圆的特征。

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练,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知识,无论从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有所变化。

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能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一些新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

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初步感知

1、师:

同学们,老师手里藏着一样东西想看看吗?

教师出示一根一端系着一个小球的绳子,并把另一端系在手里。

师:

看,一跟绳子一端系着小球,另一端捏在手里,如果绳子捏着的一端固定不动,把小球甩一圈,猜猜看小球运动的轨迹成什么图形?

生:

圆形

师:

老师甩一下,仔细看成什么图形。

教师动手演示,学生齐答:

圆形

师:

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一点,我们借助与电脑,让电脑帮帮忙。

教师用电脑演示运动轨迹。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学生举例说明。

3.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欣赏圆。

同学们,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寻找圆、举例圆、欣赏圆”,进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贴切、自然,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4.比较:

今天学习的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

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有些学生可能说成是弯线)围成的图形。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与已学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揭示圆的概念,这样设计不但能够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确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而且将要学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使学生顺利成章的获取知识。

]

二、认识圆规,学会画圆。

1、介绍圆规(课件展示):

刚才我们利用了不同的工具画圆,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我们通常会用专门工具画圆,它是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上面还设计了一个手柄,便于使用。

2、圆规画圆:

你们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

边画边想:

用圆规画圆分哪几步?

画时要注意什么?

3、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根据交流,归纳出画圆步骤(课件展示画圆步骤:

定长定点旋转)

①   猜想:

我们在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时要注意:

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②老师示范画圆,生说步骤师提醒注意点。

③学生画圆: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画一个圆,要求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为4厘米。

④比一比。

引导学生感知借助用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画圆时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

教材安排是先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再学习用圆规来画圆。

这儿先安排学习用圆规来画圆,下面再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这样既优化了教材编排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三、自主学习,认识名称。

1、谈话:

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它也有一个名称,叫什么?

看看书上P94的一段文字是怎么说的?

(同时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2、自学圆的名称。

3、交流:

①什么是圆心?

②认识半径,什么叫半径?

③认识直径,什么叫直径?

4、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标出表示圆心、半径、直径。

5、教师拿出2个圆,一个大,一个小,请学生到黑板上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为引出同圆或等圆中,圆的直径或半径相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学习,生生、生本互动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学习特征。

1、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想不想知道更多有关圆的知识呢?

2、学生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讨论题: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

多少条直径?

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直径的呢?

③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

它有几条对称轴?

3、合作交流:

①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②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相等。

③通过测量和推理的方法验证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④通过把圆沿不同方向对折来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

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

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信息不断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在探究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

1、选择。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

2.、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3.、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2、在同一个圆里,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  )

3、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小。

(   )

4、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   )

[设计意图: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得到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练习学生乐于参与,也有实效。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学生总结。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更多有关圆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

拓展延伸:

思考为什么车轮要作成圆的?

车轴应装在哪里?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81页、"想想做做"和"你知道吗?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

例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由于可能性是时间没有发生时的一种预测,而不是事件发生的必然结果,所以直接让学生判断任意摸一个球,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让学生获得游戏公平性的体验,教材设计了摸球游戏,要求学生在数量不等的红,黄两种颜色的球中,任意摸30次并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因为口袋里的红球的个数比黄球多,所以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相应的要大一些,这样摸球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

接着按游戏规则公平的要求,设计摸球游戏,再摸一摸,进一步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要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必须让学生在多次游戏中看到互有胜负,并且胜负次数差不多的事实。

因此教材让学生多做几次,以便输赢的机会相等的体验。

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目标:

⒈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比较,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⒉能在具体的游戏中,通过认真的观察及相应地记录数据,辨别游戏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⒊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会用数据、图表、描述等方式表达统计的结果。

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二、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四个白球,四个黄球和一个黑色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师:

同学们平时玩过游戏吗?

谁来说说玩过哪些游戏?

生:

跳绳、踢毽子……师:

我们学校有两个班的学生要来玩拔河游戏,分别是四

(1)班的30名学生和四

(2)班的30名学生,大家想一下,这个游戏公平吗?

为什么?

生:

不公平。

(1)班学生年龄大、力气大。

师:

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玩游戏。

(设计意图:

玩游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于是我在导入部分,通过与学生谈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和形成游戏规则的不公平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索留下较为广阔的空间。

),

(二)教师拿出四个白球,四个黄球和一个黑色塑料袋

1.发布游戏:

(1)导语:

大家喜欢玩游戏吗?

那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吧!

(2)激趣:

出示神秘口袋(4红1黄)问:

袋子里面装着什么呢?

是什么颜色的球呢?

(生猜)后告知袋内球有两种颜色(红色、黄色)的球(师边摸出球边介绍)。

(3)规则:

从袋中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球30次。

如果摸到红球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黄球次数多算男生赢。

(4)安排:

随机请4名同学做老师的助手,其中2名同学(男、女各一)负责从袋中间隔摸球,另外2名在记录表中分别统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

座位上的女生报数摸到红球的次数,男生报数摸到黄球的次数。

摸球结果记录表

摸到红球的次数

共()次

摸到黄球的次数

共()次

猜测结果:

大家认为本次游戏比赛谁会赢?

先猜一猜。

(生:

男生会赢、女生会赢…。

操作游戏:

学生按照上述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评析:

以摸球游戏导入,一方面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进一步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出示神秘口袋及一系列地发问到整个游戏活动,学生都能积极有序地参与。

讨论反馈

(1)谁赢了呀?

(女生)女生你们真厉害,祝贺你们获得胜利。

男生不但输了而且差距还特别大,你们好像有点不服气,你们想说什么吗?

(男生:

再摸一次,…想看看袋中球的个数)

(2)你们认为袋中红、黄球各几个?

(猜后展示袋中的4个红球和1个黄球。

(3)讨论:

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怎么样呢?

为什么?

(男生:

奥!

怪不得女生赢的,原来口袋中有4红球、1黄球…,难怪呢,这不合理、不公平、太不公平了…。

(4)反问:

如果在袋中再放进1个(2个)黄球后再摸下去,结果会怎样呢?

为什么?

【评析:

教师的这样反问,意图是让学生体会红球个数比黄球多,所以摸红球的可能性大,摸黄球的可能性小,也就是女生赢的可能性比男生大。

小结揭示:

红球比黄球个数多,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那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女生)?

因此,男同学你们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怎么样呢(不公平)?

你们认为怎么样就公平呢?

(随生讨论)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板书)。

【评析:

特意安排了女生获胜(男生一般比较外向,比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紧接着讨论比赛规则,目的让学生能够联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明白口袋中红球的个数比黄球多,意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大,得出本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

从而激起学生对本次游戏极不公平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急于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的强烈欲望,为下面设计公平游戏规则作铺垫。

2.提问:

那你能想出哪些好办法使这个摸球游戏公平吗?

方案一:

在原来的口袋里拿走两个黄球

方案二:

在原来的口袋里增加两个白球

  方案三:

拿走一个黄球,放进一个白球

小组讨论这些方案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呀?

生:

只要口袋里面黄球和白球个数相等,摸到的机会就均等了,游戏规则也就公平了。

3.再次摸球:

下面请大家按自己设计的公平的游戏规则再摸一摸,把结果填写在第二个记录表里。

4.各小组再次展示游戏结果

摸到白球次数

 

 

 

 

 

摸到黄球次数

 

 

 

 

 

师:

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摸球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

发现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差不多。

师: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只要黄球、白球个数相等,球被摸到的机会就均等,但为什么摸到的球次数还是会有差别呢?

也就是说,根据这种游戏规则,游戏是不是就没有输赢了呢?

生:

不是。

游戏规则公平了,只能表示游戏双方赢的机会均等。

但实际游戏结果,一般仍可能会有输赢。

这正显示了可能性的含义,说明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猜测“哪个队会赢?

”,再通过实际的摸球活动进行探索实践,从中发现摸到黄球赢的可能性比较大,初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由于可能性不相等,使得游戏规则不公平。

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从不公平到公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促发了学习欲望。

使之积极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建立公平的意识。

三、巩固应用——加深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P80第1题:

方方和圆圆用转盘做游戏,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算方方赢,停在蓝色区域算圆圆赢。

用左边的转盘谁赢得可能性大一些?

用右边的呢?

(1)说明:

红色区域大,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赢的可能性就大;蓝色小则出现的可能性就小。

(2)用哪个转盘做游戏是公平的?

(3)如果设计这样的转盘让他们做游戏还是公平吗?

(如下图)

【评析:

对课本的习题作了适当的优化。

先出示一个规则不公平的转盘,然后让学生修改规则并出示学生改后的转盘;接着再出示有三种颜色的转盘,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面积也是相等的,学生一开始虽然可能有所疑惑,但很快就能体会到只要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面积相等,游戏就是公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师:

请同学们默读题目,理解题意并思考这个游戏公平吗?

生:

不公平。

师:

为什么呢?

(四)总结:

1.提问: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小组交流汇报)

2.你会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吗(小组设计)?

(设计意图:

本节课将学生的学与玩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在无意注意中快乐而有效地学习。

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我通过谈话激趣,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让学生通过两次的摸球比赛,修改游戏规则,自己设计新游戏等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而且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的意识,获得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成功体验。

(五)拓展延伸

球场上常看到抛硬币来决定谁先开球,这个规则公平吗?

生:

公平,师:

为什么?

生:

因为抛一枚硬币既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正反面的机会是相等的。

为验证这一点在概率论的发展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1页“你知道吗?

”中介绍的外国5名著名学者抛币试验的数据。

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和反面向上的次数会越来越趋向于相等。

小结:

硬币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严”、“勤”、“细”、“实”、“爱”——

奏出班主任工作新乐章

从工作至今,干了多年的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是光荣而且神圣的。

这其中也有许多的酸甜苦辣。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本学期我担任六1)班的班主任工作。

在这个学期里,为了搞好本班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做了下面几点方面的工作:

一.“严”——平时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教育

平时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严格要求,我从三年级就接了这个班,首先我狠抓班级的纪律,如果一个班级有良好的纪律,做事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生习惯的培养。

首先是抓班级的出操队列,我要求做到快,静,齐

出操队列整齐了,这样班级看起来很有精神,班级显得朝气蓬勃。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进步很大,也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其次,我抓班级的早读课,要求学生书本拿起来,读书声音响亮,学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好的习惯。

在抓卫生上,除了看值日生做得到不到家,还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保洁意识的培养,如看地面是否有纸片,垃圾桶周围有没不中规矩的“垃圾”存在,讲坛上干不干净等等。

学生养成了习惯后,教室的卫生果真干净很多。

我班还多次得到了流动红旗。

二.“勤”——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学校为我们每位老师设立了家校平台,这样有利于老师、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地帮助。

同时我积极主动的和家长取得联系,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我会以校信通的方式告知家长,表扬孩子。

当孩子有退步的时候,我会与家长打电话联系,询问原因,了解孩子什么原因退步了,争取孩子能够把孩子的成绩提高上去。

同时耐心地同家长分析了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取得了家长的积极配合,效果很好。

三.“细”——积极发挥小助手的作用

一个班级要有良的班风,要树立典型,要有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

班干部起着"以点带面"的作用,班级小助手是老师选出的好学生,在同学们中有一定的影响,引导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必将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同时,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班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帮助他们树立威信;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培养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有集体意识。

四.“实”——充分利用班会课的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阵地,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

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晓之以理”.把道理跟学生讲清楚讲透彻,要让他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我在每一期上班会课的时候都会提前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